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郑永生:由“林肯坐过汽
孙寅生:试解“六面碰壁
康生:由学生背历史教材
徐福生:要有“参考答案
徐福生:专业化,差距有
刘春生:《国民革命运动
肖建生:《物质生活与习
王生:给学生真实的历史
让爱温暖后进生的心灵
最新热门    
 
段进生:山东初中历史优质课评选

时间:2009-10-18 17:14:36  来源:段进生:…
 

 

段进生:新课改新实践新成果

——从山东省初中历史优质课评选看初中历史教学改革

 

《山东教育》2006(3、4)  

 

    2005年9月,山东省初中历史优质课评选在黄河入海口的东营市举行。本次评选活动是在新课程实验第一轮结束的情况下进行的,各市地参评的优质课都是经过层层选拔、逐级推出的,集中反映了新课改给初中历史教学带来的变化。笔者作为评委,三天听课下来,颇有感触。下面结合本次评选活动,就目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谈一谈个人的看法和体会,以求教于诸位同行。

 

    一、课堂教学的新变化

 

    1.教师从“复制者”向“建构者”转变

 

    大多数参评教师业已改变把教科书或教参视为“范本”、把教科书的内容当作金科玉律、把别人的教学设计当作亦步亦趋的向导、把自己当成教材或教参“复制者”的传统教学观念,他们在教学中视教材或教参为“文本”,是课堂教学中一个具有引导价值的、需要师生共同开发和利用的资源。他们依据课标要求,对其进行深入分析、重新建构,把自己形成的独特理解作为一种资源传递给学生,成为课程资源的积极“建构者”。

 

    如“美国的诞生”一课,教师没有按照“背景(或原因)、经过(或过程)、结果(或意义、影响)”这种“三段论”式的传统模式来讲述,而是把它放在整个美国资本主义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来重新建构,以“自由”为主线,把本课教学内容分成三个部分:“渴望自由”、“追求自由”、“保障自由”。这种独具匠心的设计,思路新颖,内容清晰,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激发了学生探索美国历史的兴趣。

 

    再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课,教师没有“复制”教材的三目“南昌起义、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而是从“星火”入手,把课堂教学流程分成三个板块:“火种是怎样出现的?”、“星星之火是在哪里点燃的?”、“星星之火是如何燎原的?”这种建构与上例有异曲同工之效。

 

    2.教师由“传授者”向“促进者”转变

 

    新课程要求改变以往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教学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本次评比活动中,多数教师改变了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师只负责教,学生只管学的传统观念,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在课堂教学中,他们有的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实现学习目标的最佳途径;有的通过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重点、难点问题;有的和学生一道探究、寻找真理,等等。

 

    如“中华文化的勃兴(一)”一课的“历法”一目,作为初一的学生对于“历法”这一概念是不甚了解的。授课教师巧妙设计:运用多媒体先出示一张日历,然后设问“从日历上你能找到那些知识?”指导学生观察从而得出“历法”所包含的基本内容;再指导学生看书,自己探究出先秦时期我国历法的辉煌成就。

 

    再如“大变革的时代”一课,教师为了解决“商鞅变法的背景”这一难点,利用多媒体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一个奴隶主的烦恼:我是一个奴隶主,授封300亩,役使奴隶500个,纳贡上千斗。剩余不够我挥霍,日子长悠悠。铁器牛耕初推广,正是好时候。大家帮我想一想,如何更享受。……我的土地是私自开垦的,到现在还是非法的,不定哪天就会被没收了,我是寝食不安,盼望土地变合法我就安心了。”教师的演绎,将学生带入当时的环境,师生一起来探究、解决这个奴隶主的烦恼,学生也就理解了剥削方式的变化,随着剥削方式的变化,奴隶主和奴隶的身份也发生了变化,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要求变法。

 

 

 

    3.教师由“独白者”向“对话者”转变

 

    在本次评优活动中,绝大多数教师逐步改变了“独白者”的教学方式,不再把自己置于课堂的中心,把课堂教学变成教师的“个人秀”,不再几乎“垄断”课堂里的所有话语权,把学生置于一种“失语”的境地,而是从“独白者”的角色中走出来,成为课堂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展开平等交流的“对话者”。他们在课堂教学中要么走下讲台,深入到学生中间;要么改变自身的话语方式,采用学生可以理解、可以接受的生活化语言;要么创设开放的教学情景,为对话的展开提供操作平台。

 

    如“大一统的汉朝”一课,教师在讲“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目时,采用了课本剧的形式。教师扮演汉武帝,另外三位学生分别扮演法家、道家、儒家。

 

    汉武帝:众爱卿,今国力强盛,诸子百家的各派人物也很活跃。诸王门下的宾客,常常批评朕的政策,对中央集权很不利。朕今天让你们给寡人出出主意,究竟采用什么思想来统治才能改变这种局面呢?

 

    法家:启奏陛下,恕臣直言,用法家的思想治国最好。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现在有些人目无国法,不把皇上放在眼里,整天说三道四,这样下去,对国家不利。制定严厉刑法,对乱说者冶罪,看今后谁还敢诽谤皇上?

 

    道家:陛下万岁!臣以为法家的建议不可取。禁止老百姓的言论容易引发叛乱,商纣及秦朝的历史就是前车之鉴。用道家思想来治国最好,先帝们一直用道家思想治国,才有了文景之治的繁荣景象。且陛下登基以来,运用道家思想治国,国势昌盛,蒸蒸日上。既然道家的思想这么好,那就应继续采用不动摇。

 

    儒家(董仲舒):陛下万岁!皇帝乃是天子,谁对皇帝说三道四就是对上天的冒犯,会遭到上天惩罚的。臣以为用儒家思想治国最好,用“仁”、“礼”来教化百姓,百姓就会安分守己,天下可以太平。臣以为要巩固统治,必须将那些不是儒家学说的诸子百家一律禁止,用儒家的思想来培训官员,教化百姓。只有这样,老百姓的思想才能统一,江山才会稳固。

 

    汉武帝:(走来走去,大声地自言自语)道家思想让人们没有约束,会说三道四,对中央集权不利。法家思想太残酷,不能体现朕的爱民之心。儒家思想治国,既体现朕的仁慈,又能教化百姓,还能实现思想上的统一。(目光正视前方,高声地、郑重地说)董爱卿言之有理,即刻拟诏,告示天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教师从“重学科”到“重育人”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要培养一代人的精神,必先使历史进驻个人,使个人在历史中汲取养分。”龚自珍也说过“欲知大道,必先治史”。历史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借鉴历史,明理启智。多数参评教师基本改变以往过分关注学科的重认知、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的教育观念,而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课堂教学中,不仅仅关注学生学习状况,更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如:有的教师在讲“商鞅变法”一目时,不单讲述变法的内容及对当时历史发展的影响,而是阐明历史上治国安邦的道理;在讲“汉与匈奴的和战”时,着重阐明军事外交的谋略对国家的重要影响;在讲“中华文化的勃兴”一课时,使学生从中体味中国古代科技发明的高超、诸子百家思想的深邃、文学艺术的不朽魅力等等。这些无不给学生以智慧的启迪,使学生从中领悟到做人行事的道理。

 

 

    二、反映出的问题

 

    1.把合作学习等同于小组学习

 

    新课标强调“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交流思想、合作学习”,倡导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改变单一个体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虽然已被广大教师接受并付诸实践,但在本次评优课中却发现部分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把合作学习等同于小组学习。

 

    如:部分教师不约而同地规定前后左右4位同学一组,进行合作学习,不顾学生是否方便、是否愿意,给人以死板机械的感觉。也有的教师把学习任务(教学内容)分配到各组,人为地减少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应思考的其他相关问题。而且往往是刚刚分好组,学生没说几句,就被教师叫起来汇报所谓的合作学习的“成果”了。

 

    2.教学过程缺少学法的指导

 

    新课标在教学目标上较以往有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增加了过去所没有的“过程与方法”,“过程”指的是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方法”指的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即学法,就是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着学法指导。在参赛教师提交的教学设计中,有近半数教师的教学目标中没有“过程与方法”,反映这些教师还未认真地学习过新课标。

 

    如有位教师在分析秦朝统一全国的原因时,只是笼统地列举了商鞅变法的影响、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等因素,却没有说明如何去分析(主观与客观原因、根本与直接原因),更没有上升到一种普遍性的方法规律。以后碰到类似的问题,如隋朝、元朝统一的原因,学生仍然不会去分析。

 

    3.主体参与的质量、程度不高

 

    衡量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程度的标准是什么?笔者从本次评优课发现,至今尚有部分教师把学生参与活动的人数和时间、学生回答问题的多少,作为评价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程度的标准,认为在课堂中学生参与提问、答问的人数较多,就是体现“学生为主体”的课。其实不然,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关键要看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和质量,表现为:学生的思维是否活跃,学生所回答的问题、提出的问题,是否会引起其他学生的思考;学生在进行学习活动时思维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如何;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上的变化在多大程度上是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而获得的。

 

    笔者还发现,就参赛教师的课堂教学看,大都是教师提问,学生没有或很少提问。问题由教师提还是由学生提有巨大的差异:对学生来说,前者是等问题,后者是自己发现问题。教师提问的依据都是自己的经验和教材,学生提问是求知的需求,表现出学习的主动性。而且,由学生提问,教师能够判断学生在原有知识与建构新知识之间的距离,以便根据学生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

 

 

    4.对生成资源重视不够

 

    教学目标是需要事先明确的,这堂课要教什么,学生要学什么,教师应该心中有数。但学生的课堂活动有时是无法预估、无法事先控制的,学生有些表现是“误入歧途”的,但这都是稍纵即逝的生成性资源。笔者从本次评优课发现,部分教师对此不够重视,他们把教学过程看成是静态的可以预测的操作程序,即使课堂里发生了什么“意外”,教师对其要么视而不见,要么生硬地纳入自己预设的轨道中来,学生失去了参与课堂、表达心声的自由和权利。

 

    如“汉与匈奴的和战”一课,有位教师在讲到东汉时期,北匈奴被东汉击败,部分西迁。那么,这批匈奴人哪去了?有位学生说成了今天的蒙古族,但教师却用一句话“今天的蒙古族与匈奴没有关系”就搪塞过去了。

 

    三、今后教学的建议

 

    为了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深入开展,针对新课程改革尤其是课堂教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在今后的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应进一步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1.处理好教学新理念与传统教学观的关系

 

    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的本质是教师组织学生学习,教师在课堂上要营造适合每位学习者的环境,从以教材为主走向以学生发展为主,从统一走向分散,从以讲授为主走向以指导学习、回答疑问为主,等等。但在新课程的实践中,却出现了两种倾向:一是穿新鞋、走老路,名义上进行新课改,实际行动中却固守过去的一套,认为过去的什么都好,陷入复古主义的泥潭;二是打着新课改的旗号,否定过去的一切,连一些好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特别是一些与新课改理念相吻合的方式、方法,统统抛弃,陷入历史虚无主义。正确的态度是在继承中发展,在传承中创新。

 

    2.处理好课程标准与教科书的关系

 

    课标是教学的依据、指导,教科书是课标的具体化。在教学中教师要以课标为指导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构建和整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教材,是以教材为中心,被动地围着教材转,教材怎么写,教师就怎么教,教材不仅是师生关注的中心和兴奋点,而且成为了控制师生行为的工具。用教材“教”,教材则是范例,教师不仅要解释教材,而且要以教材为圆心,可以从内容、形式上向外延伸。

 

    3.处理好教师和学生角色转换的关系

 

    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的核心是学生的主体参与,上课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师生一起分享理解、体验生命的价值和自我实现的过程。这使得教师的角色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淡化教师权威,摒弃强制性的统一思想、统一语言、统一行动;允许多元思维并存,与学生真正建立一种彼此敞开、彼此接纳、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有着人格碰撞与精神交流的新型师生关系——师生平等的民主关系。

 

 

 

    4.处理好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的关系

 

    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学生们主要是“听中学”和“看中学”的接受性学习。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即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在教师组织、指导下,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自己发现问题、自行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更加注重过程。实践证明,重结论轻过程、重过程轻结论都是不正确的,将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才合乎课改的理念。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问题,学生经历了探究性学习还没有得出规律性认识时,教师要进行必要的讲授和演示,两种学习方式缺一不可,不能走极端。

 

    5.处理好把握教材与课件制作的关系

 

    要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过去靠教科书,靠教师的讲述。因课本的容量及教师语言等因素的局限,很难充分做到这一点。要贯彻新理念、要活跃课堂气氛,先进的教学手段,尤其是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是必须的,也是老师们努力的目标。但是,有一点必须要清楚,课件制作得再好,水平再高,它是服务于教学内容的,是为建构教材而设计的。因此,切不可把过多的精力放在课件制作上,而忽视了对教材的分析、挖掘。否则,就是本末倒置,就是形式大于内容。

 

    山东省初中历史优质课评选,展示了各地三年来课改的成果,汇报了教师们改革、探索的成就。参赛者的教学示范性,为广大教师所借鉴,将深深地影响着今后我省初中历史教学改革的走向。

    (作者单位:济南市教研室)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