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设计 >> 正文
郑永生:由“林肯坐过汽
孙寅生:试解“六面碰壁
康生:由学生背历史教材
段进生:山东初中历史优
徐福生:要有“参考答案
徐福生:专业化,差距有
肖建生:《物质生活与习
王生:给学生真实的历史
最新热门    
 
刘春生:《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教学设计

时间:2009-10-18 17:04:55  来源:刘春生
 

           第三节    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编写:湖南省耒阳市一中  刘春生  审定:罗洪钦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直奉军阀联合结成反革命阵线;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工农运动的发展;帝国主义武装干涉中国革命;汉口、九江人民收回英租界;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2.能力方面:通过分析北伐和工农运动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并对北伐战争做出比较客观的分析;通过归纳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提高学生综合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教师在讲解具体历史问题时把分析问题的相关方法揭示出来,并使学生掌握,使学生在学习同一问题时也能用相关的方法去解决。
     2.通过讨论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使学生学会综合分析,归纳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讲述直奉军阀联合镇压革命,以及帝国主义为阻止北伐而制造的一连串血腥事件,教育学生认清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反动本质,反帝反封建是当时中国人民面临的主要任务。
     2.通过讲述北伐军将士浴血奋战的史实,让学生继承和发扬革命先辈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民族自信心和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1)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2)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2.难点:综合分析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与学互动设计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示例】
    导言一:问题式
    从北伐战争目的和条件入手导入新课: ①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后,电请孙中山北上干什么?(商讨和平统一中国问题)②孙中山北上途中,北京政局发生了什么变化?(冯玉祥遭排挤,段琪娴执掌政权)③封建军阀政权又巩固了,和平统一中国的希望化为泡影,只有以武力北伐军阀政府。1925年,有哪两件事为北伐战争奠定了基础?(五卅运动、东征)④教师要求学生具体了解这两件事对北伐具有的意义,导入北伐(背景)……


    导言二:问题式
    以学过的近代三次北伐历史回顾导入北伐战争:①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实行北伐,其目的和失败原因是什么?(推翻清朝统治,孤军深入)②1917年,孙中山在广州组织护法运动,进行北伐,这次北伐的起因和失败原因各是什么?(重新执政的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依靠西南军阀)③1921年,孙中山在广州再次举起护法旗帜,准备北伐,但很快失败,原因是什么?(军阀陈炯明叛变)④1926年,广东国民政府有准备北伐了,这次的命运又将如何呢?……


    导言三:讲述式
    1924年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后,全国性的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蓬勃发展;五卅反帝爱国运动为北伐战争准备了群众基础;两次东征打垮了陈炯明,巩固了广东革命根据地,为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奠定了基础。国民革命运动进入了高潮——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2.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教师提出问题,CAI课件展示问题、学生根据问题阅读思考)
【导学引思题】
1.北伐战争的条件是什么?它是在什么直接背景下进行的?
2.北伐战争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3.北伐战争开始于什么时候?
4.北伐的三个主要对象是谁?
5.北伐的方针、路线是什么?
6.北伐战争中发生过哪几次重要的战役?
7.北伐战争的胜利成果有哪些?
8.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是什么?


【思维提示】
    1.本目为本节教学重点,为完整把握“北伐战争”这一内容,宜把“北伐战争胜利原因”前移并入。
    2.充分阅读本目的文字材料、表格、画面和地图,增强感性认识,学会处理原始材料,并从第一手原始材料中提炼信息的方法和能力。


【归纳点拨1】
    1.北伐战争的历史条件(引导学生回顾第一、二节内容,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①政治基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军事基础:黄埔军校的建立
③群众基础:五卅运动掀起全国规模的反帝爱国运动高潮
④后方基础:两次东征的胜利,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


    2.北伐战争的直接背景
(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第一段小字部分,了解北伐前各派系军阀势力的消长情况。设问:原为死对头的吴佩孚和张作霖为什么会联合?)
直系吴佩孚和奉系张作霖达成谅解,结成反革命联合战线。(原因:①国民革命运动蓬勃发展,南方革命形势高涨;②冯玉祥国民军势力扩展;③封建军阀有着共同的根本利益;④帝国主义支持)。


【讨论点拨2】
    (CAI课件展示《中国国民党革命军出师北伐宣言》和《军阀孙、吴、张的势力》,提出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回答)
    中国国民党为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宣言(摘录)
    中国人民一切困苦之总原因,在帝国主义者之侵略及其工具卖国军阀之暴虐。中国人民唯一的需要,在建设一人民的统一政府;而过去数年间之经验,已证明帝国主义者及卖国军阀,实为和平统一之障碍,为革命势力之仇敌。……本党为实现中国人民之唯一的需要,统一政府之建设,巩固国民革命根据地,不能不出师以剿除卖国军阀之势力。

 

 

军阀孙、吴、张的实力
军 阀 控 制 地 区 兵 力
吴佩孚 湖南、湖北、河南和直隶的一部 20万
孙传芳 江苏、江西、安徽、浙江、福建 20万
张作霖 黑龙江、吉林、辽宁、热河、山东、察哈尔和直隶 35万
1.中国人民遭受灾难的原因是什么?(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压迫)
2.为什么20世纪以来中国长期处于分裂状态?(帝国主义分而治之以及军阀割据)
3.北伐要达到什么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全国)
4.北伐战争开始于什么时候?北伐军总司令是谁?(1926年,蒋介石)
(利用多媒体放映有关北伐战争开始时国民革命军北伐誓师大会的录像资料)
5.北伐的三个主要对象是谁?(吴佩孚、孙传芳、 张作霖)

 

 


【归纳点拨3】
(CAI课件展示《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提出下列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1.北伐战争的方针、路线:先集中主力北上,扫除吴佩孚的势力;再挥戈东进,围歼孙传芳的兵力;最后北上,消灭张作霖的军队,统一全国。
   (提问:北伐对象有3个,为何实行“先吴后孙再张”、各个击破的方针?让学生展开讨论,然后教师归纳学生的答案)
①张作霖遥居中国北方,对国民政府威胁较小,东南的孙传芳采取守势。盘踞河南、湖北的吴佩孚则采取攻势,南下进攻在湖南的唐生智,妄图以湖南作为进攻广东的根据地。所以,广东革命政府的当务之急是消灭吴佩孚。②当时的形势是敌强我弱,孙传芳、吴佩孚、张作霖三个军阀合计兵力75万,国民革命军只有10万人,所以必须集中兵力,各个击破敌人。北伐战略方针是正确的。正确的方针为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国民革命军北伐的经过(CAI课件展示)
(1)广州国民政府的北伐
① 两湖战场        汀泗桥、贺胜桥       占领武昌
                      消灭吴佩孚

② 江西战场        歼灭孙传芳主力       占领南昌
                
③ 闽浙战场   福建敌军起义    进占福建、浙江       占领南京、进驻上海

④ 国民政府迁都:广州  1927年初      武汉

(2)武汉国民政府继续北伐(又称第二次北伐)
     ① 背景:冯玉祥五原誓师;张作霖进军河南
② 时间:1927年春夏之交
             冯玉祥的部队
③ 经过      武汉北上的北伐军
             南京北上的北伐军         占领徐州


    3.北伐战争的结果(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CAI课件展示)
     北伐战争取得了重大胜利
     ①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
     ②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
     ③实现了革命重心的转移;革命重心从广州转移到武汉。
     ④扩大了革命区域;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
     ⑤有力配合和支持了工农运动。


    4.北伐战争取胜的原因
     ①国共团结合作,制定正确的北伐方针(先“吴”后“孙”再“张”)。
②广大工农群众支持(省港罢工委员会组织宣传运输;汉阳兵工厂工人断敌军火;农会做好后方支援)。
③广大将士作战英勇,共产党员起先锋模范作用(第四军叶挺独立团为第四军赢得“铁军”称号)。
   (在学生回答上述观点后,教师还应进一步启发学生:在上述原因中,哪一个是最主要的原因呢?还有没有其他因素呢?如五卅运动和东征的奠基作用)。


    (过渡)北伐战争是国民革命的主要内容,而工农运动也是整个国民革命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导学引思题】
1.工农运动同北伐战争胜利进军是什么关系?
2.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是什么时候?领导人是谁?
3.北伐战争期间,哪一地区的农民运动最为猛烈?为什么?


【思维提示】
     注意工农运动的发展也是国民革命运动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要用因果关系分析理解北伐战争与工农革命运动发展的关系。把工农革命运动的发展放在整个国民革命运动的大背景下去思考,而国共合作的推动是大革命时期工农运动迅速高涨的主要原因。


【讨论点拨】
(学生讨论回答)
    1.工农革命运动同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关系怎样?
     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工农革命运动大力支援北伐战争,促进了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又促进了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
    2.正当北伐战争胜利进军之时,上海爆发了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试问这次起义的时间和主要领导人是谁?
1927年,为迎接北伐军进入上海,上海工人在陈独秀,周恩来亲自指挥下举行了第三次武装起义,在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教师总结)
    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是当时工人运动大力发展,支持北伐战争的典型事例,特别是起义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势力,成为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光辉斗争的篇章。中国共产党在这次起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应该真正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


    3.在北伐战争胜利进军过程中,得到各地农民的大力支持,农民运动也迅速发展,打土豪、分田地,为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其中以什么地方的农民运动搞得最轰轰烈烈?为什么?
    湖南的农民运动搞得轰轰烈烈。表现在:①推翻地主阶级政权和武装;②一切权力归农会;③建立农民政权和武装;④支援北伐战争;⑤毛泽东发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CAI课件展示)
    农民在乡里造反……乃是广大的农民群众起来完成他们的历史使命,乃是乡村的民主势力起来打翻乡村的封建势力。宗法的封建性的土豪劣绅,不法地主阶级,是几千年专制政治的基础,帝国主义、军阀、贪官污吏的墙角。打翻这个封建势力,乃是国民革命的真正目标。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教师讲述]当时毛泽东专门发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文,称赞湖南农民运动的典型意义,“好得很”。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成为北伐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之一。


(教师提出问题,CAI课件展示问题,学生根据问题阅读思考)
【导学引思题】
    1.帝国主义为什么公开干涉中国革命?是怎样干涉中国革命的?
2.汉口、九江人民收回英租界是谁领导组织的?有什么重要历史意义?


【思维提示】
    1.第一个问题要从北伐战争的目的和胜利进军对帝国主义在华利益的打击方面思考,对于英国干涉要回顾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的情况,北伐战争重点进攻的地区即是英国的“势力范围”。注意前后联系、综合归纳。
    2.第2问要抓住汉口、九江人民收回英国租界的时间;1927年1月,国民政府已从广州迁往武汉。


【讨论点拨】
    1.帝国主义为什么公开干涉中国革命?
   (①中国封建军阀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和代理人,北伐胜利进军和工农运动高涨,打击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基础;②帝国主义为了维护自己在华特权。)
    2.英帝国主义为何表现特别积极?
    (北伐主战场在两湖地区,这里是英国长江流域势力范围,吴佩孚投靠英美帝国主义。)
    3.帝国主义是怎样干涉中国革命的?
(①支持吴佩孚、张作霖联合进军国民军;②公开干涉中国革命:制造了“万县惨案”、“一三惨案”、“九江惨案”和“南京惨案”。)
    4.北伐战争中中国人民进行反帝斗争的要求是什么?
(①废除不平等条约;②撤退外国军队;③收回租界)
    5.汉口、九江人民收回英租界是何时?由谁领导组织的?有何重要历史意义?
(1927年初,由武汉国民政府领导组织。这是中国人民自近代以来第一次从帝国主义手中收回被侵略的权益,给帝国主义以迎头痛击,大长了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志气。)

 


    3.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1926年7月,为“打倒列强、除军阀”,在国共合作的基础上,广东国民政府誓师北伐。北伐战争不到半年时间,势如破竹,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威震全国,大快人心。国民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正当北伐军胜利进军的时候,隐藏在革命阵营中的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右派集团加紧破坏革命,并先后发动反革命政变,导致国民大革命失败。国民大革命是怎样失败的?我们将在下一节课中去学习。
【知识网络】

 


【方法技巧】
    本节内容“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也可理解为“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高潮的表现一是“北伐军胜利进军”;二是“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三是“汉口、九江人民收回英租界。” 这些都是第一次国共合作后,国民革命取得的重大成果。

 

 


【拓展延伸】
    【例1】材料解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人民一切困苦之总原因,在帝国主义者之侵略及其工具卖国军阀之暴虐。中国人民唯一的需要,在建设一人民的统一政府;而过去数年间之经验,已证明帝国主义者及卖国军阀,实为和平统一之障碍,为革命势力之仇敌……本党为实现中国人民之唯一的需要,统一政府之建设,巩固国民革命根据地,不能不出师以剿除卖国军阀之势力。
                                          ——引自《北伐宣言》
     材料二    农民在乡里造反……乃是广大农民群众起来完成他们的历史使命,乃是乡村的封建势力。宗法封建性的土豪劣绅,不法地主阶级,是几千年专制政治的基础,帝国主义、军阀、贪官污吏的墙角。打翻这个封建势力,乃是国民革命的真正目标。
                                     ——引自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请回答:
   (1)材料一所反映的北伐的正确目的和正义性是什么?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斗争的目标是否相同?为什么?
【解析】回答第(1)问首先要认真读懂材料,根据题意从材料提炼信息;其次理解题意要求,“正确目的”即正确反映国民革命的任务;“正义性”即能反映广大国民的利益要求。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即能从材料中提炼答案。第(2)问也是对国民革命任务的理解。
【答案】(1)推翻帝国主义及其工具军阀反动势力,统一中国,巩固两广革命根据地。打倒列强,实现国家统一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2)斗争的目标相同。地主阶级是军阀和帝国主义在中国存在的基础,推翻封建势力和国民革命的目标是一致的。


【例2】问答题
    国民政府的北伐取得了胜利,其胜利的含义是什么?
解析:一是理解“胜利”含义,一是理解北伐的成果。
【答案】(1)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由于广大官兵英勇善战和正确的战略战术,北伐军连战连捷,基本上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张作霖也龟缩到了京津一带。北洋军阀在全国的统治基本上被推翻。(2)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北伐胜利进军使帝国主义非常恐慌,他们制造了一系列惨案来干涉中国革命。其目的不仅没达到,而且汉口、九江两租界还被收回,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嚣张气焰。(3)实现了革命重心的转移。1927年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使武汉成为全国革命的重心。(4)扩大了革命区域。随着北伐胜利进军,革命区域从珠江流域扩大到长江流域。(5)有力配合和支持了工农运动。北伐军所到之处,工会组织蓬勃发展;农村中成立了农民协会,推翻地主阶级的政权和武装,建立了农民的政权和武装。
    总之,北伐是国民大革命的主要形式,体现了“打倒列强,除军阀”的愿望和“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革命思想。


4.当堂检测反馈
一、选择题
1.北伐军开始北伐时,控制北京政府的军阀是                        (     )
A吴佩孚     B孙传芳      C张作霖         D段祺瑞
【解析】阅读教材《军阀孙、吴、张的实力》,即可得出答案。答案:C
2.大革命时期,打垮下列军阀的先后顺序是                           (  )
①吴佩孚  ②孙传芳  ③陈炯明  ④张作霖
A③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③④②①   D①④②③
【解析】1925年,两次东征消灭了陈炯明,发生在北伐战争开始前,①②④从北伐的方针去理解。答案:A
3.大革命期间,工人运动的主要目的是                             (  )
A支持北伐 B建立工会 C夺取中心城市 D发展共产党的力量
【解析】注意题干的限制问题“大革命期间”。这期间中共的主要任务是反帝反封建,一切为此任务服务。因而选A。答案:A
4.在北伐战争中,被称为“铁军”的是                              (  )
A黄埔学生军  B叶挺独立团  C第四军  D第一军
【解析】理解“叶挺独立团为第四军赢得‘铁军’的称号。” 答案:C
5.(2003年江苏高考)1927年国民政府决定收回汉口英租界的背景之一是 (  )
A英国军舰炮击北伐军      B北伐军占领了汉口
C国民政府已从其它国家收回租界 D英国宣布放弃租界利益
【解析】A项事实应当是英军炮击万县县城,C、D不符合历史事实,排除。收回汉口英租界是在英国水兵制造的“一三惨案”的背景下进行的。所以选B。答案:B
6.中国人民自近代以来,第一次从列强手中收回一些被侵略的权益,是指   (    )
   A中法战争期间,中国军队取得镇南关大捷
B北伐战争期间,武汉国民政府收回汉口和九江的英租界
C1943年,英美放弃治外法权等特权
D20世纪末,香港、澳门相继回归祖国
【解析】A项与题意不符,CD都发生在B之后,故选B。答案:B

 


五、资料链接
北伐誓词(摘录)
    嗟我将士,尔肃尔听。国民痛苦,火热水深。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本军兴师,救国救民。……保我平等,还我自由。实行主义,牺牲个人。有进无退,革命精神。嗟我将士,同心同德。毋忘耻辱,毋惮艰辛。毋惜尔死,毋钭尔生。壮烈之死,荣于偷生。嗟我将士,保此国家。嗟我将士,保此人民。遵守纪律、服从命令,唯纪与律,可以吱声。生命为私,纪律为公。生命为轻,命令为重。嗟我将士,团结精神。彻始彻终,相亲相爱。毋惧强敌,毋轻小丑。万众一心,风雨同舟。……嗟我将士,矢尔忠诚,三民主义,革命之魂。嗟我将士,共赋同仇。革命不成,将士之羞。嗟我将士,如兄如弟。生则俱生,死则俱死。存亡决续,绝于今兹。不率从者着,军法无私(一九二六牛年七月九日)
北伐战争胜利后,吴佩孚、孙传芳哪里去了?
    吴佩孚、孙传芳俩人并非在战争中被击毙的。在北伐之后,吴佩孚深感杀人如麻、罪孽深重,曾一度埋名隐姓。但是,“七•七”事变之后,在对日本问题上,他却保留了一点气节。当汪精卫派人劝他投降日本时,他向汪精卫交出了自己抄录的文天祥的《正气歌》,并多次拒绝日本的金钱美女的诱惑,高官厚禄的许诺。正因如此,他引起了日本人对他的百般仇视、忌恨。1939年11月24日,吴因吃饭不慎,误将一碎骨渣嵌进牙缝,刺破牙齿,这正为日本特务机关以治牙病为借口,施展阴谋而创造了良机,最终对吴痛下毒手,置吴于死地。这正如董必武先生所讲的:“吴佩孚虽然也是一个官阀,却和其他军阀截然不同。”
    孙传芳的下场又是另一种情况。1926年,他在江西被北伐军打垮后,余部收编于张作霖所辖,皇姑屯事件后,又寄食于张学良的门下。他为了遮人耳目,掩盖罪责,后来迁到天津英国租界,最终死于为父复仇的义女施剑翘的枪口之下。


北伐迅速获胜的原因
    1.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为北伐提供了坚强的领导。国共两党在北伐问题上意见一致,因而能够通力合作,进行正确的政治指导和军事指挥。两党能够发挥各自的专长,调动各自的力量,为共同的目标竭智尽力。没有两党的团结合作,北伐的胜利是不可能的。
    2.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支持,是北伐胜利的基础。北伐出师时,广东工农群众就组织了运输队、卫生队、宣传队等随军出征,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支前运动。北伐进军中,沿途农民为北伐军担任侦察、向导、送信、运输、救护,甚至拿起武器参战。湖南各界纷纷成立人民反吴战争委员会,组织宣传队、慰劳队、破坏队、交通队、向导队、暗探队、长矛队、敢死队等,英勇投入反军阀斗争,极大地鼓舞了士气,支持了战争。两湖粤汉路工人破坏铁路,迟滞了敌人的军事运输。汉阳兵工厂从9月1日起举行总罢工,断绝了敌人的军火来源。上海的解放,更是工人武装斗争的结果。民心所向是战争胜利的根源。
    3.中国共产党员英勇作战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在北伐军中,许多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担任军事和政治的负责工作,他们不怕牺牲,勇往直前,影响和鼓舞了广大官兵。叶挺独立团是共产党领导的队伍,觉悟程度特别高,战斗力特别强,担任北伐军先锋,一路夺关斩将,所向披靡,为北伐立下殊功。
    4.北伐军出兵时机恰当,战略部署正确。当时,吴佩孚军主力在河南,两湖空虚。而孙传芳兵力分散,又在山东、江苏与奉军对峙,无力主动出击。北伐军集中兵力先取两湖,然后由粤、湘、鄂数路夹击孙传芳,这一战略决定完全正确。蒋介石、李宗仁等国民革命军高级将领在北伐中的正确指挥,是北伐胜利进军的重要保证。
    5.北洋军阀黑暗腐败,矛盾重重。张、吴、孙三派互不统属,各怀鬼胎,不能配合行动。一些省级小军阀和大军阀亦有矛盾,为保存实力,在蒋介石争取下改换门庭。军令混乱、军心涣散、人民唾弃,加速了北洋军阀的瓦解。
    6.苏联的援助。苏联派了大批军事、政治顾问,协助北伐军制订战略方针和政治工作制度,并提供了大量的物资援助。1926年运来飞机、大炮、机枪、步枪等各种物资,仅步枪就有2万余支。
——《中国民主革命时期通史》,刘引泉主编,东方出版社


如何认识1925-1927年的冯玉祥及国民军
    1.1924年10月24日,冯玉祥及胡景翼、孙岳在北京政变后组成了国民军。国民军虽然仅存在二年多的时间,但在1925-1927年间对中国政局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冯玉祥及国民军代表了当时摇摆于革命战线与反动营垒之间的军政力量,其向背对大革命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北伐战争之所以势如破竹,固然是国共两党的军民浴血奋战的结果,但与国民军在北方的配合作战也有很大的关系。北洋集团的分化给北伐提供了一定的有利的条件。
    2.冯玉祥及国民军在此时的政治进步有较复杂的背景,并有很大的局限性
    北京政变后,冯玉祥因“倒戈”行动为北洋人物所不容,在政治上非常孤立。国民军一军控制着北京,由此为奉系所嫉忌而承受巨大的军事压力。该部所占据的地盘大多土地贫瘠,故经济十分困难,且因直隶保大地区为李景林所占据而与国民军二军地盘隔绝,在战略上处于不利的地位。此外,国民军缺少一个对外的港口,无法从海上补充急需的军火。所以,冯玉祥为把张作霖逐鹿中原,只能向国民党进步势力靠拢,以摆脱自己在政治上的被动地位。此前,冯玉祥与孙中山只有些书信往来,对其政治理论及事业根本不了解。此时,他希望通过国民党得到苏联的军事援助。国民军地处西北内陆没有从海上补给武器的来源,从地缘政治考虑,只能从与之相邻的苏联想办法。而且,从苏联进口军火不用付现款,这对国民军更是求之不得。但国民军接受苏联军事援助不是冯玉祥进步的标志与结果。就此事而言,苏联和冯玉祥都有各自的目的。当时,冯玉祥对苏联有一定的看法,对沙俄侵占中国领土及外蒙古受其控制不满。所以,冯玉祥在此接近苏联的目的不是出于意识形态的原因,主要是基于军事上的实际需要,与孙中山的“联俄”政策有一定的区别。
    尽管如此,冯玉祥与北洋军阀还是有区别的,这主要是由于其背后没有任何帝国主义背景。这是他能够接近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基础。所以,中国共产党及国民党左派人士重视对冯玉祥及国民军的改造工作,从而对国民革命起了重大作用。
    3.冯玉祥及国民军能与北洋军阀决裂,参加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首先,这是因为国共两党长期以来对冯玉祥所做艰苦细致的工作使他对国民革命有一定的认识。所以,冯玉祥的转变是大革命中错综复杂阶级力量重新组合的直接反映;此外,冯玉祥虽然与阎锡山等地方军阀的易帜投机有本质的不同,但在政治态度转变中被逼迫的成分仍占很大比重,其政治思想的基础不牢固。冯玉祥是在旧军阀意识没有得到根本改造下投入革命战线的,认识到这一点,就不难理解他为什么又迅速蜕化为国民党新军阀了。
    ——《试论冯玉祥及国民军在1925-1927年的政治态度》,刘敬忠,王树才,载《历史研究》2000年第5期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