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注体式 |
|
时间:2009-7-24 13:58:24 来源:不详
|
|
|
使用范围,出现了多种史书自 注著作。 1.西晋司马彪《续汉书》自注。从现在的八志中能够看到司马彪的自注文字,经过刘 昭的改造(由小字改为大字),以“本志曰”的形式附于正文之间。刘昭在《郡国志》注 中说:“本志唯郡县名为大书,其山川地名悉为细字,今进为大字”,《百官志》注中 说:“凡是旧注,通为大书,称‘本注曰’以表其异。” 2.北魏杨xuàn@③之《洛阳伽蓝记》自注。该自注在流传中已被混入正文,失去了 本来面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该书“实有自注,世所行本皆无之,不知何时佚脱 ”。清代学者顾广圻认为“此书元有大小字分别书之,今一概连写,是混注入正文也” [11]。 3.晋人周处《阳羡风土记》自注和常璩《华阳士女》自注。《史通•补注》曰:“周 处之《阳羡风土》,常璩之《华阳士女》,文言美辞,列于章句,委曲叙事,存于细书 。”“细书”即小字自注,二书自注今已不可考。 4.北周萧大圜《淮海乱离志》自注、宋孝王《关东风俗传》自注和王劭《齐志》自注 。《史通•补注》曰:“亦有躬为史臣,手自刊补,虽志存该博,而才阙伦叙,除烦则 意有所吝,毕载则言有所妨,遂乃定彼榛@④,列为子注(注列行中,如子从母)。若萧 大圜《淮海乱离志》、羊炫之《洛阳伽蓝记》、宋孝王《关东风俗传》、王劭《齐志》 是也。”刘知几指责此四种琐杂鄙碎异体同病,这种说法未必公允。除《洛阳伽蓝记》 以外,其它三书散佚已久,我们无法窥见其自注的真实情况了,但是从刘知几的批评中 我们可以推断出,上述几种自注体史注在当时有一定的代表性。 【参考文献】 [1]王力.汉语史稿(中册)[M]. [2]陶懋炳.中国古代史学史略[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 [3]裴松之.三国志注表[Z]. [4]宋书•裴松之传[M]. [5]南史•文学传[M]. [6]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六)[Z]. [7]魏书•刘@①传[M]. [8]颜师古.汉书叙例[Z]. [9]裴yīn@②.史记集解序[M]. [10]章学诚.文史通义•史篇别录例议[M]. [11]顾广圻.思适斋集•洛阳伽蓝记•跋(卷十四)[M].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左日右丙 @②原字左马右因 @③原字左衔去钅换玄 @④原字左木右上一页 [1] [2] [3] [4]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