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复习试题 >> 正文
吉林省实验区05年中考历
新课标四川省2005中考历
吉林省实验中学高三二阶
广东省2006届高三五校联
吉林06年中考历史试卷(
吉林实验中学高三文综模
吉林省07年初中学业考试
吉林实验中学文科高三模
江苏省2008年高考历史样
07年吉林中考历史试卷答
最新热门    
 
吉林省2009年历史与社会学科中考试卷分析

时间:2009-10-29 11:24:53  来源:人教网(www.pep.com.cn)
  为了全面、具体地了解我县初中毕业生的历史与社会课程学习水平,研究和分析我县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教学现状,发挥考试评价的激励、导向作用。我们对全县2500名初中毕业生的历史与社会试卷进行了统计、分析,同时又随机抽取了143份试卷进行了抽样统计、分析,并结合试题及学生答卷反映出来的情况,进行整理分析如下,供初中一线历史与社会任课教师和相关部门参考。

 

  一、命题意图和试题特点

 

  本套试卷严格遵循2009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命题指导思想、原则,依据《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和2009年我省教育厅制定的《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指导纲要》,并结合我县初中学生实际,体现《历史与社会》综合学科特点,坚持对学科教学的正确导向。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考查。试卷在前几年中考的基础上“稳中有变、变中求新”。

 

  1.注重基础、关注现实、强调应用

 

  历史与社会学科考查的目的不仅在于掌握基础知识、而且在于培养学生关注现实、认识社会的意识与能力。让学生对他们将来步入的社会,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以期更积极主动地服务于社会,成为具备综合素养的合格公民。这既是课程实施的宗旨,也是我们命题的落脚点。命题注重学科核心知识的考查,如地图的运用、人地关系、气候类型、重要人物、事件,科技成就,资源、经济全球化、改革开放成就等。

 

  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是历史与社会学科考查的重点和难点所在。从学生的发展角度来说,知识的学习记忆是相对比较容易的,但知识的应用则是困难的,这种能力的培养是循序渐进的。本试卷对应用能力的考查还是较为充分的。选择题第1小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地图了解、运用。旨在培养学生会看地图,会用地图,既是基础知识,又对学生学习、终身发展有用;第5小题,从考查人物(麦哲伦)入手,又让学生了解16世纪初世界开始形成一个整体,以及新航路的开辟给世界带来的影响。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增强国际意识,并能进行分析与思考。第15小题,考查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与黄河,发源地、流经、气候、沿江的重要问题以及历史上所发生的重大事件等,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体现综合、注重开放、培养创新

 

  作为中考科目中唯一的综合课程──《历史与社会》,它包括历史、人文地理以及相关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这是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特点和优势。因此,试题从多角度、多层面选材,并进行有机的整合,真正体现学科综合课程的特色。在试题的编制设计中,较多的考虑到试题的综合性、开放性,使学生在答题中,增长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试题的设计和答案的要求上,都给学生留有更多的张扬个性,自由发挥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避免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等弊端的影响。

 

  例如:第15小题,利用了一个简单的“中国的疆域”示意图,以长江、黄河为切入点,不同层次的从多角度设题,体现知识交叉,历史、地理综合,七、八年级内容综合,既注重基础知识又注重综合能力的考查。如(1)问从地理的角度考查发源地、地形、气候特点、行政区划以及治理黄河的根本是什么?(2)从历史的角度考查古都开封、近代在南京曾发生的重大事件。让学生通过答题,进一步明确综合课程的特点、教育功能和开放性。

 

  再如:第19小题,共和国的风雨历程。200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60周年,既是一个重点问题,也是一个热点问题。本题的特点是按层次、有梯度的设问,开放性强,在问题的设计和答案要求上给学生留有足够的空间,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遵循科学性、导向性原则、凸显人文性

 

  为充分体现考试评价的激励、导向和教育功能,在试题的编制中严格遵循科学性原则。试题表述力求语言规范、简洁、指向明确,避免出现科学上错误。试卷设计注重人性化,图文并茂,贴近教学实际。2009年中考试卷,共设计了9幅图片,两个表格。如第4小题,选用了我国古代三个朝代、四幅图片,考查古代生产工具的不断革新进步。第17小题,选择“中共一大会址”,遵义会议会址和邓小平三幅图片,考查点是了解党的重要会议的地点、与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的重要人物以及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党在农村实施的重要政策。通过读图文的形式,从视觉引发学生思考,分析回答问题。彰显了人文性、体验性,避免枯燥的罗列史实。再如:151618小题等,这种教材化的设计,不仅有助于缓解学生答题的紧张心理,同时又对学生阅读图文、理解题意和表达问题提供切实的帮助。

 

  二、试卷成绩统计

 

  1.全县试卷成绩统计表(满分60分,36分及格、54分以上优秀)

 

 

 035

3653

5459

60

人数

 

%

人 数

 

%

人 数

 

%

人 数

 

%

 

 

 

%

 

%

2500

303

12

882

35

1151

46

164

7

51.8.

88

52.6

 

2.全县抽样试卷成绩统计表(满分60分,36分及格、54分以上优秀)

 

总人数

平均分

及格率

满分率

优秀率

143

50.6

854%

7.7 %

49.8.%

 

 

  3.抽样全卷各题成绩统计表

题号

应得分

平均分

得分率

难度

10

8.57

85.7 %

0.85

15

11.87

76.86%

0.76

20

15.8

77.5 %

0.77

15

12.62

78.46 %

0.78

全卷

60

50.06

79.63%

0.79

 

  从全县试卷成绩统计数据看,考生的平均分为51.8,及格率达到88 %以上,优秀率达到52.6 %,满分率达到7%,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考生成绩同去年相比有明显提高。

 

  三、在抽样中发现的问题及分析

 

  第一题是单项选择题,共10个小题,满分为10分。从以上3表数据统计结果看,是考生答的最好的一道题,得分率较为85.7 %,说明考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比较扎实,同时也具备了初步的分析、理解能力。

 

  失分较多的是第1题、3题、9题。如第1题考查的是地图的选择和运用。不同的地图用处不同,从中所获得的信息不同。下列地图能使家住吉林的小红准备“十一”到北京观看国庆阅兵式,出发前想了解途径哪些省的地图是                                 

 

  A.中国气候图   B.中国行政区划图   C.中国地形图   D.中国人口分布图

 

  学生通过选项比较分析得出正确答案,旨在培养学生会看地图,会用地图,既贴近生活又对学生学习、发展有用。正确答案是B。部分学生选择了C,失分原因是考生理解偏差(马虎)或基础不够扎实,出现答题错误。第3小题是对人地关系的考查,学生可从题干中的彝族、苗族和石林间提取信息,得出这种局面可能出现在云贵高原,部分学生都选择了B四川盆地,正确答案是C。第9小题是对国际上重要组织的考查,在当今世界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作用的全球性经济组织是──世界贸易组织,部分学生都选择了C 欧洲联盟,正确答案是B。原因是考生审题不细而失分。

 

  第二题是归纳列举题,共4个小题,满分为15分。从以上3表数据统计结果看,是考生答的最差的一道题。其中11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世界景观和区域的了解和掌握情况,看起来非常简单,个别学生张冠李戴,如亚马孙平原就写亚洲;12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外重大历史事件的掌握,个别学生还是犯同样的错误。这几道题的特点是综合性较强,部分考生答错的原因是平时基础知识不扎实,叙述不准确或张冠李戴,以及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注重综合归纳能力训练等。

 

  第三题是材料分析题。共3个小题,满分为20分。从以上3表数据统计结果看,是考生答得较差的一道题,失分率较高。此题在教材中虽然没有现成的答案,但大部分都属于基础知识和少量的理解和运用,在平时教学中也是最基本的常识,有的在教材中可直接找到答案。其中第15小题读图,回答问题。此题利用了一个简单的“中国的疆域”示意图,以长江、黄河为切入点,不同层次的从多角度设题,如(1)问从地理的角度考查发源地、地形、气候特点、行政区划以及治理黄河的根本是什么?一些学生不知道长江中下游平原属于哪种气候类型?多数学生写不出来入海口附近地形区名称。有的笼统写季风气候、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等(正确的是长江三角洲)有的学生甚至不答。第16小题(2)启蒙运动对法国有什么影响?有的答启蒙运动的主张,有的答法国大革命作用等。(3)请举出受西方启蒙思想影响中国进步知识分子掀起的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部分学生答洋务运动、五四运动。第17小题(2)写出图3人物(邓小平)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核心的会议名称。不知道有的学生是没读懂题,还是忘了写答案而失分。

 

  第四题是综合探究题。共2个小题,满分为15分。从以上3表数据统计结果看,此题是考生答得较好的一道题。个别考生答的不准确,如18题(2)问,将蒸汽时代写成蒸(气)时代,(4)将电气时代写成电力时代造成丢分。如19题(1)问请举出两项建国初期我国政府为巩固新生政权采取的措施。学生竟写出三大改造、农业合作社、一五计划等(3)问写出两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有的学生写香港、澳门回归等,原因是不理解哪些成就是属于经济方面的,也有的个别考生对试题要求不清楚、审题不仔细而失分。希望教师今后在教学中注意训练学生读题能力。

 

  以上逐题分析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对历史与社会基础知识能够掌握,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评价现实问题。同时也反映出大多数教师能够按照《课程标准》要求,钻研教材,在教学中注重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教学过程和方法的培养,使教学目标基本达成。但是,从试卷分析看,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考生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较差。有相当一部分考生对历史与社会基础知识缺乏深刻的理解,不能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归纳、解决问题。这说明考生平时的学习多是“死记硬背”,而没有形成思维能力;二是考生两极分化严重,低分数段及不及格人数仍有一定比例。考生的平衡发展,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关注,是今后教学中需重视的问题。三是考生的书写及语言表述能力差,从试卷卷面看,有部分考生字写得不规范,不准确,对主观试题语言表述缺乏逻辑性,语言不精练、重点不突出。说明平时教学中还需对考生进行扎实的基本功训练。

 

  四、关于考试命题与对教学的启示

 

  (一)关于考试命题

 

  2009年的初中历史与社会毕业生学业考试试卷,总的来看,在前几年中考试题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当的拓展、创新。灵活性、综合性增强。整体质量也有了新的提升。试卷体现了《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的评价理念和要求,着重考查了学生是否达到课标所确立的学科毕业标准,重视了对学生学习本学科知识与技能的结果和过程的评价,突出试题的教育价值。

 

  同时,对改善教师的历史与社会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历史与社会学习的效率,都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试卷主要作了以下改进:

 

  1.进一步体现学科的综合性、开放性特点,关注学生对应用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突出试题的教育价值。

 

  2.试卷设计注重人性化,图文并茂,贴近教学实际,全卷共设计了8幅图片和两个表格。这种教材化的设计不仅有助于缓解学生答题的紧张心理,同时又对学生阅读图文、理解题意和表达提供切实的帮助。

 

  3.注重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为了避免历史与社会特色性试题以及开放性试题在具体评卷过程中产生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试题命制注重制定了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以减少评阅误差。答案中出现过多处(其他符合题意也可给分)的字样。

 

  (二)关于对教学的启示

 

  历史与社会作为综合文科课程,今年在我县已是第五次参加中考。通过考试引领我们的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如何依据课程标准,把握学科核心知识、特点,使学生逐渐适应历史与社会课程的评价要求和考试特点,不断探索新的教学路子。

 

  1.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思想的进一步落实

 

  从抽样卷中可以看出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基本题目上得分率较低,这说明他们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对基本技能和方法的掌握都很不到位。有些题目教师基本上都进行了针对性复习,但背景或情境的更换就使学生找不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或出现理解性错误。从这一点上,说明我们平时新课程教学过程中,对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思想落实不到位,使许多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没能真正理解,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基础知识和基本法法,同时培养学生会学历史与社会,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的能力。

 

  2.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综合训练

 

  通过试卷答题情况,可以看出二、三、四大题都是两个或几个知识的综合,而这样的试题、特别是二、三大题在试卷中的得分率都比较低,这并非是题目本身的难度问题,它是基础知识的综合,而许多学生面对这样的问题就感到束手无策。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综合思维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尝试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复习模式和方法

 

  教师应当改进传统的中考复习模式和方法,要切实、有效地减轻毕业学生过重的、不必要的复习负担。要倡导快乐、高效的复习理念,让学生在复习时能够保持兴趣,夯实基础,真正提高能力。让每一位毕业学生都能够从题海的煎熬中解放出来,促进学生活泼主动发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意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实施。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