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试论民族因素对苏联调停
苏联解体的民心因素分析
解放战争期间中共与苏联
解放前苏维埃区域的社会
抗战时期苏联对华的三次
从苏联到俄罗斯:崩溃的
苏德战争初期和苏联经济
1949年秋苏联和北朝鲜的
1958年炮击金门前中国是
中苏联盟与中国出兵朝鲜
最新热门    
 
前苏联的“民主化”改革剖析

时间:2009-7-24 13:56:24  来源:不详
在行使权力方面要更加积极和独立,而共产党则要从日常的公共事务的管理中解脱出来。这就是所说的“社会主义的以法律为基础的国家”和一种“监督和平衡的制度”。
    为了贯彻落实这些新颖的民主化理念,戈尔巴乔夫采用了一种新奇的策略。他提议共产党召开一次专门会议,就苏联政府机构的民主化问题做出计划。在1988年6月党的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苏联走上了形势严峻的民主化道路。

共产党党内的民主化
    民主化的程序包括共产党本身的民主化问题。1987年1月的中央委员会提出,工厂、乡镇、城市的党组织领导要经过选举产生。而且享有很大权力的地方党委书记要由同级的党委通过无记名投票产生。
    由戈尔巴乔夫提议召开的党的第十九次代表大会进一步呼吁党内的民主化。党的领导除了要通过竞选外,任期也规定为不得超过两任,任期五年,其中包括党的总书记。党的领导的连任不是由上级领导决定,而是由下面的选民决定。因此,权力来自下面,而不是像以往一样来自上面。当然,这种试图使共产党成为一个民主化机构的计划从来就没有有效地付诸实施。
    这种在党内的民主和开放只是一种例外。只有极少数的党委书记是通过无记名方式竞选产生的。在1987年1月为了呼吁党内民主而召开的中央委员会后两年多, 也就是在1989年7月,苏联《真理报》承认,省一级的党委书记通过这种方式产生的不到1%。在共产党内权力还是来自上级的任命。
    或许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领导层认为,党外的民主化即政府机关的民主化更适宜于优先进行。他们甚至担心,按照许多党员、党的中层和低层领导的传统观点,真正的党内民主化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他们自己的领导地位。实际上,随着苏联社会问题的日益增加,随着1989年和1990年苏联共产党所面临的反对派增多,如果在党内真正实行民主化,那些主张改革的领导者很可能会落选。事实上,还存在一个组织管理严密的机构,使得戈尔巴乔夫作为党的总书记,能够阻止那些越来越难以控制的下层党的领导起来推翻他的统治,剥夺他作为党的领导人的权力。
    戈尔巴乔夫及其助手试图利用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权力,推动全国范围的民主化进程,而不是对共产党进行改革,虽然苏联共产党是不民主的。共产党的领导在党内不容置疑的权力,是推进这一进程的一个有利条件,至少在一开始是这样。戈尔巴乔夫作为党的总书记,可以迫使中央政治局同意他的民主化计划,接下来,他也可以得到党的中央委员会的赞同。惟一的障碍在于,如果这一计划获得成功,那么,民主化了的政府和仍然没有改革的共产党相互争夺社会领导权的紧张局势就不可避免地出现。
国家的民主化
    1987年1月中央委员会发动了苏联政府机构民主化的运动。在这次会议上,戈尔巴乔夫呼吁在苏联进行选举方式的改革。在实践中,苏联公民都可以不受限制地竞选公职,选民都可以在“赞成”或“反对”之间做出抉择。戈尔巴乔夫提出了在代表会议上由多个候选人进行差额选举的新体制。几个月以后,颁布了一条在一些地方进行竞选试点的法令。1987年6月,试点工作开始实施。在一些地方代表大会的竞选中,在200多万候选人中选出了 94 184名代表,占总数的4%。一些以前名不见经传的人当选了,而一些很有名望的人反而落选了,他们不得不忍受这种受到侮辱的痛苦。
    不断增长的民主化的热情甚至感染了冷静沉着而且以前很是温驯听话的最高苏维埃。以前,不管党的领导颁布什么样的法令.苏联的最高立法机关(最高苏维埃)总是很快就通过。但是,在1987年夏天,最高立法机关的代表却对一项法令提出了批评和修改,这在最近的苏联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不管怎样,传统的最高苏维埃已经到了梦醒时分。1988年夏天党的第十九次代表大会同意深化对苏联政府的改革,1988年12月最高苏维埃通过了对宪法的修改案和新的选举法。最高苏维埃被议会制代替。人们选出了一个拥有2 250人的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再选举最高苏维埃,这是一个由大约500人至550人组成的立法机构。新人民代表大会中的750人是从“社会团体”包括共产党所列出的名单中选举出来的,而其他的1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