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对欧洲扩张历史的再思考
秦汉社会性质的再思考
澶渊之盟的历史真象——
二里头文化的铜器
对唐宋社会经济制度变迁
从清代的“乡规”、“乡
对“中国战场决定性地位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建筑历
二里头墓葬龙形器饰物的
国际博物馆日对博物馆门
最新热门    
 
再思二里头文化的来源

时间:2009-7-24 13:55:54  来源:不详
    近年来,随着河南新密新砦龙山和“新砦期”城址的发现,以及登封王城岗发现龙山大城,有学者认为“新砦期”为二里头文化的“过渡期”已经确立。王城岗为禹都“阳城”,新砦遗址为启都“黄台”。笔者认为二里头文化就陶器而言,的确吸收了当地龙山或“新砦期”文化的大量因素,但如果从城址、房基、灰坑等综合因素分析二里头一期文化与“新砦期”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新发现的王城岗大城面积约30万平方米,新砦城址的面积约70万平方米。而比之年代较早的陶寺龙山城址的总面积约为280万平方米。学术界一般认为陶寺城址为帝尧之都。为什么时代较早的尧都面积大,而比其晚的禹都、启都小?这与中国古代都城发展的由小到大的规律不符。随着资料的增多,二里头一期与“新砦期”文化的缺环并没有缩小,“新砦期”显是当地龙山文化的自然延续,而二里头文化的出现,终止了“新砦期”的向前发展。二里头主体文化面貌不能简单的认为是“新砦期”发展起来的,它的来源应是多方面的,其中山西龙山文化也是一个重要源头,下面就此问题谈谈笔者自己的看
 
    一、“新砦期”、二里头文化与山西龙山文化比较
 
     (一)、遗迹方面
 
    1、宫殿基址方面。豫西二里头和晋南陶寺都存在大型夯土基址,近年发现的“观象台”就是一个大型夯土基址。二里头的发现有1、2、3、4号等大型宫殿基址。而豫西“新砦期”新砦遗址也发现一座大型房基,其平面形状为长方形,东西长约50米,南北宽14.5米,系半地穴式建筑,将它与二里头或陶寺的高出地面的大型夯土基址相比较,其作为宫殿的威严几乎没有,与二里头大型的1、2号宫殿比较只能为大型房基,二者之间的规格悬殊太大。
 
    2、在普通房基方面,晋南陶寺、东下冯等遗址龙山文化的房子有地上和半地穴式两种,后者占多数。平面多作圆角方形,少数呈圆形或“吕”字形。山西东下冯类型的房屋分窑洞式、半地穴式和地面建筑三种。半地穴式建筑为单间,地面建筑为长方形,单间与豫西二里头文化的小型房基特征接近。豫西二里头的小型房基,也多为圆角方形,也有单间和双间之分,地面和半地穴之分。豫西二里头与晋南的东下冯的房基相同,都又与山西龙山文化的房基特征一致。但豫西嵩山周围的龙山和“新砦期”的房基一般为长方形连间的,汝州煤山、郾城郝家台遗址内龙山文化的发掘均为多间连间房基。西平上坡等遗址“新砦期”的房基也为连间房,与二里头文化不同。
 
    3、豫西二里头文化和东下冯类型的灰坑主要是圆形和不规则圆形、椭圆形、长方形、不规则形等,袋状灰坑较少见。山西游邀龙山灰坑共发现267座,其中圆形和椭圆形袋状坑仅15座,占5.6%,圆形及椭圆形筒状坑63座,占23.6%,圆形及椭圆形锅底状的坑170座,占64%。长方形灰坑16座,占6%,圆形有台阶的灰坑3座,占1%。而豫西王城岗龙山晚期(原报告三期)灰坑共发现149座,其中圆形和椭圆形袋状坑76座,占51%,圆形及椭圆形筒状坑41座,占27.5%,圆形及椭圆形锅底状的坑12座,占8%。长方形灰坑3座,占2%,不规则灰坑17座,占11.4%,不见带台阶的灰坑。显然灰坑方面二里头文化与山西特别是晋中的游邀遗址接近。值得注意的是东下冯最有特点的灰坑是有台阶或有的为长方形有土埂隔墙。有台阶的灰坑二里头遗址一期也有发现,如二里头遗址ⅧH62北壁有2层台阶。伊川南寨二里头一期有长方形坑的底有一土埂将其底部分开。而豫西龙山或“新砦期”不见有台基或底有土埂的灰坑。二里头文化的灰坑基本不见圆形袋状灰坑,显然其特征与晋南接近,在河南所有二里头遗址都有大量的灰坑存在,都不见圆形袋状坑,而豫西龙山文化所有遗址都以圆形袋状灰坑为主,二里头袋状灰坑的消失,是豫西龙山文化到二里头文化的一个最明显的、最普遍的变化,而其特征与晋南的东下冯文化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