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文
《外交关系的突破》文献
罗晖:岳麓版《新中国外
佚名:《外交事业发展和
吴红京:《对外交流与冲
佚名: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佚名:人民版新中国初期
曾曙光:改革开放以来的
蒲玉莲:打开外交新局面
范何勇:打开外交新局面
最新热门    
 
晚清外交的困境:“我的老师正是我的敌人”

时间:2009-12-28 10:47:14  来源:不详
的傀儡。“清政府掌握实权的西太后及其追随者完全屈服于帝国主义势力之下,只图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对帝国主义者的苛求无一不有求必应。他们从盲目的排外变为完全投降,实际上成为各国特权的代理人”。
  她的终极目标是维护晚清统治,更确切地说是维护她自己的统治地位,国与民并非她的首要考虑。在这样的动机下,原本“敌人”成了“友邦”,在外交上便放弃了防御与抗争。于是,无法解决“我的老师正是我的敌人”这一困境的“学生”,为了“一劳永逸”地挣脱了解决这样的困境,一厢情愿地让“老师”成为“朋友”,其后果就是国不国。在这样的根本目标的指引下,慈禧太后的外交政策注定要失败,再天才的外交官,再高超的外交手段,也只是离“救国救民”的目标越来越远而已。
  
  四、结论
  
  杨公素先生在分析旧中国外交的悲剧与教训时指出:作为列强势力范围分割下的半殖民地,“历届政府都是仰外国的鼻息谋求维护自己的地位,在这种情况下不可能有独立自主的外交”,即所谓的“弱国无外交”。没有强盛的国家实力作后盾,纵有天才的外交人才,也不可能获得良好的外交结果;更何况在整个晚清时代中,并没有真正存在一个世界意义的“天才外交家”——李鸿章、张之洞等等虽然有着自己的特色与眼光,但是都无法用真正的世界性的眼光审视他们的外交活动,因此也就不可能有明确的外交导向。而“我的老师是我的敌人”的逻辑困境足以使整个外交活动受到至关重要的影响;可以说,处理“老师”或“敌人”的定位不但决定了晚清外交的走向,也决定了其对内的大政方针。正是因为无法走出这一困境,晚清无法动员起整个社会的全部力量。
  
  参考文献:[1]蒋廷黻.中国近代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2.[2]蒋廷黻.中国近代史·外三种[M].长沙:岳麓书社,1987:124.
  [3]杨公素.当代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M].张植荣修订.香港:励志出版社,2002:10.
  [4]时殷弘主讲,顾晓峰整理.现代国际战略十一讲:从拿破仑到越南战争[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3:5.
  [5]杨公素.当代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M].张植荣修订.香港:励志出版社,2002:15.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