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世界霸权与印度洋(1) ─
世界霸权与印度洋(2) ─
美国史学界关于对日使用
关于国民党新军阀形成及
关于五卷本《东坡志林》
20世纪中叶联合国关于“
20世纪30年代关于奴隶社
科学与人文之间——关于
记忆的对话和中日关系的
关于叶利钦时代的若干思
最新热门    
 
关于唐以前西藏文明若干问题的探讨

时间:2009-7-24 13:56:44  来源:不详
>唐古拉山南北一带。
  由上可见,小邦的分布范围很广,几乎遍及了西藏高原大部分地区。《贤者喜宴》还进一步记载了小邦情况:“这些小邦喜欢征战残杀,不分善恶是非,一旦获罪便投入监狱。四边之王(指汉地、印度、大食)时常侵害……,(小邦)战胜不了他们,以至吐蕃地方兵员日减。欲迁往别处,各小邦又不允许,于是只好不住平坦大地而去占据坚实山崖,饮食不济,饥渴难忍,吐蕃地方陷入极度的痛苦之中。”(7)从这段记载我们不难看出,所谓“小邦时代”,实际上即上原始社会末期各部落之部彼此弱肉强食,各自为扩大势力而频繁争战的军事民主时代。此外,还有两个现象值得注意,一是各小邦已出现了自己的“王”和“大臣”,《贤者喜宴》和《敦煌吐蕃历史文书》中的小邦表都列有十多个小邦的王臣名单;二是各小邦已出现了自己的“堡寨”,《敦煌吐蕃历史文书·小邦表》载:“在种小邦境内,遍布着一个个堡寨”。(8)这说,在小邦时代,各小邦不仅已出现了与大众“相分离的公共权力”(恩格斯语),而且也开始有了自己的地域中心--堡寨。这些堡寨最初大约是用于战争目的,后来便发展成为都城一类的地域组织中心。我们知道,公共权力的确与血缘组织向地缘组织(即按地区来划分居民)过渡是文明时代区别于氏族社会的两大标志。从这个意义上说,西藏各地的小邦无疑已处于文明时代的边缘,有些小邦则可能已出现了国家政权的雏形。
  西藏的小邦时代可能延续了相当长时间。假如我们以金属工具的出现作为西藏父系氏族阶段军事民主制时代的开端,那么,小邦时代则有可能延续了四、五百年时间,即大约从公元1000年以前到公元前五、六世纪。当然,不可否认,有些小邦存在的时间更长,一直延续到吐蕃“王政”统治建立以后。
  在经历小邦时代各小邦之间的长期争战和兼并之后,至迟在公元四世纪,西藏高原范围内逐渐形成了三个势力较大部落联盟,它们分别是象雄(zhang ahung)、吐蕃(teu bod)、苏毗(sum pa)。这三大部落联盟显然是在不断征服和兼并各小邦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们之中,形成年代最早、历史最古老的要算象雄。
  (一)象雄部落联盟
  在小邦时代,据《贤者喜宴》和《敦煌吐蕃历史文书》所列当时比较著名的“十二小邦”中,就已经出现了象雄。这说明,象雄可能是以原“象雄小邦”为基础,在不断兼并和征服周边其它小邦之后而发展起来的一个部落联盟,同时,象雄也无疑是继小邦时代之后而在西藏高原出现的一个时间最早、统治地域辽阔、势力强大的游牧部落联盟。象雄最初的地域,据藏族苯教学者朵桑坦贝见参(skal bzangbstanpvi rgyal mtshan)所著《世界地理概说》记载分为三部,即今天阿里、拉达克等地方为内象雄;卫藏等地为中象雄;多康等地为外象雄。虽然古象雄王室的势力是否曾扩展到这样广阔的地域目前还缺乏证据,但象雄的范围最初包括今天西藏大部分地区则大体是可信的。也就是说,象雄的势力范围最初可能包括了后来吐蕃部落的一些地区,但在吐蕃部落兴起后,这些地区遂为吐蕃所统治,使象雄的疆域随之缩小。故《世界地理概说》载中象雄“东面和蕃(bod)接壤,有时也受蕃的管辖。”加之后来苏毗部落崛起,切断了象雄王室与东部象雄(多康地区)的联系,这样,后来的象雄就主要只限于今天阿里和克什米尔了。汉文史书称象雄为羊同,《册府元龟》载:“大羊同国东接吐蕃,西接小羊同,北直于阗,东西千余里,胜兵八、九万”(9),这里反映的显然是吐蕃部落兴起后的象雄疆域情况。从“大量的象雄语存在于现在的拉达克、库纳瓦里以及旧时西藏西部地区”(10)来看,也与吐蕃部落兴起后的象雄疆域大体吻合。
  不过,必须指出的是,象雄并非是严格意义上的国家,尤其是早期的象雄,大约只是一个较大和较松散的部落联盟。《五部遗教》称“一切象雄部落”,说明它是由众多的部落组成。《玛旁湖的历史》(mtshoma pham gyilo rgyus)也记载,当时除象雄王室外,还有“象雄十八王”,并对每个王及其部落首府都有详细记载。象雄王辛绕(gzhen rad)的弟子唐玛俄杰(gahen ghang ma vod rgyal)曾做过十八王之一的赤怀拉杰(khir wer la vji)的古辛(sku&n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