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郭店楚简《语丛四》12 
《语丛四》札记
最新热门    
 
《语丝》:现代散文文体自觉的代码

时间:2009-7-24 13:58:20  来源:不详
我肯定与欣赏。 这两种存在并不矛盾,它们往往能在主体的写作中得到统一。这种统一归源于精神的独 立自主,至于写作形式的选择,是杂感还是美文,这主要由作者写作的社会需要与个人 趣味所决定。一般来说,选择杂感,就意味着选择对社会、对文化的批判;选择美文, 则意味着对更多地通过对作家个体生活际遇情感流变等记叙,对自然的人文的风情的描 写获得一种心灵的自适或自省。批判与自适都是需要的,鲁迅主张杂文,但也写美文, 周作人钟情美文,而又不弃论议之好。这种情况,在《语丝》周刊上也得到了统一。这 种统一体现出《语丝》的兼容性。正是这样的兼容,才成就了它的丰富。
  《语丝》的美文有着自己的旨趣,是一种偏重于个人的文学,其题材较多地关乎知识 者个人化的生活领域。与杂感的浮躁凌厉比,这里的美文有一种浓淡相宜的中和与雅尔 舒然的从容。这是作家将生活艺术化所得的一种成果。闲适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滋味。周 作人的《喝茶》、《乌篷船》等可以视为美文的标本,其取材题旨与现实社会保持着间 距,亲近的是一种寻常的但具有文化味的生活。《喝茶》“所想说的,只是我个人的很 平常的喝茶罢了”。其中所写是作者经验中的“茶道”:“我的所谓喝茶,却是在喝清 茶,在赏鉴其色与香与叶,意未必在止渴,自然更不在果腹了。”“喝茶当于瓦房纸窗 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 (注:《语丝》第7期。)。这种“茶道”中反映的是文化人的一种闲情逸致。《乌篷船 》一篇其精神与《喝茶》相通,这并不只是写出一种文化味很浓的乡俗,作者对乌蓬船 的叙写实则反映出他对放达由性的自然境界的神往:“在船上行动自如,要看就看,要 睡就睡,要喝酒就喝酒,我觉得也可以算是理想的行乐法。天人合一,在人与自然和谐 的交响中,获得一种生命的趣味:夜间睡在舱中,听水声橹声,来往船只的招呼声,以 及乡间的犬吠鸡鸣,也都很有意思。”(注:《语丝》第107期。)这种交响不啻是一种 天籁。
  论及这样的美文,往往有内容空疏,没有多少社会意义之类的评语。这样的评价差不 多是反散文的。散文作为反映作者精神存在的一种方式,对主体个人性的呈现是颇为重 要的。主体的个人性既展示在主体对现实社会观察思考方面,同时也体现在他对自身存 在的关注与体认方面。如果说杂文更多地给人以深刻的思想启发,那么美文更多地给人 以闲适的艺术享受。将美文置于现代散文演进的历程中观察,我们更可发现这种“写法 也有漂亮和缜密的”体式,显示着“对于旧文学的示威”的价值,“在表示旧文学之自 以为特长者,白话文学也并非做不到”。美文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以艺术的形制反映着散 文作家丰富心灵世界中的一个重要的存在。“漂亮”的形态,显示着美文无限的艺术魅 力。
  《语丝》上的美文,作为一种艺术的文学,它们最值得我们品赏的是作者善于运用多 种笔调创造出各色的意境、情景。这种情景或意境有着一种极强的审美召唤力,令人留 连陶醉。周作人的《喝茶》、《乌篷船》的那种情景有这样的魅力,钟敬文的《太湖游 记》、石评梅的《雪夜》、徐祖正的《山中杂记》诸篇也各具心象相应的意境。这是钟 敬文笔下的鼋头渚的春景:
  桃花方盛开,葱绿若碧海,风过时,树声汹涌如怒涛澎湃。渚上多奇石,突兀俯偃, 形态千般。我们在那里徘徊顾望,四面湖波,远与天邻,太阳注射水面,银光朗映,如 万顷玻璃,又如一郊晴雪。(注:收入阿英编《现代十六家小品》,上海光明书局1935 年版。)


  桃花,奇石,湖波,春阳,风景如画,令人心旷神怡。《雪夜》则呈现出“如梦似真 的艺术化的世界”。粉妆玉琢的街市,幽美清冷;“新栽的小松上,满缀了如流苏似的 雪花,一列一列远望去好像撑着白裙的舞女”。雪的世界伴奏着“悠远清灵的钟声”, 将作者的情思牵引得很长很长。这样的文字显示出的大约就是美文的风致了。
  美文着意将日常生活艺术化,以诗意洗涤庸常的鄙俗,营造一方作者自适的精神空间 。这样的精神空间或表示与现实紧张的社会关系作消极对抗,是所谓“苦中作乐”之法 ;或体现散文作家禀具的一种自然无拘的心态,美文成为现代散文作家放飞自我的彩色 的风筝。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左矢右蠖去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