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复习试题 >> 正文
琼山中学初中历史课程模
海南省实验中学历史中考
广东实验中学初二历史期
湖北黄冈中学初三中考模
元培中学历史与社会寒假
宜昌市南阳中学中国史总
宜昌市南阳中学中国史总
中学生阅读书目推荐100
樊汉彬:中学历史课堂教
张桂芳:中学历史房山视
最新热门    
 
黄冈中学高三第二轮历史训练三

时间:2009-10-18 17:50:58  来源:湖北省黄…
 

湖北省黄冈中学2005届第一轮高三历史单元训练题

 

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1-2章

命题:史秀兰  审稿:李文雄  校对:史秀兰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目,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各项事件,周恩来直接领导或参加的是                  

①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  ②南昌起义  ③广州起义 ④八七会议 ⑤红军第四次反“围剿” ⑥遵义会议

A.①②⑤⑥      B.②③⑤⑥    C.①②④⑥    D.①②③④

2.在1931年根据地实行的土地革命路线中,对富农的政策是            

A.消灭富农     B.联合富农    C.限制富农   D.保护富农

3.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得到农民衷心拥护的原因是              

A.工作重心转移到农村        B.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  

C.取得了反“围剿”的胜利      D.进行了土地革命

4.我党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的失败中得到的最突出的教训是            

A.必须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B.中国劳动保险中心应由城市转向农村

C.必须建立革命武装         D.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对革命武装的领导

中国在大革命失败后,终于探索到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工农武装割据”,据此回答5-7题。

5.从1927年到1930年上半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和红军得到迅速发展,其根本措施是                                 

A.肃清右倾投降主义路线         B.工农武装割据波浪式推向全国

C.纠正“左”倾军事冒险计划       D.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

6.毛泽东关于红色政权的理论认为,造成工农割据的必要条件是           

A.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B.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

C.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D.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存在

7.30年代初,中共领导的土地革命中建立起来的农村土地制度,实质是        

A.苏维埃政权土地所有制         B.农民集体土地所有制

C.农民土地所有制           D.初步的社会主义土地所有制

8.日本制定了“把满洲从中国本土分裂出去,自成一区,置于日本势力之下,以图将来”的侵略方针,表现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是为了                   

  A.让东北三省独立出去,建立新的国家     B.更好地帮助东三省发展 

C.侵占满州,进而侵占全中国       D.实现东三省自治

9.1931-1936年,中国抗日民主运动的特点是                   

①抗日与反蒋相结合 ②参加者有人民群众也有国民党将领 ③都由中国共产党领导          ④主要抗日力量未能有效地联合起来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③      D.③④

10.1933年在福州成立的“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同蒋介石矛盾的性质是    

A.统治阶级内部爱国势力与妥协投降势力的矛盾 

B.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内部的矛盾

C.工人、农民和小资产阶级与美蒋的矛盾   

D.民族资产阶级与官僚资产阶级的矛盾

11.蒋介石在抗日问题上由不抵抗政策到提出“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A.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     B.中共的坚持斗争 

C.社会舆论的强大压力        D.英美的大力支持

12.之所以说遵义会议“在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主要是指

A.会议确认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正确性 

B.毛泽东被选举为党的最高领导人

C.会议独立自主地运用毛泽东思想解决了党内长期存在的问题

D.会后由毛泽东掌握了军事领导权

13.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内阶级矛盾下降到次要地位的标志性事件是   

A.“九一八”事变  B.一二·九运动  C.华北事变  D.西安事变

14.公布于世的张学良回忆录,引起了海内外史学界的广泛关注,这主要是因为张学良曾经是

A.北洋军阀的少帅        B.东北易帜的领袖   

C.西安事变的主角        D.抗日前线的英雄

15.中共提出的全面抗战路线,其主要内容是                  

A.政府与军队共同努力作战      B.在一切日军占领区都进行抵抗 

C.海外华侨也要参加抗战     D.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进行人民战争

 

16.粉碎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的战役是                 

A.忻口战役      B.徐州会战       C.淞沪会战       D.太原会战

17.中共全面抗战路线与国民政府片面抗战路线的最大区别在于           

A.要不要抗日         B.依靠哪些力量抗日      

C.采取哪种方法抗日        D.在正面战场,还是在敌后战场抗日

18.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原因是                       

①日本侵略军战线太长  ②抗日根据地有力地牵制了日军  ③ 中国人民力量尚未充分发展  ④英美主张接受“近卫声明”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9.汪精卫集团叛国投敌的因素是                        

①由其阶级本性所决定 ②日本侵华政策的产物  ③英美对国民党劝降政策的影响     ④出于亲日派集团的政治利益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0.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大肆进行经济掠夺的直接目的是      

A.积累发展资本主义的资金      B.实现中日经济提携 

C.转嫁30年代经济大危机       D.满足战争需要,以战养战

战略相持阶段,面对日本的诱降,蒋介石集团走了一条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反革命之路,据此回答21-23题。

21.在战略相持阶段,中共坚决回击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进攻,其目的是       

A.不准备与国民党继续合作       B.以斗争求团结

C.巩固并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显示人民军队的力量

22.下列有关正面战场形势恶化本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日本集中主要兵力向正面的战场发动进攻        

B.国民党的军事装备落后于日军

C.大批国民军队为保存实力避免与日本作战

D.国民政府推行错误的内外政策造成的恶果

23.国民党反动独裁统治特征是下列哪些内容的相互结合、渗透                     

①一党专政 ②特务统治 ③保甲制度 ④统制经济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④

24.百团大战最重要的意义是                                                  

A.破坏了日本的华北的主要据点        B.使日军在中国交通陷入了瘫痪

C.沉重地教训了国内投降分子           D.坚定了全国人民的抗战胜利信心

25.抗日战争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最深远的影响是                              

A.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B.中国人民百年来第一次完全取得胜利的斗争 

C.为中国现代史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D.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组成部分,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材料解析题(24分)

26.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  在攻陷南京后,帝国政府为了仍然给旧中国国民政府重新考虑的机会,一直等到现在。然而,国民政府不了解帝国的真意,竟然策动抗战……因此,帝国政府今后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而期望真能与帝国合作的中国新政权的建立与发展,并将与此新政权调整两国邦交,协助建设复兴的新中国。

             ——1938年1月16日《声明》

材料二 帝国陆海军已攻克广东(州)、武汉三镇,平定中国重要地区。国民政府仅为一地方政权而已。然而,如该政府坚持抗日容共政策,则帝国决不收兵,一直打到它崩溃为止。……如果国民政府抛弃以前的一贯政策,更换人事组织,取得新生的成果,参加新秩序的建设,我方并不予以拒绝。 

        ——1938年11月3日《声明》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日本对国民政府的策略。(3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日本对国民政府策略有何变化?(3分)结合史实分析原因。(4分)

27.阅读下列材料(14分)

材料一(1929-1934年)在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苏维埃政府努力发展工业、商业,在工业方面,中央苏区建设了一些军需品工厂和民用品工厂。

材料二 在商业方面,把苏区的产品输出到白区去,再从那里换回军民所急需的物资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苏区进出口贸易开始几乎全由私商掌握,为了反对私商的高利盘剥,保证军民的生活需要,中央苏区各政府成立了对外贸易机关,加强对输入的管理,并直接接手经营粮食、盐和布的贸易。         

                 ——均引自《中国现代史》

请回答:

①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1929-1934年苏区经济建设的中心和总体部署是什么?(4分)

②    当时苏维埃政府为什么要努力发展工商业?(4分)

③根据材料二归纳当时阻碍对外贸易的因素是什么?中央苏区为扫除这些障碍因素作了哪些努力?(6分)

 

 

三、问答题(26分)

28.中国共产党处理西安事变和皖南事变的策略方针有何不同?结合事变发生的背景及结果说明上述策略的正确性。其共同作用如何?说明了什么?(13分)

 

29.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经历了哪两次历史性的转变?这两次转变各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又是怎样实现这种转变的?党怎样从中吸取教训,从根本上保证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3分)

 

 

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3-5章

命题:能银忠 审稿:李文雄 校对:熊银忠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从国民革命运动到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时而合作、时而对抗,影响两党关系的因素有

①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②国共两党的阶级立场  ③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  ④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1945年8月,毛泽东指出:“抗日战争阶段过去了,新的情况和任务是国内斗争。”这一斗争主要集中在

   A.建立什么性质的国家          B.争取和平反对内战  

C.是否继续维持统一战线          D.是否召开国民大会

3.国共两党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的签订                                     

A.使解放区获得了合法地位            B.配合了解放战争的顺利进行  

C.使蒋介石在政治上陷于孤立           D.打击了蒋介石的内战政策

4.对1946年政协会议协议的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①有利于实现民主政治与和平建国 ②在许多方面反映了人们的愿望 ③体现了民主协商的精神  ④很快被国民政府撕毁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5.对1945年重庆谈判和1949年北平谈判相同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都由国民党首先提出且为缓兵之计

B.中共都以民族利益为重,努力争取和平民主 

C.谈判的有关协定都被国民党撕毁或破坏

D.蒋介石都退居幕后指挥

6.对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军事斗争情况的表述,正确的是                           A.第一年人民解放战争处于战略防御  B.第二年全部转入外线作战 

C.1948年底战略决战结束          D.三大战役的胜利标志着国民党统治垮台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一次重要会议。回答7—9题。

7.七届二中全会召开的地点是                                                 

A.北平         B.延安          C.西柏坡        D.上海

8.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告诫全党要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主要是因为

A.全国大陆已基本解放                 B.党的工作重心需要转移

C.中共即将成为执政党                  D.资产阶级准备向党进攻

9.1949年3月,中共中央离开西柏坡迁往北平。毛泽东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这句话的意思主要是                    

①避免农民战争中的流寇主义  ②克服农民阶级的私有观念 ③防止产生骄傲麻痹思想  ④防止干部中出现享乐腐化的作风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0.首次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的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      B.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中央人民政府的实施方针是                          

A.《共同纲领》     B.《临时约法》    C.宪法大纲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2.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诞生标志着                                    

A.胜利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      B.确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C.开始朝着社会主义道路向前迈进        D.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3.下列关于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评述,错误的是                  

A.它规定了国家的性质、根据政治制度以及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B.它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C.它是中国人民革命胜利的经验总结,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保证

D.它是由首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颁布的

14.下列关于东北地区中国近现代史上情况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近代史上列强最早在此分割占中国领土  

B.抗日联军在此英勇抗击日本侵略活动

C.人民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的首选地点

D.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中重工业项目集中建设的地区

1950年新中国进行了土地改革运动。回答15-17题。

15.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同以往的土地改革的不同点是                       

A.限制富农经济     B.打击富农经济     C.保存富农经济    D.没收富农经济

16.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性质上属于                                        

A.完成社会主义革命任务                B.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C.彻底完成民主革命任务                  D.催毁产生资本主义的基础

17.建国初期土地改革的完成对我国社会经济状况产生的影响是                   

① 基本上消灭了土地私有制   ②基本上消灭了地主经济和富农经济  ③ 废除了封建剥削土地制度  ④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开辟了道路

A.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建国初期,人民政府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回答18-19题。

18.建国以后,人民政府没收国民政府财产和官僚资本,这一措施                  

A.兼有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双重性质 

B.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  

C.兼有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性质

D.属于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19.人民政府对私人资本主义进行合理调整,对其中“合理”的正确解释是           

A.剥夺资本家的资本所有权            B.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 

C.使私营工商业接受国家计划的指导     D.发展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工商业  

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开始实行三大改造。回答20-24题。  

20.下列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过渡时期”是指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②体现了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③实质是建立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  ④主体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1.在过渡时期总线路中,中共提出实现工业化需要相当长的时期,根据是          

A.中国农业落后,缺乏劳动力          B.美国对中国实行封锁、禁运

C.缺乏建设资金                      D.旧中国工业基础薄弱

22.下列关于“一五”计划和过渡时期总路线之间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二是相互指导的关系    

B.使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单一的经济基础,是共同涉及的主要问题

C.“一五”计划是实践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重要阶段

D.“一五”计划的内容包含着总路线的基本精神

23.在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革中,中国对私人工商业实行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这是指                                                        

A.资本主义由剥削者到劳动者的过渡

B.初级国家资本主义到高级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

C.企业公私合营到全行业公私合营的过渡

D.生产资料私有制到生产资料公有制的过渡

24.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我国                                      

①过渡时期的总任务提前完成  ②已经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③开始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④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5.20世纪的中国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其中第二次是                        

A.辛亥革命的胜利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B.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的建立

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D.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材料解析题(22分)

26.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 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

                        ——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

材料二 全国解放后,有些干部甚至高级干部贪图享乐,大肆贪污国家财产。1951年破获了原天津地委书记刘青山、专员张子善贪污公款折合人民币155万元案。中国人民政府系统27个单位共查出贪污犯1670人,全国共查出贪污折合人民币1000元以上的贪污犯15.5万人。中国共产党通过发动群众行动,揭发和惩处了一批贪污犯(刘青山、张子善被处死刑),党风迅速好转,干部队伍基本保持了艰苦奋斗、朴素廉洁的作风。

——《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回答:

(1)材料一中“糖衣炮弹”的进攻实质上指的是什么?(2分)

(2)材料二反映了解放后干部队伍里发生了哪些严重问题?(4分)

(3)为粉碎“糖衣炮弹”的进攻,中共中央和人民政府于1952年在国家机关和企业中开展了什么运动?有何历史意义?(6分)

 

27.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 他(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报告中指出:“在革命胜利以后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还需要尽可能地利用城乡私人资本主义的积极性,以利于国民经济的向前发展,这是因为中国经济还十分落后的缘故”……七届二中全会通过的决议也明确指出:“如果认为我们现在不要限制资本主义,这是完全错误的……如果认为应对私人资本主义限制的太大太死,或者认为简直可以很快进入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社会,这也是完全错误的。”

材料二 进入1956年以后,公私合营急速转入高潮,其中北京仅用10天就完成了全市的全行业公私合营……到年底,全国私营工业企业人数的99%、私营商业企业人数的89%参加了全行业公私合营……小商、小贩、小手工业者被当作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对象纳入了公私合营。

——《走向历史的深层》

回答: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时代背景,评述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认识及其实践。

三、问答题(28分)

28.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府为恢复国民经济进行了一系列斗争和努力。简述人民政府为恢复国民经济而采取的措施,归纳这些措施的共同特征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13分)

  

29.1949-1956年,新中国成功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过渡。试从经济、政治、民族关系、外交政策等方面分析概括这一过渡性的具体表现。在这一过渡过程中,对民族资产阶级的政策有何特色?为什么会采取这样有特色的政策?(15分)

 

 

 

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6-11章

命题:熊银忠  审稿:李文雄    校对:熊银忠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中共“八大”是建国以后首次召开的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回答1-3题。

1.中共“八大”前后,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关于        

①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   ②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③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规模和速度       ④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②④

2.中共“八大”明确提出当时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                            

A.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B.把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C.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D.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

3.中共“八大”之所以称得上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一次成功探索,主要是因为它

A.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B.提出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的经济建设指导方针

C.号召全党学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D.提出了建设伟大社会主义中国的任务

4.1957年我党开展整风运动的直接目的是                                      

A.打退资产阶级右派分子的进攻           B.确立实践检验真理的思想路线

C.使党学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D.团结各种力量建设社会主义

5.1958年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A.体现了发展生产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B.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

C.系统地评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D.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6.以下史实违背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这一规律的是                         

A.“大跃进”    B.人民公社化运动   C.反右倾斗争   D.全面调整国民经济

7.党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提出的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思想或政策有    

①正确处理“十大关系” ②中共“八大”的路线政策  ③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④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8.造成1959-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严重困难的多种因素中,最主要的是            

A.空前严重的自然灾害                    B.“左”倾错误的严重发展

C.经济建设指导方针的失误                D.苏联撕毁两国经济技术合作协议

9. 1960年,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核心内容是   (  )

A.提高         B.充实                 C.巩固           D.调整

10.1960年,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其中“调整”的主要含义是                                                              

A.调整阶级斗争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B.调整党的知识分子政策

C.调整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   D.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失衡的比例关系

11.下列成就不属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是                                

A.建成兰(州)新(疆)铁路             B.建成包头钢铁基地

C.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结晶                  D.建成第一汽车制造厂

12.1965-1966年,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表现在                               

A.将民主党派改造为社会主义劳动者的政党

B.制定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C.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13.“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建国以后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其发生的原因是                                                               

①毛泽东对国内形势估计错误   ②党内出现了一批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③中共由于长期处在战争等激烈的阶级斗争环境中,容易将党内正确的意见分歧看作是阶级斗争的反映,并采用阶级斗争的方法处理  ④权力过分集中、个人崇拜发展

A.①②③        B.①③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14.1975年,邓小平领导的全面整顿的实质是                                   

A.整顿交通运输    B.整顿社会秩序    C.发展国民经济   D.纠正“文革”错误

“文革”结束后中国出现了“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随后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回答15-18题。

15.1977-1978年中国出现了“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主要原因是                  

A.“两个凡是”的方针仍占主导地位

B.“文化大革命”中的冤错案未得平反

C.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被压制   

D.老一辈革命家没有完全恢复领导职务

16.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引起了深刻的思想解放,这里的“解放”是指          

A.纠正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B.使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C.使全党认识到“文革”的根本错误    D.打破了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思想束缚

17.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1942年整风运动的主要相似之处是                

①党的历史上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批判党内“左”倾错误,打破教条主义束缚 ③确立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路线  ④为革命或建设进入新的时期奠定思想基础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8.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A.民主集中制    B.改革开放        C.实事求是      D.解放思想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迈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对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巨大影响。回答19-22题。

19.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是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重大变革         B.适应当时中国农村生产力水平

C.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最高形式         D.是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的表现

20.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发展非农产业和乡镇企业的长远意义在于             

A.保持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               B.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变化和现代化

C.使农村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        D.改变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21.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是                                          

A.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B.推动农乡经济统筹

C.增强农村和城市经济活力                D.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22.我国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                                               

A.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                  B.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资

C.学习发达国家先进技术                  D.学习发达国家的经济管理经验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务实的政策为国家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回答23-24题。

23.我国之所以能用“一国两制”成功解决港、澳问题,根本原因在于                

A.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殖民国家力量的削弱

C.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D.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2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一步落实民族政策,发展民族经济的主要措施是

A.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B.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主改革 

C.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改革                  D.开放从人力、物力、财力上支持

25.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的先后顺序是                     

①土地改革 ②人民公社 ③农业合作化 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③①④②   B.①③②④    C.①④③②      D.①②③④

 

 

二、材料解析题(22分)

26.阅读下列材料(11分)

材料一 1949年我国私营工商业的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项 目

占全国经济的

工 业

63%

商 业

批 发

67%

零 售

83%

材料二 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经济的地位

项 目

公有制经济

私有制经济

工业总产值

100%

0

商业零售额

95.8%

4.2%

材料三 1989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经济的地位

项 目

公有制经济

个体经济

私有制经济

工业总值

61.7%

34.8%

3.44%

商业零售额

72.4%

18.6%

9%

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对此,建国初党和政府采取了什么政策?当时采取这种政策的目的何在?(3分)

(2)材料二反映了1956年我国经济结构有何变化?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本质问题?(4分)

(3)对照材料二,分析材料三中我国的经济结构又有什么变化?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指出变化的理论依据。(4分)

 

27.阅读下列材料(11分)

材料一 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们对于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与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主义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解决这一主要矛盾,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中共八大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

材料二 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还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我们务必不要松懈自己的警惕性……以阶级斗争为纲……阶级斗争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

——《中共八届十中全会公报》

材料三 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社会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各方面地改革同生产力发展不相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决议

回答:

(1)材料一指出了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主要的任务,其依据是什么?(3分)

(2)比较材料二与材料一,说明党对社会主义矛盾的认识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带来了什么影响?(3分)

(3)材料三与材料二比较,党对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认识发生了什么变化?带来了什么影响?(5分)

 

三、问答题(28分)

28.结合相关时代背景,概括指出1960-1962年与1976-1978年,中国共产党是怎样纠正自身错误的?指出为什么两次纠错产生了不同的结果。谈谈从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29.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我国的经济制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其得失如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又是如何改革计划经济体制的?你怎样评价这种渐进式的改革?(14分)

 

 

 

参考答案:

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1-2章

1.A  2.C  3.D  4.B  5.D  6.A  7.C  8.C  9.A  10.A  11.C  12.A  13.C14.C

15.D  16.C  17.B  18.B  19.C  20.D  21.C  22.D  23.A  24.D  25.C

26.(1)策略:不承认国民政府,图谋另立亲日伪政权。(3分)(2)变化:由军事打击为主的方针改为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3分)原因:①日本战线太长,兵力不足,资源缺乏。(2分)②中共领导的敌后游击战争严重威胁了日本的后方。(2分)

27.(1)中心:发展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和对外贸易。(2分)

部署:把农业生产摆事实在第一位。(2分)(2)适应革命战争和群众生活的需要;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4分)(3)阻碍因素:苏区处在敌人严密的封锁和包围之中;交通闭塞,私商控制贸易,进行高利盘剥;苏区商品生产水平低、产量小、品种少。(3分)努力:成立对外贸易机构,加强外贸管理;建立较大的进口公司;对生活必需品的出口贸易实行直接经营。(3分)

28.(1)方针:和平解决,坚决回击。(2分)(2)正确性:西安事变: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共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一二·九”运动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国民党内部分化,逼蒋介石已有可能;亲日派企图置蒋于死地,对抗日不利。皖南事变: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在日本诱降方针的影响下,国民党政策重心发生变化;日本灭亡中国的方针没变,民族矛盾仍是主要矛盾。(6分)(3)作用:促进和维护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为抗战胜利提供了可靠的保证。(2分)(4)说明:①中共已走向成熟,能独立运用马列主义原理灵活处理问题。②统一战线政策是革命胜利的法宝,但统一战线的建立和维护应讲求策略。③中共把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3分)

29.(1)两次历史性转变:由北伐战争的失败到土地革命的兴起;由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到抗日战争的兴起。(4分)(2)大革命失败客观上是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的联合力量大大超过了革命力量。国民党右派叛变了革命,对共产党及其工农群众发动突然袭击,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以开展土地革命、武装反抗为方针,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部分共产党人走出了一条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坚持武装斗争,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道路。(3分)(3)1934年,由于“左”倾错误在共产党占据统治地位,剥夺了毛泽东对苏区党和军队的领导权,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实行消极防御、分兵把守,结果没能打破敌人的“围剿”,被迫实行长征。在长征途中,中共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及时结束了“左”倾错误的统治,纠正了军事上、组织上的“左”错误,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党中央正确领导,从而胜利完成了长征,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掀起了抗日民族革命战争的高潮。(3分)(4)从两次失败中,中国共产党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必须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并从实践中认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正确性,因此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和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从而保证了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的胜利。(3分)

 

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3-5章

1.A  2.A  3.D  4.D  5.D  6.A  7.C  8.C  9.C  10.A  11.A  12.C  13.D

14.A  15.C  16.C  17.A  18.C  19.C  20.D  21.D  22.A  23.D  24.B  25.C

26.(1)实质:资产阶级的腐蚀。(2分)(2)问题: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以后,一部分党和国家的领导干部迅速腐化变质,贪图享乐,贪污腐败,由革命功臣蜕变为人民罪人。(4分)(3)运动:“三反”运动。意义:教育了大多数干部,纯洁了干部队伍,抵制了资产阶级的腐蚀,使人民政权得以巩固和发展(6分)

27.(1)建国初期,由于生产力落后和国民经济面临严重困难,为调动城乡私人资本的积极性,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中共中央确立了革命胜利后对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利用和限制的正确方针,并认识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长期性。(5分)(2)中共的认识符合实际,但在实践中出现了偏差,对私人资本主义改造速度过快,工作过粗,涉及面大,未能注意改造必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不过实践中出现的不良问题同改造所取得的成就相比是次要的。(5分)

28.(1)措施:①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 ②统一财经,稳定物价。③合理调整工商业。④积极发展农业生产,在工矿业中进行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⑤进行土地改革运动。(5分)(2)共同特征:①始终以稳定经济秩序为目标,围绕恢复经济和扭转财政状况,采取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相结合的政策;②采取统一战线策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4分)

形成原因:①是由当时的经济形式决定的。新中国成立时,经济濒临崩溃,财政困难,人民困苦,这些都关系到人民政权的生存问题。 ②是由党的正确领导决定的。新中国成立后,党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既坚持原则的坚定性,又坚持策略的灵活性,抓住了当时的主要矛盾。(4分)

29.(1)过渡:①经济上: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社会主义制度最终确立。②政治上:建立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制度,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③民族关系上:实行民族关系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制度。④外交上: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8分)(2)特色:①经济上,通过赎买方式实现和平过渡。②政治上,实行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4分)原因: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民族治本主义是先进的经济成分;②民族资产阶级具有革命性的一面,为民主革命的胜利作过贡献;③民族资产阶级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

 

 

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6-11章

1.A  2.B  3.A  4.C  5.B  6.B  7.A  8.B  9.D  10.D  11.D  12.D 13.D

14.D  15.A  16.D  17.D  18.C  19.B 20.B 21.A 22.A 23.C 24.C 25.B 

26.(1)现象:私人资本主义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1分)原因:政策:进行了合理的调整。(1分)目的:引导它们健康有序地发展,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做贡献。(1分)(2)变化: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绝对主导地位。(1分)原因:对资本主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1分)结论:生产资料私有制基本消灭,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2分)(3)变化: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1分)原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1分)依据: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的多层次性和不发达性,决定了生产关系也应具有多种形式。(2分)

27.(1)依据:第一,社会主义革命取得决定性胜利,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第二,中国是落后的农业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就应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解决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3分)(2)变化: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还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影响:使党的工作重心又转移到阶级斗争上来,严重干扰了经济建设,极“左” 思想占了统治地位,导致发动“文革”,给党和国家造成严重危害。(3分)(3)变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认为社会主义主要矛盾仍然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果断地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做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影响: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这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5分)

28.(1)纠错:第一次的背景:由于1957年以来我党“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加之自然灾害和苏联背信弃义,造成了国民经济1959-1961年的严重困难。(2分)措施:1960年党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在经济上采取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962年召开“七千人大会”总结了“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2分)第二次的背景:由于十年“文革”给各项事业带来巨大损失,加之“文革”后“两个凡是”实质上仍坚持“左”的错误。(2分)

    措施:①1978年开始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立了事实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②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2)结果不同及原因:第一次侧重于具体政策和措施的调整,根本指导思想没有变,致使“左”倾错误发展,导致“文革”发生。第二次中央彻底改革了指导思想,清除了“左”倾错误及根源,从而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4分)

(3)认识:①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事业胜利的保障。正确的指导思想是事业成功与否的关键。经济建设是中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2分)                                                                                                   

29.(1)变化及得失:建国初期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对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与人民政权的巩固起了重要作用。1953-1956年,建立起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对我国集中力量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曾起过积极的作用,但其严重弊端是使企业失去活力。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改革计划经济体制,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了一系列改革。(6分)

(2)改革:①在农村建立各种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②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开始实行政企分开,把单一的公有制发展为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过改革,城市经济生活出现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③中共“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6分)

(3)评价:这种渐进式的改革一方面促进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的稳定,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应充分肯定。(2分)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