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论占卜与隋唐佛教的结合
《中国礼制史·隋唐五代
關於隋唐長安研究的幾點
魏晋隋唐的坞壁和村
内藤湖南和陈寅恪的“六
2000年隋唐五代史研究概
2003年隋唐五代史研究概
近半个世纪日本研究魏晋
我和隋唐、中亚史研究
论隋唐五代买卖活动及其
最新热门    
 
站在隋唐遗址的怀念

时间:2009-10-3 22:35:39  来源:不详
在诗中引用了汉代郦食其 的故事。郦是一介书生,嗜酒如命,被称为“高阳酒徒”。他曾给刘邦献计而克陈留,被封为广野君。公元前204年,他游说齐王田广归汉,使刘帮不战而得齐国七十余城。但此时韩信乘机奔袭齐国,齐王以为郦食其以缓兵之计欺骗了他,便把郦扔进了油锅。李白很推崇郦食其以三寸不烂之舌建功于风云际会之时的才智和气概,故说“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 指挥楚汉如旋蓬”。希望自己也能像他一样一举成名。
      毛泽东很喜欢李白的《梁甫吟》,在他的故居藏书中,有一份《梁甫吟》的手抄本,是用一寸大小的毛笔字抄在16开毛边纸上的,共7页。这是毛泽东晚年视力减退时,为阅读此诗,特意让人用大字抄写出来的。从此本右上角的两个圈记看,毛泽东两次读过这个手抄本。在《唐诗别裁集》的这首诗旁,也画有表示读过两遍的大圈;并在“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 、“指挥楚汉如旋蓬”两句旁,用红铅笔画着直线。 
      但是毛泽东并不赞成李白在这首诗中透露出的在建功立业上那种书生式的纯理想化的思想和认识,所以他在1973年7月4日同王洪文、张春桥谈话中说到秦始皇时随口引出了《梁甫吟》,并用打油诗的方式道出了历史的真实和自己的看法,批评了李白“尽想做官”的思想。“ 你李白呢?尽想做官!结果充军贵州,走到白帝城,普赦令下来了。于是乎,‘朝辞白帝彩云间’。其实,他尽想做官。《梁甫吟》说现在不行,将来有希望。‘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 ’,‘指挥楚汉如旋蓬’。那时神气十足。我加上几句,比较完全:‘不料韩信不听话,十万大军下历城。齐王火冒三千丈,抓了酒徒付鼎烹’,把他下了油锅了。”
      其实,想做官,想做大官,特别是想做宰相,是封建时代许多知识分子的政治理想。毛泽东在这里批评李白尽想做官,可能不是一般地用超历史时代的办法苛求古人,而是批评李白自恃才高而过于书生意气的人生态度。当时毛泽东借此评古人,这其中是不是隐含着对现代人 的一种劝说,或是一种警告?
      李白一生向往举贤任能、天下为公的社会,立志“解世纷”、“济苍生”、“安黎元”。他崇敬诸葛亮、鲁仲连、荆轲那样排难解纷、大济苍生的英雄人物,幻想自己能官居相位,“ 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他愤世疾俗,猛烈反抗社会习俗和成规加给人们的束缚和羁绊,要求自由和解放,憧憬无拘束的理想世界。这就必然使他四处碰壁,终生郁郁不得志,于是在他的诗歌里,在蔑视权贵、忧国忧民的同时,又不时流露出及时行乐、放浪形骸的消极思想情绪。这表现了李白一方面有强烈的入世济世的抱负,一方面又有理想破灭时消极遁世思想。这可能是毛泽东说李白有道士气的原因。而这些,都可能是李白在洛阳道士好友及有关系,洛阳对李白的影响略见一斑。
      从总体上说,毛泽东是最大限度地肯定李白的,他似乎认为李白的富于幻想和浪漫情怀不仅在艺术创作中是有益的,而且在社会生活中也有一定积极意义。1958年1月16日在南宁会议上,毛泽东说:“光搞现实主义一面也不好,杜甫、白居易哭哭啼啼,我不愿看,李白、李贺、李商隐,搞点幻想。我们党建党以来,几十年没正式研究过这问题。”
      南宁会议是建国后一次很重要的会议,当时苏联卫星上天,提出十五年赶超美国,中国则提出十五年赶超英国,加上我国反右派斗争胜利,一些工厂农村生产增长较大,毛泽东激情满怀,壮志凌云,可能认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已经进入快车道,能突飞猛进,一日千里。所以他希望进一步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提出要学“三李”,“搞点幻想”,在紧接其后的党的八大二次会议(1958年5月)上,他超乎寻常地提出钢的产量要比1957年翻一番,要求各行各业都支援“钢铁升帐”。这就背离了他自己积极倡导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稳步发展、平衡发展的客观经济规律。于是,高指标和浮夸风大行其道,急于求成、盲目求快的“大跃进”变成了大跃退,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这对毛泽东本人来说确实是一个悲剧,对全党来说也是一个教训。经济建设中应该少一点浪漫的幻想,多一点实事求是。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