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野鸭子博客:关于历史探
佚名:关于素质教育观念
郑秀莲:关于评价历史人
张邦明:历史地图册的使
佚名:关于历史课堂提问
刘伟明:老师老师怎样上
林庆明:让学生在历史学
戴羽明:赵括是纸上谈兵
戴羽明:教师课后反思盲
成长沙龙:关注历史教学
最新热门    
 
葛明:关于“谢谢”的一场讨论

时间:2009-10-18 17:11:59  来源:葛明
 

关于“谢谢”的一场讨论

 

历史课程网  葛明老师的历史博客

(为历史教育的发展摇旗呐喊!)

我的座右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葛明1 田贺书2

1.2. 唐山市教育局教研室  063000

 

葛明按:在一次初中教学观摩会上,我们观摩了三节不同学科的课。其中有两位老师因为是借班上课,下课的时候他们都表达了自己的感谢,说:“谢谢同学们的合作。”这句话引起了田贺书老师的兴趣,并以《追问:为什么要“谢谢同学们的合作”》为题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了评论文章,我迅速贴出《对田贺书老师的呼应》,也表示对这一问题的关注。此后田老师以一篇《再谈“谢谢同学们的合作”》将讨论引向深入,我没有继续撰写文章,不过借田老师“再谈”一文片段的陈述了看法。我们认为,这个讨论没有停留在“教学语言”的表面,而是从日常教学的用语来透视教育教学过程中诸如师生关系、教学理念等深层次的问题,这样的讨论是有意义的,因此特别就讨论中出现的不同观点进行了整理,希望能够借此消除教学中针对相关问题可能存在的误解。

 

田贺书:追问——为什么要“谢谢同学们的合作”

 

今天,在友谊中学召开了我市初中课堂教学观摩会。会上,观摩了三节课:数学、生物、物理,三节课各有特色。我的专业是语文教学,不懂得三个学科的学科知识,不能随便议论教学内容是否准确科学。但是,我发现除了友谊中学的授课教师外,借班上课的两位老师下课的时候全都表达了自己的感谢之意,其辞曰:“谢谢同学们的合作。”

“谢谢同学们的合作”是一个无主句,这个主语如果补出来应该是“我(授课教师本人)”,如果我的补充正确的话,这里的感谢就有点让我不能理解了。实在按捺不住,我这个学中文的不免又要吹毛求疵一番了。

我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经常要表达自己的谢意,常常用到“谢谢”二字,那是对为我们服务,给我们提供帮助的人表达自己的感激,感激对方的付出或奉献的无私举动。这时,被感谢与感谢的双方是“施予”和“受惠”的授受关系。

“合作”,就是两方或几方一起做,其追求是共同发展,共同提高,互利互惠,合作共赢。同理,作为这节课的“合作”之一方的教师只是受益者之一,学生也是受益者,他们在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都获得了提高和发展,可以说学得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增长了才干,进一步获得了安身立命、奉献社会的本领;教师当然也有收获,那就是提高了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展示了自己,获得了领导和同行的认可。而且,放在当前这个追求功利的社会考虑,学生才是最大的也是最实惠的受益者。那么,作为受益者的师生双方都应当向对方表示感谢,教师谢谢学生帮助自己教——由于有了学生的存在,使教师的存在拥有了价值,在这种师生关系的维持过程中教师锻炼了自己,提高了自己;学生也应当谢谢教师帮助自己学——由于教师的教,使自己获得了发展,得到了提高。如果教师确实清楚师生之间的“合作”是这种互惠共赢的关系,感谢之意是由什么触发的呢?又有什么必要表示这不对等的“谢谢”呢?难道又是在用这言不由衷的虚情假意“秀出”自己师生平等的理念吗?

还是让我们师生双方彼此都心照不宣,都心存感激,化为以后彼此互相帮助的具体行动吧。

其实,如果单单是不对等地教师感谢一番学生也无所谓。最令人担心的是,授课教师没有意识到课堂上师生之间这种“合作”体现的是师生互相帮助合作共赢的关系——教师帮助学生学,学生帮助教师教,只是认为自己才是最大的受益者——展示了自己,获得了领导和同行的认可,甚至在暗暗庆幸自己又能获得一个市级观摩课的证书……看,我又在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但是,如果不幸被我言中的话,所谓“合作”将不过是用以“忽悠”一部分对新课程理念理解不深不透的人的冠冕堂皇的新课程理念的“包装”,新瓶的内部装的仍然是旧酒,在教师眼中学生依然是棋盘上一颗颗被拨弄的棋子,舞台上被人支配的傀儡,表演时的配角儿,教师才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展示自己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任务,课堂乃是教师自己的“秀场”,而最后遭殃的,必定是学生。

我担心,“谢谢同学们的合作”的前设恰恰是后者!

可是,正如鲁迅先生所言,世上有时候往往是但愿不如所料,以为未必竟如所料的事却常常恰如所料得起来。想到这儿,后背冷飕飕的。但愿我的担心是庸人自扰、杞人忧天。那将是我市教育的大幸,我市孩子们的大幸!

 

 

 

葛明:对田贺书老师的呼应

 

教学观摩会上两位借班上课的老师都在下课的时候说:“谢谢同学们的合作!”这句话引起了田贺书老师的忧虑,以为他们有可能“只是认为自己才是最大的受益者——展示了自己,获得了领导和同行的认可,甚至在暗暗庆幸自己又能获得一个市级观摩课的证书”,窃以为田老师过虑了,因此而“后背冷飕飕”就更是大可不必了。

其实我的理解,田老师关注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的大问题,而不是吹毛求疵,更不是深文周纳,入两位老师于罪。至于“合作”也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一个重大关节。田老师抓住这句话中的“谢谢”和“合作”,堪称目光如炬。我觉得田老师文中的主要论点在论“合作”一节,论述的很详尽,也是我深有同感的,我就不在这里引述了。

我想说的是两位老师的“谢谢”。其实“谢谢”两个字也是可以理解的。当然,对这一句“谢谢”不妨有多元视角的解读:①自己来自外校;②课上同学的表现令人满意;③这次课主要是展示老师的教(这里实际上还有讨论的余地,兹不赘),必然对同学的学习有所影响,有感谢,也有歉意;④教师的语言习惯;⑤出于礼貌……等等,也可能像田老师担心的那样,不过如果在那样的环境中老师们还能够想到展示自己甚至一张证书,我倒是很钦佩,这样功利的极致也不容易。

更何况展示如果完美,符合我们对教学的要求,展示有什么不好,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有价值的教育教学技术和理念,从某种意义上说,证书也是该得的,有什么不可以呢?教师是一种职业,就会有相应的职业要求和职业评价标准,尽管我们已经习惯于在道德和伦理的角度把教师放在一个高尚的位置,还是不能避免教师只是普通人,我们不能要求他们不食人间烟火,不对世俗的利益发生追逐的兴趣。他们也在自己的工作中面临着不得已的困难,我想这是田老师也深有同感的。我前面刻意提出来的田老师的担心就是可以理解的了。对教师工作的关注有很多方面,课堂上的歧视、忽略固然有害,重视、称赞就没有弊端吗?当然不能一概而论。

所以我在这里并不反对田老师的见解,只是把田老师文中我没有见到但依稀感觉到的意思申述出来,希望不是误解。如果有什么考虑不周的地方,还请读者朋友指教。

 

 

 

田贺书:再谈“谢谢同学们的合作”(附葛明的答复)

 

说明:为了节省篇幅,正文部分是田老师的博文,葛明老师的讨论文字低两格缩小字号排印以示区别。

 

一句“谢谢”引发的讨论还没有结束,这是好事情,可以把话题引到更深刻的理解中。刚刚读到田贺书老师的博文《再谈“谢谢同学们的合作”》,感觉还有话说,因此不揣谫陋,继续陈述观点,也算是对一位严谨教育学者的致意。

 

日前《追问:为什么要“谢谢同学们的合作”》一帖主要从“合作”的角度谈了我的看法。引起了几位网友的阅读,而且跟帖响应,开始讨论,很是兴奋。下面再从“谢谢”一词的语用角度谈谈我的看法,作为补充。

谢谢:〖动〗对别人的好意表示感谢。——《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P1510

感谢:〖动〗用言语行动表示感激。——《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P444

感激:〖动〗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对他产生好感。——《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P444

综观上面几个词的释义,可以知道运用“谢谢”一词时应有如下语境要素:

1.其对像是对方。

2.其外部原因或者说外部条件是对方的好意或帮助。

3.其内部原因或者说外部条件是自己对对方产生好感。

4.其表现形式是言语或行动。

因此,我们会说:在过去的一年里,我特别想谢谢你。谢谢你在我生病的时候给我关心;谢谢你在我受挫的时候给我开导;谢谢你在我哭泣的时候给我安慰;谢谢你在我最无助的时候给我依靠;也谢谢你让我学会成长。真的好想亲口跟你说声谢,可是我不能,就只能借这样的方式来跟你道谢了。希望了你不会介意。

可见,当我们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心生感激时就会情不自禁地说一声“谢谢”,因为我们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受益,那么,揣想两位老师“谢谢同学们的合作”的语境缺乏这一点,那么此时运用“谢谢”一词显然有不符合语法规则的嫌疑,

 

两位老师的“谢谢”是否缺乏语境呢?我们不妨按照田老师的思路做个分析。田老师提出的四个要素一是对象,谢谢谁?当然是学生。为什么要谢谢?田老师给出了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的要求,外因是对方的好意或帮助。有好意或帮助吗?我看有,教学是怎样的过程,教学相长,固然学生在知识能力、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套用新课程对目标的确定)获得了成长进步,教师也在其中有专业上的进步,这不是帮助吗?内因的“自己对对方产生好感”,我想很难确定了,怎样的好感呢?如果已经认为教学相长对教师发展意义,可否认为就有一种好感存在了呢?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不少,我劳驾您把一件东西递给我,您交到我手里的时候我要说声谢谢,不也是同样的好感吗?

 

不论是①自己来自外校;②课上同学的表现令人满意;③这次课主要是展示老师的教,必然对同学的学习有所影响,有感谢,也有歉意;④教师的语言习惯;⑤出于礼貌……等等;而且,这次教学观摩会作为观摩课展示的“老师的教”原本就不仅仅是教师的教学本身,更是教师的教学如何实现课程理念——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或者应该这样说展示出来给大家观摩的应该是在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教学的理想”和“理想的课堂教学”。

 

观摩课展示的不仅仅是教师的教,教学中要求体现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贯彻,这是必须做到的。这是观摩活动有意义的重要条件。

 

因此,其一言一行都应当是经得住推敲和分析的,不应当有任何的瑕疵(我也知道这是我们一直在追求、又始终没有实现的“乌托邦”)。

 

瑕疵,如果表现在教学的设计,教学的理念等方面,是必须“经得住推敲和分析”的,但如果瑕疵表现在教师的语言上,我想过于苛刻了。教师的语言应该符合怎样的标准,当然有讨论的空间,而且我认为当天的几节课教师教学语言的运用都不成功,但这的确像田老师所言的“追求”,是一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自觉。教学过程中变化纷繁,要求教师在最短的时间内根据学生的反映组织出简练准确的语言,并不是一项低要求。

 

况且,如果是出于“教师的语言习惯”,是一种非自觉状态下的言语,那么这种言语将是真实思想的流露,因此,也就更可以看出教师的教育观念的现状,更值得作为案例去评析。

 

习惯来自人的自我约束和社会规范。语言则可以反映人的思想状况。因此语言习惯是可以“看出教师的教育观念的现状”的,确实值得分析,这也是案例研究中的重要方面。但这是否就意味着“谢谢”二字当中也有像田老师忧虑的那样的隐情呢?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还有,虽然“教师只是普通人”,但是,我们仍然不能因为自己是普通人的一员而降低教师对自己要求,将自己混同为一个普通人,就是说,教师是普通人不能成为教师将自己混同为普通人的理由。

 

强调教师的“普通”,是针对教师一度被认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那样的高度不是对教师道德承担能力的准确概括。教师有责任宣传社会主流价值,因此对教师道德的期待是高于社会平均道德水平的,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教师表现出来的问题并不因此要得到更加严苛的指责和惩罚。我认为对教师群体或教师职业的道德期待是一回事,对教师个人的道德水平的评鉴是另一回事。以谋杀入罪的时候不能因为他是教师而被施以更严厉的刑罚,如是而已。

 

同样,满世界都是俗人,不是自己也只能成为俗人的理由,教师食人间烟火不是教师放弃精神追求、降低自己的道德标准、只食人间烟火的理由。教师作为一个“教人学真”的角色站在讲坛上,只有从一言一行中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正面”影响,才堪当教人学真这一任务。因此,如果仅将展示观摩当成自己获得证书的途径的教师可能很难成为“教育家”,甚至“教书匠”,顶多是一个“教书的”——正在以教书为手段以实现养家糊口目的的人。

其实,我也就是因为这些才对这种说法产生忧虑。

 

最后我必须再三声明的是,我事实上对田老师文中的担忧持同情的态度,他为了“引导各位同仁审视自己教育教学行为”而做出的夸张我也表示理解,我们意见的分歧在于观察同一个现象的时候,我们对这一现象的成因及其可能存在的影响有着不同的估计,因此我们的看法实际上是和而不同,如果我们已经注意到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都受到了足够的重视,我们的讨论也就达到目的了。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