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复习试题 >> 正文
琼山中学初中历史课程模
海南省实验中学历史中考
广东实验中学初二历史期
湖北黄冈中学初三中考模
元培中学历史与社会寒假
宜昌市南阳中学中国史总
宜昌市南阳中学中国史总
中学生阅读书目推荐100
樊汉彬:中学历史课堂教
张桂芳:中学历史房山视
最新热门    
 
临夏中学高三11月历史考试题

时间:2009-10-18 17:31:27  来源:王鹏
 

           甘肃省临夏中学2007—2008学年度高三11月考试题
                            历  史  试  卷
                           命题      王鹏
                   分值:100分          时间: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在如何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问题上,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看法。据此回答1—4题。
1.王安石变法当中,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实现国家富强的措施是(   )
   ①青苗法  ②农田水利法  ③募役法  ④市易法和方田均税法  ⑤保甲法和将兵法
     A.①②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③       D.①③④
2.康熙帝时期采取的经济措施中,有利于增加民众收入,使国家经济得到发展的措施主要是(   )
    A.实行“更名田”,“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B.推行“推丁入亩”和“地丁银”
    C.鼓励增殖人口,废除人头税;实行“更名田”
    D.实行“一条鞭法”,推行“推丁入亩”
3.洋务运动时期,旨在“求富”的行动主要是(   )
    A.创办近代一批军事工业        B.创办近代的一批民用工业
    C.筹划海防,创立近代中国的海军      D.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出国学
4.2006年是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孙中山一生追求“天下为公”,救国救民。其思想主张中,有利于富国富民的是(   )
    A.节制资本,平均地权        B.实业救国,限制中小资产阶级
    C.创立民国,废除专制        D.发展实行,实行耕者有其田


    商业的发展离不开市场,市场的开拓和争夺是古今商业活动的内容。回答5—7题。
5.下列关于唐朝市场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政府对城市的市场进行严格管理  ②“草市迎江货”反映了东南沿海城市的繁盛 
③市场金融服务领先于欧洲        ④繁华的夜市是唐朝西部城市的一大特点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②④   D.①②③
6.明朝中后期,出现“末富居多,本富尽少”,江南农村人口“昔日逐末之人沿少,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这说明(   )
    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社会贫富分化加剧
    C.商人的政治地位高于农民       D.商品经济发展较快
7.1858年,上海取代广州成为了我国最大的进出口贸易港,其原因是(   )
    ①太平天国运动切断了广州通往内地的商路  ②《天津条约》的签定 
③洋务运动的大型企业在沪建立            ④第一次鸦片战争清政府的失败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②④


    改革和创新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回答8—11题。
8.据《史记•吴王濞列传》记载:“上(汉高祖)患吴、会稽轻悍,无壮王以填(镇)之。诸子少,乃立濞于沛为吴王,王三郡五十三城。”又据《汉书》述评:“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上述材料表明汉高祖分封同姓和异姓王的基本想法是(   )
    A.秦朝残余势力强大,应封王加以防范
    B.认为孤立无援是秦亡教训,封王拱卫中央
    C.继承者年幼,封王以帮助皇帝治天下
    D.汉初社会动荡,封王以发展各地农业生产
9.中国古代君臣关系经历了这样一个变化过程:唐朝大臣和皇帝讲话是坐着的,宋朝大臣和皇帝讲话是站着的,明清大臣和皇帝讲话是跪着的。这种变化反映的实质是(   )
    A.封建君臣关系日趋不平等       B.封建君臣关系逐渐疏远
    C.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强化       D.封建君主越来越不开明
10.中央电视台热播大型历史题材剧《贞观长歌》,其剧情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唐太宗的历史功绩,赢得了观众的好评。下列有关唐太宗的剧情符合历史史实的是(   )
    A.创新人才选拔制度,重用狄仁杰      B.民族政策开明,册封怀仁可汗
    C.革新政治制度,明确三省职权      D.增强军事力量,实行募兵制
11.戊戌变法法令中,切中时弊,震动巨大的措施是(   )
A.设立议院,召开国会                 B.改革财政,编制预算  
C.裁撤驿站,设立邮局                 D.裁汰冗员,废除特权


    科技发展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强大动力。回答12—15题。
12.一轮明月引起人类多少遐想,中国古代有嫦娥奔月的瑰丽幻想,也有对“天狗吞月”的恐惧。历史上最早对月食现象作出科学解释的科学家是(   )
    A.张衡       B.僧一行      C.沈括       D.郭守敬
13.春节是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它依据中国古代历法把正月作为岁首。这一节日最早应起源于(   )
    A.秦始皇时期     B.汉武帝时期     C.隋炀帝时期     D.唐玄宗时期
14.第29届奥运会主会场——“鸟巢”已由构想变成现实。它一方面闪烁着当代建筑科技创新的光辉,另一方面还传承着传统建筑文化的深厚内涵。下列关于中国传统建筑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隋朝宇文恺设计建造的赵州桥,“奇巧固护,甲于天下”
B. 辽代建造的卢沟桥,以坚固实用和美丽壮观而闻名
C. 北宋李诫编写的《营造法式》,是我国建筑史上的杰出著作
D. 明朝北京城布局精巧,城分三重,皇城在最外层
15.“太平世界男女同权应科举,天国春秋军民协力斩顽妖。”此联是洪秀全为天京文阁殿新考时撰写的门联。下列对其所含历史信息的理解不准确的是(   )
    A.描绘了太平天国定都后的斗争片段    B.表达了要击退外国侵略军的意志
C.体现了太平天国倡导男女平等的政策    D.反映了太平天国时期的文化改革措施


    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对西方的态度由鄙视、排斥转向了“师夷“。回答16—18题。
16.鲁迅先生说,近代中国“简直是将几十个世纪缩在一时:自松油片以至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标枪以至机关枪,……都摩肩挨背的存在。”上述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 传统风俗习惯根深蒂固     B. 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
   C. 新旧风俗杂陈       D. 西方文化对中国影响广泛
17.中国传统饮食十分丰富,19世纪中后期,在沿海主要城市开始出现西餐,吃西餐成为当时有钱人的一种时尚。这主要是因为(    )
 A.伴随着民族工业的发展,吃西餐成为资产阶级的生活追求
 B.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的开放,西方文化随之传入
 C.西方殖民者涌入中国,实行同化政策  
 D.对中国人来说,西餐比中餐更有吸引力
18.1898年袁世凯为慈禧贺寿,进贡一辆奔驰轿车。不料,太后仅坐一下便弃置不用了。原来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司机不跪且坐,还坐在慈禧的前面!这一事例说明的主要问题是(   )
 A.慈禧生活俭朴  B.中国不需要汽车
 C.封建观念阻碍近代化 D.中国汽车依赖进口


    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列强侵华吏。据此回答19—22题。
19.铁蛋的曾祖父铁锤是近代的一位民族资本家,由于更多外资企业在中国出现,他的企业发展受到很大影响。近代史前期外资涌入中国(   )
①是中国民族经济发展的需要 ②开始于《马关条约》签定后
③使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④是民族战争失败的结果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②④
20.下图是“武汉江在上,到处游弋的外国军舰和商船”的照片,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根源是(   )
A. 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列强取得了侵华的新特权
B. 《天津条约》的签订,汉口被开辟为通商口岸
C. 中英中法《北京条约》的签订,增开汉口为商埠
D. 《辛丑条约》的签订,使通商行船的内容被修订
21.1918年7月,美国向英、法、日提议组成四国银行统揽对中国的一切借款迫于压力,同意停止对段祺瑞政府的单独借款。这一事实说明(   )
    ①美国霸占中国的野心暴露 
②日本在中国的独霸地位损害了三国在华利益 
③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被打破 
④帝国主义加强在中国的争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2.下列表述符合1912—1915年中国社会状况的是(   )
 A.二次革命阻止了袁世凯复辟帝制的企图 B.思想领域出现尊孔复古的逆流
 C.北洋军阀混战迟滞了中国社会发展  D.欧美列强加快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过程中,重要人物的活动对历史产生了较大影响。回答23—25题。
23.在1918年的新文化运动中(   )
A. 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开始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B. 蔡元培担任校长在北京大学开始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
C. 胡适、陈独秀发起了文学革命
D. 李大钊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大旗
24.蔡元培提出:“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命运,即使彼此相反,也听他们自由发展。”下列对这一主张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A.体现了“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B.体现了符合时代潮流的改革精神
    C.试图调和新旧文化的矛盾       D.实质是鼓励资产阶级文化的传播
25.《杂文月刊》曾刊登过一篇名为《中国简史》的文章,其中有:“林则徐说:我销;洪秀全说:我反;康有为说:我变;孙中山说:看我的。”对其正确的认识是(   )
 A.纯属缺乏历史依据的文学夸张 B.反映了近代中国人的救国探索
 C.都加速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 D.四者的斗争对象和方式基本一致


    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经济结构逐步解体,经济近代化艰难起步。回答26—28题。
26.近代企业是对传统经济的升级换代,我国最早出现的近代企业是(   )
    A.洋务派兴办的企业         B.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C.外商企业           D.官僚资本主义企业
27.19世纪60年代,中国社会出现了顺应当时世界近代化潮流的变化,最能体现这一变化的是(   )
    A.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        B.洋务运动兴起
    C.太平天国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      D.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出现
28.美国知名的研究中国问题的专家费正清教授曾把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称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这主要是因为(   )
    A.工业结构搭配不合理        B.地区分布不平衡
    C.社会环境未根本改变        D.军阀间割据混战


    20世纪20年代前期,中国已经呈现出革命的“新曙光”。完成29—30题。
29.在以下历史文献为代表的新思潮或历史运动中,对封建思想的本质和危害进行了较为彻底清算的是(   )

图片

30.下图是20世纪20年代发表的《中国共产党宣言》的局部影印。这一文件发表的重大历史意义在于(   )
A. 提出党的纲领,正式宣告中国共产党诞生
B. 第一次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C. 正式决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D. 明确提出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主张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31.(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赋役之制……课户每丁租粟二石。其调随乡土所产绫绢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者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无事则收其庸,每日三尺(布加五分之一)。……凡丁户皆有优复豁免(免除)之制(诸皇室籍属宗正者及诸亲,五品以上父祖、兄弟、子孙及诸色杂有职掌人)……悉免课役。”
―― 摘自《唐六典•尚书户部》
    材料二:“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三十之一,度所(取)与居者均,使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租庸杂役悉省,而丁额为废,申报出入如旧式。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即公元766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之。”
――摘自《旧唐书•卷一一八》
    材料三:“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凡额派办、京库、岁需与留存、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与官,……立法颇为单便。”
                ――摘自《明史•卷七十八》
    材料四:“雍正初,令各省将丁口之赋摊入地亩,输纳征解,统谓之‘地丁’。先是康熙季年,四川广东诸省已有行之者,至是准直隶巡抚李维钧请,将丁银随地起征,每地赋一两,摊入丁银二钱二厘。 ……自后丁徭与地赋合为一,民纳地丁之外,则无徭役矣。”
          ――摘自《清史稿•食货志》(卷一百二十一)
请回答:   
(1)上述四则材料分别反映了中国古代哪几种赋税制度?(4分) 

 


(2)根据材料一归纳该税制的四个特点。(4分)

 


(3)与材料一所反映的税制相比,材料二所反映的税制有哪些进步? (2分)

 


(4)材料三和材料四反映的税制有何异同?(4分)

 

 

32.武汉是近代长江中游地区的中心城市,在长江流域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材料一:武汉位于长江流域腹心,是长江中游水陆交通枢纽,号称“九省通衢”,明清时期已发展成为长江中游重要的工商业重镇,  自近代开埠通商以来,各类新式工商企业陆续兴办,武汉商业日益发达,到19世纪末发展成为长江中游最大的工商业城市。
    材料二:武汉是1911年辛亥革命的发源地。武昌起义爆发后成立的湖北军政府立即宣布废除清朝“宣统”年号,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又颁布《中华民国鄂州约法》,规定国家主权属于人民,人民享有言论、结社、信仰等自由;还通告全国,号召各省人民发动起义,共同推翻清政府腐朽统治。
    材料三: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上书光绪帝说:“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别情谊不亲,邦交不结,且今物质修明,辩发长重,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请求“断发易服”,但未被接受。辛亥革命后,男子留长辫被明令禁止,一种糅合了传统服装、日式服装、欧式服装的中山装逐渐在武汉等大城市流行起来。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自近代开埠通商到19世纪末促进武汉工商业日益发达的多种因素。(3分)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武昌起义后成立的湖北军政府对政治制度变革的基本主张,指出武昌起义产生的重大影响。(3分)

 


    (3)依据材料三,说明中国近代进步人士倡导服饰改革的目的,指出中国近代服饰改革的特点。(3分)   

 


    (4)综合以上材料,指出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总体趋势。(3分)

 

 

28.阅读下列材料(14分)
    材料一  “窃查江南为丈人渊藪(人数很多),入闱士子,多至一万四、五千人,额设同考官十八房,每房约须校阅(阅改试卷)八百余卷。……乃头场荐(上交)卷未毕,而二、三场试卷已陆续送入内帘。……似此校阅情形,定弃(放弃)取(录取)于俄顷之间,判升沉于恍惚之际。”
——林则徐《请定乡试考官校阅章程并防士子剿袭诸流弊》
    材料二  郑观应说:“中国之士专尚制艺。上以此求,下以此应,将一生有用之精神,尽销磨亍八股五言之中,舍是不遑涉猎。洎登第入官而后,上自国计民生,下至人情风俗,及兵粮钱谷等事,非(不是)所素(平时)习(习惯、了解)。猝膺(突然面对)民社,措治(措施)无从,皆因仕、学两歧(脱节),以致言行不逮(一致)也。”
——郑观应《易言•论考试》
    材料三  康有为指出:“夫因(八股)文体之极弊,而欲废四书文者;过激之说也.因私淑之足贵,而并袒护今日之文体者,不通之论也。厘正文体乃以尊四书,变通流弊乃以符旧制。其为事至顺,其图变至易,其所关至大,其收效至神。”
    材抖四  1897年9月24日,贵州省学政严修上奏说:“词科之目,稽古(考究古籍)为荣(荣耀),而目前所须,则尤以通令(通晓现代)为切要。或周知天下郡国利病,或熟谙中外交涉事宜,或算学译学擅绝专门,或格致(格致之学,即自然科学)制造能创新法,或堪游历之选,或工测绘之长,统立经济之名,以别旧时之科举。”
——《光绪朝续东华录》
    材料五  1905年8月,袁世凯等六大臣上书,请立停科举,并指出:“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得普及之教育,具有普通之智能,上知效忠于国,下知自谋其生也。其才高者固足以佐治理,次者亦不失为合格之国民,兵农工商,各完其义务而分任其事业,妇人孺子,亦不使佚处而兴教于家庭。无地无学,无人不学,以此致富奚不富,以此图强奚不强。”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林则徐对科举制度的改革提出了哪些主张?(2分)


(2)材料二中,郑观应对科举制度有哪些看法?(2分)

 


(3)材料三中,康有为对于科举制度提出了怎样的看法?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他这种主张形成的原因。(2分)

 


(4)材料四中,严修对于科举制度提出了怎样的观点?(2分)

 


(5)材料五中,袁世凯等人提出了怎样的主张?(2分)

 


(6)以上材料针对科举制度提出了哪几种类型的意见?这些意见说明了什么本质问题?(4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A  3.B  4.A  5.B  6.D  7.C  8.B  9.C  10.C  11.D  12.A  13.B  14.C  15.B
16.B 17.B  18.C 19.C 20.B 21.B 22.B  23.D  24.C  25.B  26.C  27.D  28.C  29.D  30.B
二、非选择题
31.(1)唐代前期的租庸调制和后期实行的两税法;明代的鞭法;清代的“地丁银”制度。
(2)特点:以何为主要征税标准,以食物税为主,可纳清代役,称为庸;只对平民收税,贵族官僚享有免交庸调的特权。
(3)进步:①按土地和财产多少征税,比较征税合理,放松对农户的调制;②贵族、官僚均安征税,扩大了纳税面,有利于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4)同:①均收银两(或用货币地租代替实物地租,②简化了税收项目和手续。异:一条鞭法既量地又计厂,没有废除人头税;地厂银把厂银推广田亩,废除了人头税。
32.(1)因素:①位置优越,交通便利;②古代工商业发展的良好基础;③开埠通商后丁方资本主义侵入,自然经济解体,近代西方企业的兴办;④洋务企业的兴办;⑤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兴办;⑥甲午战争,清朝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2)基本主张:废除清朝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重大影响:推动各地反清起义,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为中华民国的成立创造了条件。
(3)目的:①促进对外开放,促进了与世界各国的正常交往。
           ②促进近代机器工业的发展。
     特点:中外结合
(4)总体趋势:①资本主的近代化(或民主化、工业化)
               ②学习西方,面向世界。
33.(1)林则徐认为科考阅卷的考官少,容易出现失误;要求增加阅考官员,完善科举制度。
(2)郑观应认为八股教育与实际严重脱节,消耗了士人的生命,不利于统治效率的提高,导致了言行不一致的道德问题,要求废除科举制度。
(3)康有为要求改革存在着严重问题的八股文体,但要尊重四大儒家之说。
原因:康有为把西方政治学说与中国儒家思想结合宣传维新思想。
(4)严修主张设立新制度,把有一技之长的济世人才选拔起来。
(5)袁世凯等人不仅要求废除科举,而且要求普及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实现国家富强。
(6)类型:一种是要求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如材料一、三、四,另一种是要求彻底废除科举,如材料二和材料五。
     本质:科举制度已成为制约社会进步的腐朽制度,废除科举,兴办新式学堂,开展近代教育已是大势所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