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十大历
高考辅导怎样分析历史事
高考辅导怎样分析历史事
高考辅导如何解答历史选
高考辅导高三历史总复习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高考辅导之怎样做历史简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优秀历史试题设计一:台
最新热门    
 
历史博客:优秀历史博文精选 2

时间:2009-10-18 17:13:27  来源:历史博客
 


1、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2、农村初中历史教学亟待关注!

 


3、怎样上《新文化运动》才好

 


4、看历史和学历史(修改稿)

 

 

 

1、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waterlover的博客

http://blog.cersp.com/userlog18/42020/archives/2007/563081.shtml
 

好不容易捱到下课,我慌乱的跑出高一(5)班的(体育班,专门考体育,成绩很差的班)教室,脸上写满了痛苦与耻辱。这就是我的学生?明知道校长在后面听课还睡得津津有味!我一而再、再而三的从讲台跑下去叫醒他们,上课时不时被他们的睡功打断。我不愿去想象我当时有多么的尴尬,多么的难受,还有失败……如果今天不是校长在后面听课,会有这样的滋味涌上心头吗?不会!我已习惯他们的睡功,习惯他们的懒惰,习惯他们对学习的无望,习惯……

就是因为这些“习惯”,我在高一(5)班上课往往是满堂灌,课堂气氛自然是死气沉沉。我从来没有在自己身上找过原因,总喜欢把责任推给学生:这些学生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他们不是学习的料。

课后,校长的一席话惊醒我:“你这堂课最大的败笔是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你提出的问题,没有一个学生能回答;你不敢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究,学生的主动性没有被激发出来;你一路的讲,你累,学生也累。学生的基础差,反而更需要你站在学生的角度去酝酿教学设计。”

晚上备课,我第一次把高一(5)班的学生纳入到备课环节中。以《罗斯福新政》一课(部分内容)为例,阐述我备课的变化。

关于罗斯福新政的实施一目的教学,教师教学用书是这样设计的——本目学习可采取问题谈话的方式,围绕以下问题展开教学过程:(1)胡佛反危机为什么会失败?(2)罗斯福为什么能够击败胡佛当选为美国总统?(3)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有哪三个方面?又实施了哪些具体的改革项目?为什么要实施这改革项目?收到了什么成效?(4)罗斯福新政大体上可以分为哪两个阶段?

显然,这些问题的设置对于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很有帮助的,课堂气氛也可谓热烈非凡。可是,这些问题设计的对象是针对有一定历史基础的学生而言的。如果我也照搬,可以想象我的学生又是一问三不知,课堂教学还是走不出困境。于是,我降低难度,进行如下设计:

(1)罗斯福新政的背景是什么?(2)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有哪三个方面?又实施了哪些具体的改革项目?(3)罗斯福新政大体上可以分为哪两个阶段?

第二天,在高一(5)班上课,我明显看到学生活跃起来,回答问题的人数多了,睡觉的人数减少了。这些问题设计虽然很简单,在课本中容易找到,但它符合高一(5)班学生的学习情况,因而能吸引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促进历史课堂有效教学。

高一(5)班学生的学习变化告诉我们:一味的责怪学生,而没有去改变自我、从自身中寻找原因,只会把课堂教学变得更糟糕,只有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课堂教学才会有生命力。

 

 

 

 

 

2、农村初中历史教学亟待关注!


逝水年华

http://blog.cersp.com/userlog12/118555/archives/2007/563479.shtml


开学近一月了,这一个月来,我在教学上最大的感触就是农村的初中历史教学亟待关注!按理说,学生经过两年的初中生活和学习,应该基本掌握学习各个科目的方法,对教学的一般程序是了如指掌!可是,我在教学过程中感到这课简直是没法上啦!

首先,学生对历史教学的基本环节不清,历史课堂教学一般分为三个环节:第一环节:自主探究,初步构建本课知识结构;第二环节:体验探究,深入理解本课知识结构;第三环节:反思探究,感悟本课知识结构。在第一环节中学生通过自主和合作学习,构建本课的知识结构,一般8--10分钟左右;在第二环节中,一般由老师出示一些材料,设计一些问题进行追问,引导学生达成教学目标;在第三环节中,一般通过对本课知识结构的回顾,巩固所学知识,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在老师的引领下,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可是,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很难适应我的上课风格。

其次,学生经常问我一些书本上的议一议、想一想等问题,问我为什么不抄下来,让他们背诵。原来以前的老师都抄下来让他们背诵,可是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及对考试题型的研究这些问题是不会考的。我们只要在课堂上稍加点拨就可以了。

第三,学生的历史知识极度匮乏,阅读理解能力太差!一些基本史实不明,一些提炼观点、概括内容的材料答得是让你哭笑不得。史实我还可以跟学生讲讲,我总不能再跟他们上语文课吧!
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我想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中学历史专业教师的匮乏是主要原因,就拿我校来说吧,专业的历史教师只有一人,连我都不是(我以前是教语文的,因为刚来时教一个班级的语文,两个班级的政治。所以后来就让我教政治、历史了),其他的有语文改的,有音乐改的,有美术改的等等,其他学校情况也是如此。
二、领导重视程度不够也是重要原因,有一次期中考试要求老师也参加考试,教育局领导前来检查,看到我们在考政治历史,笑着说:“没想到你们学校小学科也组织考试,真不错!”政治历史参加中考已好多年了,我们的部分局领导还不清楚呢!

三、老师的教学业务水平有待提高。我们的老师下课忙得是娱乐,闲谈,有谁会去研究教学呢?我们连云港市历史教研员刘俊利老师在全国都是很有影响的。多次应邀为其他地方开展新课程培训,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很多文章。他早在几年前就提出了主题式的教学模式,对探究性学习很有研究,可是农村中学的历史老师对他的教学理念所知无几!

四、相关业务培训跟不上。导致很多老师上课就是读读划划,教学没有吸引力,历史学科的人文性体现在哪里呢?趣味性体现在哪里呢?研究性体现在哪里呢?对学生人生成长的指导性体现在哪里呢?

综述上述原因,我想解决的办法也就无需多言了。在此我强烈呼吁:加强农村中学的历史教学刻不容缓!农村中学的历史教学亟待关注!
 

 

 

 

3、看历史和学历史(修改稿)

张荣锁的博客

http://blog.cersp.com/userlog/15263/archives/2007/564246.shtml

那一天我和一位朋友去中山体育馆看世界杯乒乓球赛中国女队选拔赛,因为是第一次亲眼看这种最高水平的选拔赛,心情格外激动。我和朋友边看边评论,国手们的一招一试都看得真切。一会儿,比赛空隙有几个小学生喊着让国手们给他们签名。看着这几个活泼的孩子,我突然联想到我们的历史教学,有了一个令我震惊又喜悦的发现——过去我们百分之九十五的时间是在领着学生看历史,而非学历史!

这正是多少年来无数学生说学历史无用的奥秘之一!

你看,看打乒乓球和学打乒乓球是不同的。看打乒乓球包括看、听、评论、理解、知道了解几个部分。我们看到了场地、观众、教练、裁判、运动员和运动员的动作;我们听到了打球的声音、观众呐喊的声音、评论的声音;我们评论着运动员的动作、技术、得失;我们理解了某个技术或战术运用的原因;我们知道了比赛的结果。这一切的过程很丰富,但都是看的范畴。

学打乒乓球则不同了,除了看以外,还要模仿,还要拿起拍子实践,还要创新。

仔细想想吧,看刺绣和学刺绣,看戏和演戏,看跳舞和跳舞等有着多么大的不同。

我曾做过一个学生不愿学历史的原因的调查,结果许多学生都说感觉所学历史和他们没有关系。我想没有关系的原因其实是学生在看历史,而非学历史。更可悲的是,我们所看到的历史绝大部分都是别人告知的。我们一直在领着学生看历史、看热闹,而我们还美其名曰学历史,我们何曾学过?我们不是一直领着学生在看经过、分析原因、探讨性质、评说影响吗?这些不都是看和纸上谈兵吗?许多时候,我们看完历史热闹就完了,历史是历史,我们是我们,历史与我们无关。

要改变看一统天下的格局,我们必须弄清看和学究竟有什么不同。概括起来说,看一般包括看——听——知道——理解——评论几个部分。学一般包括看——听——知道——理解——评论——动手——模仿——实践——演练——创新——“作品”展示几个部分。由此,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学包括了看,看是学的前奏,但绝不等于学。

以下我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方面各举一两个例子详细说明。

关于西汉的黄老政治,我们一般是这样看的——看到了黄老政治实施的时间;分析黄老政治实施的原因(贫困、吸取秦亡原因等);理解黄老政治的含义(积极无为);了解黄老政治实施的情况;评价其结果。到此,我们基本上是看完了,而学还没有开始。

怎么才叫学了黄老政治呢?作为一个老师,他减少了对学生的过多干涉。作为学生,他放弃了做一些没有价值的事情。作为一个县长,他放弃了许多过分干涉老百姓的计划,开始思考什么是他该管的,什么不是他该管的。诸如此类才叫学了黄老政治。

关于明治维新,我们一般也只是看看——原因啦、内容啦、性质啦、方式啦、结果啦。当然如果我们某个学生看到鼓励发明一项内容而产生了发明创造的欲望,并去做了,那也勉强算学了。其实,真正学了明治维新的只有康、梁等人,因为他们搞了戊戌变法,那是对明治维新的模仿、选择、实践和再创造。

夏、商、西周时期我们基本上是用木制的耒、耜来耕作的。我们看到了耒耜的形状,了解了它们的用途,知道它们与后来的铁农具比是较落后的工具。到此我们好象是学完了,其实只是看完了。要想学的话,我们还必须亲手制作出耒、耜,然后找一块地亲自用它们耕作(石刀、蚌镰也可制作、使用)。如果我们再亲手制作出铁制农具,然后也用其亲自耕作一番那就更好了。通过对比,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才能真正体会出工具的落后和先进的“含义”,体会出古人劳动之艰辛等。

关于古代陶瓷业我们真是“学”了不少知识,连什么是青花、珐琅彩都知道。但无论知识多么丰富,我们还是常常停留在看的层次。为何不找点时间和学生一起去烧几个陶器出来呢?学到点东西总比只是看好吧。

近年来,人们对古代服饰很感兴趣。但在我们的教学中,往往只是领着学生看看而已。我们看到了历代服饰的样式、特点。而我们在赞叹其美的同时为什么不制作几套古代服装呢?我看还可以穿上一段时间。说不定还能有不错的创造呢。

看到和羡慕陶渊明的田园生活吧。如果你体会出其中的悠闲意境,并且过上或部分过上了那样的恬静、优美、闲适的天人合一的生活,你才算真正学习了古人的生活。学习的价值才最大程度地体现出来。否则,看过之后,仍然是陶渊明悠闲陶渊明的,我繁忙我的,那开历史课又有什么用呢?

     让我们大胆地学历史吧。只有学,才能使历史课充满情趣,才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只有学,才能培养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学,才能让我们的师生获得真才实学。

 

 

4、怎样上《新文化运动》才好

历史新课程的博客

http://blog.cersp.com/userlog10/105102/archives/2007/564600.shtml
 

上午刚听了一节课《新文化运动》,觉得有几点反思:

教师在阐述反对孔教的原因时说:“因为孔子要维护封建制度、维护皇帝制度、维护三纲五常”,所以袁世凯要借孔教复辟帝制。其实孔子想维护的是周礼,即奴隶制度。董仲舒是如何把儒学要维护的奴隶制度嫁接到维护封建制度方面的呢?

《新文化运动》中为什么先进的知识分子要把目光转到俄国?要不要解释给学生?

本课的核心问题到底是什么?哪个问题最值得探究?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还是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有教师认为孔子与孔教的区别要讲清楚;有教师认为重点应解释新文化的内容;有教师提出应该把今天人们推崇孔子与当年反对孔子结合起来;有教师提出应该把当前八荣八耻教育和新文化运动结合起来?

本课导入什么方式最好?我困惑,提出来,希望高手发表意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