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复习试题 >> 正文
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十大历
高考辅导高三历史总复习
初中中国古代史开卷开放
华师版中国历史第一单元
华师版中国历史第二单元
七年级《中国历史》上达
八年级《中国历史》上达
七年级中国历史期末创新
中国历史:七年级期末复
湖北黄冈中学初三中考模
最新热门    
 
高三中国古代史阶段测试前三章

时间:2009-10-18 17:32:46  来源:何学保
 

何学保的历史博客
http://blog.cersp.com/userlog10/105542/archives/2007/546616.shtml

   阜阳市城郊中学高三中国古代史阶段考试卷(1-3章)
           命题:何学保   时间:100   满分:10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文中的“大道”是指:①禅让制②世袭制③公有制④私有制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2.西周分封诸侯国,诸侯国实质上是

      A.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的需要  B.西周的地方政权机构

    C.由中央直辖的地方行政单位  D.拱卫中央的藩属国

3.管仲在齐的改革,产生的社会效果不包括

      A.经济实力发展  B.军事力量加强C.社会性质变化  D.实现称霸目标

4.下列战役发生的地点在最东面的是

      A.城濮之战  B.牧野之战  C.桂陵之战  D.长平之战

5.《太史公自序》载:“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诸侯争霸使诸侯国数目减少 B.诸侯国之间为争夺土地和人口互相残杀

    C.新兴地主武装夺权,奴隶制崩溃 D.诸侯弃国逃跑,井田制瓦解

6.春秋争霸战争的客观进步作用有:①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奴隶主贵族集团的势力②促进了华夏族与其他民族的融合③加强了统一趋势④有利于新兴地主势力的发展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7.“战国七雄” 中的韩、赵、魏源出于:

      A.齐国  B.宋国  C.晋国  D.越国

8.下列哪项的手工业技术是用于漆工艺制造的

      A.铸铁柔化处理技术  B.夹纻技术     C.金银错技术   D.用曲造酒技术

9.春秋后期,鲁国实行的“初税亩”和齐国实行的“相地而衰征”,其导致的后果有:①增加了国家收入②承认了土地私有③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④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10.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开端,其主要标志是

      A.使用铁器和牛耕 B.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C.井田制在各国瓦解  D.各国进行了政治改革

11.商鞅变法哪些内容直接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①军功授爵制②重农抑商③废除井田制④废分封行县制⑤实行连坐法

      A.①③④  B.①②⑤  C.②③⑤  D.②③④⑤

 

12.下列关于对孔子“仁”的学说理解正确的是:①主张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②具有古典人道主义性质③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④维护奴隶制,反对社会变革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

13.推动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根本因素是

      A.频繁的兼并战争 B.社会大变革 C.新兴地主阶级的产生  D.井田制的瓦解

14.下列关于青铜器铸造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青铜铸造是夏、商、周三代手工业的主要部门B.商、西周青铜器产品只供国王和贵族使用

    C.商朝早期出现平雕和浮雕两种技术 D.春秋战国时期青铜铸造出现金银错技术

 

 

15.下列关于秦朝历史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B.第一次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C.开凿的灵渠第一次沟通了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 D.疆域的南端在今天的南沙

16.秦《田律》规定:“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壅堤水。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百姓犬人禁苑中不追兽及捕兽者,勿敢杀,其追兽及捕兽者,杀之。”这段材料最能反映出我国古代很早就懂得

      A.保护自然资源  B.封闭山林猎场 C.严惩猎杀家犬  D.禁止乱砍滥伐

17.《贾谊?治安策》载:“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贾谊这一主张后来发展成为

      A.继承周朝的分封制B.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C.汉武帝颁行推恩令D.汉武帝的“附益之法”

18.我国古代最早在今天广西境内设置行政机构的封建王朝是

      A.东周  B.秦朝  C.西汉  D.东汉

19.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朝“焚书坑儒”的根本着眼点是

      A.压制知识分子  B.加强君主专制统治C.完善法律机制  D.区别对待古代文化

 

20.秦朝征服越族地区和张骞通西域产生的最深远影响是

      A.推动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   B.扩大中央政权的管辖范围

      C.促进汉族与少数民族融合  D.加速中原先进文化的传播

21.汉朝如果派使臣去大秦,从长安出发,沿丝绸之路西行,先后经过①今新疆境内②河西走廊③西亚④安息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①②④③  D.②①③④

22.若想了解西域都护设置的史实,应查阅

      A.《汉书》  B.《氾胜之书》  C.《史记》  D.《后汉书》

23.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开始赶上北方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A.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  B.兴修水利工程和大批良田的开垦

    C.南北朝对峙局面形成  D.北方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的南传

24.南北朝时期,民歌大为盛行。南方民歌缠绵婉转,北方民歌慷慨激昂。其中,南方民歌的代表作是

      A.《采桑度》  B.《敕勒歌》  C.《木兰辞》  D.《蒿里行》

 

25.我国古代冶铁水平长期领先世界。下列有关冶铁技术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铸铁柔化处理技术②淬火技术③水力鼓风冶铁④把生铁和熟铁合炼成钢的灌钢法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③①④  D.④③①②

26.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我国封建社会实行这一制度的决定性因素在于

      A.地主阶级的要求  B.封建经济的分散性C.法家思想的启示  D.统治阶级的权力欲

27.下列教育思想有利于保障平民有机会接受教育的是( )

A.“有教无类”      B.“学在官府”

C.“温故而知新”    D.“因材施教”

28.对于两汉时期与少数民族的“和亲”,正确的认识是

      A.标志着双方战争基本结束,和平开始B.密切了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经济文化联系

    C.屈辱的求和行为,有辱人格国格 D.于汉族是被迫,于少数民族是征服的结果

29.南北朝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特点是

      A.新兴的封建城市开始出现  B.南北经济发展趋向平衡

    C.经济文化处世界领先地位  D.广泛引进农作物新品种

30.南北朝时期,统治者宣扬佛教或大肆毁佛的根本原因是

      A.想要控制寺院规模  B.不了解是否应该发展佛教艺术

    C.受统治需要的制约  D.对佛教教义的理解持对立态度

 

 

二、材料题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1975年在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出土的竹简,第一次提供了自秦孝公至秦始皇时期陆续修成的秦律的部分内容。……律文中对农田水利、山林保护、牛马饲养、国家粮食的贮存发放、货币流通、市场管理、工程兴建、徭役征发、刑徒监管、官吏任免、军爵赏赐等各方面,都有许多严格具体的规定。……秦律规定“盗徒封,赎耐”,即私自移动田界,要判处耐罪,可赎。严禁对私有土地的侵犯。……“盗”采别人桑叶不满一钱者,也要判处30天劳役。律文中所见到的刑名计有斩首、磔(断裂肢体)、弃市、斩左趾、鋈(钛足)、黥(割鼻)、城旦舂(男子输边筑城,女子舂米,均为四年以上徒刑)等。──《中国古代史》

    材料2:在《田律》、《徭律》、《仓律》、《工律》、《工人程》、《金布律》、《关市律》等律中,对劳动人民缴纳田税、赋税、服徭役以及手工业生产和商业贸易活动都有明确规定和限制,违反者处以严厉的刑罚……秦法对“宦大夫”等地主阶级、“隶臣妾”等被压迫阶级的身份、地位以及户籍等都有明确的规定,不得任意变更。──《秦史稿》

    材料3: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以秦律为基础,参照六国律,制定了全境通行的法律。秦律经过汉朝的损益,成为唐以前历代法律的蓝本。──《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秦汉史》

    材料4:至于秦始皇兼吞战国,遂毁先王之法,灭礼谊之官,专任刑罚,躬操文墨,昼断狱,夜理书,自程决事,日县石之一;而奸邪并生,赭衣(指刑徒)塞路,囹圄成市,天下愁怨,溃而叛之。──《汉书·刑法志》

请回答:

①根据材料,归纳秦律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具体职能。(2分)

 

②根据材料,概括秦律的特点。(2分)

 

③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秦律颁布的目的、实质和作用。(6分)

 

 

3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道人又有白徒,尼则皆畜养女,皆不贯人籍。天下户口几亡其半。而僧尼多非法,养女皆服罗纨,其蠹俗伤法,抑由于此。若无道行,四十已下,皆使还俗附农,罢白徒养女,听畜奴婢。婢唯著青布衣,僧尼皆令蔬食。如此,则法兴俗盛,国富人殷。不然,恐方来处处成寺,家家剃落,尺土一人,非复国有!──《南史·郭祖深传》

    材料二 浮图(佛教)害政,桑门(僧人)蠹俗,风惊雾起,弛荡不休,吾哀其弊,思振其溺。……耕而食,食不可穷也;蚕而衣,衣不可尽也。下有余以奉上,上无为以待其下。可以全生,可以匡国,可以霸君,用此道也。──《神灭论》

请回答:

(1)针对佛教的危害,材料一、二分别提出什么主张?(2分)其主张的相同点是什么?(1分)有何意义?(1分)

 

 

(2)结合你所学知识简单谈谈佛教在我国转播经过 魏晋南北朝盛行的原因以及对我国影响(6分)

 

 

三、问答题

33.东汉政论家崔寔说:“昔圣王之治天下,咸建诸侯,以临其民,国有常君,上下相安,政如一家。秦兼天下,罢侯置县,于是君臣始有不亲之衅矣。我文景患其如此,故令长视事,至十余年,居位或长子孙。永久则相习……故能君臣和睦,百姓康乐,是以灾害不生,祸乱不作。”请结合西周、春秋及秦汉时期的有关史实,分析评论上述观点。 (10分)

 

 

34.司马迁说:“(汉武帝)异于秦始皇无几矣。”又说:“(汉武帝)有亡秦之失而免于亡秦之祸。”指出汉武帝在军事行动、役使百姓和加强思想控制三方面与秦始皇类似之处。比较秦始皇、汉武帝这些类似之处,说明为什么会导致秦亡汉兴的不同结果。

 

 

 

阜阳城郊中学高三中国古代史阶段考试卷(1-3章)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B 3.C 4.A 5.C 6.D 7C 8.B 9.A 10.B 11.A 12.C 13.B 14.B 15.D 16.A 17.C 18.B 19.B 20.C 21.B 22.A 23.D 24.A 25.A 26.B 27.A 28.A 29.B 30.C

二、材料题

31.①秦律具有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保护私有财产,保证地主对农民的经济剥削,规范社会经济活动,重农抑商,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秩序等职能。(2分)②秦律内容繁复缜密,体现法家思想,严刑酷法,轻罪重刑。(2分)③实质:它颁布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统治,是秦朝封建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地主阶级的意志。作用:对消除原六国的反秦势力,巩固统一起重要作用。它从法律上维护了新兴的封建生产关系,保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具有历史进步性。秦律对后世封建律令的制订产生重大影响,为中国封建社会前期法律制度的完备奠定了基础。但秦律过于严苛,激化阶级矛盾,成为秦亡的重要原因之一(6分)

32.①材料一主张僧尼“还俗附农”;材料二主张“耕而食”、“蚕而衣”。(2分)相同点:发展农业生产。1分意义:农业是封建经济的根本。农业经济发展有利于国家的安定。(1分)

②转播 西汉末中亚 东汉明景帝洛阳白马寺 魏晋南北朝盛行(2分)

原因3点见课本(2分)

影响从危害 积极作用入手(言之成理皆可)(2分)

三、问答题

33.崔寔对分封制的评价不符合史实,夸大其作用。1分①西周实行分封制,在较长时期曾起了巩固政权的作用。但到春秋时代,井田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出现“挟天子以令诸侯” 的局面,而非崔寔所说的“国有常君,君有定臣,上下相安,政如一家”;西汉初分封同姓王做诸侯,企图以此巩固刘姓天下,但不久就产生了严重威胁中央政权的王国问题。西汉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措施,至汉武帝时才最终解决,并非“君臣和睦,祸乱不作”。(4分)②崔寔认为“秦罢侯置县,君臣始有不亲之衅”是错误的。秦朝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这是历史的进步,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汉武帝颁布“推恩今”和“附益之法”,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西汉统治得以长期巩固; “君臣有衅”是私有制和封建专制主义统治本身造成的,并不是秦朝“罢侯置县”所致。4分③崔寔的观点是为分封制辩护,攻击郡县制。(1分)

34.(1)汉武帝用大军北击匈奴、征用大量农民服役和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类似。(2)比较说明:①秦始皇不顾当时的国力,用几十万大军攻打匈奴,未能完全解除匈奴的威胁。以后又征发大量农民修筑长城,戍守边疆。过度役使百姓是秦朝覆亡的重要原因。西汉建立后,经过长期的休养生息,国力强盛,因此汉武帝得以彻底击败匈奴,使北部边郡得到安定,有利于生产发展。②秦始皇为了个人享乐,修筑宫室,营建陵墓,使农民离开土地,社会生产遭到破坏。汉武帝征发农民服役,主要是用以兴修水利,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③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虽然都是为了加强控制,但汉武帝通过思想上的统一巩固了政治上的大一统,而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更主要的是起了钳制思想、摧残文化的恶劣作用。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