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中国古代台谏政治的一些
从台儿庄战役看李宗仁归
从台谏制度的运作看宋代
最新热门    
 
从台谏制度的运作看宋代的人治

时间:2009-7-24 13:58:15  来源:不详
卷131说:“秦桧每有所欲为事, 讽令台谏知後,只令林一飞(秦桧庶子)辈往论之。要去一人时,只云劾某人去,台谏便 著寻事上之。台谏亦尝使人在左右探其意,才得之,即上文字。太上(宋高宗)只是虑虏 人,故任之如此。”台谏官还不只是通过林一飞等人,被动地接受秦桧的旨意,而且是主 动地服务上门,打听秦桧的意图。台谏官和执政官犹如由秦桧运转的一盏走马灯。旧的执 政到了某种时限,就由秦桧唆使台谏,通过劾奏,将他们轰下台,台谏也因此 任新的执 政。然而时隔不久,他们还须被新的台谏轰下台。如此循环往复,直到秦桧本人辞离人世。 秦桧死後,宋高宗鉴於大权旁落的教训,开始注意恢复台谏官作为天子耳目的职能。 他利用台谏官排击和清洗朝廷中的秦桧死党,但在另一方面,也仍然顽固地镇压抗金舆论。 张浚上奏,主张改变降金政策,於是,台谏官看皇帝的意图,纷纷上劾奏,御史中丞汤 鹏举说,“浚身在草土(指为母守丧),名罪籍,要誉而论边事,不恭而违诏书,取腐 儒无用之常谈,沮今日已行之信誓”。“望屏之远方,以为臣下不忠之戒”。殿中侍御史 周方崇说:“浚倡为异议,以动摇国是,欺愚惑众,冀於再用,不顾国家之利害,罪不容 诛。望破其奸谋,重加贬窜,以正妄言之罪。”右正言凌哲说:“浚凭愚护短,专务立异, 求售前日之臆说,恐远方遐徼,民听易惑,别生事端。望赐黜责,以为怀诈徇私、欺世盗 〔名〕之戒。”宋高宗“诏前特进张浚依旧令永州居住”,他说,张浚“今复论兵, 极为生事”,“不如此,议论不能得定”。③他通过处分张浚,企图杜绝一切抗金舆论,而 当时的台谏官也确实起了其耳目的作用。 然而北方的金海陵王完颜亮自即位以後,却是磨刀霍霍,以灭宋为目标。到了宋高宗 在位的最後四年间,讳言用兵的最大最高禁忌,终於被一些臣僚所冲破。到绍兴三十年(公 元1160),侍御史汪澈、殿中侍御史陈俊卿、右谏议大夫何溥、右正言王淮等乘机弹
①《宋史》卷380《何铸传》。 ②《朱文公文集》卷75《戊午谠议序》。 ③《要录》卷175绍兴二十六年十月丁酉,闰十月己亥朔。 17
击左相汤思退,“思退初居政府时,秦氏既败,朋附扫迹,独思退在焉,时有语曰:‘知不知,问进之;会不会,问思退。’进之乃思退字,盖甚言其秦党而得免窜逐也”,说他“贪鄙无嫌”,“犹得偃然在群臣之上,而秉国钧,欲逃折足覆 之讥,难矣”!宋高宗将汤思退罢相,才使宋廷得以转入了备战的轨道。①局势很快发展到不抗金,就不得偷安东南的地步。然而阻碍宋廷备战的还有两个重要人物,一是医官王继先,二是宦官张去为。他们虽然官位不高,因深受宋高宗宠信,特别是王继先,权势很大,作恶极多,“依凭城社”,“中外之士莫敢议者三十年”。②直到宋金开战前夕,正直的台官实际上是利用北方完颜亮的武力胁迫,开始弹劾这两个巨奸大憝。《朱文公文集》卷96《少师观文殿大学士致仕魏国公赠太师谥正献陈公行状》记载了时任殿中侍御史陈俊卿上弹奏的经过:“内侍张去为阴沮用兵之策,且陈避狄之计。公遂抗言:‘去为窃弄威权,亏损圣德,今复沮挠成算,请按军法斩之,以作士气!’上愕然曰:‘卿可谓仁者之勇矣!’明日,除权兵部侍郎。”宋高宗表面上似乎从谏如流,其实却是用迁官的方式将陈俊卿调离御史台,用以包庇张去为。陈俊卿也完全明白宋高宗的用心,他管受到 迁的恩宠,“既出台,求去甚力”。③杜莘老接任殿中侍御史,又接着劾奏王继先,《 史》卷9《黑虎王医师》的记载说:“莘老遂上疏,列其十罪。初进读,玉色犹怫然。莘老扣榻曰:‘臣以执法事陛下,不能去一医,死不敢退。’犹未许,因密言:‘外议谓继先以左道幸,恐谤议丛起,臣且不忍听。’上始变色首肯。罢朝,使宣旨曰:‘朕以显仁(皇太后韦氏)饵汝药,故假尔宠。今言者如此,当不复有面目见朕。期三日有施行,其自图之。’辛亥,遂诏继先居於福,子孙勒停,都城田宅皆没官,奴婢之强鬻者从便。令下,中外大悦。继先以先事闻诏,多藏远徙,故虽籍,不害其富也。”杜莘老的弹奏历数王继先的罪恶,但宋高宗“玉色犹怫然”,直到杜莘老谈到王继先的“左道”,即为这个好色的皇帝合壮阳药的问题,他“始变色首肯”。他除了将恩宠王继先的责任推给死去的皇太后,仍然为王继先留下两条后路,一是事先通知,让他转移部份财产,“多藏远徙”,“不害其富”,二是未按杜莘老的奏请,将王继先流放岭南,只是“诏继先福州居住”。④杜莘老又继续弹劾张去为,宋高

 <<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