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研究 >> 正文
佚名:新课程历史教师需
佚名:教学语言在历史课
佚名:感人心者,莫先于
佚名:图史结合、双管齐
佚名:实践新课程教学一
野鸭子博客:关于历史探
佚名:人格教育应当成为
佚名:历史教学中问题教
佚名:关于素质教育观念
佚名:历史教学中的传统
最新热门    
 
佚名:关于历史课堂提问的一些反思

时间:2009-10-18 17:54:03  来源:佚名
 

           关于历史课堂提问的一些反思


http://blog.cersp.com/userlog10/104295/archives/2007/398027.shtml

    由于刚走上工作岗位,业务水平和工作经验急待提高。为了让自己成长的更快,除了阅读大量书籍,认真研究大纲、教材外,还积极与其他老师进行交流与沟通。在学习过程中,我发现,每位老师都在揣摩或已经掌握了一种自己独特的教学技巧。知识要求相同,但让学生接受的方式却不一样,当然最终的效果也是大不相同的。有的是通过自己精彩的讲解,有的是组织学生讨论,而大多数采用的是提问这种方式。我们知道,课堂提问这种启发式教学方法,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对启发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均有很大帮助。


    从教育学角度说,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提问正是充分调动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进行思维的一种最经常、最普遍的教学手段。从心理学角度说,提问可以激发学习的动机,启迪求知的欲望,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如果不注意`一些细节的处理,往往会使提问的效果大打折扣。下面,我就这一方面谈谈我工作以来的一点反思。


    提问前,问题的设计要考虑班级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既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难。有的老师喜欢问一些简单的问题,认为那样学生都能回答,课堂气氛才好;而有的老师却认为,提的问题应该有难度,这样才能体现出深度和水平。但是不管是哪一种观点,稍有不慎,就会使一切变的毫无意义。如:有老师在讲《甲午中日战争》这节时,提出两个问题:“今天我们学的这一节题目是什么啊?”学生齐声回答:“甲午中日战争”,教师又问:“那么参加战争双方分别是谁和谁啊?”学生又齐声回答:“中国和日本”。有问有答,似乎很热闹,但对高一学生来说,这些问题不仅毫无价值,而且经常这样,很可能让学生倒胃口。又如,有老师在讲《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提问学生:“你们说说德国在这场战争中应该怎样打?”结果,学生对于当时德国既要与西面法国作战,又要与东面俄国作战的打法,难于设计,无从回答。这个问题难度较大,没什么知识积累的学生怎么能够解决当时德国参谋部都感到棘手的无法克服的“两面作战”的矛盾呢?所以这一问题不但无法体现出教师的水平,反而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提问时,注意用语言全方位的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老师提问的语言不同,带来的效果也会大不一样。因为这往往是学生能不能回答,愿不愿回答的关键,是学生积极性能否高涨的前提。首先,老师的提问最好有亲切感。如,在讲到如何评价辛亥革命这一问题时,可以这样提问:“关于辛亥革命,你能谈谈自己的看法吗?”、“你认为辛亥革命是成功的呢,还是失败的呢?”等等。语言、语词可以营造不同的气氛,而学生也会有不同的反应. 其次,老师的提问也要注意幽默感。幽默给人一种轻松,一种兴奋,学生在这种轻松的环境中,会发挥自如,把问题回答的更加理想。再次,老师的语言应有激发性。中学生不像小学生对问题的回答积极性很高,对此,老师就应用有激发性的语言来鼓励学生。如,在谈到如何认识《马关条约》的危害时,老师可以这样激发学生:“你回答这个问题,没问题!”、“我看大家都能说出来”等,使学生有信心,只有有了信心,一切才会有动力和激情。

 


    提问时,应注意避免习惯性的重复。其实老师大可不必担心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没有听清楚。只要在提问开始时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告诉他们你每次提问只提一次不会重复,自然而然,学生就学会了如何去听。否则不仅不能提高课堂效率,而且会导致有意义时间的丢失。当然如果在问题本身比较复杂,有多个层面或是教室太大,怕学生听不清等情况下,可以适当重复。


    学生回答问题时,应认真倾听。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学生正在回答问题,而老师却将目光转向窗外或看其他学生,此时学生会迅速的作完回答。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受,当老师面带微笑,认真的听你说话时,你可能会说出许多你在回答前没有事先想好的要点。而当老师表现出不耐烦时,你可能会连你想好的要点都忘了回答就匆匆结束了回答。老师的倾听会给学生极大的鼓舞。


    提问时,要注意班级学生的参与率。老师会对“表现不好”的学生表现出偏见,往往很少提问他们问题。而点那些积极的学生,因为他们一般可以给出个正确答案,使自己有点成就感,看上去很有效率。但是假如我们想让所有的学生都有进步的话,就应该给每个学生同等的机会。由于学生能力水平确实有差异,你可以对不同的学生提不同难度的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强化。苏联教育家巴拉诺夫曾说:“对儿童教学与教育的成绩,决定于老师对他们差异的估计程度”。因此,难度较大的问题,可以让成绩好的同学回答,但也要注意掌握他们学习上的不足,对他们从严要求。较容易的问题一般是基础知识,年代、人名、地名等,“是什么”而不是“为什么”的问题,可以让成绩较差的学生进行回答,发现进步就给予鼓励。这样就可以使全班的大多数处于学习的积极状态之中。


    学生回答问题时,应避免中途打断学生的回答。老师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情,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的速度很慢,且语言表达相当有问题。因为时间有限,有的老师认为与其浪费时间让学生思考,还不如直接告知答案,于是就会直接打断学生,自己回答。但是做老师的应当想想,当学生知道自己费了那么多劲,可老师还是不让他完整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对自己仍然是不信任,那么学生以后怎样还能积极的去思考,怎样还能形成逻辑思维。如,老师在讲到《戊戌变法》的时候,提问:“戊戌变法与日本的明治维新有何异同?”这个问题虽有意义,但明治维新是世界史的内容,高一学生的认识很少,仅凭对初中历史的记忆,回答起来,难免吱吱唔唔。老师看到这样,随即不耐烦的让学生坐下,自己一口气说完了答案。这种做法往往使学生感到万分沮丧,从而消极的对待这门课的学习。因此,题目即使很难,老师也不能随意打断学生,而应充分启发学生或留给学生课后思考


    学生回答完问题后,应适时给予评价。学生回答完问题后,老师应该对学生思考的结果表示尊重和重视。如果学生的回答比较准确或有自己的独特观点,老师不妨直接采纳或给以肯定,以增强学生的信心和成就感;如果回答的不够准确或完全错误,老师可以适当引导,千万不能为了赶时间求得正确答案,接二连三的提问其他学生,因为随着学生一个个站起来坐下去,课堂气氛会变的比较紧张。退一步来讲,学生就是回答不出来,教师也应注意给学生一点余地,如在讲到新思潮萌发的背景时,也许学生一下子回答不了或者回答不完整,老师可以说:“你先坐下,再好好想想”、“请个同学帮帮忙”、“哪位同学愿意帮忙回答这个问题”等。这样可以消除紧张,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和信心,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


    当然,关于课堂提问需要注意的问题肯定不止以上这些,在这里仅仅与大家交流共勉。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