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复习试题 >> 正文
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十大历
初中中国古代史开卷开放
绍兴市05年初中升学考试
华师版中国历史第一单元
华师版中国历史第二单元
七年级《中国历史》上达
八年级《中国历史》上达
七年级中国历史期末创新
中国历史:七年级期末复
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创新
最新热门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阶段检测

时间:2009-10-18 17:36:16  来源:本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阶段评估

 

 [总分:100分  时间:45分钟   得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右图为刘少奇、邓小平、杨尚昆视察沈阳飞机制造厂时拍摄的相片。该厂投厂建成应在(   )

    A.建国初期恢复发展经济时期

B.“一五”计划时期

C.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D.“文革”十年间

2.1955年农业合作化高潮的主要形式是(   )

A.农业互助组                      B.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C.高级农业合作社                  D.人民公社

3.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①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 ②党中央提出“八字方针” ③中共八大召开 ④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

A.②③①④        B.①②③④       C. ④②①③      D.③①②④

4.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其实质是(   )

  A.进行改革开放                   B.审查和纠正冤假错案

C.整风和解放思想                 D.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原则

5.关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讨论了关系党和国家命运的各项重大问题   

    B.邓小平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   

    C.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D.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6.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质是(   )

A. 调整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B.调整上层建筑

C.调整经济基础                       D. 发展生产力

7.“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1978年安徽凤阳民谣,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①概括了包干到户的优点 ②表达了对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拥护 ③说明联产承包责任制给农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④说明农民已经过上小康生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④             D.②③

  8.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容包括(   )

   ①管理体制改革 ②所有制形式的改革 ③分配制度的改革 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改革和完善所有制结构,确立了(   )

A.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B.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和私营经济为补充的基本经济制度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为辅的管理体制

10.20世纪末,我国开始实施对外开放“走出去”战略,对这一战略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适应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B.适应了加入WTO后的形势

C.鼓励企业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

D.其基本含义是加强商品输出

11.中国实行“招商引资”的作用有(   )

①解决了我国建设中资金不足的问题 ②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③引进了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④促进了我国经济体制的完善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④

12.目前,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是(   )

①全方位 ②多层次 ③宽领域 ④成熟完善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13.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计划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原则具体化、系统化的会议是(   )

A.十四大         B.十四届三中全会   C.十五大       D.十六大

14.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特征是(   )

A.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

B.国家宏观调控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

C.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D.国家宏观调控在市场作用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15.依靠价值规律和供求关系自发对经济进行调节的市场机制不是万能的,它也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等特点。为了克服市场经济的缺陷,主要采取的措施是(   )

A.建立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系        B.进一步扩大企业自主权

C.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          D.实现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6.阅读下列材料(20分)

村料一 《人民日报》发表《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

 

  

材料二 全国几千万人上阵,大搞小(小高炉)、土(土法炼钢)、群(群众运动)。这是小土群在炼钢。

 

 

材料三 大跃进时的壁画:“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

  

 

材料四:三年困难时期的粮食生产状况

时间

粮食产量(万吨)

比上年减少(万吨)

1958年

20000

 

1959年

17000

3000

1960年

14350

2650

1961年

14750

 

材料五 过去我们经常把缺点、错误和成绩,比之于一个指头和九个指头的关系,现在恐怕不能到处这样套。……有些地区,缺点和错误不止是三个指头,成绩还是有七个指头,这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是不能说服人的。……全国有一部分地区可以说缺点和错误是主要的,成绩不是主要的。

                                           ——刘少奇在七千人大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

⑴材料一、二、三反映的是什么运动?它具有什么特点?结果如何?有什么教训?

⑵材料四反映了什么问题?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⑶材料五中刘少奇的评价主要针对的是什么?反映出刘少奇怎样的认识和指导思想?

⑴反映的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特点: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结果:浪费了资源和民力,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影响了经济的发展,造成了1959~1961年建国以来最严重的困难时期。

教训:不能单纯按主观意愿办事,要尊重客观事实;应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⑵问题: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下降。

原因:“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左”倾错误的发展;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受到伤害;自然灾害严重;苏联撕毁两国经济技术合作协议。

⑶针对:“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认识:应正视“左”倾错误的严重危害,指导思想错误造成的危害与损失不可低估;

指导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17.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在什么背景下开始的?概述20世纪80年代-90年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主要成就。(20分)

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来的方针。

主要内容:农村:普遍实行了以包产到户为主要特征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农村乡镇企业。

城市: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十五大报告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成就:

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②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逐渐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城市化进程加速,出现了城市区域化的倾向,形成了城市群的雏形。

③人们的生活观念、生活方式及生活质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课一练习

课标:

概述20世纪50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基本问题:

1、20世纪50至70年代中共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上成功之处有哪些?你从中有何启示?

2、20世纪50至70年代中共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上失败之处有哪些?你从中得出什么教训?

一、选择题

1、建国之初,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是在

A、1949年底           B、1950年底           C、1951年底          D、1952年底

2、建国之初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为恢复经济在农村采取最得力是措施是

A、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                B、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C、倡导互助合作运动                          D、三大改造

3、下列为国家在农村和城市开始逐步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基础的表述正确的是①国营企业的力量日益发展壮大②工人阶级领导地位得到加强③国家对社会活动的控制能力得到加强④各级政府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A.①②④          B. 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4、我们通常所说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中“过渡时期”是指

A、从解放战争爆发到新中国成立           

B、从七届二中全会召开到新中国成立

C、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D、从新中国成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通过

5、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

A、社会主义工业化                B、改造个体农业

C、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D、改造个体手工业

6、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最大特点是

A、时间具有漫长性                B、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C、始终把工业化放在首位          D、偏重生产关系的变革

7、从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我国土地所有制变化情况是:

A.农民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集体所有制

B.地主土地私有制--农民土地私有制--集体所有制

C.地主土地私有制--集体所有制--农民土地私有制

D.地主土地私有制--集体所有制

8、建国后我国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中实行的创造性政策是

A.加工订货、统购包销                      B.经销代销

C.强制没收                                D.和平赎买

9、下列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实行了生产合作社等改造形式

B、采用了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C、首次有效地实现了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政策

D、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创造

10、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的标志是

A、新中国的成立                          B、全国土地改革的完成

C、三大改造的完成                        D、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11、1956年—1966年,我国经济建设呈现出的趋势是

A、经济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B、前期和中期较好,后期问题较多

C、初期和后期较好,中期问题较多          D、初期存在问题,后期逐渐纠正

12、下列有关社会主义改造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具有必要性和现实的可能性              B、是一次没有遗留问题的社会改造

C、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D、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13、1953年,中共提出的总路线包括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两大任务。这两大任务之间的关系是
A、同时并举      B、先工业化后改造      C、有主有次       D、先改造后工业化
14、关于1956年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表述不正确的是
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发生巨大变化      B、中国社会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
C、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D、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15、1956年,中国共产党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进行的一次成功探索取得初步成果是
A、召开“八大”并制定正确的路线和方针       B、发动“大跃进”运动

C、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D、对国民经济实施八字方针
16、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应得出的主要教训是
A、必须反对个人崇拜和个人迷信            B、必须尊重客观经济规律
C、必须大力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D、必须坚持反对“左”的错误思想

17、中国共产党建国后试图开辟一条不同于苏联工业化的道路始于

A、七届二中全会                          B、中共过渡时期总路线

C、《论十大关系》发表                     D、十一届三中全会

18、中共八大对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作了正确分析,其主要依据是

A、我国经济文化迅速发展                    B、《论十大关系》

C、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          D、党的任务的制定

19、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政治经济活动的法律依据是

A、《共同纲领》                     B、七届二中全会决议

C、过渡时期总路线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0、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我国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有①制定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②社会主义建设规模速度问题③完成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④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比例关系

A、①②③④          B、②④         C、①②         D、①③

21、人民公社运动带来的教训是

A、上层建筑改革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B、生产关系变革必须依据生产力的发展C、经济政策与广大人民的愿望相一致           D、经济发展指标要与物力等资源相适应

22、1956年—1966年,我国首次通火车的省份①福建②宁夏③青海④新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3、下列运动中,违背了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这一客观规律的是

A、三大改造      B、人民公社化运动      C、“大跃进”        D、“文化大革命”

24、“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诗中反映20世纪50年代末的现象,主要由于

A、经济建设缺乏经验                   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D、对社会主义认识不足

25、1975年邓小平主持全面整顿的实质是
A、把国民经济搞上去               B、系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C、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             D、以实现“四个现代化”为全党工作大局
26、以下对于“文化大革命”后果的认识,正确的是①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建设②严重破坏我国国民经济,人民生活得不到改善③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被毁弃,国民的素质下降④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同发达国家差距加大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④
27、“文革”给我们的启示不包括

A、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斗争

B、必须健全民主集中制,坚持集体领导

C、必须注意经济发展中的综合平衡

D、必须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28、20世纪60年代,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其中“调整”主要是指

A、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B、调整国民经济比例关系

C、调整东部与西部的关系                        D、调整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29、1975年邓小平主持全面整顿的实质是

A、把国民经济搞上去                         B、以实现四个现代化为全党的工作大局C、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                       D、系统地纠正“文革”的错误

30、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期间进行全面整顿其突破口是

A、整顿企业尤其钢铁工业                B、重申坚持按劳分配原则

C、整顿铁路                            D、恢复被破坏的各种规章制度

31、“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这里的“共产风”是指

A、三大改造      B、强调高速度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大跃进运动

32新中国成立,经济建设遭到最严重的挫折和破坏是在

A.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B.大跃进时期    C.人民公社化时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

 

 

二、材料题

3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下面是为提交中共八大开会讨论,中央有关部门先后提出的三份“二五计划”粮、棉、钢产量1962年应达到的指标
          先后提出的三个方案粮产量棉产量钢产量
         一(1955年夏)4600亿斤4300万担1100万吨
         二(1956年1月)6400亿斤7000万担1500万吨
         三(1956年8月)5000亿斤4800万担1050—1200万吨
材料二:1956年2月周恩来在国务院会议上讲话:“现在有点急躁的苗头,这需要注意。社会主义积极性不可损害,但超过现实可能和没有根据的事,不要乱提,不要乱加快,否则很危险。”“绝不要提出早日完成工业化的口号,冷静地算一算,确实不能提。”
材料三:1956年7月17日周恩来在国务院会议上提出:“计划必须建立在平稳和可靠的基础上,计算生产能力,除了人力条件外,还必须考虑到物资与其他条件。”

                        ——以上材料均引自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
材料四1957年4月30日,毛泽东与民主党派负责人谈话时说:“我的脑子开始有点好大喜功,去年三、四月间才开始变化,找了三十几个部门的同志谈话,以后在最高国务会议上讲了十大关系。”
                                       ——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阅后请回答下列问题:
⑴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粮、棉、钢产量的变化情况。

⑵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二五计划”酝酿过程中指标起落变化的原因。

⑶从“二五计划”酝酿到“十大关系”、中共八大经济建设方针的提出,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⑴第一个方案提出的粮棉钢产量指标较低,第二个方案指标大幅度提高,第三个方案指标适当下调。
⑵1955年底,三大改造进入高潮阶段,一些领导部门在经济建设指导思想上,出现急躁冒进情绪,希望加快经济建设步伐,提早完成工业化。因此出现加快建设速度的第二个方案。周恩来同志反对冒进,力主制定计划要实事求是,不能超越现实物质条件。因此出现放慢建设速度的第三个方案。
⑶第一,制定经济计划要从客观现实实际出发,切实可行,不能保守,也不能冒进,要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第二,正确的指导方针要坚持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基础,依靠集体智慧形成的。

3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人民公社是形势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目前形势下,建立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农商学兵互相结合的人民公社,是指导农民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并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所必须采取的基本方针。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

材料二:北戴河会议以后,全国农村一哄而起,大办人民公社。没有经过实验,只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基本实现公社化。┉┉┉人民公社的特点叫“一大二公”,实际上就是“一平二调”。所谓大,就是将原来一二百户的合作社合并成为四五千户以至一二万户的人民公社,一般是一乡一社。所谓公,就是将几十上百个经济条件、贫富水平不同的合作社合并后,一切财产上交公社,多者不退,少者不补,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实行部分的供给制(包括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叫做共产主义因素),造成原来的各个合作社(合并后叫大队或小队)之间、社员与社员之间严重的平均主义。同时,社员的自留地、家畜、果树等,也都被收社有。在各种“大办”中,政府和公社还经常无偿地调用生产队的土地、物资和劳动力,甚至调用社员的房屋、家具。这些实际上都是对农民的剥夺,使农民惊恐和不满,纷纷杀猪宰羊,砍树伐木,造成生产力的很大破坏,给农业生产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摘自胡绳主编的《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请回答:

①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方式两个方面,概括指出人民公社运动的错误及其危害。

②简要指出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主要教训。

 

参考:

①生产资料所有制:“一大二公”,盲目提高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严重地脱离了当时农业生产力水平。分配方式:“一平二调”,实行平均主义和无偿调用,完全违背按劳分配的原则。危害: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生产力遭到很大破坏,给农业生产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导致三年经济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②教训: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搞建设必须从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不应片面追求高速度。尊重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能只凭主观愿望和意志办事。

 

 

 

 

伟大的历史转折一课一练

 

课标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的内容,认识其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基本问题

1、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2、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时期的“遵义会议”?

3、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为什么从农村开始?农村如何进行改革的?有何影响?

4、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进行哪四次调整?每次调整有何影响?

5、建国后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确立于党的哪次会议上?目前我国形成什么样对外开放的格局这种格局有何特点?

 

一、选择题

1、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标志是

A、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后         B、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
C、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D、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核心内容是

A.高度评价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B.转移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

C.结束“左”倾错误                   D.确定了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

3、1985年邓小平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其本质含义是

A、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B、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C、改变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                D、改革不适应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
4、1953年开始的我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都是

A、为了调整生产关系以发展生产力       B、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C、性质相反的两种经济政策             D、为纠正经济建设中“左”的错误
5、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安徽凤阳的粮食产量三年跨了三大步,这从根本上表明

A、这种责任制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惟一途径       

B、这种责任制符合现代化农业的要求
C、这种责任制与当时生产力发展的状况相适应     

D、调动农民积极性就没有实现不了的计划和设想
6、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A、农民的积极性比较高                 B、农业生产发展缓慢

C、农村经济体制僵化                   D、农民生活水平低劣

7、首批四个经济特区的设立是在

A、1979年           B、1980年         C、1984年       D、1988年

8、20世纪90年代,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是

A、深圳等经济特区的设立                 B、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C、重庆等沿江城市的开放                 D、兰州等省会市的开放

9、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初步形成对外开放格局的是

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

B、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

C、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经济特区

D、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

10、我国建立的四个经济特区所属的省份是

①广东                ②江苏             ③福建                ④浙江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③

1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改革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在中共十五大上确立了

A、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B、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和私营经济为补充的基本经济制度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

D、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

1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是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重大变革        B、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最高形式

C、适应了中国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D、是长期农村革命经验的总结

13、之所以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其依据是

A、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己经形成     

B、邓小平等第二代领导核心形成

C、解决了自1956年以来没有解决好的党的工作重心转移问题

D、果断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方针

二、材料解析题

14、阅读下列材料:(共12分)

材料一:下表是我国1956年国民经济中公私经济成分的比较:

项目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

私有制经济所占比重

国民收入

92.9℅

7.1℅

工业总产值

98℅

2℅

商品零售额

95.8℅

4.2℅

材料二:在1978 年的时候,全国个体户只有14万户,私营企业一户都没有。经过了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到2002年底,我国有雇工8人以上的私营企业234万户,雇工在7人以下的个体工商户2377万户,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数超过8000万,加上乡镇企业和外资企业,全国非公有制企业就业人数超过2.2亿。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占国民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左右,占每年GDP增量的贡献率已经超过60℅。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在当时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主体地位的是什么性质的经济?(2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又是什么?(3分)

(2)材料二中反映了什么样的经济状况?(3分)相比材料一,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结合改革开放后的党史分析)(4分)

参考:(1)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原因:三大改造

(2)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制经济得到发展。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决定,中共十四大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共十五大更是明确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史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问答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从哪些方面实现了我国的历史性转折?(12分)

参考: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了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全会提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全会肯定了在经济体制中权力下放的原则,提出应大力精简各级经济行政机构,坚决按经济规律办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等长期存在的问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这次会议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新政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一课一练

 

课标

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基本问题

1、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的背景、内容、意义各是什么?

2、1992年中共十四大主要内容是什么?

3、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规定国企改革基本方向是什么?

5、1997年中共十五大主要内容是什么?这次会议有何影响?

一、选择题

1、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局势出现重大变化,这也正是邓小平南巡谈话的国际背景,即

A、中美苏关系极度恶化              B、多极化格局已经形成

C、国际格局趋向缓和                D、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2、邓小平“南方谈话”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A、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

B、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C、首次提出社会主义建设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计划与市场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改革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在中共十五大上确立了

A、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B、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和私营经济为补充的基本经济制度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

D、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

4、规定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的是

A、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有关决定                B、十四大的有关决定
C、十四届三中全会的有关决定                D、十五大的有关决定

5、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A、提高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          B、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C、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下列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说法①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 ②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A、①正确,②不正确                  B、①不正确,②正确

C、①②都不正确                      D①②都正确

7、使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的会议是

  A、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四大三中全会

C、中共十五大                            D、中共十六大

8、下列符合十五大会议精神的是

A、公有制经济是我国惟一的经济成份          B、国民经济要在数量上起主导作用

C、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D、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二、阅读下列材料

9、根据有关中国现代史资料编制的表格:

表一:1952、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经济成分比较表

所有制性质经济成分

1952年

1956年

公有制经济国营经济

19.1%

32.2%

合作社经济

1.5%

53.4%

公私合营经济

0.7%

7.3%

私有经济资本主义经济

6.9%

0

个体经济

71.8%

7.1%

表二:1978、1992年我国几种经济成分比较表

所有制性质经济成分

1978年

1992年

公有制经济全民所有制经济

80.8%

51.4%

集体所有制经济

19.2%

35%

私有经济城乡个体经济

0

7.8%

私营经济、合资、外商独资

0

5.8%

请回答:

依据上表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国以来我国经济结构与经济体制的变化及其主要原因。

参考:建国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体制经历了两次重大变化:
⑴从国营经济为主导、私有经济占优势的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绝对优势并逐步形成计划经济体制。原因: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受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⑵从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经济体制改革起步,私营企业、外资、合资企业兴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

 

三、问答:

10、新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怎样逐步建立起来的?有何意义?

过程:1、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2、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

3、1992年十四大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使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

5、1997年十五大关于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内容。

6、2000年--初步建立;               

 7、十六大--进一步完善

意义:1、经济稳定,高速增长。2、经济实力明显增强。3、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4、人民生活水平总体达到小康。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