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复习试题 >> 正文
06年中考模拟历史能力提
北师版七年级期末历史能
2006年中考历史创新能力
八年级上期历史期中能力
2006年中考历史科基础能
初三历史创新与探究能力
“历史信息提取能力”论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
佚名:高一学生历史课堂
开卷考试与中考历史学科
最新热门    
 
从能力立意看学科综合

时间:2007-3-2 14:23:49  来源:不详
  ■对教学与复习的启示
  1.坚持分科教学,反对开设“综合课”。
  文科综合考试是建立在中学政、史、地等科目教学基础上的综合能力考试,虽然它的考核目标是综合能力,但其基础还是学科教学。因此我们的教学与复习应该分科进行,切忌打破原定的教学秩序,盲目地开设以应付综合能力考试的综合课。
  在复习阶段,三科教师应联合办公,共同备课,以便知识互补,取长补短,共同探讨学科间的相关问题,切忌各自为政或者相互推诿,也不要过多地在复习时间安排上你争我夺。另外,三科教师应树立新的泛学科观念。一方面,必须随时浏览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体系和发展状况,以便更好地运用发散思维,将本学科知识有机地与其他学科相衔接。另一方面,必须针对时政热点,有意识地穿插一些与此相关的跨学科知识,增强教学与复习的整体性和知识的系统性,以实现学科渗透。
    2.重视基础,适度发散。
  综合能力是在长期学科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形成的。综合能力考查必须以基础知识的灵活掌握为前提,以学科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为依据。因此,我们必须走出“能力立意”与“知识立意”相对立的误区,不要以为综合考试强调考查综合能力,就可忽视基础知识。在基础知识的复习问题上,应注意以下几点:
  A.复习要由面到点,分步到位,逐步缩小范围。文科综合涉及到三个学科,基础知识面广量大,在复习时大家普遍感到摸不着边际,其实我们可以分阶段逐步进行。第一阶段,主要分学科搞好学科主干知识复习。所谓学科主干知识就是指该学科最基本、最重要、最常用的知识,它是构成学科知识体系的“纲”和“目”,最具有学科特色,如*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事实、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等等。我们可以参照各科的教学大纲,梳理各学科的主干知识体系,而不是“漫天撒网”或钻牛角尖,一味搜罗生僻的知识点。第二阶段,主要侧重于知识体系的整理,将各学科内相关的知识、相近又容易混淆的知识,整理成不同的系列或专题,然后按系列或专题逐一落实。第三阶段,结合热点问题,复习相关的基础知识。
  B.对不同的基础知识要区别对待,不能一味地死记硬背,要侧重于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从近几年高考的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来看,直接要求完整表述基本概念、原理的采分点几乎没有,需要记忆的观点和方法论知识所占的分值和比例越来越少,往往把更多的分值放在结合材料的分析和应用上。因此,我们一定要对各类基础知识区别对待,各有侧重:对于基本事实和概念,侧重点主要是了解其含义,强调再认和作为术语运用,在一定环境下能识别、能运用;对于基本原理、观点和方法论,则应在理解其含义的基础上,把侧重点放在原理、观点和方法论推导的过程和运用上。
  C.跨学科的发散联系一定要适度。不同学科之间、同一学科不同知识块之间都存在着固有的联系。因此,最初实行综合考试时,大家纷纷寻找这种固有联系,找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点。实际上这是一个误导,学科间知识交叉点不一定是学科的主干知识、重点知识。如果大家只重视知识交叉点的教学与复习,势必会打乱学科教学,打乱学科知识体系,这不但与高考改革的精神相背离,而且也无实际效果。因为,在特定的现实情境下,有些貌似毫不相关的知识,也能建立起新的联系,而且这种联系符合高考“能力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能够真正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是高考命题的重要着眼点,也是我们复习的重点。
  3.要重视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一直忽视了对学科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学生随机调遣相关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因此,在平时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近年来,文科类高考中已采用过政、史的演绎法、列举和归纳法以及地理的读图方法。演绎法要求从基本原理或观点出发,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分析、解释和说明某一实际问题。列举和归纳法要求用一系列相关的事实和观点来论证某一基本观点,这要求我们在复习时一定重视基础知识的整理和重组,打破教材原来知识编排体系,将相关知识串联起来,形成系列。切忌单纯地就某一时政热点指导学生做答。因为分析时政热点的角度是千变万化的,我们能准备的角度毕竟有限。只有学会分析的方法,才能以“不变应万变”,从容地解答实际问题。
  4.瞄准时政热点,突破学科综合。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