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浅谈藏书与著述:傅乐淑
浅谈宫音串孔商律谱孟—
浅谈留下历史的足迹---
浅谈探究性问题在历史教
浅谈历史课堂中的“熟悉
张波:浅谈新课程下的历
张振海:浅谈近代社会生
浅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
蒋晶晶:浅谈中学历史教
浅谈历史教师如何运用语
最新热门    
 
浅谈从女神崇拜看楚文化女性思维的形成

时间:2010-6-4 9:46:54  来源:不详
州向城县南二十五里西鄂故城是楚西鄂。”其地理位置大概在今天河南省南阳的西峡县一带。
  有学者根据《左传·昭公十二年》记载:“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左传·宣公十二年》云:“训之以若敖、蛤冒,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史记·楚世家》云:“子文王熊货立,始都郢”,以及《史记·正义》引杜预注云:“国都于郑,今南郡江陵县北纪南城是也”,认为“至于熊绎居荆山,应该是后来的事了”。并进一步说:“荆山在今湖北省江汉平原南漳县西,漳、沮二水上游,熊绎从丹阳地区南下进人荆山地区,直到若敖、蛤冒时期,楚人可能还主要活动在这一地区的山林之中”。这样的看法显然是站不住脚的。根据前面的考证,楚人的发祥地应该是长江上游的巫山一带,在熊绎的率领下,楚人站住了脚。到周夷王时期,周王朝逐渐衰弱,诸侯之间相互征伐,熊绎的第四代子孙熊渠趁势占领北方的庸和杨粤一带,由于这一带自然环境相对于长江上游的巫山一带要好得多,所以楚发展得很快,随后沿汉水而下,领地扩大到江汉间这一广袤的土地。楚文王时期,楚人活动的中心才逐渐转移到了长江中游的湖北江陵地区一带。
  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不难理解楚人为什么对巫山神女如此眷恋,笔者认为,这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历史的影响。闻一多先生在《高唐神女传说之分析》的“高唐与高阳”中说:“夏、殷、周三民族都以其先妣为高襟,想来楚民族也不会例外。因为我以为楚人所祀为高裸的那位高唐神,必定也就是他们那‘厥初生民’的始祖高阳,而高阳则本是女性,与夏的始祖女娲,殷的始祖简狄,周的始祖姜螈同例。”H闻一多又在同文的“云梦与桑林”一节中说道:“桑林之神是住在桑山上,与云梦之神住在巫山上同类。”由此看出,巫山神女以及其神女体系就是楚民族的始祖。楚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迁徙到了西南的蛮荒之地,因而被当时的中原诸民族看成是蛮夷之乡、化外之民。但是楚人本身却不这样认为,他们始终把自己看成是黄河流域诸民族中的一部分,他们总是恋恋不舍地向人们诉说着祖先的光荣历史,“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日伯庸”就是楚人真实思想的写照。
  其次是地域的影响。如果我们从楚民族的发源地以及历史形成过程进行考察,就清楚地发现楚人是靠水而居、沿水而徙。在楚民族生息、繁衍和壮大的历史中,“水”的滋养之功、阴柔之美成为这个民族的精神力量,这也是以“女神”作为楚民族始祖的自然前提。产生于楚文化土壤中的老子哲学以及稍后的屈原、宋玉的辞赋,作为楚民族的精神家园和形上之思,不可避免地留下了这个民族当时的:生活痕迹,从而在他们的哲学路径和文学构思中反映出以水为载体、以女性特质为基点的思维方式。
  第三:是苗文化、巴蜀文化的影响。楚人到达丹阳以后.逐步展开了领土扩张。在西面径直往巴人的地域进逼,从前面楚文王灭夔就可以看出来,楚人已经越过三峡到达了四川盆地之内。对苗族栖息地的攫取主要在长江中游以及长江以南。楚武王时,就“乃以子男田令居楚,蛮夷皆率服”(《史记·楚世家》),楚成王熊恽时,楚国逐渐强大,周天子对他说:“镇尔南方夷越之乱,无侵中国”(《史记·楚世家》)。楚人在向苗、巴领地进逼过程中,.自然吸收了苗文化和巴文化的成分,而在这两种文化中,女性都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此,楚人的思维不可能不受女性的影响。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西方神女体系对楚民族的影响。在楚人的许多作品中都提到西方女神,如《庄子·逍遥游》中的邈姑射之山的神女,屈原《离骚》最后的“乱日”中的西天神游、《河伯》中的“登昆仑兮四望,心飞扬兮浩荡”和《天问》中的“昆仑县圃,其尻安在?”无不充满对西方女神的崇敬心理。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在充满浓浓女性思维的老子《道德经》中,却并没有明确地提到西方女神。对此,笔者认为,作为一部纯形而上思考的哲学著作而言,没有必要对每一个所要表述的文字的来龙去脉说得太具体、太准确。但是,当我们追述老子本人生平的时候,却可以发现老子深受西方女神的影响。据《史记·老子列传》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日:‘子将隐也,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宋裴《集解》引《列仙传》云:“……(喜)与老子俱之流沙之西服巨胜食,莫之其所终。”虽然司马迁对老子生平的记载语焉不详,但是,通过“乃遂去”、“(喜)与老子俱之流沙之西”,司马迁至少给我们透露出这样的信息,即老子既受到楚国文化的熏陶,又受到西域文化的影响。老子那个时代的人,已经懂得语言在表达人的思想的时候所产生的遮蔽作用,而同时也懂得通过借助某一物象所产生的喻义,将所表达的思想外延扩大。正如《周易·系辞上》总结的:“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日:‘圣人立象以尽意”虽然《道德经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