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试论民族因素对苏联调停
苏联解体的民心因素分析
解放战争期间中共与苏联
解放前苏维埃区域的社会
抗战时期苏联对华的三次
从苏联到俄罗斯:崩溃的
苏德战争初期和苏联经济
1949年秋苏联和北朝鲜的
1958年炮击金门前中国是
中苏联盟与中国出兵朝鲜
最新热门    
 
前苏联的“民主化”改革剖析

时间:2009-7-24 13:56:24  来源:不详
,企业管理人员占14%,农民领袖占13%,农民占8%。而在城市地区知识分子占当选代表的37%。
    人民代表大会在1989年5月举行会议。正如人们所预料的,选举戈尔巴乔夫为最高苏维埃主席(得票率超过了95%),或者像媒体所说的“总统”。选出542名代表作为新的最高苏维埃成员。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电视直播了13天,吸引了近2亿苏联观众。人们对这次会议的兴趣非常大。人们看到发生在苏联社会知名人物之间的争论中,没有哪一个议题是被禁止的。苏联对阿富汗的干涉、斯大林的罪行、军工企业对经济发展资源的巨大浪费、经济改革的失败、贪污腐败问题,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代表们畅所欲言和激烈争论的话题。波罗的海诸国要求独立。一些代表指责共产党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主持会议的主席戈尔巴乔夫不时发表讲话和提出劝告,但还是允许争论中有较大的自由。
    新成立的苏联议会有通过法律的权力,它也确实通过了一些法律。但是,它的重要性远远不及以前的立法机构。覆盖范围极大的电视直播,议会的争论,在苏联社会引起了一场巨大的政治震荡。几乎是在突然之间政治公开化了,人们可以就自己所关心的问题广泛展开讨论,其中无疑会反映出社会中存在的各种不同的观点。当时或许还不是很明显,这次人民代表大会只不过是权力转移的开始,它不再是共产党的工具。曾经因为被选为党的领导而享有巨大权力的戈尔巴乔夫,现在被半民主化的政府选为总统,这种选举与共产党已经没有法律上的联系了。
    新的最高苏维埃开始严肃认真地行使自己的权力了。1989年6月,当雷日科夫经最高苏维埃同意出任总理时,他发现自己所面对的再也不是一枚橡皮图章了。他所提名的70位部长,有11位不是被委员会否决,就是被新的提名所取代。雷日科夫自己也不得不接受一些猛烈的抨击。
    第二年,苏联在全国举行了一些民主化程度更高的选举。1991年,苏联又通过直接的全民选举产生新的行政长官,包括新的共和国总统和主要城市的市长。
    在戈尔巴乔夫改革之前,共产党和国家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在这种体制中,党的领导人的权力最大。党的领导人及其在政治局中的同伴主宰着国家的大政方针,最高苏维埃只是党的政策的赞成和执行部门。这种关系在下面各共和国、省以及地方党委与同级政府之间也是一样的。党中央领导给下级党的领导下达指示,党以直接干预的方式、自己的凝聚力来管理国家事务。
    在一个庞大的组织中,管理部门不可避免地有一些自治权力。一项策不可能对其实施的每一个细节都规定出来,这就给下面的行政管理部门留有一定的余地。任何监督也不可能是毫无漏洞的,执行政策的人有些行为是注意不到的。党作为公共机构,把人民称为国家的主体,它在国家的作用应当是一种杠杆作用,然而,这种作用并不必然就是决定性的。一个政府官员在具有自己特殊使命的巨大组织中担任很高的职务,那么,这个政府官员很可能就会成为这个组织的利益的维护者,从而损害党的利益。
    第二年,苏联在全国举行了一些民主化程度更高的选举。1991年,苏联又通过直接的全民选举产生新的行政长官,包括新的共和国总统和主要城市的市长。

共产党角色的转换
    在一定程度上卷入政策的实施过程,而不仅仅是只制定政策。而要做到这一点,在机制上就必须把政治局成员作为国家的最高领导。例如,在20世纪80年代,政治局成员往往包括最高苏维埃主席、苏联议会主席、俄罗斯共和国主席、克格勃主席、国防部长和外交部长等。
    党暗中扮演着政府的角色,也具有经济管理的职能。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很多,他们把持了国家的主要职能部门,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中央委员会书记处监督一个庞大的、保证党的政策能够得以贯彻执行的管理机构。书记处成员定期开会,采取措施,以保证党的政策能够在实际中按照预定的计划实行。在传统的国家体制中,党的地方书记在地方同级领导中拥有绝对权威,能够解决争端,统筹安排,从上级领导那里寻求额外的资源。
    民主化运动使得党和国家之间的关系这一难题摆到人们面前,并且在1989年达到顶峰,共产党员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