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2009年各地模拟试题精选
20世纪中国古代财政史研
“中国古代文明探源工程
“本体论”源流考(古代
中国古代文人的悲剧命运
古代党人的生死观与士大
试论我国古代吏胥的特殊
中国古代知识阶层的原型
论中国古代官制的品位与
中国古代的世兵与募兵随
最新热门    
 
古代用人四步骤——《老子》四章译注解评

时间:2009-8-31 10:58:30  来源:不详
陌生感,所见所闻,多为零碎片段,会有一个思绪和信息混乱的阶段,对全局的情况的了解需要一个过程。
  走上新岗位的人,往往也习惯于站在原来的位置和角度看待事物,考虑问题。由于职责和看事物的角度不一样了,在还没有适应角色变化的时候,往往会觉得一切都显得那样的纷乱、零碎,没有头绪,不知道从哪里、怎样着手自己的新工作。
  在这种时候,用他们的人,应该帮助他们理顺思绪、思路,全面熟悉了解情况,帮助他们尽快进入角色,发挥作用。
  另一方面,每个新人的加入或旧人地位的变化,都会改变群体内部原来的格局,会使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生改变,其他人是否愿意接纳他?是否愿意与之相处、合作?新人的加入和旧人的提拔,对个人有何影响?是否有人和他发生了纠纷,给他制造麻烦和障碍,不服从、不合作。这种时候和境况下,尤其是同级人员、其它部门人员的不合作,通常也是需要用人者(上级)出面调停,帮助理顺工作关系的。特别是当新人显示了某方面杰出的才华,使一些“老资格”觉得自己的地位和利益可能受到威胁的时候。
  “和其光”,同化他的光彩(外在表现),使他融入群体,成为群体中的一部分,不将他孤立起来,不让他看起来别扭、与群体格格不入。这是所用的人取得成绩之后要做的。
  和,作为动词,有搅和、掺和、搅拌、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的意思。
  光,光线、光彩,是我们可看见的原因。没有光的黑暗状态中,物品不反射光线,我们就看不见物品,有光才能看见。自然的光,对任何人都是平等的,大家都看得见。故这里所说的光,是有其特殊的意义的,是指引起别人注意、别人能够看到的优点、长处和成绩之类。由于“其”的出现或存在,使我们看到、认识到的东西。
  怎样才能做到?不要让其个人的成绩、突出表现,仅仅当作是个人的,而要看成是群体的,是群体的荣耀,让他与群体的其它成员成为一体。也就是说,不要去强调个人的差异,不要将人们的注意力引到内部成员的个体差异上,眼界要放旷远一些,去关注自己的群体与别的群体的差异,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要形成团队意识和团队精神,要有团队荣誉感,让大家都因其而感到自豪,保护之,爱惜之,给与特殊的待遇和照顾,而不是打击之。
  注意:在团队和群体中,要强调的,不是“缺了哪一个就不行”,这会给人一种负面的心理暗示,使团队内部貌合神离;而是“有了哪一个就行”,这会使人注意团队、群体技能的完整性,使团队内部趋于同心同德。——这在表面上看,这两句话没有多大区别,但在本质和导向上,却是完全不同的。
  “同其尘”,是要其他人步他的后尘,以他为榜样,向他学习,将他提升到师的地位。使团队、群体的整体实力获得提升。这是人才已经融入团队、群体之后要做的。
  一般说来,人才的引进和提拔,需要重视人才的作用,给与相应的、相对较好的待遇,这体现出对该人是否重视,否则,人才不会留下来。然而,这样做,又很容易引起原来的成员嫉妒和不满。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除了“和其光”外,还要引导和鼓励其他人也提升自己,达到“其”能,有望得到“其”相应的待遇,这是避免人才被孤立、消除他人对人才的敌意、给人才创造良好的生存软环境的重要举措。
  评说:
  近些年,有泛滥成灾之势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和书籍,在如何用人方面,主要是在权、术、利这个层面上打转,对于如何营造人才生存的环境,使人才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触及不多,因而总让人觉得好像缺少了、遗漏了什么似的。
  了解了本章所介绍的古代的用人方略——四步骤,我们似乎能够觉察到,现代很多地方用人,普遍缺少了一些什么。可以说,这种方略,对于现代的中高级管理人员,在用人方面——拓展如何用人的视野,把握用人的方向和重点,营造人才生存环境,减少内耗,建立一种长期、有效的用人观念,避免出现“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现象,等等,是颇有启发和裨益的。
  这种从远古流传下来的、产生于三皇五帝之前的用人方略,对于春秋战国时期老子,至少也是千年以前的古人所传,是无法考究其起始年代的。老子对这种方略,也是极其敬佩。而在老子生活的时代,理解并应用了这种用人方略的情况也并不多,仅仅是“似或存”。
  如果能够真正准确地理解本章的思想,你或许也会发出和老子一样的感叹:“湛兮,似或存。”并从中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

  附:本人暂无工作单位,正在寻找。意向主要是企业中的中高层管理工作或项目管理工作。有意者联系。(本人1985年大本毕业,24年来,在多个制造型企业工作了20年。)
  另外,在工作单位确定下来之前,本人有意寻找译注解评《老子》部分章文的合作者,希望合作者是有较强的经济实力、时间值钱的人

上一页  [1] [2] [3] [4]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