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羽明的博客
http://blog.cersp.com/userlog/23054/index.shtml
教师课后反思的两个盲区
课后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环节。教师应该如何反思?应该反思什么?专家和教师都提出了许多建议和思路。其实,反思的角度和过程也充分体现出教师的教学理念。在实际中发现,大多数的教师反思仍未能完全跳出传统课堂教学的思维模式,未能真正跳出教师中心的思维惯性,导致出现新课程理念下的反思盲区。
现提出拓宽教师反思的两条新路径:
1、课堂上学生提出了多少有意义的问题?
课堂是激活学生思维的场所,在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和民主氛围的环境下,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在与新知相遇的过程中,肯定会有新的拓展、延伸和碰撞,肯定会产生许多新的问题和思路。学生能否提出有意义的问题?这恰恰能充分反映出课堂教学的质量。
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充分了解学生学习的真实状态,经过分析和归纳,抓住教与学两者之间问题的关键,适时适当的调整教学方略,有针对性的实施课堂教学以促进学生发展。
2、教师通过课堂教学从学生身上学到了多少?
在信息社会环境下,学生拥有的信息一定会有超出教师储备的可能。在与学生对话协商过程中,教师从学生身上又会获得怎样的新知?学生对世界的感知是独特的,因其少有成人的规范、逻辑和经验的束缚,他们的思维是宽广的、灵活的、跳跃的,教师在与学生互动过程中,在思维视角和观点方法等方面又会获得怎样新的启示?
“教学相长”从来就有真实的意义,这也正是教师自我价值增长的关键所在,教师不能只是燃烧自己的良师,更是与学生共同成长的益友。
有意义的课后反思有助于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有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教研员应有自己的专业成长
教研员作为独具中国特色的教师队伍中的一个群体,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发挥着重要作用。新课程改革之初,对于教研员队伍存在的价值意义,甚至是否应该继续存在,有着各种声音,教研员们对自己今后发展的走向也产生了困惑和不安。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教研员这支队伍所产生的积极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其地位也因其关键性作用的有效发挥也愈发得到了肯定。
由此看来,其中最为关键的问题是需要进一步明确“教研员的工作职能”和“教研员专业领域的范畴”,如果对这一问题始终模糊不清,“教研员究竟是干什么的?”的疑问是不可能停止的。其实,教研员的工作就是协同一线教师共同研究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的问题,目的是为了培养广大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新课程改革后,我们的教育观念发生了重大转变,在思想转型的关键期,教研员深入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大量阅读有关教育学、教育哲学、文化学、社会学、心理学、课程论、教学法,甚至现象学、符号学等方面的书籍,还要认真研读新的学科课程标准,深化认识和理解学科课程新的功能及其目标。
在自身加强理论修养的同时,还要深入一线课堂,更多地了解教师和学生,通过与教师的对话协商,将现代课堂教学的本质要求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教研员亲历实践的途径有很多,例如:跟踪听课,案例研讨,集体备课、听课和反思,等等。还有一种更为直接的方式,就是教研员亲历亲为,直接走上讲台,现在有许多教研员正在做这样的尝试。教研员尝试上课的勇气是值得肯定的,教研员绝大多数是来自一线的优秀教师,他们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尽管一度远离讲台,但基础还是有的。教研员上课的目的是为了获取课堂教学最为直接的感性认识,通过亲身尝试体验,有助于找准与教师沟通交流的切入点,更好的解决实际问题。教研员上课可以是公开课,其目的在于向大家提供现实案例,共同反思研讨寻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策略。
但是,现在有这样一种倾向,认为教研员既然能够指导教师,就应该能够上好课。于是要求教研员都要必须走上讲台,为一线教师提供学习效仿的样板。这就反映出我们对教研员的工作职能和性质,以及究竟什么是课堂教学等方面,在认识上存在很大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