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教科书与前两者相比,则显得比较客观公正,书中“鉴于历史上的宰相‘专权乱政’、妨碍皇帝行使权力的教训,……”的文字表述中,将“专权乱政”加以引号,表明了编写者的态度倾向。不同于以上两个版本的是,课文中还增加了“近代化浪潮与清末政治”一目,明确指出,自近代以来“专制主义政治体制暴露出明显的陈腐和落后”,并简述了晚清政治体制的发展变化极其发展趋势。
单就“皇权”与“相权”的斗争问题,我们是应该站在“皇权”的角度看问题呢?还是应该站在“相权”的角度看问题呢?历史上,“相权”的存在确实有着教科书中所说的负面作用,但是,历史的另一面真相告诉我们,“相权”在专制体制下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中国历史上有过无数的“名相”,如:李斯、萧何、陈平、诸葛亮、房玄龄、魏征、王安石、寇准、耶律楚材,等等,他们之于国家政权巩固和国家经济建设都曾发挥过极其重要的作用。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无限膨胀的皇权才能得到制约,少不更事的幼主才能得到辅佐,不务国事的昏君才能安于享乐。正是这些首辅重臣,他们上对皇天,下对臣民,或是平衡矛盾,或是协调利益,内政、外交、军事、经济无不在其职责范围之内,外患、内乱、灾荒之时更是需要他们独撑天下局面。其实,无论“皇权”与“相权”之间究竟是怎样一种关系,或是应该是怎样一种关系,“相权”究竟应该是“存”还是“废”,都始终不能改变其君主专制体制的本质。对其本质的深刻认识,直接影响着我们对其客观的历史评价。
历史终归是历史,“我们只有站在现在的顶峰才能解释过去”(尼采),对于相权存废问题的认识,我们应跳出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站在现代政治文明的角度来审视这一历史现象。应充分认识到:一个国家的前途命运若仅维系于少数几个人身上,完全依赖于他们的道德、能力、好恶甚至健康和情绪,那么国家的未来肯定会因此变得飘忽动荡,不仅缺乏稳定,更会因为偶然的不确定因素而显得极度脆弱。尽管该制度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自近代以来已日益暴露出其明显的陈腐和落后,成为我国迈向现代文明之路的根本障碍。
教科书中所反映出的“皇权情结”绝非偶然,充分表明持续两千多年封建皇权思想的强大惯性,甚至在现代文明加速发展的今天,这种传统惰性仍然发挥着作用。这一客观事实应引起教科书编写者的深刻反思,我们该如何客观的、历史的、全面的展现历史,揭示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趋势。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曾讲过:“无限的‘过去’都以‘现在’为归宿,无限的‘未来’都以‘现在’为渊源”。历史教师应彻底跳出“皇权情结”,以现代的“民主”“法治”为核心价值取向,恰当的补充相应内容开展教学,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到宰相制度废除和军机处设置后对政治决策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和负面影响,形成对君主专制制度做出科学的全面的认识和评价。特别要帮助学生认识到,自近代以来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进步产生了阻碍,进而意识到民主革命的必要性。
从“皇权情结”中彻底的解脱出来,是走向现代文明的标志,这将直接影响着我们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