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郑永生:由“林肯坐过汽
孙寅生:试解“六面碰壁
康生:由学生背历史教材
段进生:山东初中历史优
徐福生:专业化,差距有
刘春生:《国民革命运动
肖建生:《物质生活与习
王生:给学生真实的历史
牛群在尉迟寺遗址的 幸
[转贴]破解徐福率 童男
最新热门    
 
徐福生:要有“参考答案”吗

时间:2009-10-18 17:13:44  来源:徐福生
 


本文写于2005年4月,曾获连云港市“五四杯”一等奖,江苏省“师陶杯”二等奖,并发表于《连云港教育》。

 

一定要有“参考答案”吗
—— 兼谈此种教学观念和新课标之间的几点差距

 

222021   

连云港市锦屏高级中学     

lyg.x@x263.net


lyg徐福生老师的历史博客

http://blog.cersp.com/userlog5/77405/archives/2007/542194.shtml

 


[内容提要]在教学实践中,相当多的师生对参考答案有着严重的依赖。本文探讨了其形成原因,并进而分析了此种教学观念面对新课标的几点不足及应对措施。


[关 键 词]参考答案   教学观念   新课标     差距

 

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进行历史教学评价时,“除了学习档案、历史习作、历史制作和历史调查外,还有历史考试这种更常用的形式。”

通常,我们在设计历史考试的笔试内容时,应该首先考虑科学性、有效性和多样性及其统一。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的状况却不完全是这样:很多教师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所谓“方便”——剪刀加浆糊,或者复制加粘贴,完全的“拿来主义”。除此之外,还有一条金科玉律是万万不能忘记的:那就是一定要有“参考答案”。如果没有“参考答案”,哪怕题目再好,再有科学性、有效性和多样性,他们也是坚决地弃之不用。

除了这些教师之外,很多学生也有类似的情况。特别是当这些学生们自己在选做材料题和问答题的时候, 还没怎么地就一定要看“参考答案”。如果发现自己的答案和“参考答案”不一致了,哪怕是很小的差别(他们又如何能够答得和参考答案相一致呢),就怀疑自己,甚至以后就不再或不敢独立答题。

另外当教师下发练习时,很多学生对于材料题、问答题不是认真地阅读审题、积极地思考并精心组织语言,而是干脆不写或者随便地甚至胡乱地写几句,然后就等待老师公布“参考答案”了。
笔者开始以为师生中出现上述情形的并不很多,可调查后却发现实际情况远比想象的要多。震惊之余,更发现它给历史教学造成的负面影响也是非常严重的。

 
依赖“参考答案”的原因

为何很多教师对“参考答案”如此依赖呢?细查之下,“原因”主要有下面三种:

1、时间问题。借口无非是忙的很,没时间自己做答案,等等。

2、怕把握不住出题人的意图,害怕把答案给弄偏了。有参考答案看看,心中有底,评讲试卷才能有数。

3、认为“历史是死东西”,只要把答案告诉学生让其背一背就行了。

而学生们的原因和借口则又是:
1、不会做。就是自己认真做了,也是做不好;并进而干脆不做。
2、不是不愿意做,而是因为在做的过程中感觉特不爽,觉得特别“憋得慌”,“实在是不想费那个劲”。

3、也认为“历史是死东西”,背一背老师给的答案就行了,不用花功夫费劲去做。

如果对上面的情况再仔细分析一下的话,我们就会发现这些教师和学生的理由实际上只有两个:“不愿做”是态度问题;认为“历史是死东西,背一背就行”则是观念问题。

显然,观念问题是根本和核心,那种不愿意下力气去做、敷衍了事的态度恰恰是不正确的观念和认识造成的。

此种教学观念和新课标之间的差距

 

 

(一)、历史不是“死东西”
 
新课标在“课程的基本理念”明确写道:“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历史的经验教训是人类社会的宝贵财富,历史课程为社会服务绝不是一句空话!我们必须用历史的、现实的和发展的眼光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历史向来是各学科中时代感最强的。现行高中历史、特别是新课程充分体现了时代性特点,选择的是对现实社会仍具有一定影响或借鉴意义、有利于历史与现实紧密联系的历史知识,加强了与学生生活以及现实社会的联系。

例如,以人为本(人文主义精神)、民主与法治、和谐发展观(可持续发展问题)等等,都非常深刻地体现了时代精神。历史教师应该自觉地教育学生要以史为鉴,通过历史更好地认识现实,再通过现实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二)、相当多的教师连其眼里的“死东西”—历史知识也落实不到位

我们知道,历史知识内容主要由具体的历史史实和抽象的历史认识两部分构成,它包括三方面的主要内容:

1、具体的历史史实。 这类知识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就构成了具体历史史实的基本元素,如《权利法案》、孙中山等。掌握这些基本元素,是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要完成的基本任务。

2、基本的历史概念。 历史概念是在掌握具体的历史史实基础上,通过抽象概括而形成的对历史史实本质性的认识。它可以使学生抓住该概念所反映的历史史实的本质,从而更准确、更深刻地理解历史史实。

历史概念主要分为两种,一是分类性的历史概念,即对具体的历史史实进行归纳,概括出某一类历史史实的分类性或时段性特点,如母系社会、文艺复兴运动等;二是抽象性的历史概念,即对更大范围内的历史史实进行归类、概括、抽象,进而得出具有较深刻理论含义的规律性概念,如封建社会、资本原始积累等。

历史概念是教学中形成认知结构的中心环节。它形成的一般过程是通过分析历史现象的各种本质特征来把握其整体和内在的联系,例如“资本原始积累”概念的形成。历史概念形成的另一种形式是概念转移,当学生认知结构中具有上层概念时,就可以将其转化为新的下层概念。

许多历史概念之间都存在着某种递进式的联系,即前一个历史概念成为后一个历史概念形成的前提,后一概念是前一概念的递进,从而构成前后联系、上下递进的概念体系。历史概念体系的形成,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和历史规律。

3、基本的历史线索和规律。  它是历史发展过程中历史现象内部本质性联系的反映,包含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历史发展阶段的内在联系,以及对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预测。历史线索和规律是运用分析、综合、比较、归纳等思维形式,通过对历史史实和历史概念的判断、推理而形成的一种认识上的升华,如“民主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等。

掌握历史规律一般有两种途径。第一种是归纳法,即先了解若干史实或例子,然后运用归纳的认识方法,从具体的史实或例子中提炼,概括出某种历史规律。如通过对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分析比较,可以得出“在一定历史条件和国情下,改革也是社会变革的重要途径”的规律。当然,为了避免犯归纳不全的错误,必须把作为结论的规律表述限制在一定条件内,不能做绝对化的概括和总结。如上例,若把这一规律表述为“改革是社会变革的唯一途径”显然是错误的。
第二种是演绎法,即先了解某种规律的内涵,然后通过史实或例子对其进行论证或说明,从而使学习者认同或证明某种历史规律的存在。例如“资本主义制度战胜封建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这一规律,可以通过英、美、法、德、俄、日等国的实例来论证其正确性。但在运用此法时,要特别注意历史规律表述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因为几乎任何一种判断都可以找到特殊的例证来加以说明,那样就会把丰富多彩、有血有肉的历史变成某种公式的图解。

对照上述新课标的要求,笔者发现很多历史教师(当然也包括笔者自己)在历史知识的把握、体系设计与讲述引导、复习和实际应用等环节是十分不到位的,更惶论那种“让学生背背就行”的观念和新课标的差距之大了。

 

 

(三)、教学过程中“教和学”理念与方法的巨大差距

新课标在“课程目标  二、过程与方法”中明确写道:“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  

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的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新课标在“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中更是明确写道:

“3、…高中历史教学应在分析重大历史问题的基础上,揭示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和规律性,注意历史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注重学习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学习用历史的眼光看待问题。 4、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历史教学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逐步推进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与现代化。学生要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在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善于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切实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际上,改进教学方法的内容很多,但主要有两点,一是转变单一的教师课堂讲授式的教学方法为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二是转变学生被动接受式学习方法为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方法。

大家都有这样的认识,即: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包括教和学两个方面。

教学观念上,我们应该树立“以生为本”的意识,在民主教学、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创造性地探索不同的教学类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同时,我们也必须旗帜鲜明地宣布:学生也必须要改变被动接受的习惯,应该大胆地、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不断的改进学习方法,勇于提出问题,善于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是,有一点是一定要弄清楚的: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是建立在教师教法改进的基础上的!所以,历史教师的意识必须首先改变,哪怕再难!

(四)、学习意识的巨大差距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意识是十分重要的,而现代社会更要求人们“终生学习”,以不断地补充、更新知识以适应新的需求。

除了(三)中所述之外,我在教学实践中还提出了“学会学习,敢学习”、“学会学习的第一步,就是一定要学会看书”、“会思考的丑小鸭才能变成白天鹅”等等。在14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坚持落实到每一届的学生中,收到了极其良好的效果。现在他们中已经有很多人走上了工作岗位,这种意识也在他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而对于教师来说,学习意识则更为重要了,我们正在创建学习型的学校。特别是面对新课标,我们尤需加强学习。

 

 

(五)、创新意识的巨大差距

那些认为“历史是死东西”、只要学生背答案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缺乏创新意识的。他们是那样的依赖“参考答案”,几乎从来没有尝试过体现教学意图和教学思想的自编题、原创题,和历史新课标的差距是巨大的。

显然,教师如此,则学生的创新意识也是可想而知的如何差了。

而新课标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写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认真学习并努力贯彻新课标的精神后,情况就会发生根本的变化。如在学习了《世界近现代史》并与《中国近现代史》相联系后,学生们对我国历史国情的认识更深刻了,对改革开放更赞同了,对中国共产党更热爱了,看待当代世界和中国的社会现实问题也更是多了些理性、少了些偏激。他们甚至能对世界形势、我国的内政外交作出较准确的预测,提出一些很令人惊讶的相当不错的建议。

同时,他们对历史的兴趣也更浓厚了,学习劲头更足了。

(六)、学习评价的巨大差距

关于评价原则,新课标提出“遵循既注重结果,也注重过程的基本原则,灵活运用各种科学有效的评价手段,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做出定量和定性相接合的评价”。
关于评价方式,新课标提出学习档案、历史习作、历史制作、历史调查和历史考试五种主要方式。
然而在当前教学实践的评价体系中,对教师只看“教会了学生多少、让学生背会了多少”,对学生只看“背会了多少、书面考试得分多少”。

显而易见,二者之间的差距是巨大的。


综上所述,面对即将实施的历史新课标,我们一定要从教学实践的各方面进行反思,并加强学习,以期能够缩小和新课标之间的差距;进而以积极的、蓬勃向上的精神状态投入新课改这一历史潮流中去!

参考文献: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