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研究 >> 正文
凌寒:我布置给学生的寒
学生寒假作业:电子报
时事报:侵略与反抗:学
学生随感--怎样学好历史
中学生阅读书目推荐100
思考:我国台湾学生的历
小D:学生画的历史地图
给将入高校的学生之最后
李哲治:培养学生历史阅
李林川三篇:学生眼中的
最新热门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历史教育中实施创新教育的重中之重

时间:2009-10-18 17:54:46  来源:憨八龟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历史教育中实施创新教育的重中之重

 作者:憨八龟  更新时间:2006-10-20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 文章 >> 教研&论文 >> 历史课改理念

很多人都知道,科学巨人爱因斯坦首次投考大学竟然名落孙山;17岁创造群论的数学家迦罗华两次考不上大学数学系;爱迪生被认为是一个不堪造就的笨学生,只读了3个月书就退学回家;进化论创始人达尔文在校成绩不好,老师及他的父亲认为他不会有出息,可他们都做出了巨大的成绩,这是为什么呢?

是机遇吗?爱因斯坦短短半年内在物理学几个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难道是偶然的机遇?爱迪生一生中完成了数以千计的发明难道是碰巧?是天资吗?一个从小学到中学都是高材生的人,难道他还不聪明吗?而一个连大学也考不上的或一个读了3个月书就退学的笨学生的聪明又在哪里呢?是勤奋吗?古往今来凡有成就的人都离不开勤奋。但是,终生勤奋刻苦的人不计其数,为什么偏偏他们成功?是条件吗?爱因斯坦当时既无名师指导,也无良好的设备和资料,甚至连专业科学工作者都不是……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们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因此,在历史教育中实施创新教育的重中之重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历史创新教育的前提和关键

意识是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创新意识即是具有创造性的意识。没有创新意识的人不可能产生创造思维、掌握创造方法和获得创造成果。从事历史教育的人应该知道,人类社会的第一次重大变革,都是以思维的不断解放和观念的不断更新为先导的。树立创新教育观念,就是要根据创造性人才成长和发展的规律以及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强化创新教育的思想意识。

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离不开适宜的“气候”和“土壤”。这里的“气候”和“土壤”主要是指“减负”和适应学生创造力发展与表现的精神环境。“减负”即减轻学生的过重负担,减掉那些妨碍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阻力。我们老师就是营造适宜“气候”和“土壤”的园丁和引路人。我们教师不仅要具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强烈的事业心与奉献精神、渊博的知识,更要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很高的创造才能,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才有可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实际上,学生思维能力的增长不可能是老师都教会的,而是他们主动在思考和解决问题中不断滋长、发展起来的。因此,教师要做的不是给学生什么样的能力而是为他们创新意识的发展培育适宜的土壤,创造宽松的条件。

在培养创新意识中我注重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思维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创新的重要前提,也是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如有一次在讲到中国近代科技时,有一只小鸟从窗外飞进教室,顿时课堂闹哄哄的。这时,我意识到如果大声喝止,课堂气氛将变成死气沉沉。所以我换了一种方式,是这样说的:“小鸟会吃害虫,是我们人类的朋友,那它还有其它贡献吗?”问题一抛出,学生就叽叽喳喳地动起脑筋来,也很自然的转移了他们的注意力。“小鸟会飞,有翅膀,像飞机……,噢,还跟我们今天上课的内容有关联呢!”这样引入到我国飞机设计师冯如的故事。这比直接训骂的效果强多了。思维就是从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是思维的第一步,回答问题是思维的第二步。这样,问题——回答——问题——回答,就形成不断向前推进的思维流路,进而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历史创新教育的核心之核心

创新教育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是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是积极改变环境,创设条件以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培养、发展创新精神,就要营造一个民主的、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让历史教学过程有情有景,图文并茂,生动活泼,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历史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发表不同覸 在回答问题、解题练习、解决历史问题时,要提倡一问多答、一题多解,对一个历史问题的解决可用多种方案,引导学生提出新见解、新方法、新方案,从小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同时还应该注意下面两个问题:

1、注重自主意识及合作精神的培养。一方面,没有自主意识,个人的创造性就无从谈起;另一方面,现代大多创造性设想的实现都得依赖集体合作。培养的自主意识同样也需要一个比较民主的学习和生活氛围,特别是比较平等的师生关系。首先要求教师尊重、赞赏每一位学生,以一种民主、宽容的心态善待学生;其次要求教师努力创设“宽松”环境,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教学,师生这种,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平等、民主、尊重、理解、合作的人际关系,使学生身心愉快,有安全感,形成一种主动、活跃的能动状态,从而为学生的创新与实践活动提供积极而和谐的情感保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即合作学习。合作学习,不仅强调学生个体的独立钻研、独立思考,鼓励侵吞多月,而且同时提倡学习者之间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彼此切磋、论争辩答。合作学习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合作学习还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教师在一节难以面向有众多差异的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2、注重情商的培养。著名心理学家韦克斯勒曾收集了众多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少年时代的资料,发现这些人当中大多数并不是高智商,而是中等或中上等智商,他们的情商却是十分惊人的。情商是指非智力因素,是包括动机、意志、情感、性格、习惯、气质等在内的心理因素。心理学研究证实,对于一个人的成功来说,智商的影响只占20%,情商的影响却占80%。

学习是一个艰苦、复杂的过程,要提高学习效率,需要学生的智商和情商共同参与,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而情商比智商具有更强烈的可塑性,也更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学习成绩的高低,往往不在于智商,而忽视了情商的作用。如果重视情商的开发和培养,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怀有深厚的情感、持久不衰的兴趣、顽强的意志、坚强的毅力,而且能在此基础上提壶出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就会取得更大的成功。

中学阶段,是学生情商迅速发展并逐渐形成和趋于稳定的关键时期,学生的可塑性也很强。我们教师必须抓住这一时期,重视和加强对学生情商的培养。改变过去轻视非智力因素作用和忽视做人教育的状况,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上进心,这些都能成为创新的动力源泉;要帮助学生学会与从相处,培养学生进行创造活动所必不可少的团结协作精神;要帮助他们学会以正确的态度、顽强的意志、宽广的胸怀对待困难。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历史创新教育的最终目的

什么是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就是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创造新东西的能力。在科学研究中,人们注重的是创新东西的能力,即“无中生有”的创造能力在历史教育中,我们更注重的是“有中生新”的知识重组、知识创新能力。要培养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就要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能力。如:

1、阅读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

在知识激增的信息时代,如何在最短的时间里了解阅读的内容,抓住所读材料的要点,培养快速阅读的习惯,这样都能适应当今资讯繁富的现代社会。因为现在的知识更新非常快,以前过目不忘是天才,现在一目十行是现代人的基本要求。强调继续学习,不断地更新、充实自己的知识,这样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历史学科的知识容量大,而安排的课程又少,这必须要求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内容,因此历史学科的学习正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快速阅读能力的最佳途径。

2、写作能力的培养

写作能力,也是一种创新能力,它除了要求让人具有深厚的文字功底外,还必须具务丰富的历史知识,这样,才有写作时的旁征博引、左右逢源。中国历来就有“文史不分家”的说法,历史学科的学习,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创作素材。纵观古今有成就的文学家,没有一个不是从历史知识中找到创作素材,寻求创作源泉的:屈原的奇特想象、司马迁的引经据典、李白的恣意汪洋、苏轼的随机生发、鲁迅的纵贯古今、毛泽东的纵横捭阖。列夫·托尔斯泰的博大精深等等无不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厚积而薄发,终成一代宗师。这些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作家”,大多知识丰富,语言精辟而活泼,视野开阔,流传千古。

因此,我在历史教学中常以写感想、写小沈从文、写信、写回忆录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如,在讲维新变法运动时,让学生以康有为、梁启超的名义以主张变法,驳斥反对的顽固派为主要内容,写一篇小论文;在学习《巩固人民政权的斗争》时,我让学生写了题为“抗美援朝之我见”的论文;在讲完美国内战后,让学生以林肯的名义在美国内战期间给黑人奴隶写一封信;在讲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让学生以一个德国老兵的名义写一篇在一战中参加西线作战的回忆录等,每次学生交的作业都让我有意外的惊喜,通过这些训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让他们的历史知识掌握得更牢固。

3、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发散思维是创新最显著的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发散思维是创新的核心。心理学研究指出,发散思维也称求异功能,是指人们解决问题的思路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使思考不拘泥于一个途径,一种方法,而是从各种可能设想出发,求得多种合乎条件的答案。所以,要培养学生质疑、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

初中学生正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要给予他们足够的想象空间,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并使他们的好奇心插上翅膀。倘若能使这种“好奇心”得到充分的发挥,将为学生打开创新思维的大门。如讲到黄海战役,我利用邓世昌英勇开着致远舰冲撞日舰吉野号的图片,及邓世昌的对联,让学生对这个历史人物进行评价。大多数学生都从正面出发,赞同邓世昌是个视死如归、精忠报国的一个清代爱国将领的观点。而部分同学却从现今的角度出发,认为“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吗?为什么不先保存生命,再拉起一支队伍,继续与日本侵略者作斗争呢?我们要学习他的爱国精神,但决不依照他的方式。学生有这么新颖独特的思想,我是从来想都没有想到的。

除此之外,历史学科还应该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综合概括能力、比较归纳能力、辩证思维能力、认识能力、评价历史人物能力、透过社会现象来认识事物本质能力等。通过这些能力的培养,能够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增强,这也是我们创新教育的最终目的。

“天才的发明家就是在人们熟视无睹的东西中发现与众不同的价值,在人们习以为常和不屑一顾的细微处触发灵感”“珍惜每一次激情的冲动吧,这便是生命的意义!”我想这种冲动和灵感便是开拓创新和创造的勇气,而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创新。众所周知,马克思的座右铭便是:“怀疑一切”。这种可贵的气质或锐气需要教师的发现和保护。为了让这具有创新意识的火花,能够永远保持、照亮下去,我们在教学中应不断创设民主和谐的气氛,鼓励一定的“标新立异”。我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会得到培养的。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