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论希腊古典文化繁荣的城
古希腊、古中国、古印度
古希腊文明特征新论
希腊化时代研究的历史与
部落联盟模式与希腊罗马
西方古典作家对古希腊城
希腊精神真的是西方文明
朱熹的禳弭救荒思想述论
古希腊“英雄时代”辨析
古希腊人的“神话—古史
最新热门    
 
述论希腊古典时期的战争对雅典城市的影响

时间:2009-7-24 13:57:38  来源:不详
的安菲波里斯(Amphilpolis)等地的殖民,不仅扩大了雅典在爱琴海、黑海和意大利的影响,而且培植了大批受领征服得来的土地之“公民”(Cleruch)。据统计,曾有10000名贫穷公民成为受领征服土地的公民。[15]( p.13)加之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所提供的较为广阔的就业空间,如“伯里克利的大规模市政建设决策旨在为手工业者就业服务。”[17](p.208)从而极大地改善了贫者、无业人员、少地或无地农民等的生存与发展境遇。这便有效减少了影响社会安定的因素,为雅典民主政治的施行营造了一个祥和、稳定的社会环境。

    总之,取胜波斯,对于雅典从一个蕞尔小邦发展为古典时期希腊世界的霸主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作为城邦中心的雅典城市也随之不断强盛。英国著名的人类学家G·埃利奥特·史密斯曾这样说过:“在文的大多数方面,领先的是爱奥尼亚诸城市。但是……随着爱奥尼亚的毁灭和雅典在希波战争之后的兴起,雅典成了包括所有爱奥尼亚人在内的帝国的中心,希腊文明的领导地位转移到雅典;正是在雅典,希腊在艺术、文学和哲学方面的成就于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4世纪达到了最高点。”[18](第358页)这样的优势即便是在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我们仍然可以从伯里克利对身处危难之际的雅典人所说的一番话语中深深的感受得到:“在希腊一切国家中,我们所统治的希腊人人数最多;在对抗他们的联合军队和对抗他们各别国家的大战役中,我们是站得稳的;我们住在一个各方面最富有和最伟大的城市之中。”[4](Ⅱ,LⅩⅣ)但是,伯罗奔尼撒战争之后,雅典城邦由盛而衰,雅典城市经历着另一种考验。

    内战失利:雅典城市在古典时期的衰微

    希波战争以后,希腊存在着两大集团:一是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同盟,一是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后者挟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强大的海军实力,不断对外扩张,其强悍之势日益引起斯巴达及其同盟者的惶恐和不安。两大同盟的争霸实际上是雅典和斯巴达的争霸。公元前431年春,底比斯进攻雅典盟友普拉提亚,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希腊城邦世界陷入残酷的内战之中。

    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前10年(公元前431年~公元前421年,也称Archidamian War),交战双方在互有胜负的形势下曲折地较量着。公元前421年底,斯巴达率盟邦与雅典签订了“尼西阿斯和约”(Peace of Nicias; 也曰50-year truce),约定保持和平50年等。但由于此次和约并没有解决引起战争的任何问题,仅6年的短暂和平之后,双方的恶战又以雅典远征西西里而再度爆发,至公元前404年,以雅典的全部失败、斯巴达代取霸权而结束。

    在这场长达27年的内战中,阿提卡遭遇斯巴达及伯罗奔尼撒人6次大的军事浩劫(时间分别为公元前431年、公元前430年、公元前428年、公元前427年、公元前425年、公元前413年)。战败的雅典,城墙被毁,海军被征服,投降并接受斯巴达的领导。虽然在斯巴达称霸期间,雅典曾不断与科林斯、阿果斯、底比斯等结为盟国,进攻斯巴达,甚至在公元前378年联合70多个城邦组成第二次雅典同盟。但是,希腊世界的格局已时过境迁,雅典曾拥有的优势逐渐逝去。内战的失利,致使雅典民主政治倾覆,社会经济瘫痪,爱奥尼亚等小亚细亚诸城市不得不因内战而拱手奉还给波斯帝国。雅典丧失了阿提卡以外的所有殖民地,再也无力恢复往日的霸权。古史研究专家弗雷斯特不无惋惜地说:“27年的艰苦鏖战之后,雅典被斯巴达击败,沦为到斯巴达之下的二等地位,雅典从中心舞台衰落下去。”[1](p.41)至此,雅典城邦犹如落日余晖,行将终了,雅典城市随之破败。

    其一,工商业经济的凋敝。

    雅典城邦因伯罗奔尼撒战争而衰落的重要标志之一,即是城市工商业经济的凋敝。远征西西里期间,雅典有2万多名奴隶逃亡,其中大部分是有技术的手工业工匠,雅典的制造业因此而元气大伤。公元前4世纪以后,以雅典最大的手工业部门制陶业而论,精美陶器的制作与绘图工人始终没有超过古典盛期200人的规模。[19](p.109)另考古资料显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