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研究 >> 正文
张邦明:历史地图册的使
刘伟明:老师老师怎样上
林庆明:让学生在历史学
戴羽明:赵括是纸上谈兵
戴羽明:教师课后反思盲
黄文明:城郊中学高一历
戴羽明:彻底解脱“皇权
葛明:历史教材的一点瑕
葛明:中学历史教材插图
向爱明:直视生命和心灵
最新热门    
 
钱玉明:以“百家争鸣”为例谈不同版本教材的兼顾

时间:2009-10-18 17:22:12  来源:钱玉明
 

以“百家争鸣”为例谈不同版本教材的兼顾
 

    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就是要求教师合理开发课程资源,教师对于教材的使用,更多地强调把教材作为课程资源来使用,并根据自身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开发出个性化的风格和特点,而不是生搬硬套地教教材。江苏省在新课改中使用人教版和人民版两种教材,如何在“一标多本”条件下合理使用教材去完成教学任务,对于广大中学一线教师来说,仍然是最大的挑战。当我们刚接触人教版教材时就被告知应兼顾人民版,目前新课改后的高考历史怎么考还不明朗,再加上受近几年江苏高考注重考查基础知识的影响,基于对以后高考的某些担忧,有的老师就把两种教材中不同的知识点罗列出来补充给学生,做了一个简单的加法。如“百家争鸣”,人教版只是简单地介绍百家争鸣的背景、形成、影响,着重介绍了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主张,对于其他各家只是点了一下代表人物,而他们的思想主张只字不提;人民版对儒、道、法、墨各家思想主张都作了详细的介绍。于是,有的老师在上课时就补充了诸子思想。这种做法是否恰当呢?笔者认为有必要作一番探讨和思考。

                       一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也是各种版本教材编著者的依据,他们根据对课标的理解,再加上自己的学术水平和教育理念,编制出各具特色的教材。在教学中,是否增加其他版本的内容,也应该以课程标准为准绳。

    关于“百家争鸣”,课标中的内容标准是这样规定的:“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人民版和人教版的不同,其实就是对“知道”这一内容要求的不同理解,到底“知道”到什么程度才算是知道了呢?人教版只让学生知道诸子百家的代表,并用一句“他们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展开争论”带过;而人民版则想进一步让学生“知道”诸子百家的“不同见解”。两种版本的表述其实都符合内容标准的要求。是否兼顾都是可以的,主动权在教师。但内容标准不是课程标准的核心,“是用来反映和支持课程目标的。”课程目标才是课程标准最核心的部分。所以教师在兼顾两种教材时,讲什么,不讲什么,最根本的依据是课程目标。如果一定要补充,他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是:这些内容将以什么方式呈现给学生,对达到三维目标有什么帮助,对本节课的主题是否有冲击,课时是否来得及等等,不能为补充而补充,我们应该把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培养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深度思考,理性的思辨上去。否则只会加重学生的负担,冲淡本节课的中心内容,干扰学生实现真正的学习目标。


    建构主义教学论者认为:“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一门课程的核心内容允许被固定,否则一个相应的具有知识内容的教学将不可能,但应留有较大的允许改变和补充的空间。这样才真正有利于师生从不同角度去探讨客观世界,更能提供这样一个机会,使教师能够将其个人对于教学内容构想的经验知识投入到教学中去。”[1]

 

 

    人教版虽然给我们留下了这么一个空间,但笔者认为:历史教学重在求真求实。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并不是最主要的思想流派,其他如墨家、法家、道家等派别与它同样重要,有的地位甚至超过了儒家学派,当时就有“非儒即墨”的说法,道家其次,也是能与其对抗的实力派。即使到了汉武帝时,儒家思想虽然取得了统治地位,但也是“外儒内法”。不介绍其他学派,不能反映当时真实的历史状况,更不能反映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变化的过程;如果教师按人教版教材照本宣科,学生虽然透彻地“知道”了儒家学说,但他们并不知道“争鸣”是怎么回事,不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线索。

                      二

    钟启泉先生认为:“通过增加学生的记忆量来实现教学的效果……存在很大的问题。事实上,真正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智慧得不到发展,学生反而从这种学习经验中养成对权威的盲从,同时也产生对学习的厌恶。”[2]由此可见,历史教学的重点不是传授现成的知识。我们应当改变观念,从过去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不能继续沉湎于只见学科不见人的教学。

    在“百家争鸣”的教学中,兼顾人民版时,如果只是把现成的东西塞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的话,那还不如不补充,倒不如利用所用的教材,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多下工夫。如让学生探讨孔子的“仁”的含义;法家思想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百家争鸣的现象对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启示;让学生收集有关材料说明儒家思想对世界的影响,等等。使学生的学习与现实生活、社会发展密切联系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创新意识。即使觉得不补充不放心的话,也不能直接把结果告诉学生,让他们记住了事。而应该创设新的情景,让学生感受历史,享受学习过程,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如引用一些材料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归纳诸子百家的主张,或者把诸子的主张告诉学生,让学生寻找诸子论证自己观点的论据,或者教师选取一个或几个春秋战国时期的问题,让学生收集诸子百家就该问题的不同看法。总之,在兼顾其他版本教材时应该努力改变单纯的知识传授的做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得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从而有利于学生学习。

 

 

                    三

    课程标准强调“课程内容要反映历史学科的发展趋势,要及时地吸收历史研究的新成果”。引入新的史学成果,可以引导学生改变对权威的盲从,有利于学生通过学习思考,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产生质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通过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

    人民版教材避而不谈有关社会性质的问题,而人教版在这个问题上仍然坚持旧观点,喋喋不休。在本节内容中也有涉及,“私学打破了教育由奴隶主贵族垄断的局面”。很明显教材依然把春秋时期划作奴隶社会,没能及时吸收史学界的最新观点,而且历史课程标准对这个问题也没有作任何要求。教学中,我们不妨学习人民版的做法,对这个问题淡化处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也可以组织学生就此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和认识历史,提高思辨能力。人教版《历史》必修(Ⅲ)中,类似的旧观点还有,如尊孔复古、问题与主义之争等,其他各册书中也有,在使用中应加以注意。当然,吸收新的史学成果也不能仅仅局限于不同版本的教材,应该密切关注史学研究的最新动态,经常翻阅一些历史学科杂志,了解其中的信息,对更新我们的知识有很大的帮助。


    兼顾其他版本,可以吸收不同教材的长处,优化教学内容,但处理得不好,就会回到应试教育中。课程资源的开发远没有这么简单。在新课程的实践中,我们不能被教材束缚了手脚,应该以课程三维目标为依据,精选学生必备的基础内容,增强课程内容与社会进步、学术发展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激发学习激情,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新课程改革任重道远。

    【作者简介】钱玉明(1964-),男,江苏南通人,中学高级教师,主要从事中学历史教学与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其龙.建构主义教学哲学探讨[J].教育参考,2000(5).
[2]钟启泉.课程人的社会责任何在[J].教育参考,2006(8).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