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试论李鸿章的对日外交思
秦称“虎狼”考:兼论秦
清代妖术恐慌及政府的对
中国的国际化:民国时代
中国的对美政策与中美关
契丹族的历史记忆——以
论晚清轮船招商局的对外
越南战争的现代记忆及其
文与史的对立与交融
康熙的对外政策的演变-
最新热门    
 
记忆的对话和中日关系的未来——关于“东史郎现象” 的考察

时间:2009-7-24 13:57:46  来源:不详
着这一信念,我决定将自己的加害日记在日本和中国公开发表。”[xiv]但日记出版后却在中日两国遭遇到了不同的命运。1987年东史郎日记第一次在日本出版后,如前所述,东史郎遭到了“损毁名誉”的起诉。败诉的结果是东史郎得到了中国各个阶层的广泛同情与支持。于是,二审判决后不久的1999年,东史郎日记相继在中国出版。东史郎日记在中国出版,可以说在中国掀起了东史郎热。中国媒体积极介入,使东史郎一夜之间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日本人。东史郎因揭露战争罪行、证言对中国的加害事实而遭到日本右翼势力的打击,他自然博得了中国各方面的同情。作为日本人,他使日本觉得脸面无光。但是,中国的声援和支持没有能够改变东史郎最终在日本败诉的命运。2001年6月,熊本文化出版会馆全文出版了《东史郎日记》,这在客观上对东史郎来说是来自国内的宝贵支持和声援。这说明在日本进行的与篡改历史事实行径的斗争还在继续,东史郎在日本势单力薄但并不是孤立无援。
    根据对“东史郎现象”的过程进行了简单的归纳,我们可以看出中日之间对话的艰难性,同时,从中日关系的角度也可以看到“东史郎现象”具有这样几个特点。第一,与中国媒体和民间对东史郎诉讼案做出积极反应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媒体对东史郎诉讼案没有怎么进行报道。第二,中国各个阶层对东史郎表示出极大的支持与声援,在日本,坚决支持东史郎的正义力量远远不及右翼实力的影响大。由于日本媒体的倾向性,使得日本一般民众对东史郎诉讼案不大了解。第三,日本右翼势力在所谓合法的外衣下干着篡改历史事实的勾当,具有相当的欺骗性。第四,日本右翼势力利用个人诉讼案企图达到他们否定“南京大屠杀”的目的,这种企图遭到了中日两国爱好和平人士的强烈批判。第五,中国换句话说,东史郎现象中所反映的中日两国对于已经过去但在某种程度以另外一种方式还在继续的战争的看法、思考、认识成了推进中日友好关系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中国媒体对日本缺乏全面、综合性的报道(应该说同样的问题在日本也存在),使中国民间对日本的意象很大程度上停留在对过去的记忆上。对“右翼”“歪曲战争性质”“否定战争性质”“否定南京大屠杀”的日本意象的倾向越发浓厚。日本媒体的沉默和对东史郎诉讼案的疏远越发让中国民间感到揭露战争行为东史郎在日本孤立无援是无法接受的事实。这种同情越发加剧了中国民间把日本作为一个拒绝中日友好的整体的意象。日本所有爱好和平,为推进中日友好关系所作的不懈努力在这一时刻可以说因对东史郎日记的反应而被中国人忘却了。日记引起的诉讼案及其判决结果。在作为受害国的中国看来,某种程度反映了作为战争加害国对待战争的态度和日本对战争受害国的反应。在东史郎1998年二审败诉之后,中国的传媒不约而同地报道了东史郎与他作为被告在日本败诉的结果。中国传媒在某种程度上把东史郎视为证明南京大屠杀的证人,把邮袋事件的事实视为南京大屠杀存在的有力证词,不能接受东史郎的败诉是单纯的民事诉讼结果的观点,而把其视为一种日本的官方政治姿态。如上所述,中国的传媒对日本缺乏综合全面的宣传报道使得中国民间对日本意象的简单化,这种简单化又加强了传媒宣传报道的简化,这种不断的简化过程把相当数量中国人的反日情绪和单纯民族主义情绪推向高潮。“日本人一直顽强地坚持着一个感情逻辑:若承认那是一场侵略战争,当年为国捐躯者的遗族岂不可怜。没有人告诉日本年轻一代,他们的祖先在过去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残暴行径。”[xv]这种认识针对右翼势力而言可以说一语中的,但如果说整个日本或日本所有的国民都是如此,笔者认为这是有局限的。但遗憾的是,这种认识的确在中国试比较普遍的。这种认识也加剧了中日对话的艰巨性。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中日友好之路的艰难性,而这种艰难性恰恰通过东史郎想象反映了出来。认识的局限并没有阻碍中国想了解日本的努力。
    近年来,了解日本,已经成为出版界新的热点,介绍和研究日本的书籍比任何一个时期都显得集中。《警惕日本》(王俊彦编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6年)、《阅读日本》(陈平原著,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年)、《日本:神话与现实》(〖新加坡〗李炯才著,海南出版社,1999年)、《暧昧的日本人》(李兆忠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求错集》(孙歌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发现日本虫》(毛丹青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日知漫录》(李长声著,中国电影出版社,1998年)、《慰安妇研究》(苏智良著,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冷战后日本政治研究》(彭曦、汪平等著,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年待出)集中表象中国渴求了解日本的努力。这些努力在克服东史郎现象所反映出的中日之间的隔阂方面应该说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