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复习试题 >> 正文
联系•渗透•
高二历史必修2三四五单
邹平长山中学高二历史模
高二文科班历史第一次检
邹平县长山中学高二岳麓
高三文科历史高考综合模
高二必修三文化史选择题
张港中学高二全能竞赛历
成都高中第一次文科综合
高二中国近现代史寒假作
最新热门    
 
高二文科历史主观题全面复习卷

时间:2009-10-18 17:33:10  来源:曹建平
 

           高二文科历史最后冲刺卷(主观题)
                     曹建平
http://blog.cersp.com/userlog17/35592/archives/2007/479614.shtml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在各地设官职以掌管兵、刑、钱、谷等事,并依靠地主、绅士作为全部封建统治的基础。                               
——《毛泽东选集》
    材料二:君主政体的原则总的来说就是轻视人、蔑视人、使人不成其为人……君主政体、专制制度和暴政……是同一概念的不同说法……哪里君主制的原则是天经地义的,哪里就根本没有人了。……专制制度必然具有兽性,并且和人性是不相容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材料三: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恣纵,以为自古莫及己。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丞相皆受成事,倚辩于上。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上下闻过日骄,下慑伏欺以取容。……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史记?秦始皇本纪》
请回答:
(1)阅读材料一,关于毛泽东所叙述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特征,试以秦始皇举措加以论证之。(4分)


(2)据材料二、三,结合秦朝史实,说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弊端。(4分)


〖参考答案〗
(1)政治上,确定至高无上的皇帝制度(1分)、中央管制的三公九卿制度(1分)和地方机构的郡县制(1分)。经济上,实行并保护土地私有制,维护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1分)
(2)这种制度具有独断性和绝对性,秦始皇依靠手中绝对权力以采用严刑酷法的方式控制人民(1分),统治时徭役、赋税繁重(1分),加强思想控制,实行愚民政策(1分),使人不堪重负,这种制度带有浓厚的“人治”色彩,往往会因皇帝的才识和品质的好坏发生大起伏变化(1分)

 

 

2、阅读下列材料:
欧洲一体化大事记(1951——1995)
1951年,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建立煤钢共同体。
1958年,上述六国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决定建立关税同盟,实施共同农业政策,组成农产品共同市场。
1967年,上述三个共同体和并为欧洲共同体。
1973年,英国、爱尔兰和丹麦加入欧共体。其后,希腊、葡萄牙和西班牙相继加入。
1975年,欧共体首脑会议正式定名为“欧洲理事会”。
1979年,欧共体各国成立欧洲议会,加强各国的政治联系,协调彼此的对外政策。
1991年,欧共体通过了欧洲联盟条约。两年后,欧洲联盟正式成立,成为一个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组织。
1993年,欧洲统一大市场正式启动,实现了人员、货物、资本和服务的自由流动。
1995年,奥地利、芬兰和瑞典加入欧洲联盟。
请回答:
(1)概括欧洲一体化的演进趋势。(2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一体化的原因或条件有哪些?(6分)


(3)欧洲一体化进程逐步加快,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分)

 


〖参考答案〗
(1)从经济一体化到政治一体化。
(2)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欧洲各国联系日益密切;
二战严重削弱了西欧,只有加强联合才能促进经济恢复;
处在美苏两强夹缝中的西欧各国只有加强联合维护自身的安全;
经过了多次战争后西欧各国认识到只有加强联合才能消除民族矛盾,避免战争;
西欧各国具有相同的历史文化传统。(答出3点即可 )
(3)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冲击了两极格局,促进了 世界多极化。(2分)

 


3、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共16分)
    材料一:“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因而,如果我们撇开社会公约中的一切非本质的东西,我们就会发现社会公约可以简化为如下的词句:“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而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于是,这一结合行为立刻就产生了一个道德的与集体的共同体,以代替每个订约者的个人;组成共同体的成员数目就等于大会中的票数,并且共同体就以这一行为而获得它的统一性,它的公共的大我,它的生命和它的意志。”            
──卢梭《社会契约论》


请回答:

(1)分别举出与材料一和材料二作者大致生活在同一时代,且有相同或相近思想的中国和法国的另外两位思想家。(4分)


(2)从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指出中国和法国在非常相近的时间内产生类似思想的共同原因。(6分)


(3) 两国思想家最主要的共同之处是什么?(2分)从阶级属性和作用两方面谈谈中国和法国的这种相似思想的不同之处。(4分)

 


〖参考答案〗
(1)中国:王夫之,顾炎武;法国:伏尔泰,孟德斯鸠(4分,答出一人得1分)
(2)经济上都是由于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与发展;政治上都是由于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腐朽;思想上都是由于封建文化专制的严酷(或者答法国的教会神权统治与中国封建儒家思想的统治也可给分)(6分,每一点给2分)
(3)共同之处:批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不同程度地主张实行民主政治。(2分)
不同之处:阶级属性:法国的卢梭等人属于资产阶级思想家;中国的黄宗羲等人仍属于地主阶级知识分子。(2人)作用:法国的启蒙运动解放了人民的思想,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动员;中国的早期启蒙思想并没有冲破儒家思想的统治,也没能引发一场社会革命。(2分)

 


4、以下是一位高中学生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而写的一篇文章,由于这位同学平时学习历史不够认真,在文章中出现了多处错误。请你在出现错误的地方划上横线,并将你改正的内容写在右边相应的地方。(要求至少能指出并改正八处错误,每指出一处得一分,改正一处得一分,共16分)
伟大的长征                                                                                错误改正:
       1934年秋,日本帝国主义集中了百万大                ①
军对红军和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五次“围剿”。            ----------------------------
由于博古等人在军事上的错误指挥,红军经过一        ②
年的苦战未能粉碎敌人的“围剿”,被迫进行战        -----------------------------
略转移。1935年10月,中央机关和红军8万多          ③
人离开井冈山根据地,开始长征。长征途中,中         ----------------------------
共中央在四川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          ④
批判了王明的“右”倾错误,取消了博古、朱德的       ------------------------------
军事指挥权;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      ⑤
泽东为中共中央总书记。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       -----------------------------
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      ⑥
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以后,毛泽东正确巧妙       ----------------------------
地指挥红军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历尽千难万险,      ⑦
于1936年10月到达陕北延安,与红四方面军会师。    -----------------------------
一年后,红一方面军又与红二、三方面军在甘肃会      ⑧
师,长征胜利结束。                                                            -----------------------------

〖参考答案〗
伟大的长征                                                                    错误改正:
       1934年秋,日本帝国主义集中了百万大                  ① 1933年
军对红军和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五次“围剿”。            ----------------------------
由于博古等人在军事上的错误指挥,红军经过一        ②国民党蒋介石
年的苦战未能粉碎敌人的“围剿”,被迫进行战        -----------------------------
略转移。1935年10月,中央机关和红军8万多        ③1934年
人离开井冈山根据地,开始长征。长征途中,中         ----------------------------
共中央在四川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        ④中央根据地
批判了王明的“右”倾错误,取消了博古、朱德的       ------------------------------
军事指挥权;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      ⑤贵州遵义
泽东为中共中央总书记。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       -----------------------------
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      ⑥“左”倾 (李德)
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以后,毛泽东正确巧妙       ----------------------------
地指挥红军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历尽千难万险,      ⑦中央政治局常委
于1936年10月到达陕北延安,与红四方面军会师。    -----------------------------
一年后,红一方面军又与红二、三方面军在甘肃会 师    ⑧ 1935
,长征胜利结束。                                                               ------------------------------
    (还有其他几处错误分别应改为陕北吴起镇、当地红军或陕北红军、红四方面军。)
评分说明:此题共有12处错误,只要划出其中八处错误并加以改正,即可各得8分。指出错误得分最多不能超过8分,即全部指出了12处错误,如一处都没有改正,最多也只能得8分。全部12处错误都指出并改正,也不能超过16分。

 

 


5、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随之瓦解,世界政治格局正发生着明显的变化。关于当前世界政治形势,有人认为多极化趋势日益加强,世界格局正朝多极化方向迈进;也有人认为美国的单边主义倾向愈益明显,世界正向单极化方向发展。你同意哪一种观点?请用史实和事实说一说你的理由。(15分)

 

〖参考答案〗
35、评分说明,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学生不管同意那一种观点,只要言之有理,符合题意都一样给分。且评卷时不宜完全死搬答案,教师可根据学生答题情况,参照答案,灵活给分。
    答案一:同意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观点(1分)
    理由: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就初露端倪,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开始被美日欧之间的竞争所取代;(2分)80年代以来,这一趋势日益明朗:美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政治影响力衰减。(2分)而西欧和日本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和美国竞争的实力;(2分)俄罗斯实力虽然比原苏联有所减小,但其潜在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影响力仍不可小视;(2分)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举世瞻目的成就,其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正日益扩大;(2分)而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势头也十分旺盛,一些区域性政治集团也相继建立。(2分)所有这些都极大地限制和制约了美国的霸权主义和单边行动,有利于多极化趋势的发展。美苏两极格局正逐渐被美、日、欧、俄和中国等多个政治中心取代,世界的多极化趋势正在不断加强。(2分)
      
    答案二:同意单极化趋势加强的观点(1分)
    理由:二战结束以后,美国实际上已经成为世界霸主,即使是两极的另外一极苏联在综合国力和政治影响力方面同美国相比,都还存在一定差距。(2分)80年代以来,欧洲和日本虽然发展很快,但他们的政治影响力远不及美国;(2分)且欧盟在政治上合作不力,难与美国抗衡;(1分)日本只关心自身发展,且与周边国家矛盾重重,政治影响力和国际威望和美国相比相差太远;(2分)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地位一落千丈,且经济困难、国内矛盾重重,很难形成足以与美国抗衡的一极;(2分)至于中国,虽然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猛,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但由于国家经济基础差、底子薄,且人口太多,发展困难重重,短时间内也难以成为世界的一极。(2分)两极格局结束后,美国更是成为了唯一的超级大国,他在国际事务中的强权表现和霸权行经,以及在世界各地的单边主义行为,都说明了当前世界格局中单极化趋势在不断加强。(3分)


    答案三:两种观点均不同意。(1分)我认为当前世界形势是多极化趋势与单极化形势并存。(2分)
    理由:多极化方面,8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政治影响力衰减。而西欧和日本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和美国竞争的实力,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开始被美日欧之间的竞争所取代;俄罗斯实力虽然比原苏联有所减小,但其潜在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影响力仍不可小视;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举世瞻目的成就,其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正日益扩大。(答出一点给2分,能答出其中或另外三个理由,即给6分,这部分内容最高不超过6分)
单极化方面,二战结束以后,美国实际上已经成为世界霸主,苏联在综合国力和政治影响力方面同美国还存在一定差距。80年代以来,欧洲和日本虽然发展很快,但他们的政治影响力远不及美国;且欧盟在政治上合作不力,难与美国抗衡;日本只关心自身发展,且与周边国家矛盾重重,政治影响力和国际威望和美国相比相差太远;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地位一落千丈,且经济困难、国内矛盾重重,很难形成足以与美国抗衡的一极;中国虽然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猛,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但由于国家经济基础差、底子薄,且人口太多,发展困难重重,短时间内也难以成为世界的一极。两极格局结束后,美国更是成为了唯一的超级大国,他在国际事务中的强权表现和霸权行经,以及在世界各地的单边主义行为,都说明了当前世界格局中单极化趋势在不断加强。(答出一点给2分,能答出其中三个理由,即给6分,这部分内容最高不超过6分)

 


6.(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世界处于新旧格局交替时期。进入新世纪,国际形势迭宕起伏,复杂多变,对我国的国际环境和国内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材料二  从当今世界的情况看,起因于经济利益的矛盾是基本的、广泛的;起因于领土争端的冲突是长期的、棘手的;起因于民族、宗教问题的纷争有膨胀的趋势,利用民族主义和宗教狂热制造事端的危险性不可低估;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在国际政治、经济和安全领域依然存在并有新的发展,带来许多不确定、不安宁的因素,将会导致地区冲甚至引发局部战争,这是对国际安全新秩序的最大挑战。
    材料三  2005年,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俄罗斯期间,两国元首正式宣布中俄互办国家年。中俄互办国家年的特点是参与层次高、活动规模大、涵盖范围广、社会影响深。目的是宣传中俄友好,增强政治互信,增进传统友谊,推动两国各领域的务实合作,扩大中俄友好的社会基础,推动中俄友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迈向更高水平,实现两国的共同繁荣,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当今国际形势的总体特征。(2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造成“国际形势迭宕起伏”的原因为哪些?(4分)


   (3)结合所学史实,谈谈中俄的“传统友谊”。(2分)结合材料三,分析中俄互办国家年的积极意义。(4分)

 


〖参考答案〗
(1)和平与动荡并存(2分)
   (2)经济利益;领土争端;民族、宗教问题;霸权主义、强权政治。(4分)
   (3)①对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帮助(如:帮助中共成立;促进国共合作);对新中国的支持(如: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援助中国的经济建设)(2分)②有利于中俄友好往来,促进双方共同发展;有利于世界的多极化趋势,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4分)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62年,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病重时在台湾写下《望大陆诗》:“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远不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读shāng,未成年就死去)。”
    材料二    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的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是中央与地方的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公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
——邓小平《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
    材料三  中国主权和领土决不容许分割,任何制造台湾“独立”的言行,都应坚决反对。                             ——1995年《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继续奋斗》
    材料四    鉴百年来的屈辱积耻、血泪斑斑交织的中国近代史,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弱国惨痛,以及缅怀祖先以往这光荣,怎不令人亟思奋发!窃感要使中国强大和光荣,实为我国当前最主要之急务,也是大家久郁心中一致之呼声及共同之渴望,并感到只要我们团结统一,共同对外,发奋图强,富强康乐光荣之新中国指日可待,因此,中国需要统一。
——台湾《中国时报》载文《读近代史感悟——兼谈中国统一》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于右任的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意愿?(2分)


(2)材料二中,邓小平认为解决台湾问题的关键是什么?(2分)  他指出实现统一的“适当方式”后来发展为什么政策?(2分) 当前解决台湾问题有赖于海峡两岸的合作,合作的最基本的前提是什么?(2分)


(3)材料三中,中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一贯立场是什么?(2分)


(4)依据四段材料,谈谈你对祖国统一问题的认识。(2分)

 


〖参考答案〗
(1)痛感海峡两岸分隔,渴望祖国统一 (或者答 实现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中国人的共同期盼。)2分 
(2)关键是没有外国的干涉而实行国共两党平等会谈。  2分  “一国两制”。  2分  当前发展两岸关系的基础是台湾当局承诺“一个中国”的原则。 2分
(3)坚持一个中国,反对台独或“一中一台”意图。2分
(4)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共同的愿望,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但中国统一是中国人民自己的事情,我们必须团结一致、共同对外。2分

 

8.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0分)
    材料一:法律保护除奴隶以外的自由民的权利,自由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法享有国家全面保护的公权和私权。                          ──“万民法”
    材料二:皇帝的命令就是最高的法律。   ──2世纪时罗马皇帝哈德良讲话
    材料三: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到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      ──《十二铜表法》
    材料四:奴隶和隶农必须无条件到服从主人,服从“命运”的安排,对逃亡的奴隶和隶农必须严加惩治。”                                        ──《民法大全》
请问:
⑴根据材料一回答:皇帝、隶农、奴隶三者中属于自由民的是哪些?(2分)


⑵材料二、四与材料一的观点有何矛盾之处?(4分)


⑶材料三中关于债务的规定体现了怎样的财产原则?(2分)


⑷根据上述材料,你认为罗马法制定颁布的根本目的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
⑴ 皇帝(贵族)、隶农都是自由民,而奴隶不属于自由民。(2分)
⑵罗马法承认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民拥有很广泛的权利,但“平等”只是相对的,如:平民、贵族不平,男女不平等(被排除在公民之外),自由民、奴隶不平等。(4
⑶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2分)
 (4)罗马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以法律维护奴隶制度,维护奴隶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维系和稳定帝国统治。(2分)

 

9.2005年4月26日至5月3日,连战先生从台北出发,先后到达祖国大陆的南京、北京、西安、上海等城市,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双手终于握到了一起,并发表了“三项体认”和“五个促进”的新闻公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9分)
                              
    材料一:在“和平之旅”的第一站南京,刚下飞机的连战说:“对中国国民党来讲,南京是一个具有历史连接、感情连接的地方……是‘国父’以及创党总理中山先生的陵寝所在地……”
(1)①请写出孙中山先生在南京所创建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名称。(1分)
 ②为了巩固共和制度,孙中山先生颁布了近代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请写出这部宪法的名称。(1分)


    材料二:党史研究专家李新在《国共关系七十年·序》中指出:在当代中国的政治舞台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是举足轻重的两个政党。从本世纪20年代以来,国共两党经历了两次合作……国共两党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左右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影响到中华民族的昌盛……
(2)上个世纪的二十年代,国共两党实现了首次合作。国共两党首次合作实现的标志是什么?当时国共两党共同领导了一场什么革命运动?(2分)
(3)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为实现全民族抗战,国共再次携手合作。请指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1分)


    材料三: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谋求台海和平稳定,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维护两岸同胞利益,是两党的共同主张。
                             ------中国共产党总书记胡锦涛与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会谈新闻公报


(4)“九二共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目前,祖国大陆提出的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什么?(4分)


〖参考答案〗
(1)①名称:中华民国。(1分)②《临时约法》。(1分)
(2)标志:1924年,中国国民党一大召开,这标志着国共首次合作的实现。(1分)运动:国民革命运动。(1分)
(3)标志: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正式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分)
(4)内容:“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2分)
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2分)

 


10、仔细阅读下列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来自教材《历史》选修1第8页的“资料回放”)
 在时间的裁判席面前,
 那奥林匹斯诸神的伟大母亲——
 黑色的土地,将是最好的证人,
 因为正是我,为她拔掉了众多的债权标,
 以前她倍受奴役,而今已重获自由。
 许多被出卖的人们,
 我已使他们回到这神所建立的雅典,
 其中有的无辜被售,有的因故卖身,
 有的为可怕的贫穷所迫,逃亡异地,
 不复说家乡的亚狄加语言,远方漂泊,也有的惨遭奴隶的卑贱境遇,
        即使就在家乡,也在主人的怒气之下发抖,我都使他们获得解放! 
——梭伦
    材料二: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面前,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            ——《梭伦的诗歌·之二》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中我们可知梭伦改革的一项主要内容是什么?(1分)


(2)这一法律条文是在怎样的背景下颁布的?(2分)


(3)假如你是生活在梭伦改革时代雅典欠债为奴的平民,你会支持改革吗?请阐述你的理由。(3分)


(4)根据材料二,指出梭伦改革的特点。请并简要评价梭伦改革。(4分)


 
(1)主要内容:“解负令”。(1分)
(2)背景:下层平民与上层贵族的矛盾激化;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执政官。(2分)
(3)观点:支持。在改革中,债务被废除,土地又回到自己手中;同时人身自由也得到了法律保障。(3分)
(4)特点:体现了“中庸”色彩。(2分)
评价: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开辟了道路。改革不可避免地带有历史的局限性(或民主化改革不彻底)。(2分)

 


11、文物是形象的历史。人们从商周的青铜器不仅看到了那一时期的各种器皿、兵器和工具,而且了解到当时的冶炼技术、生产水平、文字、艺术和社会生活等各种情况。观察下列商鞅变法时期的三幅图,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请回答:
(1)从图一和图二中的牛耕图中你能吸取哪些历史信息?这些信息说明的问题是什么?(2分)


(2)你从材料二、三中可以获得商鞅变法的什么信息?(2分)


(3)据图二中的牛耕图,一般史学家认为这是农民在私田上进行耕作,你认为这种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3分)


(4)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请你给商鞅变法一个合理的评价。(2分)

 

(1)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冶炼技术进步)和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说明了当时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2分)
(2)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进行经济改革。(2分)
(3)正确。因为当时通过商鞅“为井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了井田制度,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或由于当时生产力的提高,在井田以外的私田越来越多。)(3分)
(4)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它不仅推动了秦国社会的发展,而且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分)

 

 


12、仔细阅读下列图文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图一 北魏骑马武士  图二  孝文帝改革后的服装

 

 

 

 

    材料二:男子授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授露田20亩,不授桑田。死亡者或年满70岁后免课者,露田归还国家。桑田为世业,身死不还官,桑田须种一定数量的桑、榆、枣树等。不适合种蚕桑的地方,改授麻田,男子10亩、女子5亩。露田、麻田均不得买卖,桑田也限制买卖。
请回答:
(1)图一和图二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的鲜卑族人所穿的不同服装,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2分)


(2)材料二实际上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开始实行的一种什么土地制度?其影响是什么?这一制度在哪一时期因为什么原因而逐渐瓦解?(4分)


(3)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的共同点是什么?(3分)

 

 

(1)孝文帝改革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移风易俗,促进了民族大融合。(2分)
(2)均田制的推行,使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得到了土地,抑制了土地的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到唐朝中后期,随着土地兼并的严重与土地买卖的频繁,加上安史之乱的破坏而逐渐瓦解。(4分)
(3)都获得了成功;都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都改变了原有的生产关系;都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3分)(只要答出3条即可得满分3分。)


 
 13、(9分)仔细阅读下面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临川人,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志愿,不做庸碌无为的书生,而要学以致用,为时代和社会肩负起自己的责任。王安石为人刚正,意志坚强,以“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三不足”精神推行变法,冲破重重阻力,百折不挠,人称“拗相公”。在改革过程中,王安石遭到了反对派的强烈抨击,曾先后两次被罢免相位,但却从未动摇过变法的决心。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岳麓版)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为什么能够成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3分)


(2)研究性学习的重要一环是提出课题。某中学历史学习小组针对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展开讨论:
甲:青苗法类似今天的银行贷款,打击了当时普遍存在的高利贷行为,对人民有利。
乙:青苗法是国家向人民敲诈勒索,纯粹是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问题:你同意甲、乙两种观点中的哪一种呢?试述你的理由。(4分)


(3)根据上面的讨论,为他们的研究拟定一个题目。(2分)

 

(1)北宋中期社会问题严重,时代需要改革家;王安石具备了改革者的素质。(3分)(2)无论同意甲还是乙的观点,都要重点突出,自圆其说。(4分)
 同意甲:青苗法使农民在耕种、收获季节不至于缺乏种子和粮食,又可以免受高利贷盘剥。(在打击高利贷者对农民的盘剥、抑制兼并、保障农业发展等方面对人民有利。)
同意乙:青苗法增加了农民负担,变成了变相的苛政。
(3)所拟题目规范、切题。(2分)

 

 

14、仔细阅读下面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1)14----16世纪,西欧开始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请你根据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在西欧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哪些?(3分)

(2)阅读下面材料:
 “赎罪券能并且仅仅能免除教会的惩罚;教会能免除教会所加的惩罚,不能免除上帝所加的惩罚。”
“赎罪券决不能赦免罪过;教皇本人无权作此赦免;赦免罪过之权属于上帝。”  “赎罪券不能免除上帝对罪过的惩罚;那种权力也仅仅属于上帝自己。”
“真正悔改的基督徒勿需赎罪券就得到上帝的赦免;不需要用赎罪券,基督
要求每一个人做这种真正的悔改。” 
-----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
请回答:从上文中的内容中我们可以知道“九十五条论纲”是针对什么问题而发表的?它的内容说明的问题是什么?及其发表有何意义?(4分)


(3)马丁·路德宗教改革运动的结果是什么?(2分)

 

(1)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展;宗教改革运动的开展。(3分)(只要答出三项即可给满分。)
(2)罗马教皇兜售赎罪券。(1分)内容:否定了教皇和教会的绝对权威;它的发表立刻在德国燃起了反天主教会的燎原大火。(3分)
(3)建立了不受罗马教皇管辖的新教会(2分)

 

 


15、仔细阅读下列图文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叶俄国与英国生铁产量对照表
1861年俄国、英国、德国铁路里程对比表
   注:1俄里==1.067千米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岳麓版)第97页
    材料二 下图为俄国贵族在宣读“二一九法令”     材料三 下图为民粹派在农村宣传

 

   
   

 

 
请回答:
(1)材料一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与材料二所揭示的历史事件之间有何内在的联系?(4分)


(2)分析材料二所揭示的历史事件的同时俄国在地方上推行自治改革,其中在城市建立    。凡是纳税人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一规定保证了             。(3分)


(3)材料三中民粹派是代表了农民阶级的利益,他们反对农奴制度,痛恨改革对农民的剥夺。试分析说明他们这时在农村进行宣传说明了什么问题?(2分)

 

(1)材料一反映的是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工业(经济)的落后,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农奴制的存在而造成的。它引发了材料二以“二一九法令”为主要内容的俄国农奴制改革,俄国废除了农奴制。(4分)
(2)城市杜马。城市资产阶级代表在地方自治机关中占据主导地位。(3分)
(3)说明俄国这次改革很不彻底,没有给农民带来多大利益。(2分)

 

 


16、仔细阅读下面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1868年4 月的一天,日本东京的大殿内,天皇率领群臣宣读誓词:“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上下一心,大展经纶;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使人心不倦;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五条誓文”。从此,日本励精图治,开始了近代化进程。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116页(人教版)
请回答:
(1)天皇是在什么背景下率领群臣宣读誓词的?(4分)


(2)从此,日本在发展资本主义工业方面是怎样开始的近代化进程的?(3分)


(3)由此可知日本工业化的特点是什么?(2分)

 

(1)武装倒幕运动基本取得胜利;明治新政府成立。(4分)
(2)推行“殖民兴业”政策,先是创办国营“模范工厂”企业,后将一大批国营企业陆续出售给私人资本家,推动了民间企业的兴起。(3分)
(3)政府的大力扶持。(2分)

 

 

17、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本来可以在中国的政治、经济生活中发挥重大作用。但是国民党没能抓住这两次机会,不得不退据台湾。请回答:
(1)第一次机会指的是什么?(2分)国民党是如何失去的?(3分)


(2)第二次机会指的是什么?(2分)国民党又是如何失去的?(3分)


(3)这两次机会的丧失对国民党自身和中华民族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6分)


(4)今天,国民党在促进祖国统一大业时,还面临着哪些重大障碍?(2分)

 

(1)第一次机会:抗战胜利后不久,重庆谈判和重庆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一系列有利于和平的协议和决定。根据这些协议和决议,国民党在国家未来的政治、经济中占主导地位。(2分)
失去:1946年夏,国民党撕毁了有关协议和决议,发动全面内战,并在战争中日益走向失败,统治走向崩溃。(3分)
(2)第二次机会:1949年初国共两党再次谈判,达成了协议草案,国民党在未来国家政治、经济中仍将发挥重要作用。(2分)
失去: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协议上签字,人民解放军随后发起渡江战役并向全国进军,摧毁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国民党被迫退居台湾。(3分)
(3)两次机会的丧失使国民党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丢失了大陆政权,成为依附于外国的割据势力;使中国继续内战,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国家经济濒临全面崩溃;使台湾与大陆长期分离,国家长期未能实现完全统一。(6分)
(4)岛内台独势力;外国反华势力。(2分)

 

18、下面两幅图反映的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中日之间两次战争的不同结局
 
图一:中日签订《马关条约》 图二:侵华日军签字投降仪式

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图二分别反映的是哪次战争的结局?(2分)


(2)试分别从战争领导、民众参与、国际环境三个方面比较中国在这两次战争中不同结局的原因。(6分)


(3)恩格斯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请根据恩格斯的观点分析两次中日战争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5分)

 

(1)甲午中日战争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  2分
(2)①领导因素:甲午中日战争时清政府腐败无能,避战求和;抗日战争中在中共领导下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辟两个战场,共同对敌。
②民众因素:甲午中日战争未充分发动民众,清政府压制民众抗敌热情;抗日战争时中华民族已经觉醒,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包括了各阶层、各党派、各民族以及海外华侨。
③国际因素:甲午中日战争时帝国主义国家争夺海外殖民地,偏袒日本;抗日战争时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使中国得到了广泛的同情和支持。 6分
(3)影响:两次战争都给中华民族带来了空前的灾难。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强烈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加速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2分
抗日战争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和进步,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分

 

1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的〔政府形式〕之所以称为民主制,是因为权力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由全体人民掌握。”……
——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的片段
    材料二:“对一个对政治毫无兴趣的男人,我们不说他是那种‘只扫自家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人,而干脆把他当作废人。” ……
——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的片段
    材料三:有些人生来就注定应该服从,另有些人生来就注定要统治;……男子生来就是上等的,女子则是下等的,前者治人,后者治于人……
——是古希腊著名思想家亚里士多德的名言
    材料四:移民要想获得雅典的公民权更为困难,不管他们在阿提卡(雅典位于阿提卡半岛)居住了多长时间。这些外来人当时的官方名称是迈提克,他们登记注册时要写明是生活在“庇护人”(即当地雅典公民)所在的区。从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开始,他们还要缴纳“投票税”,男人每年12德拉马赫,女人每年6德拉马赫,虽然数额不算高,但在意识形态方面却有深意。虽然迈提克有可能获得某种特权,但他们要想得到公民权通常是很难的。只有那些对雅典做出突出贡献的迈提克,作为一种奖励,在经公民大会的特别投票通过后才能获得公民权。总之,居住在雅典是大批外国人,在经济和其他方面也享受到了公元前5世纪中期雅典扩张的好处,但要获得公民权却并不容易。理论上讲,只有父母都是雅典公民的人才有公民权,既然如此,那么作为雅典公民的男子就不能与外国女子结婚,不管她们是出身于雅典盟国的贵族之家,还是居住在当地的迈提克。
——摘自马克尧主编的《世界文明史?上》
回答:(12分)
(1)材料一中的“全体人民”是指全体雅典人吗?为什么?请分别用材料二、材料三和材料四的内容举例说明。


(2)根据以上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代希腊民主政治认识和评价。

 

(1)不包括全体雅典人。享有公民权的是那些占有统治地位族群的成年男子。奴隶、妇女(材料二和材料三)、外来移民(材料四)没有公民权。(2)雅典民主政治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是少数人的民主,维护的是奴隶主的统治地位和利益,存在明显的局限性。但以雅典为代表的古代希腊民主制代表了希腊古典文明的最高成就,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作用。它造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发展环境;重视公民的个体自由和责任感,铸就了希腊人渴求知识、乐于探究的民族性格;促进雅典的全面繁荣,使古代希腊在众多文化领域取得辉煌成就,产生了一大批文化巨匠;其民主政体的理论和实践为后来欧美资产阶级提供了思想基础。古代希腊文化是西方和世界文明宝库中的一朵奇葩,成为近代西方文化的摇篮。

 

 

2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他们被造物主赋予他们固有的、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有生命、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权利……如果遇有任何形式的政府损害这些权利,人民就有改变或废除它……                ——《独立宣言》
    材料二  国会是立法机构,由参、众两院组成……按人口比例选举产生。行政权赋予总统,总统是行政首脑、国家元首、武装部队总司令。……司法权赋予最高法院的大法官,由总统经参议院同意后任命,除非渎职,任职终身。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1787年)》
    材料三  各州选举人应具有该州议员之选举人所需资格。……众议院议员人数及直接税额按合众国所辖各州人口之多寡,分配于各州,此项人口数目包括所有公民及五分之三非公民,并包括须服役数年之人,但未被课税之印第安人不算。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1787年)》  
请回答:(10分)
(1)材料一和材料二体现了欧洲启蒙思想家哪些思想主张?


(2)材料一的发表有何意义?材料二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有何进步意义?


(3)比较材料三和材料一,指出其矛盾之处?这一矛盾说明了什么问题?

 

(1)天赋人权学说,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说,三权分力学说。
(2)标志英属北美殖民地宣布脱离英国的统治,成为独立的美利坚合众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三权共和政体,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3)材料一宣称“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是”;材料三将社会上的人划分为公民和非公民,不承认广大黑人、印第安人有与白人相等的权利。此现象表明资产阶级所标榜的自由、平等原则的虚伪性。

 

 

21、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美国和苏联力量均势的基础上,形成了两极格局,“冷战”随之展开。“冷战”对于20世纪后半叶的历史影响至深。
    回答以下问题:
   (1)简要说明在“冷战”局势下美国和西欧关系的演变。(8分)


   (2)“冷战”局势对于日本经济发展的影响如何?(6分)


   (3)“冷战”局势对于中国的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影响如何?(8分)


   (4)冷战结束后,政治斗争的内容不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问题为重点,维护民族统一和对国内外分裂势力的斗争成为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国家安全对经济实力的依赖性大大增强。 依据所学历史知识,从经济发展和内外政策方面分析“冷战”结束后,我国在争取国家统一、反对分裂势力方面所作的努力。(8分)

 


参考答案:(1)二战结束后,西欧衰落,唯美国马首是瞻。(2分)60、70年代,随着西欧经济的发展和欧共体的建立,在很多经济领域中已经赶上和超过美国。(3分)西欧国家逐渐摆脱美国控制,开始冲击美国的霸主地位。(3分)(回答“逐渐形成美、欧、日三足鼎立的局面”亦可得分。)
   (2)随着“冷战”加剧和中国大陆形势的变化,美国改变对日政策,开始扶植日本。(2分)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爆发,美军大批的军事和后勤物资订货,进一步刺激日本经济发展。60年代末,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4分)
(3)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2分)朝鲜停战后,美国的武装力量继续留在台湾海峡,利用台湾问题搞“两个中国”的阴谋。(2分)70年代,随着“冷战”形势的变化,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发表《上海公报》,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2分)美国同意在台湾问题上的“断交、撤军、废约”三原则,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2分)
(4)改革开放后,我国综合国力增强,海峡两岸经济联系不断加强。(2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2分)党和政府采取措施,促进海峡两岸的和缓与交流。(2分)(回答“制定《反分裂国家法》”可得2分,总分不超过8分。)在对外方面,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与分裂中国的反动势力斗争。(2分)

 


22、民族独立和近代化(即现代化)是近现代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主题,从1840年以来中国的各个阶级对此进行了不懈的探索。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近代中国实现民族独立和近代化,政治上必须清除的主要反动势力是什么?(6分)


(2)人们常说,中国在近代化的进程中步履艰难、一波三折。请列举从19世纪60年代到五四运动前,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三次尝试。(6分)


(3)新中国成立后在近代化的道路上,曾制订过哪些正确的经济建设方针和政策?(12分)


(4)20世纪最后20年,我国在现代化建设方面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是什么?(8分)


(5)从中国实现民族独立和近代化历程来看,中华民族如何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最可靠的保证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
(1)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为代表的三座大山。(6分)
(2)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清政府的新政、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回答出任何三项即可)(6分)
(3)“一五”制订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八大”提出的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的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1960年对国民经济“调整、整顿、充实、提高”方针;1978年以后提出的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针。(12分)
(4)原因:①党总结了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正确认识我国的国情;②中共实事求是制订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③世界局势的相对缓和,中国正确的外交优化了经济建设的环境;④重视科技教育。(8分)(以上答案言之有理即可赋分)
(5)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2分)

 

23、阅读材料,依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毛泽东在革命危机关头高瞻远瞩,雄才大略,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邓小平曾经这样评价毛泽东:“如果没有毛泽东同志的卓越领导,中国革命有极大的可能到现在还没有胜利,那样,中国各族人民就还处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之下,我们党就还在黑暗中苦斗。”
(1)读材料一回答:红军长征战胜了哪些困难?其胜利对后来的中国革命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12分)


参考答案:
(1)战胜了“左”倾错误以及党内分裂的危机,冲破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克服了雪山草地和缺吃少穿等自然困难。(6分)开始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中央的正确领导;锤炼和保存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精华,成为以后革命的主干;宣传了中国共产党政治主张,传播了革命的火种。(6分)

 

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太平天国革命不仅借助外来的思想武器,动员、鼓舞、组织了革命力量,而且在自己的政治纲领中,表现了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因素。  ---《中国近代政治思想》
    材料二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材料三 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在全国政治上有重大意义。                       ---《井冈山的斗争》
请回答:
⑴材料一中的“政治纲领”名称叫什么?其核心是什么?从主观方面分析这一纲领没有真正实行过的原因。(3分)


⑵材料二中孙中山所述“三个革命“的核心是什么?简述孙中山在民国成立后有关社会革命方面的重要活动。(3分)


⑶材料三中“边界红旗子”指什么?“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的最基本条件是什么?(2分)


⑷分别概括三则材料反映的近代中国三种政治力量及其主要思想理论。依据材料三,结合其实践效果,略谈你的认识。(4分)


参考答案:
⑴天朝田亩制度(1分)。核心是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1分)。从主观方面说,平均分配土地和生产、生活资料统归圣库的规定都是空想,根本无法实施(1分)。
⑵“三个革命”的核心是政治革命(1分)。活动:颁布一系列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法令措施,提出“耕者有其田主张”,倡导大办实业,建设铁路等。(2分)
⑶指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工农武装割据)(1分)最基本条件:中国是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半殖民地国家,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1分)
⑷农民阶级:绝对平均主义;(1分)资产阶级:三民主义(民主革命思想);(1分)无产阶级: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1分)
认识: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为中国革命在城市遭到失败后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1分)(其他角度回答,言之有理可给分)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罗莫洛是一个仁慈、善良的贵族,也是罗马一支军队的首领。生前立遗嘱,希望把他一半的财产捐给那些跟随他作战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但罗莫落死后,他的家人却不履行罗莫洛的遗嘱,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因此告上了法庭。
(1)根据习惯法和《十二铜表法》,法官的判决会有什么不同?为什么?(6分)


    材料二“卢修斯是亚历山大港的一个平凡的经营航运的小商人,他向放高利贷的大商人加图借贷5000枚金币,并立下了契约半年后归还6000枚金币,可是卢修斯下半年经营不善,无力还钱,为此加图告上法庭要求剥夺卢修斯的家产,并让卢修斯家的二十个奴隶成为他家的奴隶。
(2)请问,法官同意加图的要求吗?他是依据哪部法律进行判决的?(3分)


    材料三“没有东西比皇帝陛下更高贵和更神圣,皇帝敕令具有法律的效力”。妇女不得参与任何公务,因而她们不能担任法官,或行使地方官吏的职责,或提出诉讼,或为他人担保,或担任律师。         
(3)以上规定违背了自然法的什么原则?(2分)


    材料四“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他们被造物主赋予他们固有的、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有生命、自由一起追求幸福的权利。”                               ——美国《独立宣言》
(4)根据四则材料客观评价罗马法。(6分)

 


(1)根据习惯法,财产属于家人。在习惯法中,贵族垄断立法权并随意曲解法律以欺压民众。根据十二铜表法,财产属于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它限制了贵族的专横,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
(2)同意。<<万民法>>
(3)人人生而平等
(4)积极性:a激发了罗马平民的爱国热情与参政的积极性,有利于罗马帝国的长治久安与繁荣进步。b罗马法直接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
局限性:罗马法具有阶级局限性,维护奴隶主利益。

 

 

 

26、(17分)东西方的古代政治制度截然不同。请回答:
(1)中国封建社会实行____________制度。试从秦、唐、元、明、清各朝举一例说明这一政治制度形成、发展、和强化的过程。(7分)
(2)古代希腊实行___________ 政治。伯里克利时代的雅典民主政治有哪些表现?举二例说明。(3分)
(3)古代罗马以其完备的_________影响了整个世界。说明罗马人这一制度发展的过程。(3分)
(4)从地理自然条件分析造成古代中国、希腊文明差异的原因有哪些?(4分)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举例(略)
(2)民主政治。举例(略)
(3)法律。过程:从习惯法发展到成文法;从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逐步形成法律体系。
(4)希腊海洋资源丰富,山多把地分成小块。中国陆地多地广(言之成理,给分)

 

 

27、(8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建立独立、民主和富强的新中国。为完成这个任务,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前仆后继地进行了斗争。回答:
(1)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各进行了什么斗争?(3分)
(2)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救国主张各是什么?(3分)
(3)无产阶级最后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主革命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推翻清王朝,建立农民阶级的理想社会
资产阶级: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无产阶级:新民主义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
     胜利原因: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走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28、20世纪20、30、60年代,中国共产党遭受过三次重大挫折。据此回答:
(1)三次挫折分别指的是什么?(3分)
(2)为挽救三次危机中国共产党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5分)

(1)挫折: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1966年文化大革命
(2)措施:召开八七会议、走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召开遵义会议
     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9、材料一、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象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象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哈姆雷特》
材料二、一个公民的政治自由是一种心境上的平安状态。这种心境的平安状态是人人都认为他本身是安全的这个看法产生的。要享有这种自由,就必须建立一种政府。在它的统治下一个公民不惧怕另一个公民                          -----《论法的精神》
阅读材料,请回答:
(1)材料一的作者是谁?(1分)反映了哪一时期的思想?(1分)核心思想是什么?(1分)对核心思想如何评价? (4分)


(2)材料二的作者是谁?(1分)反映了哪一时期的思想?(2分)此时期的核心思想是什么?(1分)


(3)请归纳《论法的精神》的主要内容(3分)

 


(1)莎士比亚;文艺复兴;人文主义。(3分)
评价:①人文主义重视人的价值,崇尚理性,要求把人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对当时的科学、哲学、文学、艺术、教育,甚至生活方式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2)
②人文主义是资产阶级反封建、反中世纪神学世界观的思想武器。(1分)
③对人文主义的过分推崇,造成了个人私欲膨胀、泛滥和社会混乱。(1分)
(2)孟德斯鸠;启蒙运动时期;理性。(3分)
(3)三权分立原则。(1分)立法权由人民集体享有,司法独立,君主则只享有行政权。三者之间“制约和平衡”为思想核心,相互独立,互相监督。(2分)

 


30、外国人眼中的中国(见图)(12分)

 


                 巨人中国                                                            木偶中国
图画说明:《巨人中国》反映的是18世纪初期外国人心目中的中国形象,图中的清朝巨人居高临下,上面的英文“Judge”意为主宰者。《木偶中国》反映的是20世纪初期外国人心目中的中国形象,图中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就像列强手中的扯线木偶。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外国人眼中的“巨人中国”形成的主要原因。(4分)


(2)“木偶中国”形成的原因是什么?(2分)西方侵略者先后在中国操纵哪些“木偶”控制中国?(2分)


(3)请你给今天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命名。(2分)并说明理由。(2分

 

(1)“巨人中国”形成的主要原因:①中国比较早地进入奴隶社会,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②明清以前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有利于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③封建经济持续发展,特别是江南经济的地位日趋重要。④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和巩固。⑤对外交往频繁。⑥科技文化领先世界。(答出其中任意四点给全分,总分不得超过4分)
(2)“木偶中国”形成的原因:①外部: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原料、商品市场及资本输出的场地,西方发动侵略战争打败了中国,迫使后者签定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获得了系列侵略权益。(1分)②内部:中国封建统治的腐朽与没落。(1分)
哪些木偶:侵略者先后在中国扶植了清政府、袁世凯、北洋各军阀和蒋介石等作为统治中国的工具。(2分)
(3)命名:发展的中国、崛起的中国、腾飞的中国、复兴的中国等皆可。(2分)
理由:①在实践中探索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③中国在科技文化领域成就显著。④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答对任意二点给2分)

 

31、在中国近代化历史进程中,“戊戌变法具有特殊意义”,为此后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全面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其功不可没”。你认为特殊意义是指什么?(2分)为什么说全面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2分)并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5分)

(1)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2分)


(2)学习西方近代政治制度。(2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3) ①它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②提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
③维新派和顽固势力进行论战,促进思想解放
④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冲击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⑤培养人才,促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5分)

 

 

32、.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1951年———联邦德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在巴黎签订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
1957年———上述6国在罗马签订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
1987年———欧共体签订在1992年底前成立单一市场的条约。
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着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2002年1月———欧元纸币和硬币正式在欧盟12国流通。
2003年5月1日,欧盟成员国扩大到25个。
                                      引自《欧洲一体化进程大事记》
    材料二:欧洲国家痛定思痛,为免遭战祸而联合起来,成立欧洲合众国;届时国与国的界限将大大减少,不受限制的旅行将成为可能,欧洲经济将成为一个整体,作为现代国家和文明之母的欧洲将再现辉煌。                      
引自《丘吉尔在苏黎世大学的演讲(1946年)》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欧洲一体化进程表现出哪些特点?(4分)


(2)说一说这一进程的初衷和对世界的影响。(4分)


(3)20世纪90年代后欧洲国家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是源于什么因素和考虑?(2分)

 

(1)持续时间长(半个多世纪)。范围广(从少数国家扩展到大半个欧洲)。从经济一体化到政治一体化。拥有共同的组织和货币。(4分)
(2)初衷:二战结束后,为防止类似的战争。(2分)
对世界的影响:加强了欧洲对国际事务的影响,推动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发展。(2分)
(3)由于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美苏对峙的局面结束),世界向多极化时代发展,矛盾冲突日益激烈,为了保证欧洲的安全和经济发展(,欧洲国家加快了一体化进程)。(2分)

 

33、在以往的辛亥革命研究中,一般人认为辛亥革命是孙中山发动和领导的,但也存在各种不同的意见:有的说辛亥革命是“由孙文一人领导而起”,“和人民群众没有关联”,有的说“革命纯粹是一种自发的行动,和孙中山的领导没有多大关系”,还有的说清朝的灭亡“是因为清朝的帝制本身腐朽不堪,而实质上是早已自行灭亡了。”
你认为上述“各种不同的意见”主要观点错误在什么地方?(6分)应如何正确评价孙中山对辛亥革命的贡献及作用?(8分)

 

答案要点:(15分)
    错误的观点说辛亥革命是“孙文一人领导而起”,“和人民群众没有关联”的观点,错误在于夸大了孙中山个人的历史作用,否定了人民群众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2分)说“革命纯粹是一种自发的行动,和孙中山的领导没有多大关系”其错误在于夸大了人民群众的自发作用,抹杀了孙中山的领导作用;(2分)说清朝是“自行灭亡”,其错误在于既否定了个人,又否定了群众的作用。(2分)
    孙中山对辛亥革命的作用和贡献:A、思想和理论上:孙中山为辛亥革命制定了纲领。他先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后又阐发为“三民主义”,成为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为辛亥革命指明了政治方向(2分)。B、革命组织上:孙中山领导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和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的全国统一的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为开展革命斗争提供了组织保证,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2分)。C、武装斗争上:孙中山先后领导了1907年的镇南关起义和1911年的黄花岗起义等,为推翻满清统治,夺取革命胜利作了不屈不挠的斗争。(2分)D、任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他领导的南京临时政府一些资产阶级民主性质的法令和措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解职时采取措施限制袁世凯的权力。为巩固共和民国进行了不懈的努力(3分)。

 

34、2005年10月19日,国务院发表《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指出: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史说明,世界上并不存在唯一的、普遍适用的和绝对的民主模式。其实自古以来,各国政治发展史中都出现过典型的各具特色的政治模式,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后面的问题: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1,唐朝“三省六部”中三省的职能各是什么?(3分)三省六部制度具有什么特点?(2分)


(2)根据图2,美国联邦政府机构的运行机制是什么?(2分)这一机制源自谁的理论?(2分)


(3)中国古代和美国近代历史上的这两种政治模式在形式上有何共性特点?(2分)本质上相同吗?请说明判断的理由。(5分)

 


35、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普罗塔哥拉
    [材料二]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动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主人公哈姆雷特的一段独白
    [材料三] 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说。他认为,灵魂得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烦琐仪式。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
——《路德选集》
    [材料四] 人生下来就是自由的,人可以说是自由的动物。那么,人民的自由虽可用法律加以保障,但它原是天所赐予的,为任何人所必不可少。如果有人不取这天所赐予的自由,那就是对天犯了大罪,对自己又是莫大的耻辱。           ——卢梭《社会契约论》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普罗塔哥拉的观点有何积极意义?(3分)


(2)材料二的核心思想是什么?(2分)与材料一有何关系?(2分)


(3)如何理解马丁?路德“因信称义”学说的人文主义色彩?(3分)


(4)材料四是怎样发展人文主义思想的?(2分)

 

强调了人的价值和决定作用,否定了神或者命运等超自然力量对社会人生的作用,是古希腊人精神觉醒的重要标志。(3分)(2)歌颂人的伟大和高贵,肯定和突出人的地位、价值和力量。(或答”人文主义”。)(2分)是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复兴”与发展(继承与发展)。(2分)(3)否定教皇的权威,打破了教会的精神枷锁,使人们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树立了人文主义宗教观。(3分)(4)自由是天赋人权,不可侵犯和抛弃,并以法律保障。(2分)

 

 

36、读图1至图4,然后回答问题:(14分)
         
                                                                 
                                                                                                                                                                         图四 军机处内景


请回答:
(1)图1、图2反映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4分)其最基本的共同特征是什么?(2分)


(2)与图2相比,图3反映的政治制度有何变化?(2分)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加剧,为解决这一矛盾当时的皇帝对中央行政部门作了哪些改革?(3分)


(3)图4中的机构设立于哪一朝代?(1分)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2分)

 

(1)制度:三公九卿制和三省六部制(4分)
        特征:皇权高度集中 (2分)
(2)变化:丞相制度被废除,皇权进一步加强。(2分)
     解决措施:下令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直接管理政事。并且规定此后各代不得再立丞相。(3分)
(3)清朝(1分)
(4)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2分)

 

 


37、材料一:阅读丘逢甲的诗《往事》:银烛鏖诗罢,牙旗校猎还。不知成异域,夜夜梦台湾。
    材料二:20世纪30年代流行的一首歌:《毕业歌》,田汉词,聂耳曲
  同学们!大家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听吧!满耳是大众的嗟伤,看吧!一年年国土的沦丧,我们是要选择战?还是降?我们要做主人拼死在疆场,我们不愿做奴隶而青云直上!我们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社会的栋梁;我们今天是弦歌在一堂,明天要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巨浪!巨浪!不断地增涨!同学们!同学们!快拿出力量,担负起天下的兴亡!
回答:(13分)
(1)请你判断《往事》写于哪一历史事件之后?(2分)为什么“夜夜梦台湾”?(2分)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怀?(2分)


(2)说一说《毕业歌》产生的历史背景,(5分)它表达了青年学生什么抱负?(2分)

 


(1)甲午中日战争后。(2分)甲午战争失败(或《马关条约》签订),日本强占台湾。(2分)对台湾被迫离开祖国的悲愤心情(爱国之情)。(2分)
(2)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占我国东北,进而向华北进逼,中国的领土和主权不断沦丧,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急关头。(3分)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对日本侵略者步步退让。(2分)《毕业歌》表达了青年学生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远大抱负。(2分)

 


38、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大支柱,它试图通过经济手段达到控制欧洲的目的。该计划实施后,欧洲经济很快得到恢复,西欧各国被纳入美国争霸世界的战略轨道,西欧一体化的进程加快,但是西欧获得发展后,对美国的离心倾向反而增强。
         ——余伟民、郑寅达著《世界通史——现代文明的发展与选择》
    材料二:在马歇尔主张提供援助后的第二年(1948年)春天,欧洲复兴计划即通常所称的马歇尔计划业已制定。到1951年12月31日这一计划终止时,美国为支持马歇尔计划的实施总共支付了125亿美元。美国和欧洲的人力物力一起,使欧洲能迅速复原,使欧洲的生产水平和生活水平超过了战前的水平。但是,从东、西方间的关系这一角度看,马歇尔计划是走向冷战的最后一步。援助是不分意识形态,向所有国家提供的。而然,莫斯科却把这种提供说成是反共产党的策略,命令曾有意接受援助的捷克人和波兰人予以拒绝。
                            ——[美]斯塔夫里阿诺夫《全球通史》
材料三:1948年,美国通过了《对外援助法案》,马歇尔计划正式启动,4年内美国对欧拨款达131.5亿美元,88%为赠款。马歇尔计划既帮助欧洲国家恢复了经济,也推动西欧各国走上一体化的道路,加强了西方国家之间的联合。
                         ——刘宗绪主编《历史学科专题讲座》
材料四:从1948年4月开始实施的马歇尔计划把苏联与东欧排除在外,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增强西欧遏制苏联的力量,同时加强美国对西欧的控制.
                             ——岳麓书社出版《历史?必修一》
请回答:(1)上述四则材料中,有的观点可以互相印证,有些观点却互相矛盾。请你就这两方面的情况,从材料中举例说明。(7分)


    (2)据以上材料,结合你自己的看法,综述马歇尔计划的作用。(5分)

 


(1)相印证:四则材料都承认马歇尔计划促进了西欧经济恢复与发展。(3分)(若回答:材料一、四都认为马歇尔计划的目的是美国想通过经济援助来控制欧洲;或者,材料一、三都认为,马歇尔计划促进了西欧各国走上一体化道路。均可给3分)
相矛盾:材料二认为,马歇尔计划的实施不涉及意识形态问题,美国向所有国家提供经济援助;材料四认为,马歇尔计划把苏联和东欧排斥在外,目的遏制苏联。(4分)
(2)加强了美国对西欧的控制;(加强了美欧联系)促进了西欧经济恢复发展和走向一体化。(5分)(其他合理答案也适当给分)

 

39.(12分)阅读下殖材料
    材料一:上海有位历史教师叫邓玉平,为了缅怀曾当过红军已辞世十多年的父亲,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她非常执著地要循着父亲的足迹走一遭。是什么力量,引领、支撑着邓玉平这样去做?她说:“重走长征路,就是在走近心中珍藏已久的渴望,就是要在平凡的日子里寻找一种伟大的精神;就是要在理想和信仰的征程中,去感悟生命的意义。”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6.6
    材料二:“在红军长征这一具有重大意义的战略转移中,我们党坚持把自己的命运与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把军事上的战略转移与政治上的战略转变联系在一起,把长征前进的大方向与建立抗日的前进阵地联系在一起,以长征的胜利推动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
自70年前红军长征胜利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进行了一次又一次波澜壮阔的伟大长征,夺取了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伟大胜利。今天,我们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英才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就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长征。在新长征的征途上,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发扬红军长征的光荣革命传统。”
——胡锦涛《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三:“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必须学会在城市中向帝国主义、国民党、资产阶级作政治斗争、经济斗争和文化斗争,并向帝国主义者作这些斗争。”
——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
    材料四:“今后,政治路线已经解决了,看一个经济部门的党委善不善于领导,领导得好不好,应该主要看这个经济部门实行了先进的管理方法没有,技术革新进行得怎样,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多少,利润增长了多少,劳动者个人收入和集体福利增加了多少。各条战线的各级党委领导,也都用类似这样的标准来衡量。这就是今后主要的政治,离开这个主要的内容,政治就变成空头政治,就离开了党和人民的最大利益。”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的“伟大精神”的内涵是什么?(2分)

 

   (2)材料二中的“军事上的战略转移与政治上的战略转变”指什么?(2分)材料二中的“新的伟大长征”的目的是什么?(2分)

 


   (3)依据材料三、四分别指出党的工作重心有何重大调整?(4分)

 


   (4)依据上述材料,中共在制定方针政策时坚持的原则是什么?(2分)

 

 


(1)“伟大的精神”的内涵就是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勇于吃苦的革命精神,不怕艰险的英雄气概,集体主义的高尚思想。(2分)(言之有理即可)
   (2)“军事上的战略转移”是指红军长征(或答出“从‘左’倾错误的军事路线转移到毛泽东的军事主张”),“政治上的战略转变”是指由反蒋转变为抗日。(2分)“新的伟大长征”的目的是指导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2分)
   (3)材料三: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由政治斗争、军事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2分)
材料四: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2分)
   (4)坚持把自己的命运与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2分)

 

 

40、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22分)
    材料一  “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待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之职也。
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而不居其职,其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
                                                         ——《新唐书》
    材料二  (宋太宗)因谓近臣曰:“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
                                            ——摘自《续资治通监长编》
    材料三  朱元璋在总结元亡时说,“主荒臣专,威服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至天下大乱。”
                                                           ——《明史》
    材料四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儤直
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
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
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卷1《军机处》)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三省的职权分别是什么?(3分)有何影响?(3分)


(2)依据材料二,用史实说明,面对内忧,宋政府采取怎样的措施加强对地方的监察?(4分)


(3)依据材料三与所学知识,针对元朝灭亡原因,概括明政府采取了哪些相应措施来解决的?(6分)


(4)直接促成军机处成立的原因是什么?军机大臣的职权主要是什么?(4分)


(5)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唐、宋、明、清四朝中央机构演变的趋势。(2分)

 


(1)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有不行的应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事无不总”。
       三省职权既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与监督,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该制度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改变,以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2)设立通判负责地方监察。通判可以直接向皇帝报告情况;州的公文必须由知州与通判联合署名才有效,使他们互相牵制。
   (3)针对“主荒臣专”的问题明政府加强皇权;废丞相,权分六部;设立五军都督府;建立厂卫制度,废行行省制度,权分三司。针对“法度不行”,明政府颁行《大明律》。针对“人心涣散”,采取“八股取士”,钳制人们思想。
   (4)原因:一是为了筹划西北军务;二是为了严守机密。职权:承旨、出政。

 

 

41、27,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经历了一个由幼稚到成熟的发展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问题
   材料一  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政权,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                ——摘自中共“一大”的党纲
   材料二  中共“一大”确定党成立以后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摘自人教版《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
   材料三  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
          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
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摘自中共“二大”的宣言
   材料四  以产业落后的缘故,中国劳动阶级还在极幼稚时代,多数劳动群众之意识,还停顿在宗法社会。非政治的倾向非常之重,只有少数产业工人已感觉国民革命之必要,真能了解共产主义及共产党组织的更是少数,因此工人运动尚未能强大起来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势力,以应中国目前革命之需要。
   ——摘自中共“三大”的决议
回答:
   (1)分析说明中共一大提出的党纲是否符合当时中国的实际?为什么?由此可以看出什么问题?


   (2)从材料三可以得出中国革命的对象、革命的性质是什么?


   (3)分析材料二和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对革命的途径与革命的动力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导致的最重要的成果是什么?

 

(1)中共一大提出的党纲不符合中国当时的实际。(1分)当时的中国无产阶级既无军队,且自身力量又弱小,当时的中国也非资产阶级政权而是封建军阀政权。(1分)由此可以看出中共成立之时其纲领照搬自苏俄革命模式。(1分)
  (2) 革命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革命性质是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2分)
  (3) 中共一大认为中国革命的唯一途径是通过工人运动夺取政权,工人阶级是革命的唯一动力。中共三大认识到由于中国的社会性质与经济结构,工人阶级在当时的中国还不是一个强大的阶级,要推翻帝国主义与封建军阀,必须联合其他革命阶级共同奋斗。这种认识上的变化促使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3分)

 

42、南京是我国一座有着浓厚文化底蕴的历史文化名城。回答下列问题。
(1) 列举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南京建立的两个政权的名称及其性质。


   (2) 列举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南京颁布的体现历史发展方向的两部著名文献。


   (3)结合两部文献的内容,简析其特点或者性质。


   (4)这两部文献最终的结局如何?导致这些结局的共同原因有哪些?

 


(1)太平天国——农民阶级政权;南京临时政府——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2分)
(1)《资政新篇》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分
   (2)《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政治上主张以法治国,由公民选举官吏;经济上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办保险事业;文教上提倡兴办新式学校;外交上主张同外国自由通商。(2分)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它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具有选举和被选举仅,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实行责任内阁制。(2分)
   (3)《资政新篇》没有实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被袁世凯废除。共同原因在于没有充分的经济基础,是阶级局限性和社会性质所决定的(2分)

 


43、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一直是中国古代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面临的问题,请回答:
(1)秦、汉、宋、明、清时期各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12分)


(2)中央与地方问题的解决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2分)

 

 

(1)秦:实行郡县制。汉:汉武帝通过“推恩令”和“附益之法”。宋:直接削夺节度使兵权、更戍法、编选禁军;设文官做知州,通判监视;设转运使,集中司法权。明:三司分权。清:设军机处。(12分)
 (2)趋势:中央权力加大,地方权力削弱。(2分)

 

 


44、法律制度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大成果。透过法律制度可以发现过去时代的特征,从而解读发生在不同时空的政治文明。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表。

 

 

 


45.近代社会,实行代议制的民主政治,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根据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从古典民主没落到现代民主开始萌生,中间经过了一个长达千余年的历史时期,它包括了西欧历史上的整个中世纪和早期现代阶段。在这段历史时期里,西欧静悄悄地发生了一些意义深远的事变。
   请结合17、18世纪西欧社会的状况,分析代议制政体在西欧确立的有利条件。(6分)


   (2)《权利法案》、《1787年宪法》、《1875年宪法》、《德意志帝国宪法》等文献对其各自国家代议制民主政治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试从上述文献中任选二个,阐述其重要意义。(4分)


   (3)当欧洲、北美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之明,中国延续了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日趋衰落,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自鸦片战争以来,实行民主政治成为近代先进中国人的不懈追求。

 


(1)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迅速发展,为代议制的确立奠定了经济基础;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力量不断壮大,他们强烈要求推翻封建统治,建立新的政治体制,为代议制政体的确立奠定了阶级基础;思想解放运动不断发展,特别是启蒙思想家构建了未来“理性王国”的蓝图,为代议制政体的确立奠定了思想基础(6分)
   (2)《权利法案》:为限制王权提供了宪法保障,标志着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政体的确立。《1787年宪法》:为美国联邦制共和制度的建立提供了法律保证,有利于美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1875年宪法》标志着法国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有利于法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德意志帝国宪法》:标志着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帝制国家在德国的建立(或标志着近代资产阶级政体在德国的确立),促进了德国的进一步发展。(每个要点2分,共4分。)
   (3)孙中山的努力:领导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临时约法》。(4分。如答出为维护民主共和,同北洋军阀进行了一系列斗争,也可适当给分)

 


4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解除武装与废弃军备,乃军事占领之初步任务,应迅速而决然地予以完成,同时必须竭力设法使日本人民认清军阀及其合作者如何欺骗并诱使彼等误入征服世界歧途所演之惨剧。
摘自《远东委员会对投降后日本之基本政策的决议》
    材料二  1950年1月10日,美国国务卿艾奇逊说:“日本为亚洲的防共铁壁,必须在整个远东地区重新确立它的影响力量。”
摘自《世界近代史参考资料》
    材料三  据统计,1950—1953年日本依靠美国侵朝战争“特需”军事订货总额超过24.7亿美元,后又因越南战争得到40亿美元的军事订货。
摘自《世界现代史》(下册)
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当时美国对日本实行的基本政策是什么?(2分)


(2)材料二中,艾奇逊言论的背景是什么?(2分)


(3)据材料二、三,分析美国对日本的政策有何变化?(2分)美国此举的目的何在?(2分)


(4)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促使战后日本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因素。(6分)

 


(1)政策:严厉打击日本军国主义,实行非军事化政策。(2分)
   (2)背景:美国扶蒋反共、并把中国作为反苏据点的阴谋,因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而破灭。美国要在亚洲建立新的反共战线。(2分)
   (3)变化:由严厉打击转为蓄意扶植日本的政策。(2分)目的:企图把日本作为它在远东地区的基地和兵工厂,并把它作为包围中国和苏联的阵地。(2分)
   (4)原因:广泛的社会改革;非军事化;美国的扶植;朝鲜战争的特殊机遇;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加强政府投资;重视教育等。(6分)

 

 

27.法律制度是人类文明的重大成果,是几千年来文明沉淀的精华,从古至今,法律制度的发展完善,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缩影,读图回答问题;(12分)
    第5表  死者的财产需按其遗嘱进行处理。
    第3、第8表  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到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
   第8表 凡故意伤人肢体而又未能取得调解时,则伤人者也需受到同样的伤害。不过,如有人打断自由人的骨头,他须偿付300阿司罚金;如被大折骨头的是奴隶,罚金可以减半。
——摘编自《十二铜表法》
(1)图一的出现,在当时起到了什么积极作用,你是如何看待它的?(4分)


(2)图二体现了什么政治特点?对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有何影响?(3分)


(3)图三先进性表现在哪里?它的颁布有什么积极作用?(3分)


(4)上述三幅图片体现法律制度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2分)

 


(1)《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成文法发展史的起点,在后世漫长的岁月中,它虽经过多次修订,便始终是罗马的基本法。它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限制贵族的专横,打破了他们对法律知识的垄断,但平民并不能真正享有与贵族平等的权利。(4分)
   (2)三权分立、制约与平衡的原则。
是近代人类文明历史的一个巨大进步,成为人类探索民主政治,扼制专制的重要思想准则和运行机制。(3分)
(3)中国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它的颁布推动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3分)
   (4)人民民主化的程度不断提高,使国家决策更加民主化和科学化。(2分)

 


48.中国的秦始皇和雅典的伯利克里各实行了什么政治制度?其基本特点是什么?他们各采取了哪些措施来保证政治制度的正常运作?这两种不同的政治制度在当时起到了什么共同的作用?(12分)
(1)秦始皇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其特点是权力高度集中或皇权至上。(2分)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由皇帝总揽;中央和地方官员都由皇帝任免;三公九卿组成中央政府;在地方实行郡县制。(2分)秦皇的这套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官职有明确的职责和分工,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最高统治权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最终确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1分)
   (2)伯利克里实行民主制度,其特点是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2分)民主政治的主要机构是“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和“法庭”拥有最充分的权利。(2分)公民大会成事实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构,每个公民在会上都有发言权和表决权;五百人会议的每个成员都有机会担当公民大会的轮值主席,执掌国家的最高权力;为保证所有公民积极参政,为公民发放工资和补贴,这样就把本城邦的 人民最大限度凝集起来。(1分)
   (3)作用: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2分)

 

4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第5条  帝国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行使之……帝国国会不能自行通过任何一项对政府不利的法案,对政府没有任何行政监督权,惟一对政府起压力作用的就是批准预算。
第12条  联邦议会与帝国国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
第15条  联邦议会的主席职位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由皇帝任命的帝国首相。首相只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
第16条  建议并公布帝国法律及监督其执行之权属于皇帝。
第17条  皇帝委派官吏,命令他们宣誓效忠帝国,并在必要的情况下,命令他们退职。
第63条  帝国的全部军事力量组成为统一的军队,在平时和战时受皇帝指挥。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节录)
    材料二:根据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875年),共和国的立法权由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院行使。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通过普选方式产生。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总统和内阁部长共同向议会负责。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的最高统帅,并与参众两院议员共有创议法律之权,总统在征得参议院同意后,可解散尚未届满的众议院,总统的命令须经其任命的各内阁部长副署。
——1875年法兰西共和国宪法(节录)
请回答:(1)根据材料,判断德意志帝国和1875年的法国的政体类型。(4分)


(2)根据材料,比较德意志帝国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两国议会和国家元首权力的异同。(12分)

 


 答:(1)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2分)1875年的法国:总统共和制。(2分)
(2)相同:两国议会实行两院制,都行使立法权,国家元首有行政权,都是本国军事最高统帅。(4分)
不同: 德意志帝国议会权力小,帝国国会不能自行通过任何一项对政府不利的法案,只有参与制定法律和预算的权力;(2分)
德国皇帝不须对议会负责,拥有绝对的行政权。(2分)
法国议会享有真正独立的权力,虽受总统制约,但与总统是并立的机构。(2分)
法国国家元首要向议会负责,法国总统任命内阁但其行政权又受内阁制约。(2分)

 

 
5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依中国社会的现状,宜有一个势力集中的党为国民革命运动之大本营,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国民革命的党。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决定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应加入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曾感此必要,遵行此议决。         
 ——中共“三大”决议
    材料二  我们希望社会上革命分子大家都集中到中国国民党,使中国国民革命运动得以迅速实现;同时希望中国国民党断然抛弃依赖外力及专力军事两个旧观念……以树立国民革命之真正领袖地位。                                   
               ——中共“三大”宣言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之加入本党……在于灼知中国今日军阀与帝国主义勾结之现状,并非国民革命无由打破;而国民革命惟本党负有历史的使命,非加入本党,无由为国民革命而尽力。且当国民革命时代,一心一德,惟本党之主义是从;其原有之共产主义,固不因之抛弃,而鉴于时势之关系,初遽求其实现,故与本党主义亦无所冲突。
                                                 ——国民党中央训令(1924年8月)
    材料四  我们参加民族运动,是为了全民族的解放,并且为了无产阶级自身的利益,决不是为了资产阶级的利益……若是忘了无产阶级在民族革命中自己阶级革命之准备,而沉溺在资产阶级性的民族德漠克拉西运动中,便遗无产阶级不容易挽救的大害,并且足以减少民族革命之革命性。
——中共“四大”决议(1925年1月)
请根据材料回答:
(1)据材料一、二,归纳中共与国民党合作的原因和目的。(4分)


(2)材料三中有哪些结论是不正确的?结合材料二、四有关史实加以说明。(2分)


(3)据材料三、四,判断国共合作实现后是否消除了政治分歧?为什么?(4分)


(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国共合作体现了两党怎样的合作精神和合作态度?(5分)

 

(1)原因:中国工人阶级力量弱小;中国国民党是比较革命的党。(2分)目的:将国民党改组为依靠工农、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组织;促进国民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2分)
(2)认为中共不加入国民党则“无由为国民革命而尽力”,中国加入国民党“惟本党之主义是从这个观点不正确。(2分)因为从材料二可知,中共加入国民党的目的在于把国民党改组为一个各革命阶级的联盟。材料四说明中共党员加入国民党是为了实现中共民主革命的纲领,从而也是为了实现其最高纲领。(4分)  
(3)仍存在分歧。(1分)因为两党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中共的社会主义目标、共产主义目标是国民党所反对的。(2分)
(4)以民族利益为重的合作精神;现实的态度和求同存异的态度。(2分)

 

51、政治民主化是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结合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⑴ 欧洲启蒙思想家为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提出了那些重要主张?(3分)


⑵ 美国是怎样实践启蒙思想家的主张的?(3分)


⑶ 在中国近代史上,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的重大事件有哪些(举两例即可)?(2分)概括说明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特点。(2分)


⑷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政治民主化实行了那些重要制度?(4分)

 

(1)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三权分立说;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说;天赋人权。(任写三个即可得3分)
(2)制定了《1787年宪法》,确定美国为联邦制国家,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共和政体,把行政权赋予总统,立法权赋予议会,司法权赋予法院,权力互相制约与抗衡。总统与议员由选举产生(3分)
(3)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举出两例即可)。(2分)
特点:先后实施了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两种方案;民主与专制斗争激烈,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转向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化。(2分)
(4)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制;人民代表大会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扩大城乡基层民主的选举制度。(4分)

 

 

 

52、抗战胜利后,美国在华面临三种选择:一干二净地从中国撤走;发动大规模的军事侵略;帮助国民党维护对中国的统治。请回答下列问题:
⑴ 结合史实分析美国政府最终所选择的政策。(2分)


⑵ 后来此政策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七十年代又发生了什么变化?(1分)并简述七十年代发生变化的原因。(3分)


⑶ 据此阐述你对21世纪中美关系走向的看法。(2分)

 


(1)政策:扶蒋反共,给蒋以大量经济、军事援助,妄图建立亲美政府(2分;只写出政策名称,没有史实的只能得1分)
(2)变化: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我国实行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继而侵略朝鲜,并阴谋侵略中国。(2分)70年代,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1分)原因:美国经济发展放缓;在同苏联的争霸中转入劣势;而中国也希望同美国建立良好的外交关系以扭转不利于中国的国际形势。(3分)
(3)看法:当今世界呈现多极化趋势,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中美双方应求同存异,和平

 

53、26、(12分)阅读以下材料:
秦统治者不断地扩大自己的属地,征服周围一个又一个国家。当时的人恐惧地称“秦为野兽”,把秦无限的扩大比做“蚕食”,到公元前221年,秦统治者成为全中国的主人,他采用了始皇帝的称号,始皇帝就是“第一个皇帝”,他的继承人将为“第二个皇帝”,这样一代一代传下去,”至千万世,传之无穷。
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他还解除了他自己军队之外的所有士兵的武器:下令迁徒各国的旧贵族到首都,以便监视他们,把秦原来的卫成部队派到全国各地。此外,新皇帝还通过统一度量衡和货币来实行经济集中化。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请根据以上材料列举皇帝巩固统治的措施。(6分)


(2)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实际上废除的是什么制度?他“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事实上他在推行一种什么制度?新旧制度有什么不同?(6分)

 

)(1)政治上:建立地方行政制度,地方官由中央政府任命;将各国旧贯族迁至首郡。军事上:解除各国士兵的武装;把秦原来的卫戍部队派驻到全国各地。经济上:统一度量衡和货币。(6分)
    (2)分封制;郡县制。(2分)
    其主要不同:第一,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的。第二,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郡县的官吏由皇帝调迁。第三,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4分,答出两点即可)

 

53、(14分)20世纪30年代,在日本帝国主义进步紧迫下,中华民族出现了严重的民族危机,《松花江上》反映了这段悲壮的历史,“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梁……”,1935年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也问世了。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松花江上》反映的是日本制造什么事变带来的严重灾难?日本全面侵华的标志事件是什么?(4分)


(2)日本侵华期间在中国犯下了哪些罪行?(4分)


(3)在19世纪末,日本还发动了什么侵华战争?这两次侵华战争结果有什么不同,你认为产生不同结果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6分)

 


(1)九一八事变    七七事变(4分)
(2)制造了“南京大屠杀”等许多惨案;违反了国际法,对中国人进行细菌战和毒气战;在占领区实行殖民统治,进行经济掠夺和推行奴化教育(4分,任取两点)
(3)甲午战争(2分)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抗日战争中国取得胜利(2分),最大原因为能否最大限度动员民众参加(2分,如答是否全民族抗战等类似表述也可给分)

 

54、阅读下列材料:
“你可知MaCao,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20世纪末这恐怕是炎黄子孙最为熟悉的歌曲。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风雨如娒,山河破碎,闻一多先生怀着悲愤和期待写下了流传至今的《七子之歌》。闻一多先生所呼唤的七子,是指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旅顺、大连等七个地方,当时都被列强占领。当殖民统治在中国彻底结束后,人们为闻一多先生的这首诗谱写了优美的旋律,使它广为流传。
请回答:
(1)材料中的“MaCao”指中国的哪一个城市?这个城市曾经被哪一个殖民国家所占领?它哪一年被中国收回?香港哪一年被中国收回?(4分)


(2)“MaCao”、香港等城市能够回归的主要原因是什么?(6分)


(3)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请问目前影响台湾回归的主要因素是什么?(2分)


(4)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是什么?(2分)

 


(1)澳门;葡萄牙;1999年;1997年(4分)
(2)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为前提条件;邓小平的“一国两制”政策的正确;中葡、中英联合声明等提供了法律依据;港澳台同胞渴望回归祖国为群众基础。(任取三点,共6分)
(3)岛内台独势力和国外反华势力的干涉;(2分)
(4)坚持一个中国原则。(2分)

 

5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梭伦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规定:根据每年的谷物收入,雅典公民被分为四个等级,并担任相应官职。
第一等级:500麦斗以上称为“五百麦斗级”,可担任执政官、司库及其他一切官职。
第二等级:300麦斗以上称为“骑士级”,可以担任执政官及其他一切官职(司库除外)。
第三等级:200麦斗以上称为“牛轭级”,只能担任低级官职。
    材料二  伯里克利执政时期,除十将军外,一切官职向各等级男性公民开放。公民大会是城邦的最高权力机构,每十天左右召开一次,凡二十岁以上的男性公民均可参加,每人在大会上都拥有发言权和表决权。
请回答:
(1)材料一划分公民等级的依据是什么?在当时有怎样的历史意义?(3分)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有怎样的变化?说明了什么?(3分)


(3)根据所学知识,谈谈雅典民主制度有何局限?(3分)

 


(1)财产多寡。进一步打击了氏族制度的残余,为雅典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3分)
(2)材料二中的官职没有社会财产和等级的限制。说明雅典的民主程度大大提高,民主政治达到极盛。(3分)
(3)①民主范围程度仅限于雅典公民,不包括奴隶、外邦人和妇女;
②雅典民主是原始的直接民主,适合小国寡民的城邦;
③轮流坐庄和抽签方式容易导致国家权力被滥用和误用。(任取两点,共4分)

 

5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凡英商禀告华民者,必先赴管事官处投禀,……倘遇有交涉词讼,管事官不能劝息,又不能将就,即移清华官共同查明其事,既得实情,即为秉公定断。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
    材料二  “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用示平允……”
请回答:
(1) 上述两则材料来自近代史上哪个不平等条约?是在哪次战争后签订的?


2)材料一中的"管事官"为何人? 材料中反映了西方列强在中国取得了哪项特权?破坏了中国什么主权?


(3)材料二反映了一项什么不平等的原则?它造成的恶劣后果是什么?

 

 
(1)《南京条约》附件或《虎门条约》、《五口通商章程》。 鸦片战争后 。
(2)英国的领事 ;领事裁判权;司法主权。
(3)片面最惠国待遇 ;西方各国在侵略中国时互相配合,更加严重地破坏了中国的主权。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重大损失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中日两国)同意在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各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两国间持久的和平友好关系。……两国任何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势力。
——1972年9月29日中日《联合声明》
    材料二  中日双方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两国间持久的和平友好关系。……任何一方都不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或其他任何地区谋求霸权,并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势力。
——1978年8月12日中日《和平友好条约》
    材料三  对全世界的战死者、牺牲者表示哀悼。……超越对过去战争的历史观的不同,总结历史教训。……在永久的和平的理念下,开辟人类共同的未来。
——1995年6月9日日本三党联合政权通过的《以历史为教训重申和平决心的决议》
    材料四  1995年8月15日,当时的(日本)首相桥本龙太郎等八名内阁成员参拜供有东条英机等甲级战犯牌位的靖国神社。1996年7月29日,现任首相桥本龙太郎公然以“内阁总理大臣”的身份参拜了靖国神社。1996年8月15日日本内阁的六名大臣以及一些国会议员参拜了靖国神社。
——1996年第21期《半月谈》
请回答:
⑴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建立中日两国持久的和平友好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比中日《联合声明》在内容上有何重大发展?两国对待霸权主义的态度有何意义?


⑵根据材料三指出,日本三党联合的政权对待日本历史上发动的侵略战争的态度错在哪里?其实质是什么?


⑶结合材料一、二说明了我们为什么要坚决反对材料四中所列举的日本政府官员的行为?


⑷综观以上四则材料,你对发展中日两国间持久的和平友好关系有何看法?

 

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由不应谋求地区霸权发展为不在任何地区谋求霸权。对霸权主义是有力的约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⑵联合政权哀悼的“战死者”包括被击毙的侵略者,这就是混淆了战争罪犯与反侵略烈士的界限;“过去战争”的提法笼统、模糊,抹杀了侵略战争和反侵略战争的区别。其实质是掩盖日本历史上的侵略罪行。
⑶日本政府官员参靖国神社,是为侵略者招魂,严重违背了中日《联合声明》和《和平友好条约》中的原则,严重伤害了曾经遭受日本侵略的各国人民的感情。 
⑷发展中日两国间持久的和平友好关系,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有利于亚太地区的和平和稳定。日本政府官员的错误言行给中日和平友好关系蒙上了阴影,必须予以揭露和回击。中日两国间的和平友好关系的发展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57、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外交政策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外交工作取得了哪些成就?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⑴发展历程:①20世纪50年代,鉴于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国际环境和历史条件,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实行“一边倒”方针,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保卫和平、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②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的缓和,中日关系的发展,打破了从20世纪50年代起美国孤立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打开了我国外交的新局面。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并对亚太地区及世界和平作出了贡献,中国正在为世界的和平和发展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⑵外交成就:①建国第一年,与苏联等国建交。②积极同邻国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③中国代表团在1954年日内瓦会议和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起了重要作用。④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以恢复。⑤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关系随之也正常化。⑥20世纪90年代,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中国加强了与俄罗斯等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
⑶启示:①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方针。②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③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是推动外交工作的前提。

 

58、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是如何依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正确处理和苏联(俄罗斯)的外交关系的?据此谈谈你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认识。
新中国成立之际,国际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抗,美国实行反华政策;为了巩固政权,新中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苏联缔结友好互助条约。20世纪50年代中期,苏联积极谋求与美国共同主宰世界,对中国交往中的大国沙文主义也逐步发展起来;中国政府在破除对苏联建设经验的迷信、探索本国建设道路的同时,坚决反对苏联的霸权政策。20世纪70年代,苏联在美苏争霸中采取咄咄逼人的攻势,同时严重威胁着中国国家安全;为了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对付苏联威胁、促进台湾问题的解决,中国政府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外交工作取得重大突破。20世纪90年代,两极格局解体,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中国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俄罗斯结成面向21世纪的战略伙伴关系,中俄关系得到新的发展。认识:①始终坚持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②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5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他们被造物主赋予他们固有的、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有生命、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权利……如果遇有任何形式的政府损害这些目的,人民就有权利改变或废除它……
                            ——《独立宣言》
    材料二  国会是立法机构,由参、众两院组成。……众议员按各州人口比例选举产生,行政权赋予总统。……司法权赋予最高法院的大法官,由总统经参议院同意后任命,除非渎职,任期终身。
    材料三  各州选举人应具该州议员之选举人所需之资格。……(众议院议员人数及直接税额应按合众国所辖各州人口之多寡,分配于各州,此项人口数目包括所有公民及五分之三非公民。并包括服役数年之人,但未被课税之印第安人不算。)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1787年)》
请回答:
(1)材料二、三与材料一相比,进步性与保守性表现在哪里?


(2)联系当时的历史条件,结合材料二、三有关内容评价1787年宪法。

 


(1)进步性: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共和政体,规定了总统、议员由人民选举产生。巩固美国的独立和统一,并且成为欧洲反封建斗争的一面旗帜。保守性:允许奴隶制存在,不给印第安人公民权,带有种族歧视烙印。这与《独立宣言》中宣称的“一切人生来就是自由平等的”相比,是极大的退步。
(2)1787年宪法尽管含有违背民主原则的因素,但它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原则和总统制共和国政体,巩固了美国的独立和统一,并且成为欧洲反封建斗争的一面旗帜,是一部进步的宪法。

 

60、材料一:国王是法律的创造者,而非法律创造国王。……假如臣民认为国王滥用权力,他们只能祈求上帝开导国王,把他引到正确的道路上去。……正像争论上帝能做什么是无神论和渎神一样,作为一个臣民去争论国王能做什么,或者国王不能做这做那,也是僭越和高度的侮辱。
              ——(英)詹姆士?斯图亚特《神权》(1603年)
材料二:人们参加社会的理由在于保护他们的财产,他们选择一个立法机关并赋予其权力的目的,就希望由此可以制定法律,树立准则,以保卫一切社会成员的财产。……当立法者们图谋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时,立法者就使自己和人民处于战争状态。人民因此就无须再予服从,而只能寻求上帝给予们的抵抗强暴的共同庇护。
           ——(英)约翰?洛克《论政府》(1688年)
请回答:
(1)结合两则材料,概括说明其基本思想


(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理论?根据材料概括作者的政治主张


(3)结合史实,分析上述思想在当时的影响

 


.(1)材料一认为国王凌驾于法律之上,人民无权限制国王的行为,国王的权力是上帝赋予的。材料二认为统治者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君权不是神授的),法律应体现人民的利益和保护一切社会成员的财产;如果统治者违背人民的利益,人民有权反抗。
(2)材料二反映的是启蒙思想中的社会契约论。洛克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
(3)材料一的思想是力图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结果导致社会矛盾激化,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之一。材料二为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依据。

 

61、通过资产阶级革命,近代西方民主政治逐步确立和发展。请回答:
(1)根据英、法、美、德等国资产阶级革命或统一后的政治状况,指出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的主要特点。


(2)概括指出英、法、美三国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度建立的主要过程。


(3)为什么英、美、法三国资产阶级革命后能够建立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度?

 


.(1)主要特点:一是议会立法,议会掌握立法权,法律具有最高权威,权力部门之间相互制约,相互牵制;二是选举,人民具有一定的民主自由权利。
(2)首先通过革命手段推翻旧制度;接着召开议会,制定宪法,确立国家制度和政权的组织形式,规定人民的权利和义务,再根据宪法的规定组建政府。
(3)一是资本主义的发展使资产阶级能够战胜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要求平等竞争,在政治上则要求民主;二是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广为传播为民主政治奠定思想基础;三是英、法、美都具有一定的民主传统。

 

62、近代英国与德国都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但又存在很大差异,试比较它们的异同。并分析其原因。


    共同点:都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具有进步性。
    不同点及原因:
英国议会通过一系列法案来限制王权,君主没有实权,实权在议会手中,直至后来,国王“统而不治”,只是最高权力的象征。其原因主要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了政治民主化的新时代;工业革命的进行,工业近代化必然带来政治民主化;议会改革是推动政治民主化的杠杆;英国历史上具有民主的传统。
德国的君主立宪实质是:容克贵族和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君主是实,立宪是虚;容克贵族占主导地位,资产阶级则次之。原因是德国通过自上而上的王朝战争实现统一,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统得以延续,统一后的德国不仅君主被保留下来,而且帝国中的军政要职被容克贵族把持。1871年通过的《德意志帝国宪法》使德国成为联邦制君主立宪国家,但宪法体现出浓厚的专制主

 

 

6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70年9月9日马克思写道:“法国工人阶级正处于极困难的境地。在目前的危机中,当敌人几乎已经在敲巴黎城门的时候,一切推翻新政府的企图都将是绝望的蠢举。”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材料二  1871年,马克思写道:“愚蠢地不愿意开始内战,好像梯也尔力图用暴力解除巴黎武装不像是开始内战似的,……国防政府在民族义务和阶级利益二者发生矛盾的时候,没有片刻的犹豫便把自己变成了卖国政府。”
——马克思:《法兰西内战》
    材料三  他们的第一个企图是什么?就是在普鲁士的庇护之下,用路易?波拿巴的兵卒和比埃特里的警察来谋杀从巴黎开始的民众振兴的事件,……但最能说明时代特点的是:它并没有引起官方的欧洲和美国方面普遍的愤怒呼声,反而激发了一股同情和对巴黎狂暴诋毁的逆流。                                  ——马克思:《法兰西内战》
请回答:
⑴材料一所说的“极困难的境地”指的是什么?“新政府”是哪个政府?


⑵材料二说明了巴黎公社的什么教训?


⑶材料一中的“蠢举”和材料二中的“愚蠢”是否矛盾?马克思为什么这么说?


⑷官方的欧洲和美国为什么“对巴黎狂暴诋毁”?当时的“时代特点”是什么?


⑸从这些材料中可以看出当时普法两国的关系呈现什么状态?


⑴“极困难的境地”指普鲁士军队包围了巴黎,迫使法国投降的状况。“新政府”指的是国防政府。⑵没有及时向凡尔赛进军,使梯也尔得到了喘息的机会。⑶不矛盾。在民族矛盾激化的形势下,国内阶级矛盾要服从民族矛盾,所以巴黎人民把抵抗的希望寄托在国防政府身上。当梯也尔政府出卖了民族利益,要解除自卫军的武装时,不推翻梯也尔政府也是愚蠢的。⑷欧美资产阶级政府都仇视无产阶级革命,所以狂暴诋毁巴黎公社。当时的时代特点是:第一国际成立后,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了崭新的阶段。⑸普法两国反动政府既为本国资产阶级利益而互相争夺,又为镇压国际工人运动而互相勾结。

 


64、材料1: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材料2: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我们当时所持的观点只是一个幻想,历史做的要更多,它不仅消除了我们当时的迷误,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条件。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陈旧了,这一点值得在这里较细致地加以研究的。
                   ——恩格斯1895年为《法兰西内战1848—1850》一书所作的导言
    材料3:但是由于这样有成效地使用普选权,无产阶级的一种崭新的斗争方式就开始被采用,并且迅速获得进一步的发展……结果,资产阶级和政府害怕工人政党的活动更甚于害怕它的不合法活动,害怕选举成就更甚于害怕起义成就。
                   ——恩格斯1895年为《法兰西内战1848—1850》一书所作的导言
    材料4:目前俄国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过渡到革命的第二阶段。第一阶段由于无产阶级的觉悟不高和组织不够,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手中;第二阶段则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这个过渡的特点是:一方面有尽量公开活动的可能(目前在世界各交战国中,俄国是最自由的国家),另一方面没有暴力压迫群众的现象,最后群众对这个资本家政府,对这个和平与社会主义的死敌,抱着不觉悟的轻信态度。
——列宁《四月提纲》
请回答:
⑴材料1对无产阶级夺权方式是怎样认识的?原因何在?


⑵材料2、3对无产阶级夺权方式又是怎样认识的?依据材料说明理由。


⑶材料中列宁是怎样总结当时的历史特点的?因此他主张怎样夺权?实际上怎样夺权?导致这种情况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⑷从恩格斯的修正和列宁的变化你能得到哪些认识?

 


⑴用暴力夺取政权。原因:《共产党宣言》发表前夕,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失败,说明资产阶级镇压无产阶级残酷,进行和平革命是不可能的。⑵都充分利用合法斗争的方式。理由:无产阶级斗争的条件有了变化——“能有效的使用普选权”。⑶“有尽量公开活动的可能”;“没有用暴力压迫群众的现象”;群众对临时政府抱有幻想。和平过渡。武装夺权。继续参战和对人民镇压。⑷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不能把它当做僵死的教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原则,无产阶级应当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本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和当时的情况、革命的条件相结合,找到适合本国国情的革命建设道路。

 


65、史学家认为,巴黎公社是19世纪初期以来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高峰和总结。试结合有关史实说明这一观点的正确性。简述你对巴黎公社失败原因及历史地位的认识。


    这一观点是正确性。巴黎公社吸收和归纳了19世纪初期以来工人斗争的经验和成果,体现了这一时期工人运动以政治斗争、暴力斗争为主和一定程度的组织性的特点。以暴力革命夺取政权,首创了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新经验,发展了以往仅仅要求共和与民主的主张。巴黎公社首次以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并首次以实践证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正确,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总之,巴黎公社当之无愧是19世纪初期以来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高峰和总结。
    失败原因:从主观上讲,公社缺乏统一革命政党的领导,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更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供借鉴,法国工人阶级在政治上不成熟,导致公社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犯了一系列致命的错误。根本原因在于当时法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也远远没有达到能够消灭资本主义制度的程度,巴黎公社革命的发生是由于第二帝国晚期统治腐朽和法国在普法战争中的失败以及“国防政府”的无能,激化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而引起的。
    历史地位: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它是19世纪初期以来工人运动发展史上的高峰和总结。巴黎公社的经验和教训,成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宝贵财富。公社虽然失败了,但其原则永存,精神不朽。但是,正如马克思所说,巴黎公社“不过是在特殊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而且公社中的大多数人根本不是社会主义者,也不可能是社会主义者”。因而它即不可能取得胜利,也不可能阻止当时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66、列宁曾经指出:“我们(指俄国)的革命是开头容易,继续困难;而西方的革命是开头困难,继续容易。”“我们之所以走在前面,不是因为我们比其他国家的工人能干,不是因为俄国的无产阶级比别国的工人阶级聪明,而仅仅是因为我们过去是世界上最落后的国家之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俄国革命是“开头容易,继续困难”?为什么西方革命是“开头困难,继续容易”?


    ⑴俄国革命“开头容易,继续困难”:①落后的俄国存在着大量的封建主义残余,人民深受多重压迫,一战激化了俄国社会的各种矛盾。②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及时地转向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并在短期内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③由于俄国经济文化的相对落后,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下,因此,革命后,要在落后的起点上发展经济,巩固政权,建设国家,显然比较困难。
    ⑵西方革命“开头困难,继续容易”:①西方国家经济比较发达,资产阶级统治经验丰富,注重发展科技,提高劳动生产率,无产阶级的经济状况比俄国好,工人比较安于现状。②西方国家的民主形式比较完备,资产阶级政府不断进行政治改革,扩大人民的基本权利,缓和阶级矛盾。因此,西方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的条件不如俄国成熟。③但是由于西方国家经济发达,生产力水平高,无产阶级一旦夺取政权后,发展经济,建设国家,就比俄国的基础好。

 

 


6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这些事情(东欧剧变)来得虽很突然,但都有长期形成的多方面的深刻原因。这些国家没有找到适合本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更多地是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这些事情阻碍了这些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伤害了这些国家人民的民族感情,使得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不仅没有发挥和显示应有的优越性,而且声誉受到很大影响。从外部条件来说,苏联“新思维”的改革之风,西方“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东欧的变化有影响,起了推动作用。
——钱其琛回答《世界知识》记者问题时的发言
    材料二  国际形势的变化怎么看?旧的格局是不是已经完了,新的格局是不是已经定了?国际上议论纷纷,国内也有各种意见……现在旧的格局在改变中,但实际上并没有结束,新的格局还没有形成。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和平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发展问题更加严重。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发生东欧剧变的原因,并指出这一变化的本质。


(2)材料二中的“国际形势的变化”的含义是什么?指出引起这一变化的原因及当前国际格局的突出特点。


(3)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认识?

 

(1)原因:照搬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经济发展迟缓,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未能充分发挥;苏联对东欧国家的高压控制伤害了各国的民族感情;苏联对外政策败坏了社会主义的声誉;苏联的改革失败和西方“和平演变”政策的影响。
本质:社会主义性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2)两极格局结束后,一方面世界形势的总趋势是走向缓和,另一方面地区冲突民族冲突加剧,世界明显呈现出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引起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两极格局结束后,国际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特点是多极化趋势加强。
(3)要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一定要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强国家实力;要充分利用有利的国际形势,抢抓机遇,全力发展;坚定不移地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要抵制和反对西方腐朽势力的渗透,维护国家完全和主权独立。

 

68、20世纪50—70年代,国际格局演变的总趋势是什么?导致该趋势出现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1)趋势: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2)因素及有关史实:A、欧洲走向联合:1967年,欧洲共同体形成,推行统一的关税、外贸政策、农业渔业政策,朝单一的欧洲货币体系发展。B、经济大国日本的崛起:1955年,人均国民收入超过战前水平,经济大体恢复;1956—1973年,进入高速发展时期。C、不结盟运动兴起:推动民族解放运动发展,加速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崩溃,1973年,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行动纲领。D、中国的振兴:1956年开始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实行改革开放,使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69、商鞅变法是我国历史上非常成功的改革,推动中国历史向前发展。请简单归纳商鞅变法的背景、措施、影响。并据此尝试总结成功的改革应该具备哪些因素?(14分)
   (1)背景:①战国时期(随着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经济逐步发展,但受到传统政治制度的阻碍。新兴地主阶级要求改革②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各国纷纷进行变法实现富国强兵,对秦国的发展形成巨大威胁。③秦国落后于六国,但统治者立志变法图强,秦穆公变法为商鞅变法创造了条件,秦孝公即位后求贤变法以图强大。(共3分)
   (2)内容措施:①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  ②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   ③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  ④以法律治国,轻罪重刑   ⑤实行什伍连坐制度  ⑥改革赋税、清查户口、革除旧俗 ⑦统一度量衡⑧焚烧诗书                      注:①—③为必答内容(3分),④—⑧为可选答内容(共1分)
    (3)影响:积极方面:①起到富国强兵实效,使秦国强大起来并兼并六国一统天下。②建立严密的地方基层组织结构(什、伍、县、郡等),重视法律、统一度量衡等措施有利于中央集权,奠定2000多年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模式。消极方面:①重法、轻罪重刑思想成为古中国暴政思想的滥觞。②重农抑商思想为后世遵循,客观上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③焚烧诗书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破坏,造成恶劣影响。(5分)
   (4)因素:①顺应时代潮流   ②统治者(坚决)支持   ③正确的改革、措施配套、循序渐进(酌情给,共2分)

 

70.阅读下列材料(13分)
    材料一  我们的制度被称作民主制度,那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里。就法律而言,一切人在解决他们私人纠纷方面都是平等的。就人的价值而言,无论何人以何种方式显露头角,优于他人担任一些荣耀的公职,那不是因为他属于特殊的阶级,而是由于他个人的才能。
                                                              ———伯里克利
    材料二  (雅典民主政体的根本缺陷)在于它把权力交给所有的公民,不需要国家管理者具有专长,不要求他们具有真知灼见。一个国家应当由既有专业知识又有道德的人去管理,统治者不是有王芴的人,不是偶然选中的人,不是攫取财富的人,不是使用强术和骗术的人,而是有统治知识的人。
———苏格拉底
请回答:
(1) 依据材料一,归纳伯里克利阐述了民主制的什么特点?(4分)


(2) 依据材料二,苏格拉底对民主制的批判着眼于什么?(4分)


(3)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雅典民主制。(6分)


(1)人民主权或人人平等地参与国家政权。
(2)水平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不利于国家管理。
(3)从利弊方面答。

 

 


7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简公七年(公元前408年),初租禾。
——《史记  六国年表》
    材料二:秦孝公任商鞅。鞅以……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故废井田,制阡陌,任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  食货志》
    材料三: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令黔首自实田(自报土地实数)。
请回答:结合上述材料,以秦为例,概述我国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过程。(16分)
(1)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私田的不断扩大,各诸侯国先后用国家赋税制度和法律条文,将土地私有制度法定下来。(4分)
(2)秦国的“租禾”是根据田地产量征收赋税,实质上是开始承认对土地的所有权。商鞅变法“废井田,制阡陌”,则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定私有制度。(8分)
(3)经过战国时期的变法,新的封建制度在各诸侯国确立。秦统一后,令农民自报土地实数,按亩纳税,在全国范围统一实行的封建土地制度。(4分)

 

72、商鞅变法令规定:“有军功者,各以受上爵,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指出商鞅提出的重要经济思想及根本着眼点,并对这一思想作简要评论。(20分)

重农抑商。(4分)根本着眼点:使农民附着在土地上,保护地主土地所有制,建立封建经济基础,确立封建制度。(4分)评论:从长远来讲,把工商业与农业对立起来,予以压制,其结果是必然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农业生产长期停留在自然经济的低水平上,其弊端到封建社会晚期愈加严重。但在当时,把农业视为国计民生的根本加以重视是正确的,它促进了秦国封建经济的发展,使之逐渐成为七国之中实力最强者,奠定了统一全国的物质基础。(12分)

 

73.(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如图
         
                                   ****砖画
 
                         
                            商鞅铜方升

 

 

 


材料二    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尤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卯,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史记?商君列传》 
(1)材料一反映了商鞅变法的哪些内容?(2分)


(2)材料二对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给予了充分肯定?(3分)


(3)材料三评价商鞅的标准是什么?(3分)我们应当坚持怎样的评价标准?(4分)

 


(1)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2)废除井田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3)司马迁把人的品行作为评价标准,把个人的好恶作为评价标准。我们对商鞅的评价标准主要是依据他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否有利于人类社会文明的演进;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74.以下材料引自脱脱的《宋史》:神宗熙宁元年……执政以河、朔旱伤,国用不足,乞南郊勿赐金帛。……王安石曰:“……国用不足者,以未得善理财者故也。”(司马)光曰“善理财者,不过头会箕敛耳!”安石曰:“不然。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足。”
请回答:
(1) 王安石是怎样看待北宋前期财政状况的?(2分)为实现“民不加赋而国用足”的理财方针,他采取了哪些措施?(6分)


(2) 王安石变法的结果如何?(1分)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是什么?(2分)


(3) 王安石变法的结果给我们以什么启示?(3分)

 

(1)他认为北宋国用不足是因为缺乏善于理财者。理财措施有: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均输法等
(2)失败 ,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3)启示: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扰,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改革的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推行改革中用人得当;改革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7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曾说过:“我不愿农民过得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暴动。我认为,我们把农民同土地割裂会点燃俄国。假使要我签字连同土地一起解放农奴,我宁肯把手指砍掉。”
                                                                                       ──《苏联史》
    材料二:对自己全部土地仍保持所有权的地主,在农民向他履行规定的义务的条件下,让农民长期使用他们所居住的房屋,此外,为了保障农民的生活,并使他们能象政府履行义务起见,让他们长期使用法令中所规定的一定数量的土地及其它附属地。使用份地的农民必须因此向地主履行法令中所规定的义务。在这种过渡状态下的农民称为义务农。
                                                                                 ──《俄国1861年改革法令》
    材料三:农民这样获得一定数量的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完全自由的农民。
                                                                                 ──《俄国1861年改革法令》
    材料四:农民未能正确理解陛下赋予他们的权利,他们还希望获得绝对的自由,并完全占有贵族的土地。……只有采取强制和严厉手段,才能使农民相信地主的要求是合法的。
                                                                           ──《1862年沙皇政府第三厅报告》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亚历山大二世心理上的矛盾是什么?(4分)为什么会有这种矛盾心理?(2分)


(2)据材料二、三,说明这两种农民在权利方面的区别。(6分)


 
(3)材料三中队农奴法律地位变化的结论是否符合实际?(6分)


 
(4)依据材料四,说明1861年改革的目的。(4分)

 

 
76、(1)矛盾:给农民土地,但不彻底解放农民;既防止农民暴动,又要维护农奴主的统治。
原因:由亚历山大二世的阶级属性和被迫进行改革而决定的。
(2)暂时义务农只有使用房屋和一定数量土地的权利,还受地主控制;完全自由的农民则完全摆脱了地主的控制,且拥有私产。
(3)不符合实际。这部分农民手指与控制社区管理的地主,农民对地主的依附关系仍存在。
(4)维护封建地主的利益和统治,防止农民起义。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法两国已形成一套较为健全的议会民主制度。请分别说出这时俄国和日本的政治体制是怎样的(4分),与英法的主要差异是什么(4分)?从这四个国家由封建主义过渡到资本主义所走的道路,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历史原因(10分)。说明:答题时要注意概括论述,不要罗列具体过程。


(1)俄日体制:俄国为沙皇专制,日本为天皇制。
(2)主要差异:英法为民主政治体制,俄日为专制主义体制。
(3)历史原因:英法的过渡道路是资产阶级革命,对封建制度改造比较彻底;俄日的过渡道路是资产阶级改革,对封建制度改造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77、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 1850年以后,英国同俄国的冲突大概是不可避免的了。全欧洲各个国家革命失败后,俄国在欧洲大陆上几乎没有劲敌了。而这次欧洲大陆各国的革命运动之所以失败主要是由于俄国干涉的结果……俄国则是欧洲反动势力的堡垒、后备阵地和后备军。
                                                        ——《人民的英国史》
    材料二: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关于“结束克里木战争的宣言”?……为了加快和约条款的签订,并防止(甚至在将来)从朕方面产生任何贪功和侵略的思想,朕同意规定一些特别的预防办法,以免朕的军舰和土耳其的军舰在黑海中发生冲突,同意在比萨拉比亚南部,邻近多瑙河的地方划定新的目界线。
                                                   ———《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材料三: 这次战争之所以取得胜利,是因为俄国的将军们和官吏们更加无能,俄国的严重的弱点,过去外界所没想像到的,现在都暴露出来了。
                                                        ——《人民的英国史》
请回答:
(1)《人民的英国史》作者认为1850年以后英俄冲突不可避免的原因是什么?你是否赞同?为什么?(5分)


(2)根据材料二回答,克里木战争的结果怎样?对俄国将产生哪些影响?(4分)


(3)通过材料了分析,俄国战败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3分)

 


(1)原因:英国是民主与进步势力的代表,而俄国则是欧洲反动势力的代表。不赞同,冲突的原因是两国在土耳其的扩张产生了尖锐的矛盾。
(2)俄国失败,俄国退出比萨拉比亚一部分地区,丧失了欧洲的霸主地位,加剧了社会矛盾,成为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外因。
(3)农奴制导致俄国的落后。

 

78、阅读下列材料:(13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  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瓜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海内惊惶,乱民蠢动……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回惶,不知死所。……恐自尔后,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
     材料二:   自台事后(台湾割让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加以贿赂昏行,暴乱于上,胥役官差,蹙乱于下,乱机遍伏,既无强邻之逼,揭杆斩木,已可忧危!                                ——  摘自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三:   在这次上书中(上清帝第五书),康有为围绕召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进一步提出变法的上、中、下三策。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是上策;召集有才能的人,共商变法的具体方案和步骤,依次推行,是中策;责成督抚在各省实施新政,……是下策。                 ——  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
     材料四:   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
                                       —— 摘自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回答:
 (1)从材料一、二可以看出康有为主张变法的主要意图是什么(3分)对此应如何评价? (2分)


2)材料三、四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2分)其依据是什么? (2分)


 (3)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发出了“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感叹,请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 (3分)

 


(1)主要意图:以变法挽救民族危亡,以变法抵制人民革命,维护清王朝统治。(3分)
   评价:变法以救亡是进步的爱国思想;但抵制人民革命,维护腐败的清王朝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2分)
(2)核心观点:由皇帝主持实行自上而下的变法。(2分)。依据:①日俄变法取得成功②中国风气未开。(2分)
(3)原因:维新派缺乏政治斗争的经验;维新派没有充分发动群众;封建顽固势力强大;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软弱。(4分)

 


79、比较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的异同,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17分)


(1)相同点:①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 ②变法都得到了王权的支持。 ③变法内容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 ④变法者的个人命运基本相同。 ⑤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8分)
(2)不同点:①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②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③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王安石变法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6分)
(3)认识:①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②改革的成败关键要看其积极成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个人命运为转移。③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推行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④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4分)

 


8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有三冗,小有三费,以困天下之财。……三冗不去,不可为国。”
    材料二  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局面日渐突出,社会矛质进一步激化。王安石在上时政疏中指出:“方今朝廷之位,未可谓能得货才;政事所施,未可谓能合法度,官乱于上,民贫于下,风俗日以薄,对力日以困穷。”
    材料三  “及神宗朝,荆公(指王安石)乘政……后人但言其法为百姓害。而不知共移气心,变风俗为朝廷之害,其害百姓者,可以一旦为更。而其害于潮廷者.则数十百年,滔滔之势一往而不返也。”                               ——《日知录?宋世风俗》
回答:⑴材料一中所说的“三冗”具体指什么?(3分)


⑵为了改变“积贫”、“积弱”局面,王安石各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6分)


⑶材料二中王安石变法为能得贤才”,采取了哪些措施? (2分)


⑷材料三对王安石变法持什么态度?(1分)你是怎样看待王安石变法的?(4分)

 


(1)冗兵、冗官、冗费。(3分)
    (2)积贫: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答出三条即可3分)
  积弱: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设军械监(答出三条即可3分)
  (3)取士之法: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2分)
    (4)态度:否定(或认为变法危害甚重)。(1分)
  看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人,积贫的局面有所改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农民得到了一定的实惠;政治军事实力增强,积弱的局面有所改善。(其他言之有理即可得4分)

 

 

81.(19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材料一  农民革命的威胁迫使政府开始准备农村改革。甚至沙皇及其赖以存在的支柱农奴地主也意识到必须破除农奴制。……中等地产的贵族希望农业沿着资本主义方向发展,这些地主占有全部地主半数,占有大部分农奴。……农奴主也好,自由派也好,他们所关心的都是防止农民革命,想用和平的方法,以让步和妥协为代价使俄国的农村转人资产阶级的逐渐改革,从而把权利和土地留在地主手中。
                                                        《苏联通史》第二卷
⑴材料一中俄国社会各阶层(或阶级)对农奴制的基本态度如何?(2分)他们持这一态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6分)
材料二  1861《解放农奴宣言》载:“农民这样地获得一定数量的土地为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
⑵材料二表明农奴解放后获得了哪些权益?(2分)


材料三  1863年沙皇政府报告书:“农民抱怨……负担的义务过重,特别是在原来利用的附属地面积超过了现有份地的那些地方;他们不肯缴代役金;他们拒绝服役或希望保留原来三天的劳役的办法。”
⑶材料三中“农民抱怨……负担的义务过重”的原因是什么?(4分)

材料四 读图片回答:

 

 

(4)材料四反映了俄国历史上哪一历史现象?(1分)这一事件涉及到哪些领域?(2分)

(5)结合上述材料,概要指出亚历山大二十的上述改革有什么积极意义?


(1)主张废除。(2分)农民起义威胁沙皇的统治;农奴主贵族希望双业沿着资本主义的方向发展;农奴主和资产阶级自由派想通过改革保存自己的权利和土地。(每一要点2分共6分)~
  (2)农民成为拥有私产和完全自由的人;农民还可以赎买一份土地。(2 分)
   (3)农民所付的赎金比当时的地价还高;农民并没有完全摆脱封建义务获得完全自由。
    (每一要点2分,共4分)
  (4)政治改革缓慢;(1分)政治体制、司法制度、军事教育等。(2分)
  (5)废除了农奴制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通过政治改革,推动着俄国由封建君主专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2分,其他言之有理也可)

 

82、阅读材料:
    材料一  “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亦不使他们失掉卑严,也不给他们太多;即使那些既有势力而又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让他们受到损害。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面前,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有优势。”                                               ——梭伦
    材料二  史学家对阿里纷纷各抒己见,有人认为他是“现代埃及的奠基者”,“当之无愧的现代埃及之父”;也有人认为是“一个十足的暴君”。
    材料三 “大凡国家之强弱,系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在于是否勉励人民之工业。所以,归根结底是依靠政府官吏的诱导奖励之力。”            ——大久保利通
请回答:⑴材料一体现了梭伦的什么改革思想?(2分)有哪些政策体现这一思想?(4分)


(2)材料二中对阿里的评说纷纷各抒己见,你是怎样看待的?请说明理由。(4分)


(3)材料三中体现了大久保利通的什么政策?(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治维新采取了哪些奖励措施?(3分)


(4)从梭伦、阿里、大久保利通的身上体现了怎样的精神?(2分)


(1)一视同仁、公平公正、不偏不倚的改革思想(或折中、制衡的思想也可)(2分)。如颁布土地法令上允许贵族保留祖传的地产;确立财产等级制度,分享政治权益;建立“四百人会议分享参政议政的权利等。(答出两点即可得4分)
  (2)如果持肯定态度,理由如下:结束了埃及的长期混乱局面,确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体制,奠定了近代埃及民族国家的基础;促进了农业商业的发展,建立了近代工 业,提高了生产力;也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增强了经济军事实力,推迟了被列强侵略的进程等。如果持否定态度,理由如下:对外扩张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对其他国家是一场奴役和掠夺;实行高度的中央集权制,垄断国家政权等。(其他言之有理也可以得4分)
  (3)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或“置产兴业”政策(2分)。政府负责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设备和人才,建立样板企业;大力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扶植那些与政府关系密切的大资本家;大力拓展海外贸易等。(3分)
  (4)改革创新、坚强不屈的改革精神等。(2分,其他言之有理即可〕

 

8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熙宁五年三月丙午)宋神宗诏曰:“天下商膺旅物货至京,多为兼并之家所困,往往折阅(即减价出售)失业。至于行辅稗贩,亦为取利,致多穷窘。宜出内藏库钱帛,选官于京师置市易务。”
    材料二  中书奏“……遇有客人物货出卖不行,愿买入者,许至务中投卖,勾行人牙人与客人平其价。据行人所要物数,先支官钱买之……以抵当物力多少,许令均分赊清,相度立一限或两限,逆纳价钱,若半年纳,即出息一分,一年纳,即出息二分。”
    材料三  (熙宁五年初,魏继忠上言:“宜假钱别置……不至伤商;贵则少损价出之,令不至害民,出入不失其平,因得余息以给公上,则市场不至于腾踊,而开阖敛散之权不移于富民,商旅以通,移民以遂,国用以足矣。”
——以上三则材料摘自《续资治通鉴长编》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北宋的什么社会现象?


(2)为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北宋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


(3)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这些措施有什么结果?

 


(1)北宋中期大商人囤积居奇,操纵市场,哄抬物价以牟取暴利,兼并中小商贩,阻碍商品交换。(2)设市易务。一方面平抑物价,另一方面政府收购客商不能出售的货物,然后客商从官府赊取货物出售,向政府交纳一定息钱。(3)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商人囤积居奇现象,控制了市场物价,有利于商品交换和商品经济发展,也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但是由于保守派反对,最后这些措施被废除

 

85、战国时期,魏文侯变法开启了大变法运动的序幕。回答下列问题:
(1) 简述李悝在魏国采取的变法措施。


(2)战国大变法运动比春秋改革更加彻底,主要体现在哪一措施上?导致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战国大变法运动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

 

(1)提出“选贤任能,赏罚分明”的基本国策,提出“尽地力”的农业政策,制定《法经》,创建“武卒”。
(2)改变世卿世禄制。到战国时期随着土地私有化程度的加深,新兴地主阶层日益壮大,他们要求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发展地主经济。
(3)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宗法贵族的统治秩序,使新兴地主阶层的地位得以强化,为日后秦帝国的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8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梭伦在诗中这样写道:
在 时 间 的 裁 判 席 面 前,
那 奥 林 匹 司 诸 神的 伟 大 母 亲——
黑 色 的 土 地,将 是 最 好 的 证 人,
因 为 正 是 我,拔 掉 了 众 多 的 债 权 标,
以 前 他 备 受 奴 役,而 如 今 已 重 获 自 由。
    材料二   我们为有这样的政体而感到喜悦。我们不羡慕邻国的法律,因为我们的政体是其他国家的楷模,而且是雅典的独创。我们这个政体叫做民主政体。它不是为少数人,而是为全体人民。无论能力大小,人人都享有法律所保障的普遍平等,并在成绩卓著时得享功名,担任公职的权利不属于哪个家族,而是贤者方可为之。家境贫寒不成其为障碍。无论何人,只要为祖国效力,都可以不受阻碍地从默默无闻到步步荣升。
-—伯里克利《论雅典之所以伟大》
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改革措施?这一措施有何积极意义?(8分)


  (2)伯里克利所言“家境贫寒不成其为障碍”的依据是什么?(6分)


  (3)在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进程中,梭伦和伯里克利各起了怎样的作用?


(6分)
梭伦改革中“解负令”使平民的人身自由得到法律保障;鼓励发展工商业为雅典民主的形成打下了牢固的阶级基础;以财产多寡来确定公民的政治权利,使工商业奴隶主分享了政治权利,也使下层平民获得了一定的公民权利,以财产资格取代血缘资格这就根本上瓦解了贵族世袭政治特权的基础;对国家政权机构的民主化改革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赋予平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为政治民主化开辟了道路。克里斯梯尼改革与伯利克里改革正是在梭伦改革的基础上继续沿着梭伦的方向推进改革,才使得雅典城邦民主政治最终确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