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十大历
高考辅导怎样分析历史事
高考辅导怎样分析历史事
高考辅导如何解答历史选
高考辅导高三历史总复习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高考辅导之怎样做历史简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优秀历史试题设计一:台
最新热门    
 
全国历史课程研修简报2008年2期

时间:2009-10-18 17:12:09  来源:历史团队
 

全国历史课程研修简报

2008年第2期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博客同时发布]

 

[“中学历史课程网”同时发布]

http://hist.cersp.com

 

 

◆ 主  编:朱汉国 赵亚夫

 

◆ 执行主编:聂幼犁 任鹏杰 

 

◆ 编  委:朱汉国 赵亚夫 聂幼犁 任鹏杰 李惠军

黄牧航 张汉林 何成刚 张斌平 王 磊

夏辉辉 张振鸿 李  杰 沈为慧 吕准能

张才能 王 涛 

 

◆ 本期责编:任鹏杰 黄牧航  李惠军  

 

 

目   录

 

编者寄语

都来做“干干”和“冲冲”/聂幼犁

作业点评

《课程目标与教学设计》观后的一点感想/学员liwan0371

【王涛点评】

注重补充教学资源应该成为一种教学常态/史国强

【张斌平点评】

专题式教学的一个案例分析的启发/刘彦林【张斌平点评】

落实三维目标的困惑与对策/Wxmlyl【王涛点评】

简报选萃

2008年暑期太原历史一班研修综述/谢步成

新疆克拉玛依历史班第二期班级简报/许新梅

热点聚焦

聚焦“过程与方法”目标

1.对历史三维目标的一点思考

2.再论“过程与方法”目标

3.谁的“过程与方法”——三谈“过程与方法”目标

互动问答

情感价值重要还是高考知识点重要?/杨帆【历史团队答】

经济专题教学要先学经济知识吗?/钟刘胜【张斌平答】

怎样“深化”或“简化”才合适?/丁改凤【夏辉辉答】

“过程与方法”目标怎样在实践中体现?/杨帆【张汉林答】

学员来信

给历史课程团队的一封信/dzqloveeverywhere@163.com

特别链接

2007年《全国历史新课程研修简报》

 

 

 

● 编者寄语 ☆☆☆

 

都来做“干干”和“冲冲”

· 聂幼犁 ·

  

五月心揪汶川地,六月魂牵西蜀情。终于迎来了七月——四省区新课程教师培训,心中有了一份喜悦。喜的是又可以和老朋友谈天说地零距离了,悦的是在首都的一片吉祥中网络英雄会豪杰啦!岂不是享受了课程改革的“奥运”“福娃”待遇?于是,第一份简报就有了激扬慷慨的文字,与其说是“The Declaration”,不如说“I have a dream”。

话是出去了,事情却不那么如意。第一天就遭遇了意想不到的打击——网络“交通事故”,要么上不去,要么下不来;上去了,却不能回复;回复了,又吃“会话超时”的红牌……,急得心中的郁闷比外面的太阳还火!最有意思的是有些学员发出了“抗议”书,有一位历数了“十大罪状”!天哪,想辩解,找谁去啊?可以想象,参加培训的学员中,会生发出可以理解的“叫叫”“骂骂”“跺跺”“跳跳”,甚至个别“跑跑”……好在天无绝人之路,12日下午,在领导的亲自关心下,虽然平台还颇费周折,但“路况”有了好转,立即冲向了“作业管理”的大海。

说“大海”,还真够形象的呢!首先是大家的感受、感想、问题和前几次培训有共同之处,我们似曾相识,也有共同语言——那是我们熟悉的“温柔”之水;其次,毕竟又过了一年,课程改革又有了深入。许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虽然刚进入课程改革,但其出语之奇、之绝,后生可畏,令人倾倒——那是我们遇到的“洋流”之水;另外,还有不少赞美、困惑、争鸣又有了新的不速之音——那是我们新领略的“普陀”?抑或“洛迦”?这就是,这就是我们一开始面临的新课程培训——2008!

这次培训的第一个专题是课程改革的宗旨和目标,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既是出发点,又是归宿。我国有世界上最悠久的历史教学,诞生过旷世圣人;不少老教师经历过新中国历史教学改革的风风雨雨;还有刚刚踏上历史教学讲坛的许多新教师……,但无论如何,不管你处于何等位置,只要你是一个负责任的教师,一个理性的教师,你就一定会碰到这个问题:“为什么要有历史课程?”“历史课程应当使学生发生怎样的变化和进步?”“作为一个历史教师,我的价值何在?”其实,从一开始当历史教师直到退休,所有的工作和努力,都在不断地回答和“刷新”你的回答,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

本次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数年,不少省市的同行已作了先行探索,留下了经验,也有教训。检验改革的标准有很多,但归根结蒂是实践结果中的宗旨和目标。诚然,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时代的进步已经成了家喻户晓的教育旗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内涵和答案却永远没有尽头,常答常惑、永思永新,因为时代在变,学生在变,需求在变,一切在变……,最原始的问题往往是最深刻的问题!

以上可能还是比较纯粹的一厢情愿,事实上,习惯的、功利的、民族性格的,还有改革内部的系统协调问题等种种因素,会使愿望与实践有很大的距离,并且是那么地实在、合理和牢固!这不仅需要我们成为志愿者、勇敢者,更需要我们是智慧者和灵动者。好在我们有“渡尽众生,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献身精神,更有那“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自佛是真佛”之气度。

不改革没有出路,改革就会有困惑,就会有危机。改革的大潮迎来的是充满风险的机遇,但对我行我素的“看看”和“等等”来说,只是错失的遗憾,而对百舸争流的“干干”和“冲冲”而言,才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成功的曙光,参与培训则是机遇的机遇!有位学员说得好:“为了学生的成长,先成长我们自己。”还有位学员大呼:“同学们,大家起来,担负着天下的兴亡!”

对头,让我们以第一个专题为核心,步步深入;愿我们抓好这有限的时间,都来做“干干”和“冲冲”!

2008年7月12日于北京

 

 

● 作业点评 ☆☆☆

 

《课程目标与教学设计》观后的一点感想

·学员liwan0371·

上午的视频中,给我留下印象较深的是南京的一位历史老师对新课程中“南京大屠杀”这个问题的处理方法。由于该校地处南京,所以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该校有着独特的地域优势,该老师不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去解决问题,而是带领学生去历史档案馆去找第一手资料,寻访亲身经历了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这种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让他们自己去感知去体会的做法,不仅避免了传统教学方式的枯燥、说教,而且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体现了新课改中对过程和方法要求的精神。通过这样灵活的教学手段,将课本上呆板的文字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还原了历史的本来面貌,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使学生对历史学科充满了期待,增强了历史课的吸引力,而且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大有益处。但是我所在的学校地处农村,学生可利用的学习资源较少,而且我们学校实行严格的寄宿制,这样以来,让学生亲身参与、亲身体会的机会可以说是微乎其微,因为一是没有条件,二是没有时间,真是遗憾!

【点评专家/王涛】这位老师提出来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农村中学如何破解教学条件对新课改制约的难题?这个问题似乎可以转换成:在缺乏现代化的教学环境里能否有效地实施新课程?实施新课改似乎必须有一定的客观条件的支持,否则就无法实施。我觉得这个问题主要是一个观念问题。新理念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评价一个教学设计是否有效不能以所运用的方法为准绳,而是以是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旨归。视频中该教师采用实地调查和研讨的方法成功地进行了教学设计,学生从中获取了南京大屠杀的相关知识,获得了史料搜集的方法,体验了合作学习的快乐,升华了对战争与和平这一重大问题的看法,激发了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有助于他们健康人格的形成,因而是一个具有启发性和示范性。那么在农村中学因为不具备南京这位老师独特的地理优势我们就无法进行新课程了吗?非也!教师可以搜集相关资料,将史实陈述的娓娓动听,用自己抑扬顿挫的语调和悲愤地情绪感染学生,用充满磁性的声音激发学生的想象,让他们在丰富的想象中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升华感情,掌握知识,通过图片呈现和比较法、神入法的灵活运用,激活兴趣,落实知识,提升能力,启迪思维,从而全面地落实新课程理念。由此可见,教学条件只是实施新课程的一个辅助条件,而非必要条件,只要一线教师富有创新精神,锐意进取,巧妙地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也同样能达到有效教学的目标。

 

注重补充教学资源应该成为一种教学常态

·史国强·

(河南省郑州市市辖区历史2班)

在旧版高中历史教材的教学中,我们教师基本上不用添加、补充太多的课外资源,只需要一本教材及一本教参就基本够用了,但是随着高中新教改的到来依靠一支粉笔、一本教材即可轻松解决教学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在新课标历史教学中,要想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补充教学资料已经是必需的,并且将是一种教学常态。因此,在即将开始的新课标的历史教学中我们教师就必须利用各种渠道尽可能多的占有最大量的历史资源。同时,对所占有的历史资源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类,结合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所教班级学生的基本特点进行课前筛选,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手中掌握的资源变为真实有效的教学资源。

历史教学中所使用的补充资源应该有以下几类:一、图片:这是最直观的教学资源,教学中要采用的图片必须对所教当节历史课具有有效性、代表性、对比性等特点。二、文字资源:这是最常用、最常见的教学资源,教学中所需要的必须对教材具有有效性、准确性、真实性、补充性等特点。三、视频资料:这是最生动、最形象、最具感染力的教学资源,教学中所需要的视频资源必须具有权威性、有效性、准确性、真实性、补充性等特点。四、教学中自主生成资源:是在师生互动中生成的,是最具实效性、也是所教学生最认可的资源,因此,教学中生成资源最应该让我们教师重视和利用。

【点评专家/张斌平】老师说得好:“一支粉笔、一本教材即可轻松解决教学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补充教学资源只所以成为常态,是因为教材作为教学资源地位的下降了,是因为教师潜力的激发成为资源拓展的关键,是因为新课程要为有思想、有艺术的老师创造历史教育的舞台!

 

专题式教学的一个案例分析的启发

·刘彦林·

今天的视频主题是专题式教学研讨,在今天的研讨中,罗劲松老师对专题式教学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其中有一点是专题式教学有利于跨学科知识之间的渗透,他举了一个例子进行说明:在05年之前讲中国的传统农业和西方的航海,一定要记住有唐朝的曲辕梨和西方的三角帆,但是在新的课程标准里,我们不仅要知道曲辕梨和三角帆,同时还要进行受力分析,让学生根据分析懂得曲辕梨与直辕梨之间省力的原因。

这种跨学科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打破我们传统的一支粉笔打天下的局面,仅凭口才去提高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是不行了。仅仅是一个曲辕梨和三角帆,不仅涉及了历史、地理,同时还有物理、数学。那么以后我们该如何进行历史教学呢?我认为一方面我们要尽最大努力去涉猎其它学科的知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主动与其它学科进行教研。通过我们的努力,我相信我们完全能够胜任高中新时期的历史教学。

【点评专家/张斌平】的确,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但有些明显跨学科的知识并不要求历史教师必须要掌握的,如受力分析之类。

 

落实三维目标的困惑与对策

·Wxmlyl·

(江西萍乡上栗历史一班辅导教师)

困惑

落实三维目标的过程中,又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误区:第一个误区,不能保证完整地落实三维目标。偏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忽略基础知识。

第二个误区,三维目标尚未真正走进教室。应该说在三维目标这个概念上,在很多老师的心里还不过是一个名词、一种形式,迷信题海战术。

第三个误区,在操作方法上,三维目标的落实有些手段生硬僵化,经常通过做个练习落实一下知识目标,做个填空知识目标,做个练习提升能力目标,或者是贴个标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这种标签式的三维目标,虽然有其名,但实际上是和三维目标的本质精神相背离的。

对策

第一,知识传授的有效与否,衡量的标准是学生是否有效接受,学生是否听懂。

第二,在备课的时候,总是把精力放在教什么,但是往往忽略如何教、怎样教的问题。有效教学的更高境界应该体现出四个维度,即在四个范围体现:

1.要看课堂教学的效率度。你的教学行为的有效性,你的目标的有效性,你的开放度,达成度等等。

2.课堂教学的开放度。包括了内容的开放度和对教科书的再开发问题,还有教学方式的开发度,包括个性化的、多样化的一些引领等等。

3.应该看课堂教学的深刻度。这个深刻度主要体现在内容处理的深刻上,学生思维的深刻上,我们视野的引领的深刻上。

最后一个衡量有效教学的标准,是幸福度。什么叫做幸福度呢?第一看学生的情感素质的发展程度;第二看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是否体验到了一种学习的乐趣、成功的乐趣等等;第三个就是学生能不能享受到智慧生成的这种成功的愉悦感。

【点评专家/王涛】wxmlyl老师揭示的问题比较深刻,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是以知识为载体、能力为支撑、过程为体验、方法为手段、情感为升华,三维目标统一于“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中心理念。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谨防统一性的割裂。Wxmlyl老师提出用效率度、开放度、深刻度和幸福度“四度”来衡量一节课的有效性,这个看法很有见地。“四度”可以看作为有效课堂的基本原则,至于如何真正落实四度可能需要在材料选择和方法运用等方面还需要进行深入的探索。

 

 

● 简报选萃 ☆☆☆

 

△△△ 山西省太原市历史一班

2008年暑期太原历史一班研修综述

·谢步成·

培训已进入第二天。在网络不尽人意的情况下,太原历史一班的学员冒着酷暑坚持观看视频、完成作业、登录论坛与专家交流,与同伴探讨,与辅导老师交流,这种刻苦学习的精神很让人感动。

为配合老师们的学习,我也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力争完成自己承担的任务。由于在我的平台上作业里显示的是全国历史老师的2000多份作业,真的很难找到咱们班的,我花了两个小时只找到六份作业。暂时我无法看到全部作业,无法直接在网上点评,请老师们理解。

不过,我自己布置的作业都已批阅。从一开始我就自己布置了作业和思考题,在其它班学员和辅导老师找不到作业的时候,我们班已提交了作业;在有的班学员还没看到辅导老师批语的时候,我已批阅了50份作业,并发了27个帖子,回复了37个帖子(以上为系统显示结果),还回了8个电话。尽管是想为老师们提供服务,但由于网络的原因而很难到位。

批阅老师们提交的作业时,我感受到了老师们的认真态度与勤于思考的精神:老师们对本次培训很重视,对三维目标的认识很到位,联系实际谈自己的体会很深刻,贯彻新课程精神的态度很坚决。

让我们共同努力,克服网络拥挤、系统弱智的困难,保质保量完成培训任务。

 

△△△ 新疆克拉玛依历史班

新疆克拉玛依历史班第二期班级简报

·许新梅·

又是一个艳阳天,我和班级有个约会,心里惦记着学员老师们的作业是否都上交了?于是起个大早。打开电脑,进入班级主页,开始了新一天的远程学习。

因为时间早,网络还算是较为通畅。在班级主页上,班级论坛中有一句话首先印入我的眼帘,“终于找到队伍了”。这是第一中学的郭英老师发出的感叹!原来昨天网络不畅造成很多老师都无法登陆上交作业,郭英老师的作业是在凌晨4点交上的。我们的老师真是辛苦呀!还有陈雪君、李刚老师也熬到零晨两三点,他们的学习精神太令人敬佩和感动了。

经过第一天的艰难摸索,老师们已基本上熟悉了发作业的程序,上交作业的人数在增多。今天主要是写专题二的作业,到目前为止,共有21位老师上交了作业,其中有王景琳、郭英、展朝辉、张九莲、邵雪慧、王玉珍、王琳、李大刚、王延洁、王华远、符姝、王智远、邓小强、陈漫、刘海燕等15位老师是写专题二作业的。

二中的邵雪慧:今天的视频中有一点提到专题式教学有利于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合作意识。这一点我很认同。在讲到“经济全球化”的内容时有不少老师都采用相同的做法:就是设置活动课,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调查经济全球化对本地区的影响。我想,经过这样地磨练,学生印象会非常深刻,学习效率肯定会得到提高。

十三中的王琳:对必修模块教学内容作整体思考,重新构建整合历史教学体系,这种体系有较多的跳跃,再加上学生知识储备不足,比较难教就在所难免了。比如因为缺乏经济方面的背景知识,学生难以理解一些政治现象的成因;又如,必修模块Ⅰ中由于缺失了西欧封建专制制度的内容,因此学生难以了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建立的历史进步性。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对必修模块三册教材作整体的思考。实录中“英国议会制和美国总统制的比较”处理的就很好,很有启发。

一中的张九莲:在新的教材之中,经常需要学生通过其他学科的角度与视野去全方位的了解历史,实现真正的综合思考。如曲辕犁、新航路的开辟时涉及造船技术的提高中,运用到物理课中受力分析的方法,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曲辕犁为何在耕作中就会比过去的直辕犁省力,大三角帆的使用为何能够让古代船只的航行一定程度摆脱了风向的限制,也才能真正理解这些看似简单的发明对整个人类文明进步的作用。

十三中的王景琳: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原因的探究。在过去章节体教学模式下,由于世界史要在高二才学,所以在高一上这一课时,要搞探究活动很难,在新的专题式教学体系下,由于学生在学鸦片战争这一课之前,在必修一已经学习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近代英国的政治制度,可以帮助学生从政治方面了解19世纪中英的差距。在必修二中又系统介绍了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的演进及工业革命,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从经济方面了解中国战败的原因,因此,专题教学更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还有很多老师的作业就不一一展现了。

老师们在作业里谈论着对新课程的认识和感受,述说着对新课程的期待,也渴望着对新课程的实践。虽然今天也时常被网络不畅而打断,但我们老师的毅力是十分顽强的。虽然我们目前班级平台上的交流还在初始化阶段,但我们相信未来几天学习的日子里会有一个相互的交流。我们更相信,以这次培训为契机,教学中真正更换观念,不断充实自我,不断收获着……

 

 

● 热点聚焦 ☆☆☆

 

聚焦“过程与方法”目标

“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提出不但是本次历史课程改革的亮点,也是实施的难点。关于这个问题,历史课程专家团队核心成员、北京西城教育研修学院张汉林老师进行了思考:

1.对历史三维目标的一点思考

/kcjs/kcyj/200612/4983.html

【摘要】我们谈论的“过程”,实际上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个是指概括的外在的学习活动的过程,如资料收集、问题探究、分组学习、合作探究;另一个是指具体的内在的学习思维的过程,如搜集资料的过程与方法,探究问题的过程与方法,辨析史料的过程与方法,比较历史事物的过程与方法,评论历史观点的过程与方法,论证的过程与方法,辩论的过程与方法,等等。“资料收集、问题探究”不是教学目标,“学会如何收集资料”,“学会如何探究问题”才是教学目标。

2.再论“过程与方法”目标

http://hist.cersp.com/Article/200706/6531.html

【摘要】历史课程标准中附有“教学活动建议”。这些建议,大部分都和“过程与方法”目标密切相关。据笔者粗略统计,这些教学活动涉及到板报、识图、纪年、讨论、辩论、图表、演剧、制作、收集资料、调查访问、辩论、比较等十余类。笔者试以收集资料和调查访问两种教学活动为例,谈谈自己对过程和方法目标的制定与表述的粗浅看法,以求教于方家。

3.谁的“过程与方法”——三谈“过程与方法”目标

http://hist.cersp.com/book/200707/6975.html

【摘要】新课程改革以来,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是:“过程与方法”是手段还是目标?我的看法是,不是所有的过程与方法都能当作目标,教师教学的过程与方法就只是手段,学生要掌握的思维过程与方法才是目标,前者是为后者服务的。这个看法,从逻辑上讲是行得通的:教师教学的过程与方法自然不是学生学习的目标,学生实然的思维过程与方法也不是目标,学生应然的思维过程与方法才是目标。从实践上讲,明确了这一点,“过程与方法”就不再虚无飘渺悬在空中,而成为老师们触手可及的东西。

 

 

● 互动问答 ☆☆☆

◇学员杨帆老师问]————————

情感价值重要还是高考知识点重要?

我看了专题后有一个非常深的感触,这是结合我们平时教书和学生接触时所感觉到的。现在的学生你说他没有爱国热情,确实是这样。比如升旗时不唱国歌,甚至感觉唱国歌很丢人。还有的根本就不会,这是我们中国人的悲哀,也是所有教育者的悲哀,我们的科目历史,实际是最好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培养的科目,但是无论是学校,还是学校领导,甚至高考的走向都无法体现它真正的价值更多的是从历史本身去学习和吸取经验和教训,来为现代化建设服务,而什么建设都需要合格的人才。但是基本的道德素质都不具备,怎么能成为人才。所以我觉得,历史重要的不是高考的知识点,而是它能给学生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历史团队答]———————

你是一个有思想的历史老师。我在这里摘选《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主编任鹏杰先生关于历史教育的精彩论述,以响应你的思考。

历史教育,目的是帮助学生通过学习历史,来认识自己、做好自己,一言以蔽之就是“服务人生”(亦即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无论学生将来做领袖,还是做普通百姓,最最紧要的事,莫过于具备健全的人格。历史教育服务人生所应达到的最高境界,就是人格。

康德说:“有两样东西,人们越是经常持久对之凝神思索,它们就越是使内心充满常新而日增的惊奇和敬畏: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对历史教育来说,还有一样更值得我们“惊奇和敬畏”的东西,那就是学生的生命成长、学生的人生境况。

——以上摘自《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杂志主编任鹏杰先生的最新思考:《历史教育:现在·思想·人格》, 见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8年第7期卷首。又可阅读:http://hist.cersp.com/Article/200807/10055.html

◇学员钟刘胜老师问]————————

经济专题教学要先学经济知识吗?

◇◇◇历史团队/张斌平答]—————

作为经济史专题教学安排,不需要安排专门的经济知识作为独立的教学内容。但进行专题史教学确实要求教师拓展知识视野,准确理解基本的经济学概念,了解基本的经济学原理等方面的内容,作为进行教学的基础。对经济学知识的学习,一定要紧密依托历史专题的课标要求和教材要求进行拓展。比如课程中的小农经济、如罗斯福新政中的货币政策的作用,最好有相关经济知识为基础。

◇学员丁改凤老师问]————————

怎样“深化”或“简化”才合适?

今天的课堂中专家曾谈到这样一个问题:课程标准和教材中有些内容比较简单,对于这些内容应加以深化;有些内容比较复杂,有些问题时间跨度比较大,内容也都很多,对于这样的内容在处理的时候应使学生有一个清晰的脉络。对于简单的问题应加以深化和扩展,那么究竟深化到什么样的程度,扩展到什么样的广度合适呢?同样的问题,有些复杂的内容,应该给学生一个清晰的脉络,那么就势必要舍弃和简化一部分内容,哪么究竟要简化那些内容呢?这也是我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对此问题困惑和分析。

◇◇◇历史团队/夏辉辉答]——————

第一,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在处理教材和教学设计方面,要有三读,一是读课标以及课标解读,这是国家的意志,体现专家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二是要读教材,教材是目标实施的具体依托,依据教材来理解这一问题的深度与广度,清理线索;三是要读老教师,老教师的课堂以及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这是最直接的现场教材,现在网络如此发达,网上大量优秀的教学设计也是可以借鉴的,但不能拿来未加研究就用,这是不利于个人成长的。

第二,年轻教师要改变“一次革命论”的思想,每一堂课、每学段教学所能解决的问题都是有限的,没有十全十美的课堂,历史知识的积累、历史思维能力的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专家们所讲的要给学生“形成一个清晰的思路”,并不是要我们一堂课去完成,可以通过比较长的时段逐渐完成。

第三,年轻教师的成长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比如教材的处理,我们常常去寻找一些“标准”,实际上,以我个人看法,教材的处理是一种无止境的艺术,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老教师可能会轻车就驾,新老师则要耐得住性子,静下来读一些书,比如讲到中国古代史,要翻回大学课本看看,找钱穆、何兆武的相关书籍看看,比如要讲西方启蒙思想,就要读一读那个时代的主要著作,比如《社会契约论》《论法的精神》,以及后人写的《哲学的故事》等。

第四,关于课堂教学与考试、评价的关系,历史教学要服务学生的人生,也要服务于现实,服务于高考,历史知识能力的考查从来都不回避试题,在每上一课之前,做做相关试题,有助于在课堂上提高效率,对重点与难点的把握会更准确一些。

◇学员杨帆老师问]—————————

“过程与方法”目标怎样在实践中体现?

我遇到的另一个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是以学生掌握思维过程与方法是目标,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很难做到,特别是新课改后,内容增加,课时却相对减少了,而真正想让学生来掌握,必须以引导和实践(也就是通过例题)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动脑,但时间却不能让我们去这样做,还有这一切都是以高考为指挥棒,所以难度更大,都不知道怎么做才能使学生学到知识,又学会分析问题,同时还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生活和为人处世还能体现,难啊!

◇◇◇历史团队/张汉林答]——————

杨帆老师,关于教学时间问题,应该有一个整体教学观。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在刚起步的时候,可能很费时间,但是在学生真正掌握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之后,教学就会非常轻松,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关于高考问题,从第一期的课改实验区的经验来看,课程改革和高考并不矛盾,深圳红岭中学的吴磊、山东省实验中学的钟红军课改很成功,高考成绩也非常优秀。

推荐阅读深圳红岭中学吴磊老师的教学探索系列文章,见《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7年第10、11、12、1、2期:①《小组讨论法在历史新课程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发展性课堂评价的实践探索之一》、②《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探索历史课堂新策略——发展性课堂评价的实践探索之二》、③《高中历史教学如何创设最佳情境课堂——发展性课堂评价的实践探索之三》、④《新课程理念下高三纸笔测试的四个变化——发展性课堂评价的实践探索之四》。

 

 

● 学员来信 ☆☆☆

 

历史课程团队的各位同仁:

  你们好!辛苦了!

    课程改革推行已经度过了几个春秋,中小学的课程改革走近了尾声,在校各位中小学教师都体会到课改所带来不同,与传统的教学相比而言。现在,我们也注意到课程改革的攻坚主要集中到高中的教材上来。从2004年开始到2008年,课程改革逐步步入正规,而与此同时,国家教育部为更好的推行、更好的适应课程改革,下了更大的力气、下更大的决心,下更大的措施来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由此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教师上岗培训前期工作,在此,向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的各位同仁以崇高敬意。

    截止今天,培训已经过去了三天,在三天的网上培训期间,虽然时间很短,但给人的感觉却从未有过,可以说耳目一新、振聋发聩,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此期间,我接触到了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以及与传统教学所有的优越之处、同时也让我们认识到课程改革将给我们国家的教育所带来的深远影响。

    例如:三维目标的提出。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与传统的教学是完全相反的,课程改革把学习的主体——学生,第一次真真的摆在了首要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重视,这样学生的能力就得到了锻炼。我国作为一人口资源大国在这一课程改革下,国民的素质也将得到真真的提高,应试教育走入素质教育,那么我国也就从人口资源大国向人口资源强国开始转变。

    与此同时,课程改革也推动了教师队伍的更新,教师开始从新认识这一职业所要具备的能力、专业基础知识等诸多方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工作已经提上日程,成为教育的关键只所在,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又该如何来面对这一历史变革呢?我想作为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也,应该 认真学习、努力思考、主动交流、深入钻研,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所在班级小组的各位历史教师都针对某一问题或各自所感兴趣的某一方面都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和观点,互动很活跃。

希望  在接下来的培训中,我们一起进步!

 

dzqloveeverywhere@163.com来信

 

 

● 特别链接 ☆☆☆

 

【编者按】此次远程研修的课程专家,大都参加过教育部2007年秋季高中历史新课程远程研修,由朱汉国、赵亚夫、任鹏杰、王雄主编,黄牧航、张汉林、何成刚、束鹏芳等共同编辑的2007年《全国历史新课程研修简报》,内容丰富扎实,颇值得细加研读,特别推荐给学员朋友们阅读参考。

链接地址:

1.《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博客“2007新课程远程研修”专栏

?do=blogs&id=89726&uid=80343

2.中国历史课程网的“精品推荐”专栏的“2007年全国课程远程研修简报”

http://hist.cersp.com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