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十大历
高考辅导怎样分析历史事
高考辅导怎样分析历史事
高考辅导如何解答历史选
高考辅导高三历史总复习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高考辅导之怎样做历史简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优秀历史试题设计一:台
最新热门    
 
全国历史课程研修简报(第12期)

时间:2009-10-18 17:13:54  来源:本站
 

全国历史课程研修简报

第12期[上]

2007年8月24日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博客同时发布]

 

■主  编:朱汉国 赵亚夫

 

■执行主编:任鹏杰 王 雄

 

■编  委:朱汉国 赵亚夫 任鹏杰 王 雄 黄牧航 

张汉林 何成刚 夏辉辉 陈亚东 卢 阳 

王  芳 秦立富 束鹏芳 张振鸿 龚育佳

徐赐成 虞文林 李  清 刘  俊 刘向荣

沈素英 李  杰 朱正标 沈为慧 吕准能

 

■本期责编:黄牧航  束鹏芳 任鹏杰 王  雄

 

 

目   录

 

◆ 编者寄语

我参与  我奉献  我收获  我快乐/朱汉国

换种活法——新课程中教师专业成长的断想/张汉林

◆ 群星璀璨

团队之星:何成刚

学员之星:

李建军 李 涛 魏武军 谢 睿 方奇灵 

周振飞 赵睿琴 黄少平 张聿军

指导教师之星: 

冷 涛 李 宇 王 馨 顾丽娟 谢书成

陈 贺 陈 杰

班主任之星: 

许建华 阿巴拜克力 杨炎梅 李学敏

班级之星:

新疆石河子班 天津班

◆ 百家争鸣

历史教育与教师/赵亚夫

讲述我们历史教师自己的课程故事

——历史教育叙事研究刍议(下)/何成刚 龚育佳

今天,你发展了吗?/朱正标

高中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缺失和历史教师的责任/朱能

我的教的最高境界是“不教”/王雄

古代传统政治伦理的反思/张静雯

◆ 作业赏析

编者按(束鹏芳)

关于教学风格/王强等 7篇

在新课程教学中需要研究的问题/王含凤等3篇

◆ 案例点评

教师的学习与反思/张聿军两篇(点评:束鹏芳)

一堂精彩的历史辩论课/周振飞(点评:吕准能)

◆ 研修案例

在学员回帖中看研修成效/束鹏芳

QQ 群里最后的对话

◆ 热点聚焦

 文字整理:王 芳 张振鸿 束鹏芳 

热点一:一线教师与教学研究

热点二:影响教师成长的因素

热点三:读书与教师成长

◆ 研修感言

成长:蝴蝶的故事/夏辉辉

新疆昌吉班:收获与前行(4篇)

课程直属团队:我快乐,我成长、我感谢(5篇)

◆ 简报选萃

伊犁州简报

◆ 研修花絮

 最后的晚餐/秦立富

◆ 团队赠语

任鹏杰等23人

 

 

 

 

◆ 编者寄语○○○

 

我参与 我奉献 我收获 我快乐

——写在2007年暑期高中历史课程远程研修结束之际

朱 汉 国

紧张而愉快的远程研修活动行将结束。回顾14天共同研修的朝朝夕夕,无论是研修指导组成员,还是研修班学员,共同的感触是:“我们累,但快乐着!”

是的,“累”,是我们共同的感受,但“快乐”,也是我们共同的体会。我们在参与中累,在奉献中累,在收获中累;但我们更在参与中快乐,在奉献中快乐,在收获中快乐!

▲▲▲ 我参与,我快乐——

远程课程研修对于我们大多数教师而言,都是有耳闻而无亲历的新鲜事物。14天的研修活动,令我们每位亲历者都庆幸能参与其间而兴奋不已。

《中史参》主编任鹏杰先生,可谓学术界的大忙人。但他接到邀请后,推掉“百忙”,义无反顾地投入到研修活动中。从对研修学员的具体指导,到研修简报的编辑,乐在其间。

刘向荣老师8月初来京,本是参加毕业10周年同学聚会。但得知研修指导团队人手不够时,二话不说,直奔凤凰岭,进驻研修总部。王雄老师、束鹏芳老师这两位江苏首批教授级中学教师,放下案边的在研项目,按时来到研修现场。10多天来,他们兢兢业业,一直为能参加这次研修而感到无比的荣幸。

感到参与快乐的何止研修团队的成员,更有那成百上千的研修学员。新疆哈密的梁静老师,当听到有远程研修活动的消息,想方设法报名参加,而且多次表示,一定要珍惜难得的机会。老师暑假探亲到新疆,当听到有研修活动,自费报名参加,把娘“家”变成了课堂,天天忙于下载文档、收看视频、撰写作业、与学员交流,忙得不亦乐乎。

类似梁静老师、老师的还有很多很多。下面摘录几位老师的研修感受:

张虹:能参加这次学习活动是我的幸运,我一定好好学,尽快吃透课改精神,提高自身素质,不辜负大家的辛苦和期望。(评:8月10号 高中历史课程简报第1期, 2007-08-14 20:23)

邓旭荣:此时已是夜深人静之时,,独自坐在电脑前品评课程简报,心情很愉快,因为看了上面的案例和点评,很受启发,能有效地指导今后的历史课堂教学。(评:8月10号 高中历史课程简报第1期, 2007-08-15 01:16)

叶丽芳:专家,感觉离我很遥远;但你们真切的语言与鼓舞又让我感觉你们很近很亲切。孩子还小,放假一天到晚都被缠着,只能利用他午睡的两三个小时进行远修,这几天的劳累加上网络的玩笑一度让我想放弃,但你们的话让我重拾了信心与勇气。一路同行!(评:8月10号 高中历史课程简报创刊号, 2007-08-13 14:41)

周海兵:浏览了很多历史教育网站中的精品文章,发现浏览网页越多心越虚,读的文章越多越觉得我要学习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面对新课程,我有必要重新思考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思路。看来,这次的研修学习是太有必要了。(评:8月13号 高中历史课程简报第3期, 2007-08-14 16:12)

张晓静:学,然后知不足。新课标的远程研修为我打开了学习、借鉴、思考的大门。看视频,读感言,品简报,好像每天学习的大餐,丰盛、充实,“味道很好,回味绵长”。(评:8月15号 高中历史课程简报第4期, 2007-08-15 21:31)

张宝华:下载、看视频、做作业、发评论。乐呼哉! (2007-08-21 12:39 [回帖])

还有一位陕西的学员,他谈到对这次研修活动的感受时说:“本来要回老家看望父母,结果被领导抓来接受培训,心里一万个不愿意。看了专家们的视频和历史简报,才发现真的很值得,突然从内心感谢起抓我的领导了。希望以后这样的培训还能继续抓我参加。”(评:8月10号 高中历史课程简报 第1期, 2007-08-13 11:34)

大家都为能参与这次研修活动而兴奋,而分外珍惜。据统计,在今年的研修学员中,自费报名参与者就有118人。

▲▲▲ 我奉献,我快乐——

由于种种客观因素,时间上正值酷暑季节,空间上横跨2个时区,又遭遇了黑客的无端攻击,这次远程研修感受了空前的困难。在困境下,研修团队成员团结一致,发扬了奉献精神。在奉献中,享受快乐。

在研修活动最初的几天中,网络不畅影响了学员作业的提交,也影响了课程研修简报的编辑。为了能及时出报,研修指导团队的全体成员,几乎天天忙到凌晨三、四点钟。多年担任《中学历史教学》主编的黄牧航教授曾感叹:编辑文本杂志多年,从没有如此累过。经过连日的熬夜,本来很瘦的赵亚夫教授更显清瘦。但他悲壮陈词:身虽瘦尽可肥天下,其乐哉!

在这里,我和亚夫教授请求大家记住如下大名:任鹏杰、王雄、黄牧航、束鹏芳、何成刚、张汉林、卢阳、王芳、夏辉辉、刘向荣、秦立富、陈亚东、李清、李杰、吕准能、沈为慧、沈素英、龚育佳、张振鸿、朱正标、徐赐成、虞文林、刘俊……

正是这些同仁的辛勤劳动和无私奉献,才使历史课程研修简报能天天如期上传,才使我们的研修活动能顺畅展开,也才使我们的研修活动吸引了大家,感动了大家。正如一些学员在研修评论中写道:

看了这三期的简报,参与了这三天的学习,给我的感觉可以用三个词来形容:感动、感谢、感染。知道专家团队的老师深夜仍在辛勤忙碌,我感动;看到同学发作业的时间,我感动,感动平凡的人在做着让人感觉不平凡的事。看到团队老师对我作业的点评,我感谢;深夜接到来自海南同行的问候,我感谢,感谢有这样一个平台让我们彼此能够交流。原以为新课程离我还很遥远,但看到有这样的团队精神,有这样努力敬业的同行,我深受感染。有了大家的努力,我想新课程一定会走进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评:8月13号 高中历史课程简报第3期, 2007-08-14 09:49, 李丽)

夜深之时,窗外灯火点点,间有秋虫的鸣叫营造出一种特有的寂静,我在阅读着,思考着,感动着……辛苦了,课程团队的老师们,还有我们的学员。专家的敬业、学员的好学,使我处处感受到历史教学的春天气息。看到朱正标老师在简报上对我赞誉之词,我感到惭愧,也感到压力。虽然因为网络的问题,我现在很难看到学员的作业,但通过我们的课程简报,我仍然可以强烈地感受到远程研修带给我们每个人的变化。(评:8月13号 高中历史课程简报第3期, 007-08-14 00:39, 陈杰)

读了这样的信息,我们还有什么辛苦可言,我们所付出的,我们所奉献的,不是得到了很好的回报了吗?

其实,在研修活动中所奉献的,何止只是研修指导团队呢?我们的班主任,我们的指导教师,我们每个学员,都在各自的岗位上,都从不同的角度,对我们的研修活动做出了特殊的贡献。正如阿勒泰历史班的李宇老师所说,他们班能顺利展开研修,应感谢他们的班主任许建华老师,感谢阿勒泰历史班的全体学员:“阿勒泰历史班38人,两名班主任一名指导老师,38名老师分布六县一市,一根光纤、一只电话穿越13万平方公里将历史学习的点点滴滴传到每一位学员面前,辛苦了许建华,辛苦了阿勒泰历史班的38名学员。虽地处边陲,条件艰苦,但我们38名学员的热情真诚可以与南海七月的流火相比。我怎能不为之不感动。谢谢许建华,谢谢现在还奋战在电脑前的我们。”(2007-08-16 17:55)

类似阿勒泰历史班的情况还有很多很多,如新疆昌吉历史班、新疆乌鲁木齐历史2班、新疆石河子班、天津班等等。

我奉献,我快乐,是我们共同的感受。

▲▲▲ 我收获,我快乐——

常言说,秋天是收获的季节。8月8日,立秋,是我们入住凤凰岭的第一天,也是今年秋天的第一天。在这里我们度过了初秋的14天,这14天也是我们收获的14天。在收获过程中,我们有汗水,有疲惫,更有喜悦和快乐。让我们听听满载收获学员的心声吧。

王新红: 这次课改培训真的受益不菲,同时也留给了我们深深的思索,明年的教学到底该怎样展开,相信每一个人心里都有所启发了。( 2007-08-21 09:4 0 [回帖])

陈艳:正在茫然无知中前行时,一道曙光给了我坚定的信念,让我继续,谢谢这次研修平台的专家们。(评: 8月10号 高中历史课程简报创刊号, 2007-08-15 23:53)

徐德群:东西真多,看得我眼花缭乱,也让我大开眼界,谢谢! (评:8月10号 高中历史课程简报第1期, 2007-08-15 07:12)

肖霞:丰富多彩的内容让人目不暇接,长了不少的见识,感谢专家学者给我们提供了学习的机会。(评:8月12号 高中历史课程简报第2期, 2007-08-13 22:25)

任志勇:开阔了眼界,远程进修好啊!阅读这些精彩的简报内容不亚于另一种享受! (评:8月12号 高中历史课程简报第2期, 2007-08-13 20:48)

唐家华:看了专家和一些研修的老师的文章和评论,使我茅塞顿开。(评:8月13号高中历史课程简报第3期, 2007-08-16 16:01)

李惠珍:《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是必修一的内容,对于必修一教材的内容,我个人觉得非常难操纵,特别是这一案例,虽说其中演变很容易弄清楚,但能否自如运用呢,能否让学生明白你在讲什么,记住你所讲的内容吗?这一切我都没有底,但看了这一案例,又看了专家给的评语,让我豁然开朗!(评:8月13号 高中历史课程简报第3期, 2007-08-15 19:23)

张晓静:几天研修,让我越来越离不开这里了。每天看视频,读文本,如同与专家们座谈,真是难得的好机会,有一种深入思考,探讨问题的酣畅淋漓的感觉。(评:8月17号 高中历史课程简报第6期, 2007-08-18 10:18)

浏览我们的研修简报,类似的评论还很多很多。在14天的研修活动中,学员们放弃休息时间,全身心地投入新课程的学习和研修中。他们为此废寝忘食,为此夜不能寐。正如韩小虹老师所说:“每天看视频、文本,梦中都是这些内容。”(评:8月13号 高中历史课程简报第3期, 2007-08-15 17:12)

14天的研修,涌现了许许多多学习的标兵和典型。 在这里,请允许我大声地朗读他们的名字:梁君华、付佳智、徐云、李建平、刘新胜、邓之贤、张晓静、阎卫荣、彭四蓉、赵家礼、李清春、石鹏莉、叶丽芳、郭春玲、王悦英、李建军、李涛、魏武军、谢睿、方奇灵、周振飞、 赵睿琴黄少平、冷涛、李宇、王馨、顾丽娟、谢书成、陈贺、许建华、阿巴拜克力、杨炎梅、李学敏、陈杰、张聿军……

我知道,我朗读的名单不是优秀学员的全部。参加2007年暑期高中历史远程研修的1500多位学员,每个人都有令人感动的故事。他们动人的故事,将永远激励我们去学习,将不断推动我们的研修活动向纵深发展。

2007年高中历史远程研修活动行将结束,我们将带着收获后的喜悦和快乐,奔向天山南北,奔向江河之间,奔向天涯海角,奔向祖国的四面八方。我相信,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高中历史新课程的研修一定会取得更丰硕的成果。

衷心感谢参与2007年暑期高中历史课程远程研修活动的全体老师!衷心感谢为2007年暑期高中历史课程远程研修活动所付出辛勤劳动的各位朋友!

 

换  种  活  法

——新课程中教师专业成长的断想

张汉林

新课程的本质,是一种社会文化的重构。自主、合作、民主、宽容、反省、创新,是新课程的核心价值观。找准教师专业成长的方向,就得明了这一点。

历史教育的本质,乃灵魂与灵魂的对话,包括古人与今人对话,教师和学生对话,学生和学生对话。通过对话,我们希望自己能抛弃愚蠢,学会睿智,忘掉仇恨,增加理解,生活更加美好。在对话中,教师如何对待历史,就是如何对待生活;教师如何对待学生,就是如何对待自己。

历史教育的起点和归宿都最终指向人——历史上的人,生活中的人;课堂上的人,社会中的人。古人已然逝去,学生正在成长,人人借助于形形色色的人来思考如何做自己,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连接点正是教师和教师的教育行为。因此,在现实中,教师的生活态度不容忽视:教师如何对待生活,就是如何对待历史;教师如何对待自己,就是如何对待学生。

如此看,我们所谓的“专业成长”,其实就是“换种活法”。

哦!换种活法,换种什么活法?

让阅读成为我们生活的习惯:阅读历史学书籍,懂历史脉络,晓历史细节,挖历史智慧,让历史课成为历史课,“把历史还给历史”,目的不是回到历史,而在于使历史活起来、变得有生命力,以便让学生的现在人生能够在历史学习中受益。阅读教育学、心理学书籍,让我们将教学提升为教育,将匠气提升为大气,不仅懂得“教什么”,而且明白“怎么教”;阅读哲学书籍,时时冒到形而上去放放风,在人性的更高处透透气,将有助于我们追思和感悟教育人生的真谛,摆脱形而下的烦恼和愚昧,知道什么才真正值得。

让思想成为我们生活的习惯:思想从何而来?多一些独立思考,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心”(理性),自主思考、自主激励、自主发展。多一些同仁间的协作,多一些师生间的互动,多一些更开放的集体协商,交换彼此的视野,交换彼此的观点,让大脑多元一点、复杂一点,多元过后方宽容,复杂过后才简单。

让评价成为我们生活的习惯:评价不是学习过后的奖惩,而是学习过程的内在指引。评价是有效学习的发动机、助推器,它与学习相伴始终、形影不离。让我们不要吝惜赏识和关爱的目光,将评价植根于日常教学。“拈花微笑”般的评价,何其自然默契,又怎能让人无动于衷?

让反省成为我们生活的习惯:反思更多地由情感转向理性,重在解决程序和行为层面“怎样做得更好”的问题。反省内含价值判断,反省的前提是敬畏。无所敬畏,也就无需反省,容易胡作非为。让我们怀着虔诚和感恩之心,面向“敬天”、“尊理”和“爱人”,日日三省吾身。

换种活法,谈何容易?改头换面,伤筋动骨,不得安宁。

换种活法,说简单也简单。穿衣吃饭,砍柴挑水,如此而已。

而这一切,都取决于你自己的判断和抉择。

 

 

 

◆ 群星璀璨○○○

 

团队之星——何成刚

 

 

 

 

当选理由:清瘦的智慧何处有,历史城门可以问。(束鹏芳)

 

 

学员之星——

 新疆阿勒泰班/李建军

            新疆阿克苏班/李 涛

            新疆乌鲁木齐1班/魏武军

            新疆博州班/谢 睿

            湖南岳阳班/方奇灵 周振飞

            新疆兵团2班/赵睿琴 黄少平

            课程团队直属班/张聿军

 

指导教师之星—— 

新疆石河子班/冷 涛 

新疆阿勒泰班/李 宇

新疆昌吉班/王 馨

新疆巴州班/顾丽娟

新疆兵团2班/谢书成

新疆喀什/陈 贺

课程团队直属班/陈 杰

 

班主任之星—— 

新疆阿勒泰班:许建华

新疆乌鲁木齐1班:阿巴拜克力

新疆塔城班:杨炎梅

天津班:李学敏

           

班级之星——   

新疆石河子班

天津班

 

 

 

◆ 百家争鸣○○○

刘向荣 王 芳

(栏目信箱:xiangrongliu@sina.com

 

▲▲▲主题:

 

高中教师的专业发展

问题缘起:新课程要求教师不断“充电”,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如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呢?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呢?在新课程中,年轻教师又应该怎样更好地成长呢?

 

历史教育与教师

赵亚夫

  对于历史教师似乎不应该多用历史教育的概念,因为文不对题。我们习惯用历史教学或教学法的概念对应自己的工作。教学,就是“教历史”。其中侧重传导知识和培养能力的任务。教法,就是研究“教”的套路。窄者,只论“教”的方法,宽者,则囊括教学的全过程,且以把握学科教学规律为己任。师范院校这般学,教学工作这般做。针对学生而言,“教历史”是个工作,针对自己而言,“教历史”是个职业。所以,“教”最要紧的是从循环往复中得到经验。有责任心者,除了教的经验之外,还关切“教”的技能和方法。但无论怎样深刻历史教学法的道理,都很难让我们的教师们接触到形而上的“历史教育”。

  我们都是教书匠。这是事实的写 真。尤其是经过彻底的“均贫教化”过的人们,喜欢用这个颇为“平民化”的词,而且可以因为自己的“平实”,去平庸地教课。一个教书匠,自然可以完全没有个人的主张和思想。善于“演课”的教书匠,可以“开花一堂”,但因“败絮平常”,不可能指引学生进入历史教育的堂奥。

  教书匠不大可能让学生喜欢上历史。就目前而言,一个好的教书匠,可以修炼成好的考试专家,教学专家,但决不会成就为优秀的历史教育家。那么,为什么面对新形势我们仍不愿意深究历史教育问题,而宁愿用历史教学法蹩脚地充任历史教育的功能呢?第一,社会人文科学教育没有应有的学术地位,加之“文化大革命”等社会运动造成的影响,历史教育忌讳犹深。如今,我国的发展虽然异常迅速,但从公共教育的角度看,还没有形成社会人文科学产生质的飞跃的社会环境。第二,社会人文科学的现代 理论基础不够丰厚,尤其是治学环境受竞争因素的干扰极大,历史教育信誉危机的现实不见扭转。第三,长期以来,人们对基础教育普遍不够重视。教育的重心在大学。无论是高中教育,还是初中教育,都瞄着升大学的思路办。结果是:历史教育不是大学的热门学科,甚至被排除在人们必备教养之外,当然无需重视;校长就不齿教育家的涵养,自然不想让学科教育家存活。第四,师范院校学科教育的苏联模式仍在延用,教师们的“师范专业性”,即表现在“学教学法”上。这样环环相扣,与时俱进的教学法不得不背着沉重的包袱气喘嘘嘘往前跑,到头来,既进不了历史学的门,也进不了教育学的门。进而使教学法训练出来的教师,都没有做教育家的抱负,做个好的教书匠已经满足了。这便是历史教育的现代尴尬。

  然而,社会的变化必然地反映在了学生身上,他们越来越不买教书匠的帐。中国社会的日新月异,终于促使基础教育在2000年推出了新课程。我们看到,《历史课程标准》试图将学科的教书匠转变为学科的教育家。但是,在接受新课程的同时,也有值得我们担忧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棒子过多地打在了教师身上,却不见解决实质问题。如上所述,教师们的教育思想滞后,方法陈旧等教书匠的特性,责任首先不在教师身上。要扭转教师的教育行为,必须客观分析历史成因和充分尊重历史经验,必须对学科教育理论与实践有详实的把握。否则,便会事与愿违。比如,在学科教师培训上,其理念,就有泛滥之嫌;其手段,就有弄戏之虞。总之,没有做在教师的情感、态度和智慧上。

  学校的历史教育,不能没有优秀的教师。教师优秀,讲亦优,活动亦优。新课程的实质,当重人格的开发与养成,而非形式的“教”或“学”的多样化。国外的教育理论,不都适宜于我们搬用,只可借来拓展眼界和启迪创新。如建构主义就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多元智能理论,也不过是众多现代教育论中的一种。历史教师必须有能力去辨析它们、运用它们。说得再明确些,我不希望我们的历史教师都是庄子笔下的“儒服儒士”,以为戴环冠,穿句履,挂玉玦,就是儒士了。(见《庄子(田方子》)在新课程面前,我们若失去了起码的判断力,且不善于运用历史的观点和方法思考问题,仅凭热情和感觉则是靠不住的,因为历史教育不可能照搬任何一种理论或模式。

  中国有着丰富的历史教育积淀,古代如此,近现代也如此。尤其是作用于人格教育方面的历史教育论,我们远没有做很好的整理。国外历史教育的概况我们也仅是略知一二,还谈不上把握。也就是说,无论是挖掘传统,还是从外边借鉴,可用于提升历史教师素养的基础十分宽厚。如今,我们或许不能太明确地划分地域和文化上的差别,但需要脚踏实地走自己的路。这条路若因故步自封的“眼下现实”而过窄,我们将失去国际性和时代性;若因不切实际的“超越现实”而过宽,我们将失去成功的动力和生命力。这决定了现代历史教育所定位的历史教师资质。

  有怎样的历史教师,就有怎样的历史教育。历史教育因历史教师而有生命力。引申说,有自信的历史教师,才有自信的历史教育。有自信的历史教育,才有自信的国民。所以,当历史教师充分且自觉地认识到历史教育的作用,并为做个优秀的历史教育家感到自豪时,历史教育才会在基础教育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原载《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4年第4期)

 

讲述我们历史教师自己的课程故事

——历史教育叙事研究刍议(下)

何成刚 龚育佳

通过上述典型案例的列举与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历史教育叙事研究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同时告诉我们一线历史教师,从事教学科研并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进行历史教育叙事研究,,以下几点是值得重视的:

第一,历史教育叙事研究的对象是已经发生的故事,具有鲜明的情境性和真实性,而不是对未来教育过程的设想或规划。这个故事必须有教育意义,值得认真探究。既然是故事,那自然离不开详细的情节和细节,有了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和精彩细腻的细节,也就使得这篇历史教育叙事研究具有了生动性和可读性的特点,容易引起阅读者的共鸣与讨论。其发生的过程会给阅读者以心灵上的冲击和启发,这与我们常见的上课前预设的“教学设计”或“教案”有着叙述风格和内容本质上的不同。就此而言,因为富有情感色彩的原因,历史教育叙事研究可以说是一种“原生态”、“原汁原味”的新的历史教学科研形态。当然,历史课程故事的篇幅可以是大篇幅的,比如南京宁海中学陈红老师的《备课日记》,也可以是短小精悍的,比如上文列举的四个片段,但必须是真实的记录,实事求是,不能有刻意的加工。

第二,撰写者不能只是叙述故事,还应该有对故事的反思、总结和研究。需要说明的是,与以往教育理念、原理指导历史教学科研不同的是,历史教育叙事研究并不是为了验证教育理念、教育原理的合理性,而是恰恰相反。历史教育叙事研究的结论,来自于对特定教学问题的思考,因为“课程故事”的不可复制性,这种结论未必具有普遍性,可能会得出三个结果:否定、完善或验证某些教育理论,正好于以往注重逻辑推理的实证研究不同。所以说,撰写者既是课程故事的参与者,也是课程故事的研究者。

严格来说,做到了如上强调的两点,还不能说完成了一篇成功的历史教育叙事研究。华东师大教育科学学院院长丁钢教授曾就优秀“叙事研究”的标准有一番高见,他说:如果叙事可以达到这样的境界,即不仅在讲述某个人物的教育生活故事的过程中揭示了一系列复杂的教育场景与行为关系,而且“照亮”了某个人物在此教育场景中的“心灵颤动”,可以给读者一种精神震撼,那么这就是非常好的叙事了。这应该是我们教师进行历史教育叙事研究所追求的目标境界。当然,对我们一线老师而言,由于教育叙事研究尚是一个新鲜的事物,如何更好地将这种方法运用能够到教学工作中去,还需要一个适应和探索过程,所以客观地说,总体上看目前高质量的历史教育叙事研究还是比较少的,应该在教学反思的基础上,辅之以缜密的逻辑思维,探索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上,还应继续努力。“历史博客”里曾有一位网名叫“沉思中的芦苇”老师发出强烈的期盼:我们期盼着走向草根的教育理论家,也期盼有自己话语系统的教育实践家。让我们说,要实现这一目标,历史教育叙事研究确确实实是一种不可忽视的重要方式。那么,我们历史教师如何在日常历史教学中进行历史教育叙事研究呢?

第一,要有敏锐的问题意识,同时不能带有任何假设、观点或理论模型去观察课堂和生活,否则极易遗漏或过滤掉有思维火花的现象。比如,历史课堂上突然生成的教学问题,往往与学生对历史的“元认知”有关,不同的“元认知”会产生不同的问题。作为历史教师,不但要善于捕捉课堂上有价值的问题,还要善于分析问题的根源,即学生为什么会提出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应该如何有效解决。带着这个问题意识,“叙”的虽然是已经发生的事,思考的却是教育的“未来”。比如有研究者发现,对武则天和慈禧的评价,男生和女生的差异是非常明显的。如果没有问题意识,这一点就容易忽略掉。

第二,对发生的有意义的历史课程故事要详细、真实、及时、全程地记载下来,尤其要把自己和学生在课程故事中的心理过程、思想状态或教学行为,比如思索、失误、反省、启发、感悟、惊喜、矛盾、斗争、冲突、调整思路等,准确无误地描述出来,必要时要不惜笔墨“深描”,绝对不能模糊、歪曲、篡改或美化事实。如果有的课程故事持续时间比较长,这就要求我们历史教师要对其进行全程的叙事研究。如果隔一段时间后再回忆记录,很容易失真,那么反思的结果就可能失去价值。从学术意义上看,这种行为、这个过程可以视之为我们历史教师在撰写自己的“历史教育史”或“教育自传”。这种概括如果恰当的话,那么,历史教育叙事研究就已经与近些年来史学界提倡的“口述史学”非常接近了。

第三,要养成经常进行“叙事研究”的习惯,避免“两天打鱼三天晒网”,善于积累,并注重对其进行“短时段”与“长时段”的反思,即不间断地对自己的“历史教育叙事”反复回味、研读,对自己的“历史教育叙事研究”进行反思与研究,总结经验、发现不足,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研究的水平,增强自己对于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的理解。当然,这种理解不是来源于对各种教育论著的阅读,而是从自己教育实践中归纳和总结出来的,因而带有强烈的“个体性”,体会会更加的深刻。据我所知,北京市历史特级教师、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的陈红老师做出了表率:她从参加工作到现在的20多年里,始终保持撰写课后叙事反思的良好习惯,从来没有中断。在这一点上,我们历史教研员应该“有为”,如果能够主动组织本辖区内历史教师围绕特定的历史课程故事展开微观研讨,那么,积累起来的大量历史教育叙事研究案例将是年轻历史教师提升专业发展的宝贵资源。

第四,在交流与研讨中进行历史教育叙事研究。与常见的注重公开发表的论文型历史教育科研相比,历史教育叙事研究的封闭性比较突出,且存在时间不长,难以留下历史的记录,更不容易总结反思。为了克服这一缺点,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这就迫切要求必须以开放的心态从事历史教育叙事研究,注重与历史同行的交流、切磋与研讨,以获取同行的帮助和指点。比如“案例一”和“案例三”发在“历史博客”上以后,立即引起了全国各地历史老师的积极关注和热烈讨论,大家对于案例中提出的历史教学、教育问题从不同角度各抒己见发表看法,提供了多种有益的解决方案。最后由对具体教学事件的分析上升到了对历史教育教学问题理论层面的思考,即思考历史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及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问题,让每一个参与讨论的历史老师都能从中汲取到讨论的智慧。

第五,应该注意将历史叙事研究与其他历史教育研究方法结合起来,而不是对立起来,做到互为补充。任何一种教育研究方法都有其优点和不足,作为研究者,要善于学习、吸收其他教育研究方法中理论分析见长的优点,将其运用到历史课程故事的研究中,必将有助于在更深层意义上对历史课程故事潜在价值的挖掘和开发,推动历史教育叙事研究有一个质的提升,进而提升实践历史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丁钢:《我们如何做教育叙事?——写给教师们》,《中国教育报》2004年10月21日

2.丁钢:《“教育叙事:接近日常教育‘真相'”》,《中国教育报》,2004年2月19日

3.张希希:《教育叙事研究是什么》,《教育研究》2006年第2期;

4.吕立杰:《教师课程行为转变的动因——一位品德与生活教师的课程故事》,《全球教育展望》2007年第3期;

5.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今天,你发展了吗?

——关于历史新课程发展性评价的反思

朱正标

今晚的在线研讨是关于新课程评价问题。参加在线研讨的老师和专家想必都能够感受到任鹏杰主编的睿智与幽默。当我从教室赶回家的时候,打开电脑,发现几乎每一个人都被任主编“发展”了一次。当然,我也不例外,当我被任主编“发展”的时候,心中是充满着愉悦的,也促使我思考关于评价的问题,这也是任主编“发展”所期待的。

人与人交往,贵在相知相识,贵在互相尊重与赏识。在日常教育活动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并不神秘,实际上,我们的评价“无时不在,也无所不在”,一个赏识的目光,一次哪怕轻微的赞许,都会在学生心底激起涟漪。一种充满着爱与尊重,真诚与期待的评价往往让学生受用终身,并悄悄地改变着一个学生的人生航行,甚至决定着一个学生的命运。

研修新课程,关于评价的关键词不可谓不多,质性评价与量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与甄别性评价,口头评价与书面评价,但作为新课程来说,最重要的一个关键词是发展,新课程追求的是一种发展性评价,关注的是生命的成长,一个精神与灵魂的发育。

每次接手一个新的班级,满眼望下去,尽是木纳与呆滞的目光,黑压压的如同无语的森林。生命成长的欲望已经降到了最低点,他们的心灵之河早已干涸,生命的花朵已经接近枯萎。他们是失败者,是另一种“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他们没有理想,也没有激情,没有创造,没有青春,他们已经被追逼到人生的死角,等待着像贱民一般被遗弃。我常常问自己,一个鲜活的生命体,衣食无忧,为什么会失去应有的光泽?

加里宁曾把教师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句无上的美誉没错,但充满工业文明的痕迹,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曾经断言:“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和可以培养他们的特殊世界,我可以保证随机选出任何一个……都可以把他们训练成为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特殊人物,如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小偷。”(高觉敷:《西方近代心理学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第264页)但是,这种断言恰恰忽略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性的一面,忽略了教育应该关注的是人类灵魂也就忽略了教育的本质,充分表现了教育者的傲慢与对生命成长的漠视。确实,在工业文明时代,人隶属于机器,成为机器时代每一个环节的螺丝钉。不仅如此,我们曾经经历过的革命时代的教育,“培养接班人”时代的教育,也是如此漠视个性发展的螺丝钉教育,那个时代塑造的是时代精英,人被分成机器中每个环节的不同部件,其中有着差等。谁能够成为精英?只有放弃个性,适应这种塑造的才会成为华生所言的医生、律师……

所以,在历史课上,当学生对秦始皇、对希特勒……的认知出现巨大偏差的时候,我不能不联想到奥斯威辛集中营里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的纳粹,他们可以一边弹着钢琴,一边优雅地将犹太人送进焚尸炉。我也不能不联想到社会上那种冷漠的“机械精英”,这些人可能是官员,也可能是医生,他们不缺乏知识,不缺乏才能,惟一缺乏的是对人生命的关注,良知、道德、爱心被官位的升迁、财富的追求、肉体的淫欲所替代,这才会有骇人听闻的黑砖窑,才会有无休止的矿难,才会有接连不断的大桥垮塌……

所以,评价,发展性评价,关系到新课程成败。评价是一种尺度,是一个衡量标准。新课程标准“三维目标”的实现最终决定于以此为依据所制定以及实施的评价标准。那么谁去用这把尺子?有多少把尺子?什么时候用什么尺子?对什么人用什么尺子?面对不同的评价结果又该如何面对。这些问题在我思考新课程评价问题时,始终让我无法回避。

我们用的最多的尺子是纸笔考试。前些日子,我的一位同学从丹麦回国。他曾经呆过瑞典,现在丹麦一家生物学研究机构。在与他交流中,我很快就将话题引入丹麦的教育问题上。让我惊讶的是,他告诉我,丹麦中小学几乎没有考试的。一个学生在进入大学前,一般只经历三次考试,小学毕业、初中毕业和高中毕业,除此之外,国家明确规定不允许任何人、任何学校进行任何书面考试。理由是一个人在进入成人社会之前,发展的潜能是多样性的,纸笔书面考试只能说明一个细小的方面,而因此对学生用成绩进行高低评价,对很多学生来说,是极不公平的。丹麦在我的心目中,有个哥本哈根学派和哥本哈根精神,一个北欧小国,能够创造科学奇迹,极具创造力,能不与这种教育理念相关吗?而丹麦的评价方式在舍弃纸笔考试的同时,可以想象的是评价尺度是多样的。我们历史新课程不是同样要提供多样性的评价方式吗?

谁能够有资格进行评价?我们的评价主体向来是教师,教师的权威之大,直接抵消我对我的儿子的影响。只有小学四年级的儿子在与我讨论问题的时候,逻辑依据经常是“我们老师说的”。中世纪,教会垄断教育,垄断着知识,垄断着圣经的解释权。是宗教改革,打破这种格局,人们开始阅读圣经,直接与上帝对话,开始对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上帝旨意进行判断。如果说评价主体的变化,教师的权威来自于野蛮时代对知识的垄断,当信息时代来临,教师不再成为知识的传递者角色的时候,师生关系开始发生革命性变化,一个人的成长注定要以发展性的目光注视,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就成为教育的追求目标。教师、学生自我、同伴、家长以及社会群体及机构都可能成为一个学生评价的主体。夏辉辉老师在组织学生看完《马王堆传奇》之后,当学生要将自己的习作放进成长档案袋的时候,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自我、对同伴进行评价。这些学生将会终身记得这次同伴对自己的评价,也将学会对自我的赏识。这些年,我对学生的历史课堂笔记本、历史错题集、日记提出一些革新建议,引导他们写学习收获,归纳错因,写教训,日记写每天每周的收获与人生体验。

实际上,有多少历史学习的途径,有多少历史学习的方法,就会有多少对学生历史学习的评价尺度。每一种评价方法都有其优势,也有其局限。不同地区的学生,不同学校的学生,评价方式同样也不一样,评价存在于每时每刻,方法与标准也千秋各异。一个充满着无限潜力的学生,孰能盖棺定论,以一卷判定终身?束鹏芳老师用陆游诗句“满村皆说蔡中郎”来暗喻新课程评价,可谓意境深远。

 

高中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缺失

和历史教师的责任

浙江省海宁市教研室 朱  能

http://znlshn.bokee.com/viewdiary.12049622.html

 

一、校园:知识和人文的分裂

作为基础教育的终端和高等教育的预备期,普通高中教育理应在知识和人文两方面为高中学生提供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的基础。但是现实中的重点高中教育存在着重知识、轻人文的现象。这一现象表明当前教育发展与其理想目标相差甚远。笔者列举以下若干现象部分证明:

(一)评价重学习成绩,轻品格修养

目前的教育教学对学习成绩和品格修养的评判愈益狭隘。即便是“学习成绩”,也只限于诊断性考试成绩,而没有生成性学习评价:在传统的期末总评成绩中虽有平时分数占30%的规定,但在实际操作中几乎为老师们所忽视;“品格修养”仅仅被理解为学习成绩的附属物而已。

几乎在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习惯性地因果推断:因为学生学习成绩好,所以他(她)的品格修养一定好。每问及老师能否说出这位学生的品格修养好在哪里时,听到的就是诸如“学习勤奋踏实”、“尊敬老师,虚心求教”、“乐于助人”、“关心集体”等评价,这样的词能或者较为全面地概括该学生的品格修养吗?

在每学年一度的“三好学生”评比中,学习成绩是硬杠子,品德考核则是随学习成绩高低而浮动的软性条件。如此的学生评价规则源于追求统一但不免狭隘,树立权威却不免专权的高考制度。同时,它还因如下两个因素被固化和强化。一是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欲望日益强烈的同时整个社会失业问题日益严重。父母对孩子的殷切期望便构筑了多问成绩少提修养的社会氛围。二是一些教育行政官员缺乏素养和道德,却能熟练运用潜规则,他们在一次次教育改革中逐渐形成了以垄断考试命题权力为核心的既得利益集团。面对当下的高中教育现状时,他们集体失语,扮演了“奴隶教育”的执行者的角色,参与了这场蚕食老师、学生和公民教育的盛宴。就有这样的学校领导在教师大会上公开宣称“高考成绩就是你们的生命”这一类似是而非的话。不仅如此,政府教育投入在国家GDP中所占的比例日益缩小;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教育资源分配的严重不合理。在这样一个物质和精神双重匮乏的教育环境里,评价机制日益狭隘,应试之风愈演愈烈。

(二)教育管理追求整齐划一,阻碍学生个性发展

当前社会发展态势多元化倾向日益加剧,学生在价值观的塑造方面普遍出现认识矛盾、意识焦虑等问题,计划经济下的的大一统教育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同时,教育工作者耽于学习和囿于制度成本的高昂,缺乏多元多层的主客观条件。上述两个因素导致“学生越来越难管”这句话几乎成了教育工作者的口头禅。

更为糟糕的是,在教育工作者眼中,所谓管理只是传统意义上的保证学生不出什么乱子,保证学生按部就班地勤奋读书,保证学生自觉遵守校规校纪,如此等等。在他们眼中,“管”的目的是保证学生获得好成绩。于是,在具体操作中,学校往往因为学生的一些突发事件和其他学校高考成绩提升的压力而不断强化控制,由此导致学生的个性受到极大的束缚。

以某重点高中为例,学校在办校的头几年都有一个元旦文艺汇演,这个活动很受老师和学生瞩目,这是一个有才艺的学生展示自己的好机会,也是让全校师生感受学校年青人活力和朝气的好机会。但是,最近几年,却已被每年国庆节前的形式日益呆板、曲目日益单调的班级大合唱所取代。试想,当你走进一个教室,听到的是一些仅仅在为某个考试或练习题目的答案在争论,看到的是连课间十分种也被作业所占领的情形,你会有怎样的感慨呢?
学校对老师的要求老师对自身的教学期望更多地是停留在知识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却很少讨论和反思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的达成度。

(三)教学过程缺乏情感态度,缺乏有效的反思机制

什么是好老师?一种是能教出高考、会考和联考班级该门学科平均分数好的老师。一种是既能达成知识和能力目标,又能增进学生人文素养的老师。虽然上述两种答案本身并不应该被置于决然对立的两极,但是在现实的高中教育中,前者是“常态”——正常且通常,后者是“变数”——变态和变化。

在日常教学中,有这样两个常见的现象颇能说明这一点:一是高三的教学课肯定不会被当作公开课参加各类各项课堂教学评比;二是从每学期学校进行的教学调查的反馈信息来看,受到学生欢迎的大抵是这样两类老师:能使学生考出好成绩的老师;能使学生感觉听起课来很能促使他们思考生活的老师,重要的是这两种类型的老师往往不会是同一个老师。

我不反对考试,因为在这样的社会里,也许只有考试还算是能守住相对公平底线的选拔方式。但是,我反对老师们仅仅为考试而教。当然,几乎没有一位老师说自己仅仅为考试而教,而且事实上这样纯净的考试教学课堂似乎也不存在。这里,我要质问那些老师,你的教学原点——出发点和归宿点——究竟是高尚理想还是考试现实?

平日里,我听到一些老师对他们所从事的工作的抱怨,这些抱怨里相当一部分是针对教育中的某些功利性的极端做法。但是,真正能在抱怨的同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改良努力的老师可谓凤毛麟角。在这里,生存的压力、理想和信念的丧失、从众求安逸的心理导致很多老师能想却不能做。

21世纪曾被很多人认为是新希望的开端。可是,我们的教育很大程度上仍旧是作坊式的应试教育。与90年代中期不同的是,今天它披着素质教育的外衣。应试教育是人文精神缺席的教育,是作为个体的人严重异化的教育。它的最大弊端是什么?学生情绪的被压抑,人格发展的被扭曲以及一个伟大民族创新能力的缺失。应试教育像是一条生产流水线,反映了当代中国教育界中的资本原始积累现象。它使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在十二年的学习中逐渐被扼杀;一代由一代有知识却无文化的青年的产生;虚伪和自私在青年一代中悄然的滋长和蔓延;学生过早地对学习失去信心甚至对生活带有绝望的念头而亲手结束花季年华。总而言之,我们抑制了青年学生的个性自由和创造精神,挫伤了青年学生的崇高理想和自尊自爱。

二、高中历史教学:价值目标与教师的责任

历史学是一门人学。历史学通过构建过去的生活生成和积淀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包括了人之成为人应具备的三大品质——独立、宽容和敬畏。“独立”是指自觉运用判断和行动的自由,保持对生活和社会的批判力。“宽容”是指充分尊重他人判断和行动的自由,对多元地社会发展能够给予足够地理解。“敬畏”是对自然资源、生命资源和社会资源理性地认识和利用,防范过度的包容和排斥,防范过度的自由和限制,防范过度的获取和舍弃。

历史的现场由人、社会和自然三种元素构成,其中以人为中心和重心。高中历史教学的核心价值是为青年学生人文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奠基。具体而言,通过历史的解读达成三个“学会”目标:一是“学会关心自己”,即青年学生能够自觉追寻和创造生命的意义,逐步养成独立的个性思考的习惯。二是“学会理解社会”,即青年学生初步学会对社会——国家和世界——的发展多元的、开放的理解,逐步具备理智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尚的历史使命感。三是“学会善待自然”,即青年学生初步认识科学在改造自然方面的进步性和有限性,逐步具备人类和自然共存共生的家园意识。

在上述目标达成的过程中,历史教师在理解历史和组织教学行为两方面负有责任。历史教师理解历史应该尊重人的作用和社会的多元发展。我们不仅需要用一种多元地具有包容性的观念理解历史,而且要重视对同一历史现象多面阐释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普遍规律的科学——唯物史观是我们教学中重要的理论指导。后人又把它分解为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它不仅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又指明了认识社会发展的一般方法。然而在中学历史教学实践中,我们却常常跌入理解上一个误区,把丰富的唯物史观仅仅理解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等几条机械的结论。这样的理解忽视了社会的多元发展,忽视了人在历史中的作用。

北京大学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创始人罗荣渠先生在厘清后人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错误认识并融合其他历史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元多线历史发展观。认为:“一元”是指“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是经济力的变革。”“多线”是指“在同一生产力状态下的不同社会的发展,受复杂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千差万别,但可以归纳成为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发展模式和不同的发展道路;任何一种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都不是单向度的、静态的,而是多向度的和动态的。”他把社会发展看成一个有机体,认为“生产力形态的变迁和同一生产力形态下的社会变迁,是由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的产物。这些因素一般包括:生态、人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国际交往等七大因素。” (《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和《现代化新论续篇》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5月第1版)

“一元多线”的历史发展观运用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特别要重视对“多元”的理解,这样才能逐步纠正长期以来过分关注“一元”的历史理解偏差。

以人民出版社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必修第一册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为例。从17世纪到18世纪,英美法通过革命开始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各国资产阶级进行了艰苦卓绝同时也是影响深远的民主政治建设。19世纪,随着各国先后开展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有了迅速发展,各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深入并趋向完善。在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基本框架下,各国的民主政治制度的具体形式各有千秋。如英国代议制度的形成和完善过程中呈现出渐进地温和变革,民众的斗争和政府的妥协相结合,尊重传统和遵循惯例等特点。又如美国1787年宪法特点的形成是和北美殖民地的历史传统,独立后的共和国困境、制宪者的民主政治理念及其制度创新、政治智慧密切相关的,尤其是制宪者的公共品质、妥协精神和高超的制宪技巧至今令人感佩。

在历史教学中让学生认知和理解上述国家民主政治制度的个性特点及其多方面的成因,尤其是关注政治传统、历史文化、历史人物在其中的重要作用,这对学生理解社会的多元发展和体验人在历史中的作用是很有意义的。

历史虽然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但历史阐释往往是多面的。教师在扎实历史专业知识并涉猎其他学科领域知识的基础上,从不同于现行教材的视角提出问题,激起学生的疑惑,运用课堂教学的诸多方式方法引导和推动学生解疑,课堂之外引导学生阅读一些相关的课外书帮助一些学生拓宽视野和增进思考,这个做法有助于逐渐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和习惯。

以现行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的第一章第一节《鸦片战争》的教学为例。教材分析鸦片战争的观察点是“中国近代革命史”,具有浓烈的阶级意识,学生在学习后往往只有一些如军事要强大,经济要发展,落后就要挨打,我们要爱国,清政府真腐败之类的“口号式”和“革命”的认识。笔者在执教中把鸦片战争定位于“天国的悲剧”,着力从清政府面对西方世界挑战的决策分析战争爆发的起因并从中感悟历史。

教学立意的实现需要一定的教学组织方式。本节课的具体流程是:细节切入,问题引导,材料铺路,学生讨论,师生对话,和“我的感悟”。

“细节切入”:笔者在执教时根据茅海建先生的《天朝的崩溃》,选取了林则徐在虎门硝烟前后所犯的错误这个细节引入。“问题引导”:笔者设计的第一个问题是“你认为谁应该对战争的爆发承担责任?”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广泛而热烈地讨论,学生在发言中一度产生了观点冲突,但对清政府应该承担责任这一点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上,第二个问题是“清政府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这是一个要求学生论从史出的问题。“材料铺路”:笔者根据上述的第二个问题提供了晚清经济、外交、武器和政治等方面的材料供学生自己阅读理解。“学生讨论”:要求学生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和周围的同学进行交流讨论。“师生对话”:在学生发言反馈信息过程中,展开师生对话以整理、引导和拓展学生的认识。“我的感悟”:要求学生在课后写出自己对鸦片战争爆发的一些感悟。

从课堂后的学生反馈情况看,笔者所任教的三个班级的三十个讨论小组中,大致有一半小组仍是诸如“落后就要挨打”之类的感悟,但其他小组写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如“鸦片战争带给当时社会的灾难和动乱,是我们现在在发展和实现现代化的借鉴。……中国要与世界共同合作,和平相处,……遵守国际经济发展中的规则,靠自己的力量和别人的协作使国家富强起来。”“(鸦片战争)那个时代,虽然英国的殖民扩张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必然,但对于清政府则又充满了太多的如果,……这段历史告诉我:正视历史!”“战争使人类受到灾难却也使人类觉醒。……如果没有当初的鸦片战争,以及其他战争,我们无法想象中国今天的发展是好还是坏。但是,我们必须不断往前看,在吸取前人的经验和教训后,使中国繁荣、富强和文明。”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本节课出示的材料大多来自《天朝的崩溃》这本书,于是就有少数学生去图书馆借阅该书来阅读。

在最近一年的高一教学中,笔者坚持向学生推荐一些课外书,鼓励和帮助他们去阅读。笔者所任教的文科实验班已经形成了阅读涉及历史、政治、哲学和文化类课外书的氛围。在课外和学生的聊天中,笔者也的确发现了他们之中不乏有独立见解的年青人。

组织学生社团活动,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作用,在多样化的活动实践中增长知识,关心国家,了解世界,同时增进合作与宽容的精神,发展学生独立性。这是我们在课堂外的责任。

另外,我们还收到了八份学生对“文革”亲历者的访谈录,非常真实地记录了被访者的历史记忆,同时也反映了采访者的感受。如有一位同学在访谈的最后这样写道:“抬起头,只见奶奶依旧仰着天,我1998年岁末,学生社团组织——世界知识之友社成立。其宗旨是“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社团倡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中国和世界的发展;用自己的头脑思考中国和世界的发展;用自己的笔写出中国和世界的发展。

社团活动主要内容之一是历史老师开设涉及国际时政和国内问题的专题讲座,如“走近‘三农’问题”、“向死而生——谈非典及其他”、“日本,一个陌生的国家”、“奔跑的大象——谈中国的和平崛起战略”等等,这些讲座在学生中引起一定的反响。另外,社团还根据时事热点组织一些讨论会,如在2004年美国大选之际,组织了“我看美国大选”的讨论会,通过大家的交流讨论,使同学们对美国的选举制度有了初步的认知和理解。社团成员自己撰稿、自己编辑的《时事评论》不定期出刊。

社团在老师的组织下举办一些学校规模的系列活动。2005年9月下旬至12月中旬举办了“当战争遭遇人性——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的活动。活动期间,海高学生观赏了四部经典地反映“战争与人性”话题的电影——《钢琴家》(波兰)、《太极旗飘扬》(韩国)、《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德国)和《辛德勒名单》(美国)。海高学生在赏析电影的过程中先后举行了两次讨论会,其中一次是和宏达高级中学的学生一起讨论“战争与人性”的话题。笔者作了一次题为《如何向善》的讲座。在征文活动中,我们共收到26篇来自高一和高二文科班的文章,较为充分地表达了学生对“战争与人性”的感悟。通过本次活动,丰富了海高学生的课余生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去感悟人性这个需要用一生去认真对待的永恒话题。活动结束时,我们对征文获奖的学生进行了物质奖励,奖品是夏中义先生主编的一套大学人文读本,以期他们能从书本中获得更多得教益。后来出现了一批同学纷纷去购买这套书的景况。

今年是 “文化大革命”开始四十周年,“文革”是扼住国家命运之喉的浩劫、伤害民族尊严的浩劫,更是剥夺每一个生命权利、摧残灵魂和肉体的浩劫。我们的祖辈和父辈把这段刻骨的记忆埋在心底,而我们对这段历史的记忆则拥塞着许多盲点和误区。记忆还是遗忘,这是一个维系我们每一个生命存在和发展的问题。为此,我们历史组全体同仁和学生共同努力,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整理收集“文革”资料,用了两个星期的时间布置了一间“文革”历史展览室。其中的实物展品均有学生提供,包括形态各异的像章、保存完好的成套连环画、70年代早期的《红旗》杂志,“文革”期间发行的邮票,1967年出产的颇具时代特点的台钟等等。

还想再问什么,可随即又闭上了口,我知道,奶奶也不想再多说什么,且让她好好去抚平这做心灵的创伤吧;奶奶脸上的两道泪痕仍然依稀可见,这哪里是什么眼泪,分明是对历史永久的记忆。”又有同学这样写道:“陆大妈最后的那番话,似乎是对文革时期的向往,也流露出对当前生活的一丝不满。然而又是什么使她依旧怀念文革年代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也值得大家深思的问题。”等等。

“文革”展览室在开放的一周时间里,不同年级的学生纷纷前来参观,甚至还吸引了本校的和嘉兴市来我校参加教研活动的老师们。大约有近30位同学在参观留言本上写下了自己的感想。虽然其中也有个别的不文明的语言,但绝大多数同学表达了参观感知“文革”历史时的惊讶和这种历史必须杜绝的态度。

行文至此,正值众多高级中学大摆庆功宴,在领导们老师们觥筹交错之际,我们究竟有多少值得欣慰的理由?逐年攀升的重点率并不能掩盖人文精神缺失的事实。知识传授是增强人的外在力量,而精神熏陶才能完善着人的内在心智,所谓“精神成人”。历史教师在当下的教育环境中算是一个弱势群体,我们不可能改变教育环境,但可以改变课堂的某个角落,可以影响一些学生的观念和行为。通过渐进的甚至只是点滴的方式,我们承担起为青年学生人文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奠基的责任。

这是我们的责任,其实这更是我们的本份。

 

教的最高境界是“不教”

王  雄

历史探究学习首先是自主学习。可是在目前,国内绝大多数中小学不太可能实现让学生自主去探究。这倒不是教师们觉得自主探究不好,而是感到真正实行起来有种种困难。让我们来分析一个教学案例,看看在具体教学中,究竟有哪些困难在阻碍我们?

一、为什么我要讲个不停?

  案例:老师是一位有十多年教学经验的历史教师,他的历史课学生还是比较喜欢听的,在公开课上也能条理清晰、生动形象地讲述历史事件或人物。新课程推进以后,有一节探究讨论课《商鞅变法的失败与成功》,学生的讨论才开始,就被他打断了。然后,他从商鞅变法的原因、目的,讲到变法的艰难,最讲到变法的成功与商鞅被处死,足足用了30分钟,还剩5分钟,他要求学生再讨论,可是学生们面面相觑,谁也不说话。下课以后,老师也知道,作为一节探究讨论课,是失败了。笔者问他:"为什么教师要讲个不停?"他的理由是:

  第一,讨论中出现了错误,特别是史实错误,比如商鞅变法的原因主要要从秦国希望更加强大来讲,不能说商鞅与秦孝公有缘分。与其学生接受错误的史实,不如我把正确的讲给他们听;

  第二,学生毕竟知识有限,让他们自己探究,自己讨论,没有历史知识作基础,简直就在瞎说,这样的讨论对历史学习效果不会很好,反而会造成不必要的错误,还得靠教师来纠正,不如开始就给他们正确的知识。

  老师提出的两点理由很有代表性,此外,教师们还有另外一些看法,如:"学生缺乏自学的能力,很多人连课本都看不懂,要是给他们看史料探究问题,他们怎么看得懂呢?"、"教学进度是按计划进行的,讨论很费时间,进度就会受影响。"、"探究或讨论时,课本内容很难满足学生,必须开发课程资源,可是,这又是个系统工程,一个教师怎么能够完成呢?"、"现在还不清楚考试改革将如何进?这样的探究有效果么?"反正教师们可以提出一大堆理由来说明探究学习实施很艰难,说明当前学校基本上不具备探究的条件。

  应该说,教师的理由都是客观事实。但是,总的来看,教师考虑问题的角度是站在传统教学理论的立场上的。教师们本就是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又经过亲身实践,感觉到以灌输法为主的讲授模式在现实教学中确实有效,不过,这个有效指的是应付考试,而不是学生智能与品德的发展。那么,应当如何看待教师的那些看法,又该如何解决教师们提出的问题呢?

二、探究学习实施中六点疑虑的分析

  教育的本质在于引导与促进学生的发展,而发展的最终结果便是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上的独立。接受学习当然是知识传承的重要途径,当然有它自身的价值。因此,新课程提倡的探究学习并不是完全取代接受学习,而是对接受学习进行必要的补充,这种补充不仅仅是改变单一学习方式带来的弊端,有时甚至是将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加以融合[1]。但是,现在接受学习占据了学生学习生活的全部,而探究学习却寸步难行,不解决教师们面临的实际问题,探究学习依然是一句空话。

  第一,关于探究中的错误。传统教育是"永远正确"的教育,是消灭错误、鄙视错误的教育,这种教育让学生在错误面前得到的是紧张、羞愧,而不是理性的分析与反思。关于科学探究中的错误,著名哲学家波普尔曾经有过深刻的思考。他对爱因斯坦的理论突破了牛顿的理论深感震惊,然而,他更注重的是爱因斯坦对待自己理论的态度--爱因斯坦毫不含糊地宣布:如果他的理论在某些检验中遭到失败,那么他认为广义相对论是站不住脚的。由此,波普尔得出结论,他在自传《无穷的探索》中写到:“如果有人提出一个科学的理论,那么他就应该象爱因斯坦所做的那样回答这个问题:‘在什么条件下我会承认我的理论是站不住脚的?’换言之,我会承认哪些可设想的事实是对我的理论的反驳或否证?”[2] 亨利·华德·毕却在《智慧的锦囊》也说:“是失败使骨头坚硬;是失败化软骨为肌肉;是失败使人不可征服。”而大发明家爱迪生所说的一句话则更耐人寻味。他说:“失败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对我一样有价值。只有在我知道做不好的方法以后,我才知道做好的方法是什么。”

  科学的历程正是在无数的失败与对成功的批判中发展的。教育背景中学生的失败是让他们掌握得到真理方法的重要途径,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失败是有教导性的。真正懂得思考的人,从失败和成功中学得一样多。”所以,教师要善待学生在探究中的错误,要指导学生去发现错误,并以此引导他们掌握验证的方法与对错误的坦诚态度。

  第二,关于学生探究前的知识基础。探究学习不仅需要一定的知识为基础,而且要求学习者具备应用知识的能力。因此,老师的感受是真实的,他的观点也是正确的。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学生缺乏知识基础,就放弃探究学习本身,实际上,科学家在进行某项科学探究活动前,也不一定就完全具备了进行探究的知识基础,他必须在探究中不断学习,才能弥补知识上的缺陷。所以,在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前,教师要做充分的准备,特别需要了解:

  (1)即将进行的探究学习需要的知识基础是什么?

  (2)目前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够达到什么水平?还缺少哪些?

  (3)学生可以通过什么途径掌握那些知识?

  (4)不同基础的学生可能存在的差异是什么?

  第三,关于探究能力。能力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这一点大多数教师都有亲身体会,不论是培养学生解数学题的能力,还是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或者是语文教师提高学生写作的能力,都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探究能力也是如此,应当尽可能早地进行这种能力的培养,最好从幼儿园、小学就开始。可惜的是,过去幼儿园与小学还不够重视,因此进入初高中的学生非常缺乏探究的经验与能力。这就需要中学教师们花费一定的时间补上这一课。

  第四,关于教学进度。要花时间,必然影响教学进度。问题是:大多数学校在安排每学年教学进度时,并没有考虑这一点。还是按照大纲中的知识要求与课本知识章节排出一学年的教学进度。这种以知识为中心的进度安排,本身就违背了新课程以能力发展为核心的要求。因此,我们建议:每学期开头的几周要将进度放慢一点,特别是起始年级,要调查研究这个年级学生探究能力的基本水平,选择本学习期望达到的能力目标,在开学的三周内,进行必要的探究技能(也包括:自学、讨论、图书资料查询、网络运用、解释、实验等)培训。学校应该建立一个能力发展系列目标,确定各年级进一步学习的能力基础标准,而不是由各科教师零敲碎打,各自为政。这样,所有的学科通力合作,帮助学生形成以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为核心的能力基础,后面的教学再进一步强化学科探究的技能,一旦学生能力形成,学习的效率必然会得到提高,教学进度的问题也就好解决了。

  第五,关于探究学习的资源开发。在探究学习的视野中,课本就是探究的资源之一,但是,仅仅坐在课堂里,是得不到探究学习所需要的丰富资源的。探究学习需要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走进图书馆、走进实验室、走进网络世界。不过,不论学生走到哪里,学校与教师依然要重视资源的开发问题。目前也有很多教育软件公司,参与探究学习的网络资源开发。杭州博世网络的《新课标资源库》、清华同方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教师可以筛选确定适合学生水平的资源库。当然,我们提倡学生亲身经历对自然或社会的探究,收集第一手的资料,与在图书馆、网络或资源库的第二收资料结合起来,因为,这两种资料及其收集能力,都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第六,关于考试与评价制度改革。考试与评价改革似乎是教师们反对探究学习最有力的理由,但是,这个理由将在新课程的不断推进中,失去它的影响力。其一,考试与评价制度本身将进行改革,学分制等更注重学习过程的发展性评价,将取代过去以考试为主的评价。其二,高考已经发展到能力为评价核心的阶段,注重能力的培养将逐步成为教学的中心任务,探究学习对学生能力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然也会受到学校与教师的重视。那些还把题海战术、重复记忆当成是法宝的学校会在新的竞争中败北,因此,我们感到:现在各级学校与教师需要的不是指责与观望,而是尽一切可能为新课程的推进创造条件,在学习方式与教师指导方面,探究学习应该是学校关注的中心。

  总之,作为新课程重要内容的探究学习不仅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也是教师教学方式、学校评价方式的重要改革,因此,教师们对它有种种看法也是必然的,各级学校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将探究学习纳入到学校新课程改革的体系中,积极培训教师,消除教师们的疑虑与担心。

三、不讲,还要教师干什么?

  探究学习不仅培养的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而且也十分重视培育学生学习的独立意识,有的教师就此会问:"上课不讲,教师干什么呢?"在探究学习的课堂上,教师确实只用很少的时间讲解,但是,这并不意味的教师失去指导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教师工作的难度更大了。因为,不少老师都知道,自己按照传统方式上课是最自如的,如果是老教师,基本上不用多动脑筋,所有相关的知识、讲解过程中的学生的反应、实验结果的种种变化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而探究学习则不同,不论是知识范围、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还是需要进行的实验都是开放的,这就对教师的知识面、思维想象力、创造力、逻辑分析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宽容的态度,提出全新的要求。因此,上课不讲,意味着教师要做更加精细的富有创造性的探究学习指导工作。

  探究学习的指导是一门崭新的教学艺术,它涉及非常广泛的研究领域,涉及教学心理学、各科教学论、学习心理学、网络信息教学等等方面的理论,还包括大量教师不太熟悉的指导技术:如倾听、观察、问题与情景设计、指导反思、指导策略、组织讨论、引导合作学习等等,这将在后的讲座中详细阐述。

    注释:

[1]靳玉乐:《探究教学的学习与辅导》,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年8月版,第7、8页。

[2]徐友渔:《批判·理性·精神世界--读波普尔的自传,<无穷的探索>》,思想评论网站,卡尔-波普专辑:http://www.sinoliberal.com/thinker/popperindex.htm

 

当专制以“爱”的形式出现

——古代传统政治伦理的反思

江苏省扬州中学2007届高二(15)班 张静雯

    北京大学的孔庆东副教授在央视《百家讲坛》(2006年6月7日)里说到鲁迅的那一场包办婚姻时说,其实直到现在父母对儿女婚姻的干涉显现仍旧是没有消除的,不仅仅在农村,在城市里也是存在的,只不过这种干涉不再是旧社会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是转而以一种“爱”的姿态出现——我们也是为你好,都是过来人,听我们的没错——在一种“关心”之下,行使着家长制式的“专制”。

    笔者听之一笑。其实这是一种历史的演变,抑或就是一种历史的延续。秦始皇“焚书坑儒”,“文革”活生生地揪知识分子出来批斗——这两出算分别是中国古代与现代史上专制主义的突出代表——但这样直接明朗的“运动”似乎并不占主流,在大多数情况下,没有哪个君主是明摆着要整什么人、“预防”什么他不愿出现的思想的——君王大多数都是懂得“民为君之本”的道理的,为了龙椅宝座,他们也不会动不动就去镇压,动不动就去打击,这样不得人心,还要落下个“暴君”的骂名。所以,他们更多的采取另外一种手段,叫做“安抚”。

宋朝皇帝“安抚”宋江时,“封宋江为忠烈义济灵应候,赐钱于梁山泊,起盖庙宇,大建祠堂······”(《水浒传》)这样优厚的待遇,恐怕是当权要臣也要眼红的。看上去已经是仁至义尽,对待造反者也能如此“宽大”,似乎足可说其“爱民”了。但是这种优厚的待遇的背后的镇压的本质,为了维护政权而采取的变相措施。没有哪个君主是不自私的,所以他们所谓的“仁爱”大多是经不住考验的。宋高宗对岳飞,那是绝对的器重,所以岳飞感恩不尽,誓死效忠。但是高宗终究是经不起秦桧等人的挑唆,一听到“谋反”、“叛变”之类的词眼就紧张得不得了,终究成就了秦桧的阴谋——所以岳飞之死的幕后元凶是高宗的说法,是不无道理的。而岳飞估计临死都不知道自己是死于他为之效忠的“圣主”之手,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而岳飞可以算作是这种基于专制的“仁义”的可怕牺牲品。

中国传统的“仁义”其实是建立在一种等级制度的前提下的,所以他同西方所说的“崇尚人性”是有本质区别的。孔子提出“仁”的同时也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所以说,孔子的“仁”与“爱”是有等级的——后来墨子提出“兼爱”,便是针对这一点。然而墨子的观点又是“过于先进”以至于直到现在也不能完全实现,甚至孔子的思想也长期受冷落——因为君主想获得绝对的权威,最直接的办法自然是以严刑峻法加以控制,所以这一时期法家就占了上风——秦始皇就是这么做的,但事实证明,这一套很快导致亡国——汉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重新拾起儒家学说,实行“仁政”——但这并不表明,统治者放弃了专制,相反,他是以一种新的姿态实行另一种专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本身就是一种思想的独裁,加之董仲舒给儒学加上了“君权神授”的光环,个人的或是某一个小团体的专制便拥有了充足的理论依据。而汉武帝在正统思想的选择方面,也是相当“刁钻”的——放弃了汉初的“无为”,是因为其不再符合帝国发展的需要;不选法家,是不想重蹈秦的覆辙;墨家对中央集权没有什么好处,自然不在考虑的范围——而儒家思想恰有等级观念,董仲舒再来一个“画龙点睛”,这样既能安抚民心,又能加强集权,一举两得——这无疑给中国传统体制“外儒内法”的特点形成奠定了基础。中国的政治思想就是这样儒在明、法在暗的发展下去,二者几乎天衣无缝的结合,无论是老百姓还是知识分子心甘情愿的成为了附属品,面对“专制的仁义”还以为理所当然的“谢主隆恩”。

而宗教的发展无疑又迎合了统治者的心意,在成为穷苦大众的精神依托的同时成为君主的有力助手,所以到了最后,无论是佛教还是道教,以及儒教,都注重人性的外衣成为了统治阶级扼杀人性的理论武器。中国的哲学始终未城体系,其重要原因就是哲学始终没有离开政治而独立。

所以说传统的专制往往是深入文化领域的,这样专制被披上了文化的外衣,自己也成为一种文化——而这种“文化属性”又让其本身更具有蒙蔽性,这样一来就更利于把所有人都“培养”成“顺民”,任由摆布——直接后果便是限制了中国文化发展的空间,使文化成为了政治的附属品。读书求功名成了古代文人的终极梦想,寒窗苦读为的是沐浴圣主的“甘露”,这样“圣主”们就成功地将最不“老实”的读书人驯化成了最老实的人,在对“圣恩”的无尽感激之中甘当其统治工具。依笔者个人浅见,文化专制大概就是专制主义的“最高境界”了。

在这种情形下,人的个性的张扬是受到抑制的,而这种抑制往往又是在一种几乎仁慈的伪装之下进行的,所以很多人受压迫是在不知不觉中的——只有少数自我意识独立的人能够有清醒的认识,而这些人也因此生活在了无尽的痛苦之中。历史上最讲张扬个性的大概就是魏晋隐士们,纵酒狂欢、穷途恸哭、放浪形骸,完全无视儒家的伦理——但这只是一种掩饰而已,与其说他们是在张扬个性,还不如说他们是在以极端的方式排遣苦痛,所以,这种个性是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形成的,且远不是主流。我们可以再看看我们的邻国日本,人民的个性同样是受抑制的。例如,在日本,天皇的绝对权威是几乎千古不变的传统,对天皇的绝对崇拜使得传统日本社会几乎全民奴化,而天皇往往又是“仁义”的最高象征——从这一点来看,日本的文化是深受中国影响的。又如,在日本的军队教育中,睡觉只不过是一种应该为纪律而牺牲的东西——这便将这种抑制发展到了更加畸形的状态。                                                                                                                                                                                                   

就造纸术发展的情况来看,古代中国人整体的文化程度应该要比西方高,但就文化的专制集中来看,古代中国并不比中世纪的欧洲好到哪里去——如果说中世纪欧洲是教会教士掌握文化而欺骗人民(甚至国王),那么中国古代便使用一种统治思想欺骗读书人,有知识的人再去欺骗没有知识的人,使之成为“有知识”的人——如此循环,每个人都是欺骗者,又都是被欺骗者。所以说,愚民政策“愚”的不仅仅是底层民众,更有上层知识分子。上层官员也是在不断地被奴化,以至于后来发展到张口闭口自称“奴才”——套用钱锺书《围城》里的话:没文化的时候上人的当,有文化的时候上印刷品的当——而这种“上当”的过程中,人们又往往是带着“幸福的微笑”——人就被彻底同化,没有了张扬人性的先决条件,文化专制的效果就达到了。

西方的觉醒是从文艺复兴开始的,在这次运动中人们第一次从睡梦中醒来,第一次意识到人的宝贵价值,而此后的启蒙运动更给这种理论加上了理性的色彩,是“权利”、“自由”、“平等”第一次成为人们意识中清晰的概念,经过一系列的革命,人作为个体才真正获得了独立——但这一切都发生在西方,而在中国这样一个古老的有些固执的民族,所谓“人权”、“自由”、“平等”似乎一直就是很模糊的概念——作为个体的人一直是被淡化的,以示当中更为强烈的也许还是某个人或是某种势力的统治,人们似乎还是乐意接受那种“温柔”的专制,继续去做“顺民”——可见这种传统影响之深。到了1919年,“民主”与“科学”的春雷终于有能力把中国翻个底朝天,可是它有完全抛弃了传统,转而逐渐把马克思拥上了圣坛,成为无可动摇的权威——新文化运动由解放人民的博爱性质的旗号与性质,但它在一些方面又未免极端,其受中国传统的影响,是值得我们反省的。

值得我们深思的是,“仁义”的专制主义到了现当代都没有能彻底消失,加之苏联文化独裁影响(很有意思,斯大林的独裁也是披着“民主”的外衣且得到盲目崇拜的人民的积极拥护),又以新的形式出现。建国初期那个“引蛇出洞”的“阳谋”在表面上是建立在民主与言论自由的基础上的,而其结果却是“反右”运动极其可怕的扩大化,成了中国现当代知识分子心中的一大创痛——我们在反省这一段历史时,是不能忽略对传统的审视的。

80年代以后,我们的文化与政治和经济一起逐渐开放,那些曾经模糊的概念逐渐清晰,但是我们仍旧有很长的路要走。近日笔者听闻一件事情,备感诧异:某中学组织学生开全体会议,内容是“检举揭发”同学中的“早恋”现象——这想我想起了杨绛《洗澡》中描写的知识分子之间相互检讨、相互“洗脑”的情形,忍俊不禁。是的,学校一定是说,这样做是为了同学们集中精力搞好学习,是为了同学们的健康成长,是为了同学们的远大前程,是为了这样那样的理由——总之,是出于关心和爱。其出发点无可置疑,但其举动已经侵犯了学生的个人隐私,触及了个人的权利和自由——所以说,笑完之后,笔者不禁陷入沉思······

                                       2006年6月9日

参考书目:

(1)《全球通史(第7版)》 作者:(美)斯塔夫里阿诺斯  译者:董书慧等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版

(2)《国史概要(第3版)》 作者:樊树志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版

(3)《中国哲学简史》 作者:冯友兰 译者:赵复三 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1月版

(4)《菊花与刀》 作者:(美)鲁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孙志民等译 九州出版社2005年1月版。

 

推荐语/王 雄:高中生正处于思想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历史新课程的教学应当促进学生独立思想的发展,而不是其思想发展的阻碍者,甚至扼杀者。扬州中学的校训中有“人格健全,学术健全。”这既是师生努力的方向,又是师生言行的规范。本校成立历史研究社团,指导学生阅读,并引导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索。张静雯同学便是这个群体中的佼佼者。今年秋她将进入中国人民大学,这篇文章是她高二时写下的。现推介给大家,供教师们参考。

 

 

 

◆ 作业赏析○○○

黄牧航 束鹏芳 朱正标 沈素英

(栏目信箱:huangmuhang@126.com

 

编者按:风格,人的风度品格,所以,“风格即其人”。大凡有人群在从事某类事情就会有风格,从政风格,创作风格,经营风格、教学风格等等。教学风格自然就是教师教学工作中形成的独特性,它不是刻意追求形成的,是长期积淀下来的,具有共性中的独特性,能够让人很容易从众多教师教学中区分出来的一种教学品格。所谓的长期积淀,更多的是风云际会,因学校环境,因个人品性,因教学任务,因教学对象等等经过不断磨合修为最后相对稳定。对于教师来说,其最高追求不外乎形成自己的风格。虽然这是一种上善的上乘的追求,但是我们每个教师都可以言说,可以追求。我们是在新课程的视野下追求教学风格,因而新课程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当是我们在追求风格时,首先要思考的问题。因此这最后一期简报,我们汇总选辑了两方面的话题,教学风格与新课程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的话题。(束鹏芳)

 

关于教学风格

一、课程直属班学员作业集萃

王 强 :

教学风格是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富有成效的一贯的教学观点、教学技巧和教学作风的独特结合,是教学工作个性化的稳定状态的标志. 是一个教师区别于其他教师的个性品质特征。教师要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应做到以下努力:第一、爱岗敬业。只有全身心地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才会倾注自己的全部精力去钻研专业,探究未知的知识。第二、博览群书。扎实的知识基础是形成教学风格的先决条件。第三、扬长辟短。风格是属于自己的,学是学不来的,每个人都要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如果不是情感型的老师,就努力朝学者型或拓展型的方向发展,尽量地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优势。

http://acad.cersp.com/article/1619142.dhtml

籍忠霞:

每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有不同的特点,但特点不等于教学风格,教学风格是比较系统的、有意识形成的。需要教师不断的探索、反思而逐步形成的。

首先需要教师对自己、对教学风格有比较理智的认识。教学风格与个人的性格等有密切的联系。性格不同教学风格也多种多样。教师可能认识到自己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教学特点,但却未必能全面认识自己的教学情况。

其次,通过多种途径了解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优缺点。最直接的途径是从学生处了解,因为学生对教师每节课的情况都比较清楚,提供的信息也比较全面。还可以请其他教师进行听课,提出建议等等。

第三,教师要经常进行反思。将自己的经验、学生和其他教师的建议进行综合,有利于形成较好的教学风格。

最后,教学风格的形成是一个逐步的过程。教师不能操之过急,这是一个不断的完善的过程。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与坚持。

http://acad.cersp.com/article/1622315.dhtml

陈 媛:

教学风格,我想应该是某一教师在课堂上的独特表现。比如我们可以说一位教师上课生动形象,可以说某位教师说理透彻、深入浅出等等,它是教师独特魅力的现。教学风格就是一个教师的标志,教师的教学风格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它要经过长期的不断的教学探究。教学风格因人而异,以个人个性特征语言表达方式为主教学风格应该是一个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通过内在的积累,所显示出来的外在的一种教学气质,这是一个教师在不断地提高自己、完善自己的一种教学风度,是一种内在的美潜意识的外在洋溢的一种教学风度。

要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首先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有扎实的基本功。教师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根据所教内容,自由取舍。其次,要善于博采众长,积极吸纳新的理念、方法。如可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课堂生动鲜活,有有声有色。再次,要注意自己所教学生的基本情况。可以根据学生对所教内容的掌握情况,采取或引导、或探究,或讲解的方法。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也会和教师个人的性格、气质等方面相关。

http://acad.cersp.com/article/1663772.dhtml

 

二、新疆乌鲁木齐历史(1)班作业集萃

梁 波:风格的类型

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形成自己鲜明的教学风格。风格就是生命,风格就是形象,风格就是吸引力,风格就是特色!风格有各式各样的类型,有的大气,有的沉稳,有的幽默,有的严谨,有的擅长讲解,有的借助多媒体,有的放的很开,有的收的很紧……不论哪一种风格,只要它有利于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都值得肯定。

吴香玲:风格形成的四个阶段

(1)学习实践阶段:这一阶段的教师大多是一些刚毕业的新教师,其主要表现为:态度积极,学习认真,工作虚心。教学上是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相互脱节,没有目标意识,工作盲目急燥,不只从何入手,缺少教育实践。处在这一阶段的教师,应从模仿入手,作到三多:即多听、多看、多实践,突破开头难的问题。多听,就是听老教师讲课、谈经验;多看,是指多看教案、活动设计、各种计划、方案和老教师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等;多实践,是指在多听多看的基础上,把学到的方法用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使之尽快的掌握教学流程,独立的完成各项教育教学任务。

(2)探索实践阶段:这一阶段的教师其特征是:外在显现的是一种安定的、平稳的、似乎成熟的状态。因为,此时的教师已有了初步的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设计、教学组织、以及管理等,基本能完成各项教学任务。而内在的实质却是一种停滞状态,工作无新的着眼点,没有探究意识,缺乏对教育现象的反思和总结,是一种主观上的满足。如果不打破这种满足感,将严重阻碍教师的发展进程,甚至停滞不前。因此,当教师经过了一段教育实践后,应应从以下两点来调整自己:第一,树立目标意识,用大的教育目标观念重新梳理教育教学流程。具体的说,就是要把形式上、方法上模仿来的东西,用“目标统帅一切”的观点来分析每一个教育教学活动、教学过程,大到整体设计,小到每个环节,每一提问设计,都要注意目的性,使教育目标和每项教学目标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以充分发挥每一教学活动教育作用。第二,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到“四勤”:一是勤观察,即勤于观察学生在各项活动中的表现、反映;二是勤发现,即勤于发现教学中的新现象、新问题;三是勤思考,即思考对新现象、新问题的解决方法,并在工作中有意识地进行探索,以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四是勤总结,即把成功的、失败的经验都加以分析、研究、总结,积累教育教学经验,为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3)创造实践阶段:随着经验的积累和不断的探索实践,这一阶段的教师教学能力、教学水平日臻成熟,趋于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此阶段的关键所在是要把握各项教学内容、各种教学方法的有机融合,发挥其综合的整体的教育作用,即:要注意每项教学内容的横向联系,打破学科界限,使之在内容上、方法上渗透、互补,做到依目标、目的选择和拓展、创编教育教学内容,综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做到举一反三、迁移求新、融会贯通、运用自如。其次,要加强教育教学研究,特别是注意对教学过程的研究和学法研究,用科学的方法研究、解决教学问题、学习问题,追求最优化的教学形式、方法和途径。

(4)独特风格阶段:经过上述阶段的努力和磨练,教师的教学风格已基本形成,其特征是个性色彩浓厚,有独特的教育思想,用这种教育思想指导着教育教学实践,使之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都得以展现,形成独特的教学特色和风格,显现了极大的教学魅力。

范青梅:还需要鼓励机制

“风格”是成熟的标志,是教学艺术化的象征,也是教师毕生追求的最高境界。教学风格是为教学实践服务的,英国教育家约翰逊有句名言“Example is always more educacious than precept.”(身教胜于言教),教师的个性风格直接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形成教师独到的教学风格离不开教育部门和学校的倡导和推动,学校应当建立鼓励教学风格形成的机制,将教师教学风格的管理纳入教育教学管理体制中去,以进行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

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利用素质教育改革和新一轮课程改革等有利契机,为各地区、学校和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创造有利条件,同时要重视师资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加强教学研究,保证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以及教学风格的时代性和发展性。

链接:

聂静云 (新疆哈密历史班):北京四中赵老师的风格

教学风格的本质特点在于它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表现在许多方面如独特的教学语言、教学方法、教学风度和教学机智等。像录像中北京四中的赵利剑老师以丰厚的史学功底来培养学生的人为素养,善于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为学生创设特别浓郁的历史情境、让学生在历史情境当中去学习历史感受历史探究历史,灵活自如的驾驭历史教学的功底,环环相扣的问题诱导,挥洒自如的行为举止,富有感染力的语言………等教学风格。博得了学生们的好评,四中的文理科学生都追着听他的课,的确,听他的课是一种艺术享受。我们所有的历史教师都要向这个目标努力啊!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呢?

 

在新课程教学中需要研究的问题

1.王含凤陕西渭南历史班)     

(1)提高学校领导的素质。虽说领导不一定行行精通,可是,起码的教育教学理念还是应该有的,不能瞎指挥。领导的言行关系这个老师在学校的地位和形象,老师的劳动应该得到尊重。现在很多的时候,老师在学校成了弱势群体,上有领导的压力,下有学生的压力,夹在二者中间,要完全按照自己的思路搞教学,实在是不容易。

(2)教育评估体系要改变。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新课标下的教育,不应该急于求成,不可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传统思维模式下,学生死记硬背可以获取短期效益,现在改变模式,要讲效果也需要一个过程。

(3)教师要经常进修,提高自身修养。知识在不断的更新,我们面对的学生的素质也在不断的提高,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高自己,才可以在教学之中立于不败之地。学习可以是多种多样的,自学和教研活动相结合,在校内学习和出外学习相结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提高自己。

(4)了解学生,和学生交朋友。亲其师,信其道。教学活动中学生这个主体一定不能撇开,我们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学生来进行的,要把我们的教学落到实处,就必须永远把学生放在第一位。

(5)稳定教师队伍。现在竞争激烈,竞聘上岗是大势所趋,有压力才有动力。对于教师来说,必要的压力是应该有的,可是,也不能年年搞招聘,天天谈下岗。大家整日诚惶诚恐,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如此压力之下,还怎么专心搞教学呢?

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感觉要搞好历史课的教学工作,首先要加强自身修养。它包括品德和专业两个方面的内容。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职业要求我们具备高尚的品格,一切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首先应该从我们身上体现出来。一个大写的人横在学生面前,不由他不听我们的话。我们要用教师自身的魅力来征服学生,而不是压制学生。其次,要永远有一颗童心,一颗爱学生的心,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和学生平等相处,以理服人。学生毕竟是孩子,不要和孩子一般见识,要宽宏大度,不记学生的仇。学生不给我们台阶,我们要学会自己找台阶下。

再次,无论采用什么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特别重要的知识点还是需要我们指出来,要求学生记忆。因为同学们的理解力有差别,这样做有利于理解力差的同学的学习,也可以提高考试分数。当然,记忆可以是各种方式的,但使用准确的历史语言是非常重要的。最后,我们都来做学生心中的明星,打造自身的个人魅力。相信自己,相信学生,永远保持昂扬的斗志,保持饱满的精神状况。每个人,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都有自身的优势,我们只有不断努力,不断提高,一定能够把历史课的教学工作搞上去。

 

推荐语:老师完成作业很认真,堪称模范。她认为关注与研究的问题,第一是先要提高学校领导的素质,让人惊呼。这使我想起刘良华老师的一句话:好老师都应该去做校长。诚然。评估体系的改变也是必需的。这二块,我认为其实就是新课程改革能成功实现的重要保障。同时他的教学经验也具有值得进一步推广的意义。(虞文林)

2.张华婷 (陕西渭南历史班)     

(1)注意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目前,农村中学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仍存在很大的问题,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需要进行研究和解决

(2)注意教学手段的改进。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材的系统性和专题性很强,庞杂的教学内容被浓缩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必然经历一个由浅入深,有多到少的过程,因而对于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的需求就更加迫切。

(3)注意教学观念的转变。历史教学尤其要把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这一理念落实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实现,有待我们教师不断的进行研究和探索。

(4)注意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历史教学评价不能单看学生的分数,更要看学生的努力程度和参与教学过程的活动及学习过程和思维的拓展性。

推荐语: 老师把课程资源、教学手段、教学观念、和评价方式四个方面列为今后教学需要研究的问题很有代表性。研究这些问题并改进这些问题,才能促成新课程改革的成功。新课程改革永无止境、这些问题的研究永无止境。(虞文林)

3.郭旭民(新疆兵团)

(1)探究式学习的实质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但是教师引导探究式学习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内容。如分组讨论,只有优等生在唱独角戏,其余学生当听众。时间一到,不是毫无结果,就是教师最后一言总结结果和答案,使得教学没有实效性。原因是学生对如何“合作”和“探究”无从下手,是教师提出的问题太随意,不考虑问题的价值和时间。学生之间没有合作、交流,更缺乏“探究”,致使探究学习有名无实,流于形式。看来要想使探究合作学习真正有实效,教师应作好充分准备把探究学习落到实处才行。

(2)在教学中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好像脱离了情境就不是新课程的课堂。结果反而干扰了学习效果,流于形式。实际上“情境”创设至少要考虑有效性原则。要有利于学生理解、主动学习、主动认知。要着眼于学生的素质特征,更好地落实课程目标,不能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

(3)新课程的理念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也不是不研究教材,甚至脱离教材。比如课堂上学生的书本始终没有打开过,也不分析教材内容,甚至完全脱离教材,超越教材,过多地补充内容,海阔天空,这不仅浪费了教学资源,而且浪费了学生的宝贵学习时间。所以教师必须好好的利用好教材。

(4)社会实践式的教学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但是设计大量的社会实践活动比课堂教学方式花更多的时间,是没有意义的,完全可以通过课堂学习来掌握。

(5)为了“三维目标”却淡化“双基”教学,为了体现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放松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要求。比如在历史课堂上花大量时间给学生讲故事、谈感受,却对学科最基础的记忆、理解、应用等训练却大量减少,这就脱离了本节历史课的基本要求,这样做违背了历史教学基本原则,是得不偿失的。

 

 

 

◆ 案例点评○○○

  刘向荣  束鹏芳

(栏目信箱:xiangrongliu@sina.com

 

△△△案例

 “教师的学习与反思·张聿军特辑”

题记/束鹏芳:甘肃省天水市一中张聿军老师(9001010130,课程团队直属)在8月22日提交的作业里谈到了一个因为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去读书和查证的事,又在后续的作业里举例说明了自己的反思,作业提交以后,都引起了别的学员的注意,结合今天在线讨论的问题,我们觉得老师的这两个案例,都具有促进教师专业学习成长的借鉴意义。

 

一、历史查证:“靖难之役”及其“攻破京师”解疑

某次历史课堂上学生针对课前预习提出了这样的疑问:“朱棣发动的旨在夺取皇位的战争为何叫‘靖难之役’?什么是‘靖难’?;靖难之役中朱棣为何却攻破了‘京师’?教材地图上京师不是指北京吗?”

前面的问题实际上涉及到明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的扩展,即明代的分封制及其影响。原来,朱元璋为了使朱家的统治万无一失,可谓煞费苦心。他错误地总结了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实行了与中央集权制相矛盾的政策,即分封二十四个儿子和一个孙子共25人为“藩王”,使之出镇全国各地,作为拱卫皇室和防御北方蒙古的屏障。藩王拥有较大的政治、军事权力。为了防止朝中大臣专权、篡位,朱元璋规定诸王有权索取朝中奸臣处置,甚至必要时可以奉皇帝密诏领兵“靖难”,即用军事手段消灭篡权的奸臣;同时,为了防止诸王跋扈,又允许以后的皇帝在必要时可以下令“削藩”。这种维护“家天下”的办法,表面上看起来很完美,达到了内外制衡,实际上却为地方割据埋下了祸根。随着朱元璋死去,藩王势力已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尤以镇守北平的燕王朱棣的势力更加突出。建文帝继位后,为了巩固中央集权,采取措施削藩,从而激化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朱棣便以“靖难”的名义,堂而皇之地发动了战争,并夺取了皇位。朱棣吸取了“靖难”的教训,除继续削藩外,还设立了特务机构东厂,进一步强化了皇权。分封制这种依靠宗亲关系维护统治的做法是完全违背历史潮流的,历史上著名的“七国之乱”、“八王之乱”、“靖难之役”均是分封制的恶果。

后面的问题实际上触及了教材文字与地图关系的处理问题。二者的关系应当是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的。但有时候却会出现彼此矛盾的现象。如以前16K本高中旧教材《中国古代史》中的“五代十国前期形势”图就存在类似问题。地图中同时出现了“梁”和“晋”两个历史概念,而教材文字却明明白白地表述为“黄河流域先后经历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合称五代”。学生对此很迷惑。其实,地图上的那个“晋”不是指后晋政权,而是指后梁时割据山西的李克用、李存勖父子。李克用曾因镇压黄巢起义有功而被唐朝封为晋王。后来李存勖称帝建立的却是后唐。之后石敬塘(李克用的义子李嗣源的女婿)才建立了后晋在黄河流域的统治。其实,对靖难之役中攻破京师这个问题,只要向学生解释“京师”一般指一个王朝的都城(《公羊传·桓公九年》:“京师者,天子之居也。”),如近代史上学习到的“京师同文馆”、“京师大学堂”,京师都指的是清代都城北京。那么,明代朱棣定都北京前,京师指的就是南京,定都北京后,是指北京。所以朱棣攻陷的是南京而不是北京。问题就解决了。从教材的角度要解决学生的疑问,要么文字上直接表述为攻陷南京,要么地图上直接标为北京,而不要标京师。

针对学生提出的类似问题,教师首先应当肯定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态度,鼓励其探求问题的精神。其次,要求教师备课一定要深入细致,从而才能对学生的提问游刃有余。

☆☆☆链接:

蒲 强(学员)   2007-08-22 09:09 [回帖] 写得真好

夏继荣(学员)   2007-08-22 09:36 [回帖] 颇有乾嘉气息

束鹏芳(课程专家/团队)   2007-08-22 16:21 [回帖]尽管你用的是旧教材的案例,但是针对学生的问题而探根寻源,使教材上隐匿的史实明朗起来,从新课程教学来看,也是有价值的,因为,课标和教材都有它的简约性,有些史实会一带而过,有些问题不细加说明,有些结论是整体的断语,因而势必可能会出现隐匿性、粗浅性甚至师生接受时的断章取义性,这就需要我们耙剔疏理。教材的理解和提炼是一线教师的真功夫从教师成长来看,学科专业素养由此体现,从教师成长的教学职业素养来看,即使发现问题,特别是接受学生的问题,并且协同他们共同解决,这正是师生互动,也正是引导和帮助。欢迎从这个层面来举例说明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教学反思对教师成长的作用

反思的本质是追求合理性,使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更趋合理,使思维者的思维策略更趋合理。故而在教学中反思活动会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的成长。2004年3月29日,为了课例研讨,我讲授《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课堂上采用了学生短剧表演的方式。课后我进行了反思:1.学生的创造性凭借教师的组织表现得淋漓尽致。课堂上学生表演得相当成功,几乎是我料想不到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自我组织、配合、创造等等在相当短的时间内都完成了,对部分学生是一次考验和锻炼;2.注重引导学生的思维过程,一步一步得出结论。这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从短剧表演结束后,结合短剧内容与教材知识分析危机原因,再到罗斯福新政措施的剖析,直至小结人生观的培养,均不离其方法。这样学生接受新知识就有水到渠成的感觉;3.历史小短剧在课堂中的运用的度要把握得更好,要围绕和服务于教学这个中心,避免学生只是看热闹;4.把握好课堂的各个环节,有效地利用课堂时间解决问题。这节课基本上突出了重点,难点的分析也深入浅出,但缺少了最后一个环节:课堂练习。这样,及时复习巩固没有落到实处。这固然与学生表演占用一定时间有关,但如何调整它们之间的关系,既发挥短剧的作用,又保证环节完整,又是一个需探讨的问题。

通过这一类反思,再加上同行的评价,尽管是些个案,但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对教学方法的采用,对优点、优势的发扬,对缺点、不足的克服,就会心中更有数,目的更明确。很明显,有了教学反思这一环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的,使教学更加合理,就会呈现一种动态的、持续的、良性发展的教学研究状态,会促进教师主观地不断提高自我的意识,必然就会对教师的成长起促进作用。而缺乏反思的、静态的教学显然无法发挥这样的作用。

☆☆☆链接:

谷 达(学员)   2007-08-22 23:22 [回帖] 很好,教学反思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平时长时间的积累。

倪丽侠(学员)   2007-08-22 22:56 [回帖]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正是由于平时的点滴积累,才能不断进步,成长为普遍让学生爱其师而信其道的优秀教师。教学相长也就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吧。

潘存霞(学员)   2007-08-22 22:52 [回帖] 尤其是针对青年教师,但是教学反思有时其实挺烦人的,但是做起来太难了,但是作用还是大大的有的。

康兴妮(学员)   2007-08-22 22:47 [回帖] 从个人经历出发,举出案例,很是受益,但是如果有视频可以观看教学过程,我想可能比观看文字效果要好的多!

点评/束鹏芳老师对高中历史教学长采用短剧表演的方式进行了反思,充分肯定了它在改变学习方式、提高有效教学方面所起的作用,同时也看到了耗时性和部分学生看热闹的偏狭性。这就说明教学反思是有积极作用的。在笔者看来,在正常的教学环境和45分钟的课堂教学情境里,角色扮演并不适合高中学生,编写历史课本剧或者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组织老师短剧扮演倒是可以尝试的,这一点也是笔者实践反思的结果——对于我的学生来说。

 

△△△案例

一堂精彩的历史辩论课

周振飞(湖南岳阳)

学生问: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国古代史》全一册(选修)第80页]提到当时唐代的海船人称海上霸王,进波斯湾需要换小船。我觉得这太假了吧,那美国军舰怎么开进去的,难道唐朝的船比现在的美国军舰还大?

我说:“这是一个很有创意的问题!到底假不假?展开。请同学们请同学们就这个问题,通过上网、到图书馆查资料、请教他人等手段搜集资料作好辩论准备,这就是明天历史课的内容。

正方1:古代的波斯湾是有很多暗礁的。当时的阿拉伯人写的《苏莱曼游记》说有些航道要经过一些暗礁地区。“紧夹着两个暗礁之间的航道只有小船才能通过, 中国船却是无法通过的。”过了这么久,海底的地形应该有所变化,像黄河的入海口就变得挺多的。现代当然是经过了疏浚清除。所以教材上的说法并不是没有道理。

反方1:Hormuz海峡是进出波斯湾的通道,海峡最窄处宽度仍然超过21英里,海峡中有进入和出去的航道的宽度宽度达到1英里,而且进出航道之间还有2英里的缓冲地带。  如此宽阔的水域中国海船竟然不能进入,实在不可思议。至于人工开挖的结果,显然忽略了一个事实:虽然与其他地区的海湾相比,波斯湾属于较浅的海湾,但是平均水深仍然达到50米,最大水深达到90米(对比渤海平均水深18米,最大水深70米)。这显然不是人工开挖能够或者需要达到的结果。长江吴淞主航道经过大规模施工后能够达到的深度仍旧不过10米

正方2:拜托,人家说是暗礁限制的航道宽度,不是说深度的限制。

反方2:再深的海洋没有暗礁么?暗礁不是海洋里面得金箍棒,直挺挺的树在哪里,暗礁也是海里面的山,暗礁必定跟浅滩和岛屿在一起的。很明显的一个事实就是,Hormuz海峡航道两侧十几公里的区域内既没有浅滩也没有岛屿,这跟阿联酋,卡塔尔沿岸的情况完全不同。

正方3:难道不要清除暗礁后才能让船通行么?

正方4:海洋广阔,航道难道是随便就定下的么?

正方5:历史书上进波斯湾换小船更不奇怪,一则是可能出于外交礼节。比如船太庞大,万一装了军队怎么办?所以为了显示商业性质,就换小船登陆。另一个可能是古时的船虽比现小很多,但按比例得话,码头会更小,大船没法抛锚,只能换小船。

反方3:过Hormuz海峡就算进入波斯湾。

反方4:Hormuz海峡无论是宽度还是深度对任何木船都不构成限制。

反方5:如果Hormuz海峡都无法通过得话,不知道比Hormuz更加困难复杂得马六甲海峡如何通过。

反方6:①从Hormuz海峡到巴格达距离超过1000公里,如果从Hormuz处换小船,这个距离恐怕太恐怖啦!②只要进入Hormuz海峡不需要换小船,就不能说:进入波斯湾需要换小船。

反方7:几十公里宽的海峡,暗礁愣是生的连几丈宽的木船都无法通过,只能说这暗礁生的太有水平了。所以除非这个教科书的作者能够证明唐代海船无法通过Hormuz海峡,那么吹嘘其进入波斯湾居然需要换小船就是毫无根据的。

正方6:当时的阿拉伯人写的《苏莱曼游记》说有些航道要经过一些暗礁地区。“紧夹着两个暗礁之间的航道只有小船才能通过, 中国船却是无法通过的。”这是当时阿拉伯人自己说的,这个证据够充分了吧。不要以为水深暗礁就少了,南海深不深,能不能走大船,但南海还不是那么多沉船。

正方7:人家作者也没说错,目的地是某些大港的大船要进入波斯湾确实需要换小船。  反方8:是进入波斯湾之前换呢还是进入波斯湾之后换呢?教科书犯不着在这里搞文字游戏吧?

反方9:从巴格达到波斯湾入口处的直线距离就超过1400公里,大船傻等在外边,放小船深入一千多公里?

正方8:20世纪初期之前,海湾地区没有一个现代化的码头,所以任何大一点的船都必须利用小船才能上岸交通,知道1914年英国人开始在巴士拉修建第一个现代化的码头。一本刊于9世纪中叶,由赖瑙德(Reinaud)译出伊斯兰教徒的《印度中国航海故事》(Relation des Voyages)前编,也记述当时中国商船多停泊斯拉夫港等待装运的原因说:“其实,因阿拉伯河口及其附近的海域一带浅滩,且风浪甚大,殊难航行,对于容积甚大的中国商船来说,当然更感困难。……斯拉夫港遂成为当时波斯湾头最重要的贸易港口。”

正方9:据《苏莱曼游记》云, 远航印度洋和波斯湾的中国海船, 都是铁钉铆牢, 船板非常坚厚的大船。由于中国船舶的载量大, 故吃水深, 在驶至阿拉伯时不能直接进入波斯湾内水较浅的巴士拉、阿曼等港口, 而只能停在尸罗夫, 然后换阿拉伯制造的轻型小船将货物运至幼发拉底河口, 再溯河而上至阿拔斯王朝首府缚达城。及至返回时, 仍要把所购货物用阿拉伯小船从上述各地运到尸罗夫港, 再转装到中国船舶上。苏莱曼因此讲:“大部分中国船都是在西拉夫(尸罗夫) 装货启程的。”

反方10: 没有问题呀!问题在于尸罗夫港口就在波斯湾里面啊!呵呵。Siraf, Shiraf,尸罗夫,撒罗威,都是同一个地方,就在伊朗波斯湾沿岸的塔赫里附近。

正方10:“从西拉甫开往阿曼, 要经过一个叫旋涡谷的暗礁地区。紧夹着两个暗礁之间的航道只有小船才能通过, 中国船却是无法通过的。”即从湾外阿曼的港到波斯湾的的尸拉夫,经过暗礁区,所以中国船不能通过。从哪里进入波斯湾呢?如果从阿曼进就要换小船。所以,至少有一个航线中国大船是不能进波斯湾的。所以,教材上说的“并不是没有道理”。

反方11:“如果从Hormuz海峡可以进入波斯湾,为何从阿曼出发的船不先到Hormuz海峡进入波斯湾,非要到一个‘暗礁区’碰钉子呢?”

正方11:古代没有深水港口吧?大一点的船只进去肯定搁浅。经过几千年波斯湾肯定也被人工改造了不少,至少有能提供大型船只停靠的港口。……

本期辩论分为两大阵营(正、反两方),根据得分评选也最佳辩手、优秀辩手(2名)和最佳团队、智多星(为辩手提供史料的学生,8名),优秀付辩(为本阵营作出贡献的群众)。

辩论赛记分规则:

一、根据选手掌握的辩论史实的有效程度分为:1、普通发言,所属阵营及发言选手各加1分;2、加精发言,所属阵营及发言选手各加10分;

二、根据选手的演讲技巧:1、语言清晰、声音宏亮5分 2、身体语言的运用。3分

三、本期辩论赛采用“倒戈”模式,即选手在辩论中如果观点发生变化,可以重新选择阵营,“弃暗投明”。 “倒戈”:原阵营减15分,新阵营加5分,倒戈选手减10分。

点评/吕准能:谢周老师提供了非常精彩的辩论活动的实例,陶行知先生提出了“六个解放”即解放儿童的大脑,使他们能想;解放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儿童的嘴巴,使他们能说;解放儿童的时空,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扩大眼界,各学所需,各教所知、各尽所能,这对我们有巨大的启发。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以激发教与学的自主性、创新性为立足点,切实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为突破口,追求教与学的可持续发展为归宿,做到思想性、科学性,生动性的有机结合,最终使同学们乐学、会学并且学实、学活。

 

 

全国历史课程研修简报

第12期[下]

2007年8月24日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博客同时发布]

 

■主  编:朱汉国 赵亚夫

 

■执行主编:任鹏杰 王 雄

 

■编  委:朱汉国 赵亚夫 任鹏杰 王 雄 黄牧航 

张汉林 何成刚 夏辉辉 陈亚东 卢 阳 

王  芳 秦立富 束鹏芳 张振鸿 龚育佳

徐赐成 虞文林 李  清 刘  俊 刘向荣

沈素英 李  杰 朱正标 沈为慧 吕准能

 

■本期责编:黄牧航  束鹏芳 任鹏杰 王  雄

 

 

目   录

 

◆ 编者寄语

我参与  我奉献  我收获  我快乐/朱汉国

换种活法——新课程中教师专业成长的断想/张汉林

◆ 群星璀璨

团队之星:何成刚

学员之星:

李建军 李 涛 魏武军 谢 睿 方奇灵 

周振飞 赵睿琴 黄少平 张聿军

指导教师之星: 

冷 涛 李 宇 王 馨 顾丽娟 谢书成

陈 贺 陈 杰

班主任之星: 

许建华 阿巴拜克力 杨炎梅 李学敏

班级之星:

新疆石河子班 天津班

◆ 百家争鸣

历史教育与教师/赵亚夫

讲述我们历史教师自己的课程故事

——历史教育叙事研究刍议(下)/何成刚 龚育佳

今天,你发展了吗?/朱正标

高中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缺失和历史教师的责任/朱能

我的教的最高境界是“不教”/王雄

古代传统政治伦理的反思/张静雯

◆ 作业赏析

编者按(束鹏芳)

关于教学风格/王强等 7篇

在新课程教学中需要研究的问题/王含凤等3篇

◆ 案例点评

教师的学习与反思/张聿军两篇(点评:束鹏芳)

一堂精彩的历史辩论课/周振飞(点评:吕准能)

◆ 研修案例

在学员回帖中看研修成效/束鹏芳

QQ 群里最后的对话

◆ 热点聚焦

 文字整理:王 芳 张振鸿 束鹏芳 

热点一:一线教师与教学研究

热点二:影响教师成长的因素

热点三:读书与教师成长

◆ 研修感言

成长:蝴蝶的故事/夏辉辉

新疆昌吉班:收获与前行(4篇)

课程直属团队:我快乐,我成长、我感谢(5篇)

◆ 简报选萃

伊犁州简报

◆ 研修花絮

 最后的晚餐/秦立富

◆ 团队赠语

任鹏杰等23人

 

 

 

◆ 研修案例○○○

 

在学员回帖中看研修成效

——以8月21-22日课程直属班部分回帖为例

束鹏芳

◎◎◎案例背景

研修即将结束,尽管这十几天忙着查阅学员作业,尽可能予以回复,尽管每天总不会迟于深夜两点休息,汇总简报的人往往总要在深夜四点才能息手,但是我们仍然战战兢兢,研修成效是明显的这一断语究竟要不要逻辑支撑?可以说,学员的作业、学员的研修感言能够支持这一断言,然而还有没有其他途径?还有许多简报无法点击的散落的学员之星呢,我们的学员群体在他们那方乡土会是怎样的真实的研修状态?于是便想起我负责的这个直属班的学员的回帖。我花了三个多小时分别打开学员的作业,再在学员作业之下的跟帖中进行摘选,以下我分类呈现这些回帖,以“史料”的形态加以存放,既作为我研修的对象,也可作为其他学员甚至自己的研修对象,展开“史料”解析。

 

◎◎◎案例过程呈现

一、课程直属班浙江余杭地区的陈杰

1.陈杰(学员)   2007-08-21 13:35 [回帖] 很好,是一个有心人。

2.陈杰(学员)   2007-08-22 16:54 [回帖] 好学员,好女儿,好样的!

3.陈杰(学员)   2007-08-22 00:12 [回帖] 分析很到位。我也认为学生缺乏必要的知识积累是专题教学实施的最大困难。

4.陈杰(学员)   2007-08-21 23:55 [回帖] 保存学生的作品,一是为教学服务,二是为教科研服务,均是经验之谈。可惜没看到你详细的介绍,希望以后有机会。

5.陈杰(学员)   2007-08-21 16:08 [回帖] 你保存学生作品的目的非常明确,因此有实效。

6.陈杰(学员)   2007-08-20 21:26 [回帖] 朱老师说得很对,关键是目的明确,才会有行动的价值。

7.陈杰(学员)   2007-08-21 23:30 [回帖] 是啊,怎样才能将两者结合,这是我们需要在行动上加以落实的。

8.陈杰(学员)   2007-08-22 16:21 [回帖] 高考状元毕竟只有一个,但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特别是一些生源不太好的学校来说,这个矛盾恐怕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存在的。

9.陈杰(学员)   2007-08-22 16:24 [回帖] 我同意你的观点,过程性评价确是很重要的。

10.陈杰(学员)   2007-08-21 23:24 [回帖] 我觉得风格是一个人身上独特的东西,应该有明确的目标、比较专一的追求,是能够用一句话或者是几句话就能概括出来的东西。你所说的“五个注重”,是想形成怎样的风格呢?能否解释一下。

11.陈杰(学员)   2007-08-20 16:12 [回帖] 理论水平确实有了提高。

12.陈杰(学员)   2007-08-22 00:28很不错。刘宗绪先生还有一本书也很好:《人的精神与法的精神》。

13.陈杰(学员)   2007-08-21 23:46 [回帖] 你的做法实际上是给教师自己建立档案袋,这也很必要。

14.陈杰(学员)   2007-08-21 11:12 [回帖] 把文字档案变成电子档案,这个方法值得一试。学生保留文字档案,老师保存电子档案,是比较理想的。我觉得老师是应该有一个保存电子档案的习惯,不过你得配备一个数码相机和扫描仪。

16.陈杰(学员)   2007-08-22 00:02 [回帖] 是的,正如你所说,互动也有表面的互动和实质的互动,表面的互动可能就是无效的。

17.陈杰(学员)   2007-08-22 09:06 [回帖] 写得很认真,搜集学生的作品实际上也是让教师的眼光多关注学生。其实关注学生的同时也关注了教师自己,通过自己的行动能够获得双赢的。

18.陈杰(学员)   2007-08-22 16:16 [回帖] 新课程带给老师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老师的视角开始越来越多的关注教育的对象——学生,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从你的作业中,我体会到了这一点。

【简析】老师的回帖涉及高中历史新课程学业评价和教师专业成长两个方面,回帖的风格是赞赏同伴,引用同伴的观点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回帖的话语不仅包括作业本身,还要一些生活上的激励,例如,老师对学员克服困难进行研修的一句赞语:“好学员,好女儿,好样的!”。也有提出研修要求的,例如“是啊,怎样才能将两者结合” “你所说的‘五个注重’,是想形成怎样的风格呢?能否解释一下。”“ 可惜没看到你详细的介绍,希望以后有机会”,现侧重看看老师的回帖中所表达的对新课程的认识:其一教学:学生缺乏必要的知识积累是专题教学实施的最大困难;其二评价:过程性评价确是很重要的;保存学生的作品,一是为教学服务,二是为教科研服务;搜集学生的作品实际上也是让教师的眼光多关注学生。其实关注学生的同时也关注了教师自己,通过自己的行动能够获得双赢的。其三教师:教师成长应该有明确的目标、比较专一的追求,给教师自己建立档案袋;其四成效:老师的视角开始越来越多的关注教育的对象——学生,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理论水平确实有了提高。

 

二、课程直属班浙江余杭地区宋立群

1.宋立群(学员)   2007-08-21 17:57 [回帖] 发展性评价是对新课程实施的一个很好的尝试,但对教师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2.宋立群(学员)   2007-08-22 12:19 [回帖] 建立学生个人作品档案是一个很不错的尝试,可见周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是花了一番心思的,辛苦了!

3.宋立群(学员)   2007-08-22 12:43 [回帖] 我也有过如此类似的经历,当时感觉很无奈。但是看看现在的高中学生学习负担的确很重,很多学生做作业就是为了应付老师,而且对历史学科不重视,作业质量就更不好了。所以怎样才能然学生主动去学习,怎样才能激发起他们的兴趣,真的是我们应该好好思考和探索的。 老师提供的几点方法使我很受启发,以后有机会一定尝试一下。

4.宋立群(学员)   2007-08-22 13:01 [回帖] 课堂上的频繁互动,对教师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技能的挑战是巨大的,过去老师习惯了无互动状态下的教学,掌握了单位时间内传授知识的“诀窍”,熟悉了自己在课堂上“一言堂”的角色,而新课程,新理念需要教师形成新的教学智慧,通过研究与培训等一系列方式,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不断积累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需要教师勇于超越自我,在放手给学生互动机会的同时,洞察各种各样的问题与不同形式呈现出的“闪光点”,逐渐形成新的教学本领。

5.宋立群(学员)   2007-08-22 11:45 [回帖] 要走的路还很长,有时候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啊!

6.宋立群(学员)   2007-08-22 13:10 [回帖] 似乎要有一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哦!

【简析】老师的回帖也主要是涉及高中历史新课程学业评价和教师专业成长两个方面,更多地表现了学员之间的研修感受的交流和新课程教学思想的碰撞。如果说老师的回帖还多少透露着他(她)的指导者的身份,散发着他(她)的长者或有经验者的冷静观察和关怀气息的话,那么宋老师的回帖更多的是直接参与者的那种入乎其间的游动状态。感性色彩较强,例如“我也有过如此类似的经历,当时感觉很无奈”,“有时候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啊!”“真的应该是我们应该好好思考和探索的”。而且,回帖都较长。现在我们来看看老师新课程培训中的某些理性认识:其一评价:发展性评价是对新课程实施的一个很好的尝试,建立学生个人作品档案是一个很不错的尝试;其二教师:需要教师形成新的教学智慧需要教师勇于超越自我,在放手给学生互动机会的同时,洞察各种各样的问题与不同形式呈现出的“闪光点”,逐渐形成新的教学本领。老师的帖子其实还折射了办公室自由言说状态下的教师对新课程理念落实的畏难情绪,根据笔者的经验,这是真实的,不完全是外部环境,还有理念本身和教师自身的精力和能力因素。我们且来看他(她)的他帖子:“对教师是一个很大的考验”,“课堂上的频繁互动,对教师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技能的挑战是巨大的”,“似乎要有一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哦!”“要走的路还很长,有时候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啊!”而且在赞赏别人时,自己在三处用了尝试一下的词汇。

 

三、课程直属班不同地区不同学员的部分回帖

王 英(学员)   2007-08-22 21:01 [回帖] 反思挖得深啊。

张建平(学员)   2007-08-22 17:58 [回帖] 老师们的观点的确很值得大家去思考!

王淑艳(学员)   2007-08-21 15:39 [回帖] 多做尝试,多积累,对今后的教学会有很大的帮助。

胡婷芬(学员)  2007-08-21 16:39 [回帖] 还需要在实践中摸索。

戴剑峰(学员)  2007-08-20 10:36 [回帖] 是呀,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

居爱兵(学员)   2007-08-20 09:12 [回帖] 徐老师,在积累方面我们仍需努力啊!要向老谢学习啊!

毛咏梅(学员)   2007-08-20 11:34 [回帖] 与你有同感,积累资料很盲目

张亚兰(学员)   2007-08-22 17:06 [回帖]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在个人的教学风格中,教法并不起决定作用,起决定作用的是决定教法的指导思想。二、个人的教学指导思想必须合乎时代发展的要求。现代教学观念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突出以素质教育为中心的系统原则。

侯国庆(学员)   2007-08-22 01:03 [回帖] 二者的有机联合,需要充分的了解学生。活教才能活学,讲的传神,才能听得有神,否则容易走神。

叶丽芳(学员)   2007-08-22 11:29 [回帖] 新的理念认为是不矛盾的。

叶丽芳(学员)   2007-08-22 11:28 [回帖] 朱老师对学生非常了解,要落实就要努力啊!一起加油!

叶丽芳(学员)   2007-08-22 15:07 [回帖] 宁老师非常重视教学过程中知识的内在联系,对我有很大启示。

杨晓红(学员)   2007-08-21 22:40 [回帖] 档案袋评价方法实施起来非常麻烦,你可有耐心?

叶丽芳(学员)   2007-08-22 15:08 [回帖] 学生档案贵在平时,贵在支持!

杨晓红(学员)   2007-08-21 22:35 [回帖] 不同的教师就应该保持不同的教学风格,不应该随波逐流。

景 怡(学员)   2007-08-21 22:13 [回帖] 每位教师都有他的风格吧。嗯,继续保持这种风格吧,如果有的话。

梁金梁(学员)   2007-08-22 19:35 [回帖] 如果太注重风格,会不会墨守成规。

周秋萍(学员)   2007-08-22 17:14 [回帖] 是个工作细致的有心人。

裘红斐(学员)   2007-08-22 10:51 [回 帖作业做的真不错,实践经验真丰富。

裘红斐(学员)   2007-08-22 12:15 [回帖] 千万不要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要铆足力量做下去,无论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

任午阳(学员)   2007-08-21 11:39 [回帖] 都是具体的实践经验啊!不错不错!向你学习。

张亚兰(学员)   2007-08-22 17:11 [回帖] 教学并不是要学生死记住什么,应该而是着眼于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热爱和终生学习能力,那么以后即便离开了老师,离开了学校,学生也一样明白怎样更有效地获取知识,去解决问题,会一如既往地热爱学习。

田海丽(学员)   2007-08-22 22:21 [回帖] 同意,只有自己不断提高才能真正使本学科发挥作用

段小琴(学员)   2007-08-22 21:59 [回帖] 要深入的钻研教材,还要博览群书,来不断的拓展和延伸自己的知识面,只有这样才能融合在一起。

王永红(学员)   2007-08-19 16:01 [回帖] 值得借鉴。

吴利利(学员)   2007-08-21 16:17 [回帖] 教师只要是一个有心人,就能处处做好!我觉得蒋老师将“学生的疑问”收集起来的做法很好,值得借鉴!

【简析】这些回帖,我们同样能够看到他们的对新课程的认识和实践。这些学员有点可能是同一地区,有点可能是同一班级,有点可能有较大的地域差别,但是这里似乎有一个团队精神,互相激励和支持、相互赞赏和批评,相互提议和借鉴,在此,笔者只想让这些回帖里弥漫的一种研修氛围呈现出来。

 

四、一份值得凸现的回帖

鄙视为完成任务而滥竽充数的现象

(发表日期:2007-08-21 15:32:32)

李 曼(高中历史课程直属班)

也许各位同人会和我一样发出这样的感慨.老师啊老师,怎么像8、9岁的学生一样?为完成任务,净往人家写的稿子里灌水呢?

刚刚得知暑假里要搞网络培训,我是很沮丧的.心想着我美美的假期又的一心挂两头了.不尽有点痛恨出了这个鬼点子的“专家”们。甚至一度有翘课的冲动~~~可是为了完成任务,我只向董存瑞大哥学习,为了革命~~~壮烈牺牲自己了!!但是当我打开这个平台,在里面走马观花的溜了一圈后,必须得承认我是被它吸引了。初到这个远程研修平台,我看到的是各位老师直抒己见。把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和经验写下来。这激发了我,我深深地被这种共鸣所吸引。它解答了我多少个苦思冥想的夜晚,为我郁结的心情开了一个窗。特别是里面专家团队和教研员的精彩点评成了我的最爱。他们用高人一筹的眼光和视角带给我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和视野。但是同时我也发现了一些不好的现象,很多学员对文章的点评非常肤浅,既然是评,当然有好有坏。一味的追捧~~~就失去了点评的意义了。看多了不免叫人倒胃口。而这个平台的水准也会随之降低。这是大家都不愿看到的。衷心的希望大家都能来发一些有分量的贴子。为自己也为他人!

郭 莲(学员)   2007-08-21 15:38 [回帖] 不论怎样只要通过浏览内心多少有点触动就好啊!

束鹏芳(课程专家/团队)   2007-08-22 16:54 [回帖] 有激励,有触动,很好,更要有质疑和批判,因为这是在用心思考,是在结合自己的实践而反思,是务实的体现,赞同李曼之言、李曼之研。

【简析老师的帖子也很真实,它反映了研修期间部分学员写作业的状况,我们在京工作的人员在每晚筛选有价值的作业时,最头疼的就是老师所述的情况:灌水。尽管可以理解,但我们还是不提倡这样的学风的。

 

◎◎◎研修案例反思

以上四则课程直属班的学员回帖能够从有关方面真实地再现这次远程研修的情况:学员之间增进了交流,彼此沟通了他们的思想,感受了网络技术带来的学习新气象,同时,在理论上得以观念更新,而在实践上也获得了一些方向感和尝试的决心和勇气,有些学员表现得也非常突出,但是疑虑、畏难和部分的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都是客观存在的,因为部分研修内容提供的可操作性较弱,在一定的研读内容范围内,实例所占比例较少,地方组织上的某些不足以及交作业层面在消化吸收与整理的认知规律中存在频率急促的事实,所以学员学习过程中的灌水或潜水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就指导者而言,辛苦疲劳和在学员的网络对话里获得信心与思考处于同构状态中。

 

▲▲▲ QQ 群里最后的对话

这是QQ组最后一个工作日的对话实录,专家、团队、学员,我们都在共同努力着把远程研修办好。

江苏 朱正标(454405422) 22:02:21

课程直属班学员刘美今天在感言中说:“首先来说说令人郁闷的地方。研修开始的时候我还远在安徽,家里没有网线,小镇上网又很不方便,加上那几天老是下雨,路上都是泥泞,去一趟网吧真是不方便。更令人懊恼的是,几乎前一个礼拜,远程研修平台都不能发文章,系统遭到攻击,出现了严重的故障。所以每天是壮志满满的去,灰头土脸的回。”

珠海 张振鸿(38291076) 22:09:13

今天在在线研讨整理后交给谁?

夏辉辉(598317343) 22:09:27

在线研讨,整理好以后发给王芳

王芳(519442021) 22:15:44

老师,在线研讨我已经整理得差不多了

珠海 张振鸿(38291076) 22:15:58

老师也在整理? 

珠海 张振鸿(38291076) 22:16:36

哦.那我整理的你要不要看看?

王芳(519442021) 22:17:03

没关系,你发给我吧,邮箱:wf_h@163.com

夏辉辉(598317343) 22:17:19

老师,前天我给你说了今天是老师啊.

王芳(519442021) 22:17:22

我结合在一起就可以了

夏辉辉(598317343) 22:17:29

你们都太认真.

北京 秦立富(379887531) 22:18:14

老师,向荣老师发给您的总结您修改完后12点前发给我,好吗 

沈为慧(569882580) 22:19:33

我刚才上课去了.老师,你找我有事对吧? 

北京 秦立富(379887531) 22:27:09

老师

北京 秦立富(379887531) 22:27:24

刚才向荣老师发给您一个总结

江苏 朱正标(454405422) 22:32:32

是的,老师。

沈素英(790592614) 22:34:33

终于统计结束

北京 秦立富(379887531) 22:34:35

您得今天晚上弄好后再发给我

江苏 朱正标(454405422) 22:34:51

好的。老师。

朱汉国(850981673) 23:18:57

李杰老师,你发来的感言收到。不知你有没有同时发给何成刚?

浙江虞文林(34255101) 23:19:29

感动,老师还在.

朱汉国(850981673) 23:24:29

今天是最后一个集中研修的夜晚,同志们都在加紧编辑简报。大家都很兴奋。

准能(411285321) 23:25:40

我还没有完成离别感言,正在编写中

珠海 张振鸿(38291076) 23:26:44

教授好!

朱汉国(850981673) 23:26:56

离别感言不要太伤感

珠海 张振鸿(38291076) 23:27:46

博士在么?我已经把评优材料发到您邮箱,请查收。

江阴 刘俊(645568185) 23:27:54

教授好,辛苦了!

朱汉国(850981673) 23:30:32

老师、老师、老师好!在线上的老师好!你们辛苦了!

沈为慧(569882580) 23:32:18

工作也是一种学习,经历也是一种成就.

准能(411285321) 23:32:21

再坚持一阵子就OK 了

浙江虞文林(34255101) 23:43:24

情感却喷溅

江阴 刘俊(645568185) 23:46:09

是的 

沈为慧(569882580) 00:11:28

优秀学员材料发博士,告别语发老师.

江阴 刘俊(645568185) 00:11:49

谢谢

江阴 刘俊(645568185) 00:18:41

明天要用学习吗?

沈为慧(569882580) 00:19:42

可能还有事吧.

我还有作业没批完呢.以前批的许多作业是在WORD中进行的,还需处理. 

沈为慧(569882580) 00:21:30

我想,时间结束了,并不能说工作结束了吧?成刚博士负责这事,他做事非常认真哟.

江阴 刘俊(645568185) 00:21:55

对,负责到底

沈为慧(569882580) 00:22:05

况且,我们的学员也有许多是认真的——即使抄了作业,我们也得看也得评。

江阴 刘俊(645568185) 00:23:07

是的,即使抄的也是学习了一次啊

沈为慧(569882580) 00:23:45

十多天来,专家们经常是在零点后休息,甚至是三四点才休息。他们身上的精神与脑子中的知识一样,值得我们学习。

珠海 张振鸿(38291076) 00:24:24

天津班的学员,白天带学生军训,弄到半夜12点了,才有空上网,还要去网吧。她无奈的说,如果不复制别人的作业,真不知道身体会变得怎么样。

江阴 刘俊(645568185) 00:25:03

恩,专家的精神值得学习

江阴 刘俊(645568185) 00:26:01

也许这才是他们成为专家的原因

沈为慧(569882580) 00:26:08

说了一天:结束了。现在突然又舍不得了。

沈为慧(569882580) 00:26:37

我在告别语中写道:集中研修告一段落,但网络还通,平台还在;精神永远,学习无限!

江阴 刘俊(645568185) 00:26:39

是啊

沈为慧(569882580) 00:27:25

但愿这个平台能成为我与您——各位老师交流、交心的平台。我们要把这个坚守了十多天的阵地守下去……

江阴 刘俊(645568185) 00:28:02

听说不会撤消的,要继续

沈为慧(569882580) 00:28:51

老师与漂亮的杜苇还是我们的管理员。希望成刚博士隔三差五地请教授、教授来家坐坐……

江阴 刘俊(645568185) 00:28:57

跟着各位老师学习了很多啊

江阴 刘俊(645568185) 00:29:53

那天还专门讨论了这个问题呢

沈为慧(569882580) 00:30:21

经历也是一种收获。“和谐的人际关系也是生产力”(聂幼犁老师语)精神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江阴 刘俊(645568185) 00:30:46

是的

沈为慧(569882580) 00:30:59

希望团队的每位成员都能看到我与老师的这些话。

江阴 刘俊(645568185) 00:31:50

他们也和我们一样感受

 

 

 

 

◆ 热点聚集○○○

王 芳 束鹏芳  张振鸿

(栏目信箱:dg_xiani@163.com

 

问题缘起:教师作为课程改革实施的关键,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密切相关。新课程既依托于教师的专业发展,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舞台。因此, 一线教师与教学研究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在教学实践中如何进行研究?影响教师成长的因素有哪些?读书与教师成长又有什么关系? 8月23日下午3点~5点, 中国历史课程网“历史论坛”在历史课程远程研修课程团队主持下进行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在线研讨。限于篇幅,我们对部分网友的文字进行了一些删减。(整理人:王 芳、张振鸿)

 

 

▲▲▲热点一

 

一线教师与教学研究

Liqing:一线教师的研究,我发现很多人关注的地方很多,包括课程标准、课程理念、教学评价等等,几乎教学中所有问题都能关注到了,但其中有些问题适合我们一线教师研究吗?我表示怀疑。

博雅:一线教师应该关注,有必要参与,课程标准的许多地方需要吸收中学的修改意见。

Liqing:我觉得课程标准如果要吸收中学的意见的话更多的也应该是学生的认知水平。作为中学教师需要了解课程标准、课程理念等,甚至也要有很深的理解,但可能去研究它们非我们强项。我们的特长在哪?

博雅:当然中学教师要立足与课堂,结合自身的实践来展开,其中案例和叙事研究最为常见。但中学教师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最好确定一个或几个方向,由于精力时间有限,我本人就兴趣过多,没有主攻方向,今后需要认真筹划。

Iamhistory:一线教师做的教学研究,最好先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入手,从解决问题出发。

博雅:但往往中学历史有实践经验,但理论功力不足,我多次与郑流爱老师讨论过,怎样实现中学老师与专家的结合与交流。

enly666:我觉得一线老师搞教学研究非常之不合适……没有雄厚的基础知识积累搞科研,让一些大学老师看笑话。最多也只是搞搞教学反思差不多。在时间上也不允许,没那么多的闲功夫。历史老师有搞科研全国出名的吗?我知语文有。搞课题算不算教学研究?刚毕业那会,校长对我说,要我努力申请个课题来做。我当时觉得简直是好笑呀,课题是什么也不知道呀。直到去年终于有所反省。

liqing:这就看我们怎么理解教学研究了。我们可能没有雄厚的基础知识积累搞科研,但我们有自己的特长,就是我们的教学实践,教学反思也可以做成研究,当然我们还可以做的更多,比如教学方法的研究,关键要学会掌握研究的方法,比如数据的收集等。

enly666:那你怎么理解教学研究的呢?可否一说?

Liqing:我喜欢小切口做大文章,至于说什么是教学研究,其实概念太大了,可以研究教学中的各个方面,当然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学生发展等等无一不可以做研究,关键还是在于我们的优势在哪?我们能做什么?其实上面提到的方面范围还是很大,比如教学方法,我们就可以专门从中间选择一种方法来研究,但不是理论上的,而是实践上的,当然我不是说不要理论,但我们的强项就在于实践,那怎么做呢?这就是方法问题了。作为实践的方法,就是先有计划,然后在实施中一定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反映,能有一些量化的数据就最好了,其实就是收集反馈的问题,再进行分析,改进方法等等。

博雅:尽管历史学科没有语文学科那么强大,影响也有差异,但要看到一批卓有成效的中学老师的筚路蓝缕,并已取得一定成就。

zhxj01:一线老师的研究,大可不必搞得那么高深,还没做就将自己吓坏了。从自己的教学中发现一个小问题,思索,学习,整理,或许这样积累就能够有所收获。和学生一样,每位教师也都有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在教学中,不断积累与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相关的资料,开发相关的课程资源,开展研究性备课,也就发展了自己的专长,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北京四中的赵利剑老师不就是这样做的吗。

我爱历史课:我们一线老师做科研,应该明确:1、从实践出发,而不是从理论、概念等上位问题出发,来进行科研;2、形成适合一线老师特点的科研风格,这个与大学专家的科研风格不完全相同。我想,这个实践具体指:课例研究、以课堂教学为主题写反思日记等,经过长期的积累,必然有助于理论和实践水平的提高。

Liqing: 北师大搞“行动研究”,提出教学反思与行动研究结合,可以是我们一线教师研究的一种方向。

我爱历史课: 叙事研究就是行动研究的一种体现。 我给各位老师推荐一篇叙事研究色彩非常浓厚的两篇历史教学论文:1、《历史教学》——陈红:“罗马法”备课日记(http://hist.cersp.com/jxsj/jxll/200701/5138.html);2、《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管城听雨:一节失败的历史示范课(http://hist.cersp.com/Article/200703/5837.html

enly666:行动研究是现在较流行的。我们中学老师就在行动中。行动研究是针对那些呆在科研室搞纯理论的人,如进行一个课题研究,那就是一定要“行动”。

我爱历史课:行动研究的结果不在于追求一个普遍性的结论,具有强烈的个体性。

博雅:各地普遍存在的现实是,科研说起来重要,科研兴校时常出现,但真正落实打了很大的折扣!因而中学的教学研究太难,有自身的基础,精力和压力,有外在环境的压抑,有外界的世俗诱惑,有评价机制的欠缺。

Liqing:对,雷声大,雨点小。很多还是教师个人行为。

束鹏芳:关于课标、理念之类中学教师要不要研究等理论话题,发生争议,这很好。我是犬儒主义者,我看研究者的观点,我对照我的学校,我的学生来试试看,过段时间我就反思一下,行就用,不行就丢,不别去争个高低,换个脸熟,好事者很多,但并不意味着我不去思考,我是本着我的对象是思考,思考着去实践,所以课标怎么讲,我就怎么做,我觉得不合适了,就在保底的情况下自作主张的动一下,谁管你?我又何必去唧唧?我的口头禅是给我枪我就瞄,给我剑我就舞,怎么瞄怎么舞有我心中的秤。实践在我手中,真理也在我自己的实践中。

任鹏杰:说得对!“我是本着我的对象去思考,思考着去实践”——对象正是学生,离开他们,一切都白搭。创造性地教学,这些年被人喊烂了,但大都不得要领——撇开了学生、撇开了孩子们,我们还创造什么?殊不知,创造性教学,正如鹏芳认为的那样,恰是意味着对于自己的学生来说,把教学做得恰到好处。

enly666: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咯。。。。各个学校各个老师都有各自的风格。。。。。。

博雅:难就难在老师自己要有底气,才能游刃有余。

我爱历史课:不能太迷信大学的专家,要有自己的思考。

Liqing:我现在就是从理论走向实践,以实践来印证理论。很多理论看着好,真空状态,见光死!

我爱历史课:见光死的理论不会深入人心。没有指导意义,在概念术语里打转理论也不会深入人心。

enly666: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君华:“实践在我手中,真理也在我自己的实践中。”很自信的一句话!

束鹏芳:老师们讨论起教学研究,我是这样理解的:是自己教学过程中的真问题,是自己看不贯的教育现象,那么我就去看看,人家这方面有没有给我提供一点帮助,有了就拿来舞,舞一番检查一番,检查和舞弄过程中或调整或删除,就有了自己的做法,适合我的学生,别人和自己都说有效果,那就是“研究”了,若想试着发表,那就去理论家那里借顶帽子用用,吓唬吓唬,摆弄摆弄,这就是研究,我自己从来不开口说研究二字,那是神圣的字眼,别人说,这是研究那就是研究,我不开口就是了。我要的是我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能够因为我向他人学习并且通过我实践,可以在我的水平和能力范围里得到一些解决。

我爱历史课: 我敢断定,大学专家绝对没有我们一线老师“懂”学生!有价值的历史教学科研,应该从了解学生开始。所以我们一线老师从事历史科研,是有自己的优势的。

enly666:去年我重回大学校园。听到一个文学院同学说她的导师要求写论文一定要有理论,而且一副很看不起我们写的有案例的文章。我当时听了好迷茫。如在中学你交一篇理论很强的论文送上去,在学校就被毙了,两者也太矛盾了。中学老师也是从大学走出来的,为什么会这样?

 我爱历史课:这就涉及到了一个研究的“立场”问题。任何实践的研究,都不能没有理论的依托(或明或隐)。问题是我们如何看待理论、如何使用理论?如果纯粹就是用案例来说明一个理论的正确性,那就没有意思了。实践和理论的关系,应该是互动的,没有主次之分,尊卑之别。一方面,理论可以深化我们对实践的认识,另一方面,实践可以完善我们的理论。

博雅:中学老师做研究容易出现两张皮现象,理论与实践脱节,如果你能把两者结合起来,你就成功了。

束鹏芳:我很赞成实践和理论是互动而且是互相倚靠的,所以如果大学老师因为论文的理论性而毙了它,你就再写或者不写,反正不是毙的你,而是他成了杀手。中学历史老师肯定是要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的,也就是所谓的教育科研或教学研究,它的成败与否关键是你的当前价值取向,是确实为真问题的解决而去,还是等着评个什么而要它。如果不急着出成果,就像我前面讲过的那样操办,肯定会改变两张皮的现象。

zhxj01:记得在专题讲座中,赵亚夫老师作了个形象的比喻,老师和学生好像在河的两岸,教师要用船帮助学生到达学业的彼岸。这次研修,我把它比喻成一个梯子,将高高在上的理论研究和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联系起来的梯子。专家们走下梯子,伸出双手,迎接并帮助一线教师登上成长的阶梯。

Liqing:但是从理论到实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且难免还会有波折。

黄牧航老师:在大学里,我是负责历史教育硕士的教学管理的。几年下来,我发现读教育硕士的学员大体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纯粹为混学历,一种是抱着强烈的求知欲来充电的。对第二种学员,我总给予很多的关心,但同时也有力不从心的感觉。刚才大家讨论的问题一直在困扰着我——中学教师究竟要研究什么?中学教师怎样才能够在业务上持续发展?后来我终于发现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其实很多教师都有很好的实践,但同时他们又不知道应该如何把这些实践总结出来,同时也缺乏专家发现他们这些好经验。所以我还是建议他们应该多读、多想、多写、多交流。历史教学的研究要走出刀耕火种、言传身教的时代,多总结一些普遍性的规律。

Liqing:如果有很好的实践而总结不出来,那可能是缺乏理论支撑,这样的实践是零碎的,以案例的形式保存着,可能碰到某个理论就能引发起共鸣。

博雅:感谢黄教授,中学教师中有几个关键阶段,一是刚从教的开始几年;二是解决了职 称后的中年,或调动工作单位后环境变化,三是获得一定荣誉或担任行政职务后的自身定位,必须走好关键的几步。

enly666:我同学当中也有那样的人(第一种) 。“多读、多想、多写、多交流”,虽是短短的几个字,真要做到,真是要努力着,坚持着……“总结一些普遍性的规律”,好难呀!我前年曾有所觉悟,因为我觉得我有时在某些课,会有火花出现。上完课后想把它记下来,但一直从未实施后,到最后啥也记不住。我打算这个学期开始要认认真真地写教学反思了。我想,一段时间下来,如能把一个笔记本写满那也是我的收获,等到什么时候写文章要调用时可以马上调出来。

黄牧航老师:这个工作近几年我也注意了,有好的想法和发现一定要马上记录下来。我们不是为了用我们的实践去印证某种理论,也没有必要用某种理论来限制我们的实践。但是,要把我们的实践很好地总结出来,的确离不开两件事——一是案例的积累,二是理论的思维。这恐怕就是我们所说的研究。

博雅:我长期以来关注和思考这个问题,中学教师成千上万,各自的环境、个性、经历及追求不同,而且各自的地位、身份和处境也差异很大,但我觉得可以几类植物为例,归纳为几种类型,即树、花、草和萍等,期望与大家分享探讨。

首先是树,它高大伟岸,挺拔坚韧,根深叶茂,饱经风霜,到了根深蒂固的程度,说明这类老师经过长期磨练,通过自身打拼后,以自己的努力、实力和魅力获得了认可,能够经受风浪挫折。而且大树底下好乘凉,吸引和影响了大批的来者,这是名副其实的优秀教师,不仅有大名,还有扎实的功力,甚至人格魅力也值得称道,人们称呼为大腕。

其次说到花,顾名思义是美丽的,醒目耀眼的,吸引眼球的,甚至赏心悦目的,吸引许多蜜蜂蝴蝶,更有众多绿叶的陪衬,处处受的呵护与赞美.但不能持久绽放,比较脆弱,难以经受风雨冰霜,又带有季节性。由此看来这类教师在成名道路上比较幸运,机遇或环境很好,一度引人注目,让自己也如坐春风之中,容易陶醉而自满.因而缺少反思与参照.使可持续发展难以延续,到时风光不再,青春消逝而惆怅。

再次说到草,顾名思义它是最大众化的,普通的,低微的,属于芸芸众生,是教师群体中的大部分。草没有花香,没有树高,往往比较寂寞,十分平凡,不大得到浇灌呵护,甚至阳光水分或养料也不足。但生命力特别强,很有毅力与意志,平明地生长,争取生存空间,即所谓的草根一族。

Liqing:不过我想我做做悠闲的小草也不错,人的追求不同,有人有外在的,有人则内在的多一点,其实无所谓。在我从教经历中也感受到了一些老教师的魅力,其中有个老教师对学校所谓的个人先进之类不屑一顾,看着年轻人一个个在争,她不满意,有一次她跟我说了句话,难在一辈子平凡,但也是一辈子勤勤恳恳!还给我举了一个老教师的例子,已经快退休了,担任语文教学,还是非常敬业,但平凡到什么先进也没有。

博雅:这就是许多人的荣誉取得的途径,以及你的态度问题,荣誉多大程度上代表了你的水平。

黄牧航老师:高校研究教育的人有个通病,就是把中学教师看着是全才、通才、天才,要求他们历史学、教育学、心理学、多媒体技术样样精通、样样一流。这是不现实的。教育的基本规律我们要遵循,但每位教师都要充分地发现自己的长处,发挥自己的长处。现在我们提倡用多元智能理论评价学生,同时也应该用多元智能理论来评价教师。你能够把你某方面的天赋发挥到极至,你就是一位成功的教师,你就是这方面的专家。因此,考虑教师的成长,不能够脱离具体教师自己所具备的天赋、才能。

Iamhistory:黄老师观察的真是很透彻了。这种现象很普遍。我在我们学校还发现这样一种情况:最开始时,一些发表文章把自己教学经验提升为理论陈述的老师容易遭到一些老师的“不服”——这些我也做过,只不过没人家会说罢了,他就是会写,会夸自己。但慢慢的,这种“不服”会越来越少,因为往往把自己教学经验转化为理论陈述的老师会从更高的角度用理论回指教学实践,从而带来实践效果的持续增长。渐渐的,当初不服气的老师越来越没脾气了。

博雅:很有针对性,有助于解决中学教师的行走与成长方式。不过中学老师不过过分张扬自己的个性或天赋,毕竟限制很多,以考试为中心在制约着你。

Liqing:还是黄教授了解我们啊!今天讲教师教学风格,固然需要教师高素质,但我感觉在每个教师风格后更多是个人的特征。

任鹏杰:的确如此!这似乎与风靡全球的所谓“全面发展”口号有关,人们对之多有误解。我们口口声声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这无疑地就给老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老师必须是“全面的”。可是,这现实吗?

别的不说了,就说知识吧,谁能做到“全面”掌握、样样精通?除非是“神”。神在哪里?还不是人嘛!毫无疑问,在知识上苛求人人“全面”,既不现实,也没有可能。人生有涯,知无涯啊!这样说,绝非反对人们学习更多知识,千万别误会。我的意思是,提口号、做事情要讲求实际,要务实。

我想,只有一样是可以“全面发展”的——那就是身体和人格,亦即我们赖以存活的肉身和我们的情感、态度、信念、价值观等等。简言之,“身心健康”就是全面发展,我们培养的学生倘个个都身心健康,那就是成功的教育。这比掌握了多少知识更重要、更要命、更关键。至于他(她)将来要做什么工作,那是另外一回事。我相信,身心健康的人,做什么都能够做好,不会做他(她)会继续学习怎么做,终身学习嘛。相反则不然!

所以,别难为老师们!也更别难为学生了!别让大家学一些一生都可能用不是的东西!

黄牧航老师:任主编补充得非常好!教师只有两样东西是需要全面发展的,那就是身体和人格。至于在专业方面,我希望看到更多的“偏才”、“怪才”。

博雅:不过教师中的怪才和偏才的处境不利,教育评价很苛刻,难以得到宽容。

刘向荣:师和任师两位老师讲的很实在。的确当我们用多元智能理论评价学生的时候,也要用同样的方式关注教师的成长。“全面”发展或许更多地是一种理念,而不是一种具体操作的东西。倘若不顾教师和学生自身实际情况,狭窄理解为教师和学生对什么都会,那才叫“全面发展”,或许世界就没有创新和进步了。新课程强调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强调教师和新课程共同成长,显然,当把“全面”苛责地理解时,新课程的这些理念就会被扭曲。故而,或许当让教师勤于学习,做好自己,尽可能地发挥自己所长的时候,教师才是自由的和幸福的;当尊重学生的兴趣和身心发展的客观实际时,让学生成为他自己,尽可能展现自己生命的张力时,学生才是最幸福的和最有创造力的。

朱正标:“全面发展”是个滥词,这样的滥词太多,不是说这些词不好,被用坏了。作为一个人,身心两健固然好,如果真的身体上出了问题,精神上健康,又有什么问题。上次与学生讲霍金,想想霍金如果在中国会怎么样?难以想象。

任鹏杰:对历史老师来说,“人格”可能是生活和教学中无处不在的关键词,要具备人格,就得有人格知识,就得借助于历史——看历史上的人怎么做,思考、分析、判断哪些是应该的需要发扬的,那些是不应该的需要避免的。这也是历史教育内容的一大重心所在。人格——或许即人心、人性、人文之谓也。

湖心听晚:人格?我反对在历史教学中单独划分出人格教育的做法。人格的教育应隐含在历史的日常教育中。历史教师应力求使历史教育发挥综合的实效,对历史教育的细节意义进行真正素质的实现,则不提人格教育,人格教育已经实现矣。

Jsgnscy:我觉得国家的政策导向很重要。比如十年前,师范学校招的都是三流以下的学生,如今叫他读书、成长可能吗?谈人格魅力、做学生的表率可能吗?

任鹏杰:当然正如湖心老师所言!很可惜一些老师把人格教育显性化——叫响“我们从这节课里得到了哪些启示呢?”,其实是伤害了人格教育,倒学生胃口。人格教育,如果不是春风化雨、大象无形的,就十有八九要失败。

朱正标:人格教育大多是通过“身教”实现的。光是言说,弄不好人格会“破产”的。

Jsgnscy:春风化雨、大象无形。呵呵,高难度的,但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向往的境界!

朱正标:那个《放牛班的春天》中的马修,就是春风化雨,大象无形啊。看到那个小家伙跟着马修走了,我的眼睛也湿润了。

黄牧航老师:过去我们说一名教师好,可能还是停留在“教书匠”的层面,简单说来,就是对教学的事情可以“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现在我们说一名教师优秀,往往指他是一位“研究型的教师”,就是对教学的事情,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而要把这个“所以然”说明白,是一刻也离不开理论思维的。

湖心听晚:但研究型老师的研究是为什么服务的?研究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他的目的,更不应是他的全部。

Jsgnscy:大多数教师研究理论的可能不大啊!

博雅:我校申报了个省级别课题,叫让中学教师成为研究者,课题很好,但很难做。

黄牧航老师:我们不是为研究而研究。但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必须有这种素养,所以我也把它看做是教师成长的一个目标。赵亚夫教授说过,随着改革的深入,我们面临的问题会越来越多,这是必然的现象,也是正常的现象。而要解决这些新问题,是离不开教师的研究能力的。比方说我们近来讨论的有效教学问题,如果平时缺乏研究的习惯和思维,就很难说清楚什么样的历史教学才是有效教学。

Liqing:说到研究型教师,我忽然想到前两年热闹了一阵的“说课”,这就对教师的要求很高,很多教师会教就不会说,为什么?就是还停留在经验型上,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黄牧航老师:非常好的例子!离开了研究的思维,说课就变成了浓缩课,原来40分钟的课我10分钟给你讲完。这是目前大多数说课的通病。

Jsgnscy:就拿几次研讨来说,真正参与的一线教师太少了,相反我们的任主编、黄老师、王雄老师、吕老师等却很热情,关心一线教师的成长。我在参加研讨,一副校长强行把我电脑关了,拉我打牌。搞点教学研究在学校成了另类。

黄牧航老师:有时候我读些企业管理的书,体会很深,所谓的企业文化,其实就是精英文化,总需要有一伙人在带动。我不是说我是精英,只是说,历史教学要进步,一定需要有人提前思考,提前实践。

Jsgnscy:那我们是不是吃螃蟹的人呢?

湖心听晚:搞教育的研究,我一般怕提研究二字,而喜欢用思考表达。研究似乎被赋予了太神圣的意义,以至于它变得居庙堂之高,不知人间烟火。关于大学师范教育,我认为普遍脱离实践的。中国的大学在扩招,师资力量更加不够,本来就没与实践实习很好结合的传统,现今更是培养理论家的地方。

博雅:同感,我与师范生接触很多,不仅课程要完善,实习与听课要强化,他们与中学教学研究接触很少,许多大四学生还很少看中学历史教学杂志,可悲更可怕。

湖心听晚:我主张教师的研究做到细微与课题的结合。细微指每课每一个教育环节,对它们进行优化研究,实现积累。课题可以是一段时间内的较为大的方面,在一定时间内进行实践、理论的积累和研究,从而实现成长中模块问题的解决。词不达意,为了即时。

 

▲▲▲热点二

 

影响教师成长的因素

束鹏芳:我一向认为中小学教师的成长没有大道理可讲,始终意识到,学生是我们的衣食父母,仰赖他们而使我有成就感,使我有饭吃有衣穿,我不能贡献GDP,我也不能进行文化创造,我就必须想着他们,对得起他们,无论是上一节课,还是找他来办公室谈一句话,都要对得起他,都不要伤害他,(即使如此,我还时时心理变态般地想,教育杀人是不见血的)。于是教师就成长了,理论家,成功者总结的一切一切都在其中了。一个教师建立起感恩之心,敬畏之心——朴素的农民般的心态,就会有一切。

Liqing:“教育杀人是不见血的”!哈哈,理学杀人也是不见血的。

博雅:说到心坎里了,有时往往把自己看得过于崇高,要担负什么使命,更多的是大话与套话或假话的堆砌,要不得。只要不误人子弟就够了。

刘向荣:老师的这段话是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理念的生动阐述。的确,教师工作的出发点是学生,其落脚点也肯定是学生的成长,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成长是教师成长的目的所在,也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zhxj01:老师说的非常好,“一个教师建立起感恩之心,敬畏之心——朴素的农民般的心态,就会有一切。”曾记得一位历史教学的老前辈很严肃地告诫青年教师:“误人子弟,如杀人父兄!”常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敬畏之心对待教学工作,真诚对待学生,和学生共同成长,共同体会。

任鹏杰:只要心中有学生——用一句俗话说“爱他们就等于爱自己”,那我们怎么也得设法让自己成长起来,因为我们是孩子们成长的支架,要孩子们爬得更高,支架也就得更高、更高、更高……

君华:说到教师成长,我感觉环境很重要。有一个老师能影响你,有一个老师能指导你,有一个老师能批评你,那么你的成长真的是幸运的。尤其是刚毕业参加工作的,前三年五年很重要,走好了,就会是一个称职的教师,如果那几年不思进取,以后鲜有成就。教师的成长并不是个人的事,说大了是社会是民族的事。

博雅:教师成长与专家引领、个人反思和同伴互助密切相关。

enly666:深有同感。对于我个人来说,我身边的环境应不怎么好,我觉得我前三年还好,一腔热血。到第四、五年不行了,到第六、七年终于有所觉悟。希望我不算太迟。

黄牧航老师:教师的成长一定考虑自身的条件,得考虑你能够做什么,而不是单纯考虑现在流行什么。比方说你语言天赋不高,你就没必要去走纪连海的路子;不走他的路子,也可以成为一名好教师。我就掌握了不少这种“舍己之短,扬己之长”的例子。

刘向荣:老师是不是说教师不仅要“因材施教”,而且更要根据教师自身的条件,“因才施教”?

任鹏杰:赞同牧航老师的看法!“舍己之短,扬己之长”,认识自己,做好自己!

湖心听晚:教师的成长?这个成长是什么含义?我以为上面的帖子里,很多连这个问题还没搞清楚。关于案例的积累与理论的思维,我以为上个帖子是建立在教师研究的基础上的,但教师的成长就是为了更成熟的研究吗?

博雅:教师成长能够是否这样来理解:教师的人格、专业和技能的提升,实力与魅力的展示,学历、经历与阅历的增长,经验教训的积累,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湖心听晚:应再概括一下:所谓成长,即指教师胜任教育工作的能力的有效发展。

任鹏杰:对!所谓教师成长,就是教师如何发展自己从事教育的胜任力。

湖心听晚:我建议老师坚持写教学日记,做有心人。为了写好教学日记,当然会用心教学,同时研读他山之石。不进行自己的山峰建设,不以为教学一线所用的思想指导自己的行为,读其他的书再多,也要打折扣,搞所谓的研究再多,恐怕也只是一种学问的隔靴抓痒。

Jsgnscy:说得有理!但很多人坚持不了。

任鹏杰:赞同湖心老师看法!坚持写日记,反思教学,“做有心人”,否则真是读书再多,也只会“隔靴搔痒”,有效性难求!

朱正标:是啊,我想总结自己的惨痛的读书史。一味读下去……结果可想而知,满头脑全是乱七八糟的东西。想起台湾张元先生,把读书称之为“念书”,这是我小时候,家里人都是将读书称之为念书的。“念书”贵在“念”字上。

任鹏杰:老师,我有同感!喜欢一味地多读,也经常满脑子乱七八糟。不过,我想这是阅读、思考必经的痛苦过程,有时读多了时间一长说不定哪天猛然就有了一些“醒悟”之感。哈哈,老师,咱们和所有的同仁可千万别因噎废食啊!

湖心听晚: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基本的做人素质。教师假如为学生负责,则这个负责就逼迫他去发展自己,他会自己主动去分析,自己哪些地方暂不利于学生发展,以至阻塞了自己对责任的履行。

这样的教师,就会日日求变,日日求进,日日弥补。教学的成长是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是的,我也反对教师的所谓“全面的发展”,不过,我主张把这个提法修改一下,变为,我反对教师同时间内的全面发展,而把全面发展做为自己的长久目标。

不去积累,谈什么成长呢?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有的人更不知道豆腐在哪里,就大谈豆腐的全吞。

Jsgnscy:赞同,其实教师的发展就从自己的课堂教学案例写起。写反思、写心得、写体会、写困惑。学然后知不足,就会逼迫自己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艺术!

zhangzhen3:今年我在北师大读书时,曾对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硕士进行过一个简单的调查,结果显示,学校的教研氛围对教师的成长有着比较大的影响。

 

▲▲▲热点三

 

读书与教师成长

enly666:对于我这种人,天生不爱看历史书呀,历史这专业当初就不是我想要的呀,被逼的呀,看专业书简直“难以下咽”。教育类书更没意思了,只觉得朱煜的历史课程论还不错。针对我这种,请大侠们给我支招呀……

任鹏杰:这位朋友的话挺有意思。我想你到这里来,一定还是因为割舍不下你所从事的历史教育。这就是对历史教育爱和探索的开始——我想你来这里绝非被谁逼着吧!

既然选择了历史教育——不管当初是否情愿,现在就得喜欢它、研究它,并有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而要研究、要创造,就至少不能不读“历史”与“教育”两类书与刊,当然涉猎领域还可以更广。

我自上大学以来就养成了一个坏脾气,就是什么书都想看、看得很杂,越是看不懂的就越是想看,这脾气现在反而越来越大了,感觉倒很好,一是挑战书的作者,一是挑战我自己。

书,是人写的,有人能写,就有人能看,终究有看懂的时候!别怕!历史和教育两类书,大多是帮助人的,当然也有一些书是“害人”的,只要我们明智地去读,就会使自己明智起来。你说呢?

Liqing:任主编的建议有意思,越不懂越看,挑战作者,挑战自己。不服输的性格!不过这样读书确实能读出味道来。

君华:老师说的是这样,有些学术性强的书不想看,可要是越不看问题就会越严重,就好像病了再怕也要看医生一样。

束鹏芳:我也赞同任主编的“坏脾气”,有时课堂教学效果并不取决于你的历史知识的富有与否(当然富有不是坏事),而是取决于较好的人文素养,历史学家可能只好上百家讲坛,未必能够上中学讲台。所以要有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那样的精神:我是文科老师,文科教师应有的素质,我都要力争涵养。

朱正标:现在的教师读书吗?或者说现在身边有多少教师还读书的。李晓风说,很多教师反映新课程难教,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不读书,知识结构老化,史学观念老化。如果教师能够始终保持读书习惯,不断提高专业素养,新课程又何难之有?

Jsgnscy:读书的也有不少,关键是写读书心得体会的不多。

君华:作为教师如果你不能去研究教材涉及的知识,不能为学生延展提升,那你能做到完成正常教学任务也是胜任。这样的你,就应该多一些其它的人文知识,让你的学生在你这里除了历史还可以学到其它一些有价值的东西,这样的你,不是很成功吗?

博雅:开卷有益,在这对话与分享的过程中,首先着力提升自我素质,同时也影响周围的人。对于教师来说更多的是展示而不是灌输;更多的是引领而不是强制;更多的是收获而不只是单纯的付出。尽管外界的诱惑很多,但是有益的知识能改变人的命运,大家适当投入一些时间、精力和情感,去与书共舞,与时俱进,使教师、学生与社会一起成长,何乐而不为呢?

束鹏芳:中学历史教师的读书,不要为了某一个特定的念头去,最好是散漫地读,当然不是没有品味地读,看几本已被认可的经典著作,再看看杂志所体现的前沿动态,而后就可以跳出历史教学去采路边的“花”与“草”了。

史韵:现在中国教师读的最多的恐怕是教学辅导书,教师们要为备考做许多高考题。这样的结果,恐怕就是书越教越死!教师的思维也越来越窄!可悲啊!

Liqing:其实可以理解,说明我们的高考试题还有问题。

博雅:这就是一种匠气,也许对于某一领域得心应手,但还是有缺陷。

刘向荣:史韵老师讲得一针见血。现状如此,但要超越。现代教师要有肯读书、乐读书的精神境界,“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当读书成为一种人生的乐趣、成为一种人生的追求时,读书内化出的智慧和思想必然也是对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此时教师就不会仅仅局限于教学辅导书了,教师的思维就会挑出狭窄的范围,教师的教书育人也就多了一种价值升华。

博雅:主要是读书的极端功利与浮躁问题,我们总是急功近利或浮光掠影。

任鹏杰:实在是因为,生活中有太多的现象无法解释,才求助于古今中外的学者,才求助于历史。从事了历史教育,在教育上同样有很多问题难有合适的答案,才求助于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思想家……应该说,教育就是生活,搞好教育,就是搞好我们的生活,要搞好生活和教育,就得读书、就得思考。对我来说,读李清老师也是读、也是思考,正如我渴望了解每一位中学历史教师一样,这是我的生活之所需、生活之乐趣所在,而不仅啻是工作使然、为了混口饭吃。愿与大家共勉!

Liqing:能入任主编法眼,荣幸。历史是生活,教育也是生活,但是我们近代以来科学的专业化趋势使得我们的学科也越来越专业化了,于是历史研究成果远离大众,教育也仅在于传播学科知识。说到这里,任主编和我看过同一本书,尼采的《历史学的用途与滥用》,感慨!

束鹏芳:继续谈读书,中学历史老师读书不可能没有最低纲领,那就是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或者是备课时发现,一些历史真实被隐匿了,要使它周全起来。一些历史结论被断章取义了,需要它完整起来,甚至可能出现一些错误了,要使它正确起来、或者是学生提出问题了,要加以解决,或者是课堂上与学生对话时,自己“挂黑板”了,支支吾吾了)就值得我们去有选择地读。

zhxj01:是的,至少应该急用先学。或许,开始时有些急功近利,但坚持下来,就会收获多多。现在的学生是很催人奋进的,我的一个学生对日本古代史感兴趣,而我却知之不多,在他面前,我就觉得很惭愧。虽然教师不可能全能,但广泛地读书,才能自信地面对学生。

君华:我们没有办法保证自己比学生知道的多,有些学生很早就开始关注一些历史知识,甚至是比较偏的,作为老师虽不能与他直接对话交流,但总能从历史理论上给一些指导,可以作他的学生,鼓励他继续学习。

朱正标:读书有时候只是一种习惯,提倡读书,号召读书,谈读书的重要性,这些都是没用的。我们这儿校长不读书,副校长不读书,主任不读书,教师当然很少读书。读书的理由几乎找不到一条,不读书的理由可以找到千万条,没时间啊,记不住啊(读书似乎就是背书?),读了没用啊……

Liqing:读书是很私人的东西,别强求,我们读就可以了,又不是为他们读的。

博雅:教育在线倡导读书沙龙,营造书香校园,倒在小学有很大影响,而中学似乎波澜不惊。

Jsgnscy:我们学校只有我一个人开博啊!每次写点东西都会被人挖苦,尤其是说我马上就要到市里做教研员了,真是受不了啊!

任鹏杰:哈哈,老师痛心的幽默,让人几乎无言以对。读书的理由千万条,只有一条是真的:为了自己,为了自己的成长,为了自己的发展!哈哈,攻击这样的“自私”,就是攻击我们的自尊!

朱正标:书香校园,真是有意思,校园要营造书香,我不知道现在校园假如不营造的,到底是什么香?

湖心听晚:“读书是很私人的东西,别强求,我们读就可以了,又不是为他们读的。”不错,读书不是为了给别人看,读书是个人的事情,一种生活的人格的内容吧。

朱正标:前两天看李零写老师的文章,标题是《赶紧读书》。真的什么事情都不想干,读书啊,想想书橱里那么多的书,电脑里面那么多的书啊,每每摩娑书脊的封面,读啊,读啊,就那么头一歪,睡过去了,一觉醒来,旁边躺着阿伦特……还在等着你读。

博雅:书中天地宽,笔下乾坤大。我们中许多志同道合的同行长期以来看书、教书、借书和购书,可谓与书结缘,与书同乐,腹有诗书气自华,相信明天会更好!在当今浮躁的世风下,许多人被物欲横流所左右而远离了书报。提倡读书也算自得其乐。让我们一起读书吧,行万里路,破万卷书!

教苑凤仙:读书是教师积累专业知识的必由之路。(1)阅读要有坡度。所谓有坡度的阅读,是指所选的书目必须对自己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具体来说年轻教师,应该先以史学读物为主,尤其是《全球通史》、《大国的兴衰》《中国现代化史》等,这样对教科书的脉络能够清晰的把握,也能夯实专业基础。中年教师,则多看史学理论方面的书籍,如:《历史课程与教学论》《历史教育价值论》等。(2)为了提高阅读能力与阅读效果,教师要做到边读边思、边读边写,学会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撰写专业论文,不断进行反思、总结、提升、去旧图新。如果读书引发思考,那么写作本身就是深化思考。 

 

 

 

◆ 研修感言○○○

何成刚  束鹏芳   龚育佳

信箱hechenggang@ncct.gov.cn

 

成长:蝴蝶的故事

夏 辉 辉

说到成长,先讲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

某年某月的某一天,一个闲人闲来无事,坐在一个角落里静静地观望着面前一个普通的蝴蝶茧。蝴蝶似乎用尽了所有的力气也无法突破那个茧。于是,这位闲人决定来帮助这只可怜的蝴蝶,他拿起一把剪刀,把茧给剪开了。蝴蝶轻易地出来了,可是,它身体干瘪,翅膀无力。这只可怜的蝴蝶终身只能爬行,永不能飞翔。原来蝴蝶必须通过艰难的“破茧而出”的过程,只有在那不屈不挠地让身体通过茧上的那个小小的洞口的过程中,它身体的溶液才能转移到翅膀上,使身体和翅膀都变得强壮,这样一旦破茧而出,蝴蝶便可以飞翔。闲人的好心好意破坏了蝴蝶自强的过程,毁坏了蝴蝶的一生。

故事的用意并不是指责闲人的帮助,相反:“Some times,struggles are exactly what we need in our life。”——有时,挣扎正是我们生活的必需的一部分。

我以为成长就是一种挣扎,这种挣扎是生活的必需品。我们可以请来许多老师、也可以买来大堆书籍,但都不可以取代你内心的挣扎——那种渴求进一步获得某种更高境界的愿望。要实现这些愿望,必须与内心的轻松、现状的优雅、世俗的眼光作斗争。

人们常常活在经验中,于是我们在经验中延续着自己那不高不低的教学,带着一届届传承你那无可奈何情绪的学生,所谓热爱、激情、飞翔与美丽,总是在经验型的课堂里或隐或现,思想的火花总是如流星一般划过。主动地阅读、交流、反思、学习、写作,通过自己内心的挣扎与搏击来获得力量,如故事中的蝴蝶一般,就是一种成长。

或许蝴蝶的破茧能飞是上帝造物地赐予,我们教师的成长则不但是自身的需求更是社会的需求。要满足这种需求必得受些苦、必得受些磨难,必得有些任主编所说的“坏毛病”才行,越是看不懂的书便是越要看、越是难以坚持的课后记越是要坚持写、越是噪杂的环境越是要思考、越是找不到出路越是要“四处碰壁”!

 

新疆昌吉学员感言辑录:

收获与前行

张宝华:

培训让我收获多多,平日教学中的困惑茅塞顿开,还可以把自己的教学所得与同行共同交流,远程培训是我提高的舞台。

很有幸我们能和朋友们一起经历这个美好的学习过程,哪里有对话,那里就有共鸣;哪里有共鸣,那里就能衍生快乐!我们最终会是为成长的快乐而对话!让我们在对话中一起重建世界、重建自身、重建伙伴.这不仅是我们学习提高的平台,更是我们交流互动的平台,让我们携手并进,共创教育美好的明天!期待明天的收获会更多!

 李荷萍:

似乎感觉刚刚开始,却已渐进尾声。回想当初,我差点与研修擦肩而过……。一路走来,沉甸甸的收获让我不虚此“行”。作为非历史专业毕业,又处在教研氛围不浓厚环境中的我来说,这样的研修是我渴望的。通过学习,我有茅塞顿开之感,此次研修中我一直处在狼吞虎咽、生吞活剥中,没能细细领悟学习内容。为此我在我的电脑上建立了“07年秋高中新课程远程研修”文件夹,其下又建了五个子文件夹:课程视频、课程文本、简报摘要(存放每期简报中对我有所启示的内容)、案例精选(存放讲座及简报中出现的精彩案例)、推荐书籍及网站(存放此次学习中了解到的一些专家和教师著的书及优秀的历史网站,以备以后阅读和浏览)。研修结束了,但我知道它只是在形式上结束了,而我们每一个教师的自我研修之路才刚刚开始。

王 馨:

一次前所未见的专家阵容,一场前所未闻的视听盛筵,一次前所未有的研修体验!新课程因网络而更加精彩!在经历了六个专题的“狂轰滥炸”之后,我突然想用这样的语言来描述自己对新课程的感受。回头想想这12天的理论研修,真是收获颇多。课程专家的精彩讲述、一线教师的典型示范、互动平台的智慧点拨,一次次地促我省悟助我思索,一次次让我感觉新课程就在我身边,研修的理论完全可以内化我们日常的行动。记得于丹说过,一个人的内心越淡定越从容,就越能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我以从容应对研修,观看视频——浏览文本——互动点评,生活虽然平淡,但充实而快乐。网络的世界让我感觉研修无时无处不在,让我感觉探索的路途并不孤独!在此我要说,远程研修真好!作为本次研修活动的指导教师,我感觉自己并不够格,但还算认真!也许换个视角参加研修对自己也是一种激励和挑战吧。12天里不断地点击老师的作业并留言,虽然单调辛苦,但也颇有收获,因为近在咫尺的呐喊往往最具震撼,来自身边的智慧火花最能照亮前行的路程;两期简报的缜密构思,也教我学会了捕捉和关注,为老师们服务,为老师们设计,感觉真好!

最后,我想说,课程研修的路途没有尽头,让我们一起走吧!行者无疆!

 

课程团队直属班研修感言:

我快乐,我成长,我感谢

周 虹:

酷暑炎热,坐在电脑前做着码字的游戏。有感于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在我人生中,这一页将使我铭记。在戏中,我学习,我成长,我快乐。感谢陪伴了我们十四天,付出辛勤劳动的工作人员及专家的指导,也感谢与我在同一战壕里奋战了十四个日夜的战友们。我收获了很多,也让我明白了今后需要学习的还有更多、更多……

http://acad.cersp.com/article/1663868.dhtml

叶丽芳 :

也曾经听过许多讲座,因为感动也曾经热血沸腾,但一回到现实中就因为种种琐碎的事务而把那些灵感通通忘掉了!在研修快结束之时,学校的开学会议已经召开,种种现实的事情接二连三而来,原来的种种习惯又慢慢地把我们拉回到原地,如果我们继续无所准备,无所计划,无所作为的话,我们这十四天努力将成为一种无为。所有的感动也将永远就是感动!

让我们行动起来吧,把所有的感动变成行动;让我们现在就开始设计吧,哪怕就是一点点的行动也会让我们的教育教学更加精彩!

http://acad.cersp.com/article/1632428.dhtml

庞晓宏:

快乐而又紧张的学习即将结束,这次学习确实让人收获不少,使得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很好的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去做,让自己的教学能更上一层楼,但是,在这次学习中也有些遗憾,因为整个视频文件中,专家们所举的案例都是新教材的,而我们现在仍使用的是旧教材,并且,高中课改的教学案例有些少,这就使我们在今后教学中也会存在实际操作的难题,如果以后还有类似的培训学习的机会的话,可不可以请专家们多讲讲高中的实际例子.谢谢,继续努力吧,加油!

http://acad.cersp.com/article/1634678.dhtml

刘 美:

首先来说说令人郁闷的地方。研修开始的时候我还远在安徽,家里没有网线,小镇上网又很不方便,加上那几天老是下雨,路上都是泥泞,去一趟网吧真是不方便。更令人懊恼的是,几乎前一个礼拜,远程研修平台都不能发文章,系统遭到攻击,出现了严重的故障。所以每天是壮志满满的去,灰头土脸的回。其次说说惭愧。从培训开始,负责我们余杭这边的周老师就发来短信,问我为什么没在当天完成作业,到了后来更是屡次提醒我。老师甚至还亲自打了电话来通知我。面对老师的严谨和关心,想起来真是惭愧。最后说说惊喜(就是收获)。……

http://acad.cersp.com/article/1647526.dhtml

赵 颖:

每天早上从此打开电脑,登录远程研修新课程网站,点开网页、进入我的工作室、下载视频、观看视频、浏览课程、做做作业、观看简报、发表评论,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也不再觉得每天在网上呆上四五个小时是浪费时间了。这次培训虽然时间短,但真真正正地使我的观念发生了改变,看到那么多的同行们正在如火如荼地投身于新课程的讨论中,真的使我认识到,应该学习的还有很多。感谢那些辛辛苦苦的工作人员为我们提供的优质服务……

http://acad.cersp.com/article/1662129.dhtml

 

 

 

◆ 简报选萃○○○

 

2007年秋远程研修

伊犁州历史班简报第12期

(2007-08-23 20:31:08)

 

主编单位:伊犁州霍城县江苏中学

主编:王耀辉 (新疆伊犁)

 

◇◇◇ 研 修 寄 语

伴着振奋与迷惘、求索与飞跃,伊犁州远程研修历史班淋漓尽致地体会着新课改给我们带来的激动。新的教育方式、新的教育理念、“走近新课程”、“走进新课堂”,老师们付出了自己的辛劳与汗水,“衣带渐宽”“为伊憔悴”。当我们手挽着手走过这14天的课改历程,回首来路,我们感慨着、微笑着、憧憬着……

衷心希望大家能从这次的远程研修学习中产、供、销所有的所思所悟,最后让我们共同用哲人的话来共勉,为我们未来的事业注入新的活力,为我们更好地投身于伊犁河谷的教育、为崭新的明天蕴蓄力量。

“只有经过长时间完成其发展的艰苦工作,并长期埋头于其中的任务,方可望有所成就。”

“向着某一天终于要达到的那个终极目标迈步还不够,还要把每一步骤看做目标,使它作为步骤而起作用。”

 

◇◇◇ 学 员 心 得

逯亚东

研修;充实而忙碌的研修,让人想放下又放不下的研修,让人欢喜让人忧的 研修 !整个暑假可以说我们很忙,作为青年教师的我,本身对教材就不熟悉,今年学校安排我教高二,这是第一次接触高二的教材,内心自是有不少的忐忑加上又是第一次当班主任对于研修担忧多与期待。8月10日开始,远程进修正式开始了!看到课程的设计,想到可以给自己充电,心里面开始充满了期待。

前两天的研修,网络时不时出现问题了。偏偏我又是急性子,做作业的时候,就开始有点应付了。网络瘫痪时,我心里有点失落但也有点庆幸:研修这样的网络也就算了吧!还好,后来临时平台产生了,研修的内容也越来越精彩了,互动也越来越深入与流畅了!我也能静下心来好好的学习与琢磨,开始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了。

随着研修的深入,在专家们和知道老师的引领下,我逐渐地把课改一年的感受进行了重新的反思,受益匪浅,同时也让我对接下来的教学产生思考、设想与期待。原先的忐忑的心情也开始变的期待和莫名的兴奋了!

很遗憾的是由于条件有限,新课程改革后的教学材料我一直没能拥有,自然也就无法相对应的去领悟课程改革后的各专题研究的素材与模本了,现在唯一愿望的是希望研修平台的资料能够保留并且让我们尤其是青年教师能够在网上查到!现在研修已临近结束,但我相信这样研修所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教学方面的感悟;积极参加网络互动,发表感言与众多老师在一起交流,也将会成为我以后学习的一种手段。感谢研修!感谢给予我们帮助的所有幕后工作者!

董 琳

远程研修今天就要结束了,回想这几天的学习,感觉劳累而又充实。

首先,进一步加深了历史新课程理念的更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基于这种目标定位,我们很多历史教师积极探索“开放性”的课堂模式,充分开发学校、家庭及社会一切对学生发展有益的历史教育资源,使历史教育的视角不再局限在课堂这个狭小的圈子里,而是放置在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之中。当然,这里所说的“开放性”的广阔空间,并不意味着所有历史课都不在教室里上了,而是指充作教学资源的信息不仅仅是来源于教室、来源于课本。

其次,对学生评价有新的认识和设想。目前,定量评价的考试在整个评价体系中只占60%,其余都是以定性评价为主的“成长档案表”、“作品收集评价”等,而且,教师不再是惟一的权威的评价主体,学生自我评价终于走上前台。我们设想,随着课程改革实验的深入,定量评价的比重还要逐步缩小,在条件成熟时,历史考试由闭卷走向开卷,由纸笔形式走向答辩形式。我们的历史学业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这样的评价才能在课程改革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再次感谢远程研修平台提供的学习机会,也感谢为付出努力的人们!

 

◇◇◇ 推 荐 作 业

您怎样看待和认识教学风格?

形成教学风格需要哪些方面的努力?

朱玉洁 (新疆伊犁)

教学风格就是一个人的教学特色,良好的教学风格的形成首先作为教师本人应该热爱自己的专业,热爱教育事业,其次是注重教师自身历史专业的知识积累,要博览群书,有了深厚的专业知识才能成为教师。年龄的差异小便于沟通是年轻老师的优势。二是要对自己有全面而清醒的认识,教学中注意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了解自己的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来进行教学设计,准备材料。

良好的教学风格应该是教学具有感染力和亲和力。在教学内容处理上条理性要强,有驾驭教材的能力。并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良好的教学风格有:学者型、开放型-拓展型。

总之在教学中不断进步才能形成自己教学风格。

杨宗惠(指导老师) :老师说的很好,教学风格是要有渊博的专业知识,爱岗敬业精神,对学生的爱心等来依托。

 

教学反思对教师专业成长的作用

王凤英 (新疆伊犁)

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老师不能只把教案写得详细周全,满足于“今天我上完课了,改完作业了,完成教学任务了。”而应该常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记录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所得、所失、所感,才能不断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完善教学艺术,以期实现教师的自我价值。

不同方面的教学反思起着不同的作用。例如:

一、课堂教学的反思

写成功之处。可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达到光辉顶点。

写不足之处。如:对教材重难点安排不妥、分析史学问题教条化、甚至由于个别环节失误影响学生情绪导致出现师生尴尬的状态;对通过课堂教学了解到学生由于对历史课的重视程度不一,基础不一,兴趣爱好不同,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障碍点”。可使之成为今后再教学上吸取教训,更上一层楼。

写教学机智。如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与学生产生的强烈共鸣,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写学生创新。既对学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将其记录下来,可以补充今后教学的丰富材料养分。

写“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二、观摩学习的反思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三、课后总结的反思。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结合教材、教学案例进行认真总结,以便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为调整教学策略,使课堂教学不断优化、成熟。

四、史学动态。随着史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成果的不断涌现,必然会有更趋近史实的新观点和理论,教材内容的编定发行需要一个过程,它往往未能及时反映最新的学术成果。因而,要对教材内容及相关的课堂设计进行反思。教师要认真了解历史教学理论研究动态,了解国内外史学界的新观念、新成果,关注新课程理论研究,以严谨科学的态度治学,宏观地把握教材、微观处理教材,尽可能体现新的学术成果。否则,一节课设计得再好,教与学的关系处理得再恰当,一旦出现科学性和知识性的错误,就会事倍功半。这样,在忠于教材的基础上对于史实的进一步阐述会使学生感受到历史的真实性,自然建立起教师的人格魅力,有利于师生的情感交流与合作。

总之,通过反思,促使教师主动地将与教育教学行为有关的因素纳入到自己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中来,慎重审视自己教育教学活动所依据的思想,并积极寻找新思维、新策略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教师将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自觉而有效的反思者,从而不断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杨宗惠(指导老师): 教学反思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能使教师从失败或成功的事例中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师的成长。

 

在你的教学生涯中,是否曾经有目的的保存、积累过学生的学习作品?请谈谈您的经验。

赵新花 (新疆伊犁)

有。从无意识布置作业到有意识保存积累学生的另类作业,对学生对自己都有了重新认识。保存积累学生的一些作业作品不是常规作业,而是当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为了配合语文组的一个活动,试为一个你喜欢的单元做一个简报或手抄报.

因为是第一次做没有什么条条框框约束,可以写,可以画,可以贴,可以剪。主题是自己所选单元内容,版面自己设计,给了一周的时间.。

结果出乎意料之外,当时认为只要有几个像样的能给语老师交差就不错了,但从学生陆陆续续交来的作品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是用心的,是认真对待的,内容虽是五花八门的,但可以看出来是经过精心查找筛选的.有些版面很精美,使出了浑身解数了。通过这次活动使我重新认识了学生,也重新审视了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会布置一些非常规的作业如对一些有争议的人物的认识象李鸿章,如何看中法战争的不败而败等等。

通过这些活动挖掘了学生的潜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今后将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向同行们学习争取有更好的方式实践。

杨宗惠(指导老师):老师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我常把学生比作是金矿,只要去挖就能挖出黄金。

 

您认为在教学有哪些需要研究的问题

马俊玲 (新疆伊犁)

在我九年的教学和听课中发现,一节历史课讲的好不好,生不生动,教师自己的文化素养很重要,渊博的知识,幽默风趣的讲课方式,教师的个人魅力的展现都能影响学生喜不喜欢历史课。能讲好历史课的老师首先应从教材出发,知识内容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课很精彩,学生也很喜欢。所以我觉得教学中最需要研究的问题就是怎么处理教材。

经验:首先是让学生了解学习历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初中阶段,历史历来被束之高阁,不受学校、家长、学生的重视。在上课前一定现讲清楚学习历史的重要性。

历史具有多方面的社会教化和人文精神滋养功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知识宝库,也是人们认识自我、超越自我的一面镜子,有句话叫“学史可以明智”,让学生在历史的海洋中感受他们需要的。让学生认识到历史不是讲述陈腐的万年之谷,而是先祖千百万年遗留的人类文化精髓和来自灵魂深处的传统。做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熟识自己国家的历史。

二是要处理好老师和学生的关系,确切的说是历史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试想怎么会有人不认真听课呢?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旧的历史教学基本停留在“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巴”上,忽视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感受,由此激发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体。去深入了解什么样的历史课是学生想上的,爱上的。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当然,这些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必须具备,选择精当史料的能力;善于提出问题的能力;调控教学过程的能力。

杨宗惠(指导老师):老师讲的很好,也很实际,要让学生喜欢历史教师的知识素养,教学艺术很重要。

 

您认为在教学中有哪些需要研究的问题?您在教学研究中有哪些经验和教训可提供给同行分享和借鉴?

徐云驰 (新疆伊犁历史)

在教学中,需要研究的问题是对于重大的历史事件,都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如在古代史中讲唐太宗的“贞观之治”,首先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贞观之治”。那就是吸取了隋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而采取了一系列调整统治政策的措施。是什么指政治上实行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等,经济上实行均田制、租庸调制等;在民族关系上实行开明的民主政策,在对外关系上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还有破格用人善于纳谏等等一系列发展经济巩固政权富国强兵的有效措施,即是是什么。怎么样,是指唐太宗统治时期经济繁荣,政治清明,社会安定,民族关系融合,文化博大精深,形成了以唐朝为中心的经济文化圈。

在讲世界近代史中的“文艺复兴”时,应该和中国古代史的“百家争鸣”进行横向对比,那就是需要巨人而产生了巨人的时代。也可以和“启蒙运动”明清时期的思想家进行纵横联系,这样就使学生获得的知识不会产生断层孤立的现象。

杨宗惠(指导老师):新课改的专题教学尤其需要这样的比较学习方法。

 

高中历史教学中需要研究的问题

代玉兰 (新疆伊犁)

教学中最主要的研究对象我认为应该是学生。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就是以学生发展为主。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那首先要做的是深入的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知道学生想要什么。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才最适合咱们自己的学生。各个地方的具体情况不同,每个地方、每个学校的每个学生又各有不同。那我们就只有具体了解了自己的学生才能以此为根据来开展历史教学。

要研究学生当然第一步就是走进学生当中去,能和学生打成一片。要的到学生的信任。在我们以前的教学中,很多学生对老师有畏惧心理,在学生心目中老师大都只知道说教却不曾理解他们,不能照顾到他们的感受。因此学生在表面对老师必恭必敬,其实老师心的距离很遥远,不能对老师吐露心声。这样我们就只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开展教学却不一定适合学生。为此我们老师应该以平和的心态把学生当成真正的朋友。多和学生交流沟通。时时处处为学生着想理解学生这点很重要。当然平时还要多注意观察孩子们的学习状态、情绪变化、学习成绩,这都有助于我们开展教学。

除了研究学生,我们还应当静心研究一下自己。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也是学生学习的主导。要研究自身情况。看看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更有利于自己操作,更能发挥自己的水平,更能吸引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研究了学生老师当然就是研究教材、研究其他教学资源、研究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等和教学有关的方方面面。看起来似乎在喊口号,又似乎很难做到。其实我认为如果是注重丰富自身,完善自我,热爱教师职业的人,心里装着学生,装着教学能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认认真真的工作,都能做好各种研究工作。

杨宗惠(指导老师):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让学生喜欢老师并且教师能了解学生能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你是否命制过生动有趣的开发性试题?请列举您最得意的作品。这些试题的检测效果如何?您是怎样评分的?

沈 文 (新疆伊犁)

我在“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性问题”上命制过生动有趣的开发性试题。

如:1992年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第一次把“可持续发展”由理论和概念变为行动。

问题:请回顾历史上那种以破坏环境和生态平衡代价来促进经济发展的典型史实。

学生回答:

 1.唐朝采取“围湖造田”“放火烧山”的方式,对土地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使江南地区的自然生态平衡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2.工业革命以及近代企业的兴办,导致环境污染等。

学生的回答大多围绕“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等进行组织。这一生动有趣的开发性试题学生很感兴趣,注意力也集中了。

杨宗惠(指导老师):沈文老师这道题很好地体现了历史与生活过去与未来的联系,给我们在新课改实施中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请从资料包中遴选一则案例,并从有效性的角度分析它的优点和不足。

杨 丽 (新疆伊犁)

专家对有效性的解释非常明了,“什么东西叫“有效”呢?比如说,我们做一件事情,要定一个目标,达到了目标就叫有效,达不到目标就没有效。所以,应该说这个有效性的问题,实际上教学目标的问题应该是有效性的一个核心问题”。

就拿北京市月坛中学贾海燕老师《辛亥革命》例子来说吧,她设计了这么一个环节,就是用清朝的官服和中山装作一个对比,此办法非常新颖。首先,她对学情作了深刻的调查。设计问题时考虑的是学生想什么,而不是老师觉得学生应该想什么,摆脱了一般老师的传统思维模式,把以前的教学设计给换了。另外,她的设计还为讲辛亥革命的原因埋下了伏笔。就是因为清王朝等级森严,不平等,腐朽不堪,而革命党人倡导民主平等,辛亥革命才能在武昌取得成功。因此,此设计很好的体现了教学的有效性,学生既得到了知识,培养了能力,也陶冶了感情。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课堂环节的设计一定要合理,符合教学目标,不能流于形式。

杨宗惠(指导老师):老师对有效性的理解很清晰,案例分析也很恰当。

 

开你的思路尽情想象,你认为理想状态的学生学业评价方式是怎样的?

俊 荣 (新疆伊犁)

新课程改革不单是教材的改革,更是整个教学方式的改革。而作为教学活动重要一环的教学评价的改革更是迫在眉睫。很难想象,如果还是一分定乾坤的评价机制一统天下的话,我们的课程目标能够得到落实。我认为理想状态的学生学业评价方式应该是多元的、灵活的、人性的。

第一,我们不可以放弃传统的评价方式,即面向全体学生的评价,一般以课堂练习或测验为主,主要可以检测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因为没有掌握知识这个前提,能力就得不到提高、情感不可能被陶冶。作为老师我们可以偷个“懒”:我们可以指导学生来完成测验的评分工作,当堂由学生交换评分,老师进行抽查。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减轻教师的批阅负担。

第二,要注重对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状态的评价。如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课堂教学重点的落实情况等。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关注每一个学生,观察他们听课的状态,如是否始终注意听讲、是否积极思考、是否积极回答问题、应知应会的知识有没有落实、是否感情投入的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等等。

第三,教师还可以利用课外活动的不同形式来对学生进行评价。如组织学生搜集整理资料、开展小组活动、撰写小论文、在平时交流中注意观察学生是否能运用历史知识、历史方法分析现实问题等。

第四,可以调动学生积极的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告诉学生平时要注意记录检查自己在学习中的表现,明确进步与不足,确定今后的改进方法等,这样可以提高学生自我认识、正确评价自我的能力。而同学之间的评价,可以正确引导我们的独生子女在学习生活中关注他人,客观的看待别人身上的优点与不足,既可以相互取长补短,又能密切同学之间的关系。

第五,教师还要经常与家长、其他任课老师、主管学生工作的老师交流,看看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有了哪些进步,还存在哪些不足。加深对学生的了解,对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有着巨大的、不可想象的作用。

 

请从资料包中选一则案例,禀从有效性的角度分析它的优点和不足?

郭 英 (新疆伊犁)

题二中专家列举《新航路开辟》到创设课堂情境中,教师让几个学生扮演水手和哥伦布,扮演航路中的其它条件,课堂非常活跃,学生的积极性也很高。但是从学生的表演来看,学生事先没有把新航路开辟的目的背景搞清楚,实际上就表明了我们教学的无效性。就是说,等于学生根本没有搞清楚这个历史发展的过程,没有搞清楚这个历史的背景、历史的情境,就让他们开始活动起来,这是我们在今后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其实,创设情境的途径很多,关键就是找到适合我们学生接受的,能够培养学生兴趣能力的,能够凸显课标的有效途径。所以创设情景必须有铺垫,必须了解学情,选择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实现有效教学,光靠花架子是不行的。

 

在你的教学生涯中,是否曾经有目的的保存、积累过学生的学习作品?请谈谈您的经验

雷中华 (新疆伊犁)

我从教25年了,以前对于学生的作品并没有有意保留.但是近年来,有一定的保存。我的保存是有一定选择的,我保存的作品分以下几类.一,每个学期的期末考试试卷,选择其中优秀的两份保存,作为学下年或以后教学上使用的工具.也可作为和下学年比较的范本.目前保留的这类试卷大约有200份.每个学期都对这些试卷进行分析总结,这样即可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也可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二对学生其他学科的比较好的作品,比如,优秀作文每个学期都向语文老师索要,并且由语老师推荐还有对作文的评语,每年收取五篇,现在,我已经积存了四本这样的作文,并且做了很好的包装,平时可以拿出来自己阅读,也可以拿到教室让学生共同阅读和学习 ,有时还可以用于激励学生,三,我还收集学生的一些手工作品,如我们学校每年举行一次风筝比赛,赛后我都把那些获奖的风筝收集起来,放在教室后面或悬挂在办公室里,即可以装点教室也可以让它的制作者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我对学生的作品保存和使用基本就是这样。

新疆伊犁班简报地址链接:

伊犁州07秋季历史研修班第一期简报

http://acad.cersp.com/article/1275100.dhtml

伊犁州远程研修历史班简报第三期

http://acad.cersp.com/article/1507845.dhtml

伊犁州远程研修历史班简报第六期 

http://acad.cersp.com/article/1275164.dhtml

伊犁州远程研修历史班简报第七期 

http://acad.cersp.com/article/1350079.dhtml

伊犁州远程研修历史班简报第八期

http://acad.cersp.com/article/1397820.dhtml

伊犁州远程研修历史班简报第九期 

http://acad.cersp.com/article/1484909.dhtml

伊犁州远程研修历史班简报第十期

http://acad.cersp.com/article/1543128.dhtml

伊犁州远程研修历史班简报第十一期

http://acad.cersp.com/article/1600382.dhtml

伊犁州远程研修历史班简报第十二期

http://acad.cersp.com/article/1665607.dhtml

整理、推荐/刘向荣:新疆伊犁班的老师在班主任和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勤奋刻苦,努力研修,成果显著。其编辑的班级简报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质量很高,特别是在研修的最后阶段,依然持之以恒,锲而不舍,表现了很强的团队合作精神。

 

 

◆ 研修花絮 ○○○

最后的晚餐

秦 立 富

十几天的研修一路走来,汗水与欢笑,疲惫与收获,我们沉浸其中习惯着思想的碰撞和火花的闪耀。可不经意间,研修就即将要画上终点。这么快?越是珍惜的事情似乎越容易失去,我们抬手想挽留,它却微笑着给我们一个鬼脸。辛苦了,努力了,成就了,同时将要离开了,怀着这样的心情我们坐到了一起,用最传统的中国方式来纪念—吃一顿“最后的晚餐”(朱汉国教授请客)。

还是在凤凰岭下,望着青山翠林,望着夕阳晚霞,这情景研修的过程里每天都会见到,可为何今天它却如此的感觉惨淡,感觉落寞。我们最初的14个人,现在留守的还有7人,想想当初的一起的欢乐和熙熙攘攘,每一次吃饭、开会总能迸出欢声笑语,每一次流动会议都是七嘴八舌的口舌之乐,再看看现在的略感零散,略显冷清,感伤总是一波波的涌上心头。

酒开瓶,菜上桌,举杯。熟悉的脸庞,为何却见不到熟悉的笑容。朱汉国教授致辞:感谢大家,感谢。其实这也是我们每一个团队成员心中的话,感谢,感谢。感谢主持专家的运筹帷幄,感谢团队成员的精诚合作,感谢所有学员的积极参与和信任,感谢所有此次研修工作人员的参与和努力。正是因为有了我们大家共同的努力,才使我们此次研修跨过了最初的重重阻碍,走上正常运行的轨道。其实最应该感谢的还是那些真诚的学员们,他们有的抛下家中的事务,有的翻越很远的山路,有的进了从没有进过的网吧,有的为完成作业直到深夜,他们是一帮多么可爱的人,有了他们中国教育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可爱的学员们就是活水,就是中国教育的源头。

今天,我们相聚了,只要心在一起,明天不管到哪我们还是相聚的。我没有精美的辞藻,也没有华丽的语言,面对即将的离别我无法表达要破胸而出的汹涌情感,而作为男人,我也不得不一再压抑流泪的冲动,什么样的感情是最真的?什么样的心是最诚的?为了同一个历史教育的事业而志同道合,为了国家的发展学生的成长心忧挂念、共同付出不求收获,共同经历了众多艰难而一直向前,绝不言辍。用感恩的心去生活,用寻美的眼睛去搜索,会发现真正的美好其实就在自己的身边、脚下和手中。

离开留下的不是背影,分别给与的也不是痛楚,是希望和满怀希望的期待,让我们握手,让我们拥抱,明年的秋天会有更大的光明来给我们报晓。  

 

 

 

◆ 团队赠语○○○

 

1.任鹏杰

 哦!凤凰岭,“人性”……

号称“远程”,却颇感亲近!

——历经千辛,我们与学员们

携手克服黑客的纠缠实现了心的互联!

 

不能“促膝”,却有如面谈!

——吃了万苦,我们与学员们

共享了互动研修的“欢悦”和“震撼”!

 

北京的凤凰岭,没顾上爬攀

——我把《课程简报》当作每日

必须登顶的精神大山,谁说这是遗憾?

 

北京的同仁们,顾不上拜见

——我视《中史参》为全国所有同仁

聚会协商的厅堂大院,可随时邀您清茶一杯妙谈!

 

切勿太过伤感离别,朋友们!

——我们随时可以再见,

什么能阻隔心与心的相连?

 

胸怀天下永远自励,同仁们!

  ——谁让我们是人文的神圣使者,

    现在和将来必从历史中走来!

    

夜行者惊喜地呐喊看见了秉灯者,

——哦,是你呀!

原来是我们当中的一位。

 

寻求光明者惊喜地呐喊有了引路人,

——哦,是你呀!

原来也是我们当中的一位。

 

哦,是你呀!是你呀!!是你呀……

——逢人就用手比划着说:

那就是人性的落脚处!

 

昨夜梦里我与大家共攀“人性”之峰,

  ——不知是谁猛然呼喊:快看哪!

哦,所有人都发现它比凤凰岭更高更美……

 

2.王 雄

  寄 语 团 队

  这是一次没有想到的相聚!

    这是一次没有遗憾的学习!

    这是一次令人激动的交流!

    这是一次难以忘怀的“蜜月”!

    渴望:再次绽开如此鲜艳的花朵

    盼望:未来能够再次相聚在研修的大海

    每一个熟悉的身影

    每一个思考的火花

    每一次感动的泪水

    让我们不得不说

    我们感动了自己

    我们感动了所有参与者

    让我们企盼下一次

    今夜星空灿烂

  ……

扬州王雄祝福您!

 

3.黄牧航

在北京西山的凤凰岭,我度过了这辈子最为紧张的14个日夜。在即将离开的时候,尽管满怀着疲惫,但内心感受得更多的还是充实、满足和感恩。感谢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是她创造了一个研修的平台,使我有了这段毕生难忘的经历;感谢历史课程团队的所有队员,使我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合作的快乐和拼搏的豪情;感谢全国的学员,是你们的信任使我不敢有丝毫的松懈,是你们的鼓励使我能够夜以继日地工作,是你们的期盼鞭策着我不断地挑战自己。2007年秋季的研修告一段落了,我们又要奔赴各自的工作岗位了,我相信,只有在教学实践中才能够检验我们研修的效果,也只有教学实践才能够丰富和延续我们永不终止的研修故事!

 

4.王 芳

夜又深了,大家都依然坚守在岗位上,离别的愁绪却越来越浓了,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短短十几天已经觉得自己对这个充满了和谐充满了睿智的大家庭是多么的不舍。“相逢是首歌,同行是你和我”。新课程让我们在远程研修的这个平台上相逢,相隔千山万水,却又近在咫尺。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为了我们教育事业美好的明天,我们在学习,在思考,在交流,在体会,思想在碰撞中闪耀出智慧的火花。感谢所有的同行们,因为你们的信念,你们的执著,让我收获了许多许多……。相信在新课程的广阔天地中我们会走得更宽、更远。

 

5.何成刚

历史远程研修刚刚上路

六个专题、短暂的14天的历史远程研修已经结束,经历了身心极其劳累与疲惫的我却没有丝毫可以松一口气休息休息的念头——因为我清楚地知道,六个专题视频课程还需要进一步的修订完善,还应该继续开发新的视频课程,为越来越多的我们一线历史教师理解和实践新课程提供足够的智力支持……而目前,我们所做的工作只有一点点,面对新课程的实施带给我们一线教师的巨大挑战,我们岂敢懈怠?我们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

细心的历史老师会发现,我们使用“研修”来取代“培训”,这绝不是在玩术语游戏,而是以“点评学员作业”、“在线研讨”、“编学习简报”等实实在在的“互动活动”落实和贯彻新课程强调的教育理念:“平等”“参与”“民主”“协商”。令我们历史课程团队所有人欣慰的是,这种开创性的探索得到了广大研修班班主任、指导教师和历史学员的一致认可和高度肯定——这给了我们极大的信心——只要有益于历史课程改革,我们就一定会坚定地把这样的历史远程研修活动继续办下去——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6.张汉林

教授和亚夫教授运筹帷幄之余,不忘忙里偷闲,为后学把迷津指点。鹏杰主编富于幽默与激情,所过之处,想不欢乐也难。牧航教授勤思苦干,语出惊人,一句“黄牧航,忙不忙”传为美谈。王雄老师和鹏芳老师文采之斐然,精力之充沛,让人羡煞。成刚博士是个学问家兼大管家,忙里忙外。杜苇老师聪慧过人,智商与情商齐飞。向荣老师思维缜密,勤耕不辍。卢阳老师博览群书,宗教典故信手拈来。王芳老师名如其人,幽芳淡雅。立老师“花絮”不断,笔下空灵。还有未曾谋面的课程团队京外成员和广大学员,虽经历种种不便,仍坚守研修信念,让人感动和敬佩。

 

7.刘向荣

2007年8月10日至24日,北京海淀西山脚下, 07秋国家级高中历史新课程远程研修的团队专家和老师相聚在一起。相聚是缘,合作是份,机缘难得,有忙碌,更有收获。“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研修短暂,有开始,也有结束,开始是起点,结束是另一种开始。目标在远方,路在脚下,脚的路有限,心路无止境。身即别,心却留,无尽情意化友谊,天涯海角飘芳香。时间会冲刷逝去的岁月,但却擦不去凤凰岭下曾经欢声笑语的“互动”以及默契合作,更抹不去宛如陈年老酒芳香般之无尽情意。时无期,会有时,何时再约凤凰岭。啊,我难忘的凤凰岭!啊,我难忘的远程研修!!啊,我难忘的师友们!!!

 

8.秦立富

还好,还有明天,今天暂时的离开,明天可以从头再来;还好,还有明天,今天留有的遗憾,明天可以用力弥补;还好,还有明天,今天说不完的话,明天可以一杯清茶再叙前缘;还好,还有明天,今天的你我,明天还将再见。喀什的朋友们,所有的学员朋友们,我们约好,明天!

 

9.卢 阳

“我的课堂我做主”,虽然都说我们是戴着镣铐跳舞,但是,只要我们是为了服务于学生的人生和发展,尽管自己的舞姿并不优美,但我也要起步、追赶,奋力前行,因为我知道,这条路上有你、有我、有他,绝不会孤单。

 

10.夏辉辉

有时,离别不是结束,而是一次新的征程、新的启航,远程研修开启的学习之路、友谊之桥、思想之河将伴随着我们今后的生活与工作。远程研修像一艘巨轮,我们相聚缘于责任、缘于热爱,我们离别收获喜悦、收获希望。我们因为远程而相识,远程因为我们而熠熠生辉。

 

11.朱正标

我要感谢我们的学员们,对于新课程,对于一场必须进行的课程革命,每一位学员担负着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梦想,课程革命实际上是这个国家的社会生活的革命。新课程首先的一句话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我从不讳言我是一位理想主义者,有着深深的民族情结,希望我们国家走向富强与文明,我们立足于教育,不停地探索,新课程开启一个时代,这话应该不为过……所以,我要感谢全体学员们,只有靠我们全体历史老师,还有其他老师……我们这个民族才会有希望。

 

12.吕准能

一路辛苦,一路收获,我们彼此从欢乐和依恋中走过。一路汗水,一路欢歌,浓浓友情围绕着你和我。从中我们的心灵感受到了巨大的洗礼,我们的观念发生了显著的更新,实实在在的感觉到了课改的机遇与挑战,真真切切领略了远程教育的魅力和美丽,那美好的细节或片段刻骨铭心!培训结束了,但我们的学习并没有结束。我们期待着更美好的前景,期待着来年再相会!相逢是首歌,主题是你和我,相逢是首歌,同行者你和我。可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我们带着友谊与期盼而分飞,真留恋在平台这求学的乐园里的日日夜夜,精英荟翠,藏龙卧虎,坚信今后必将大展宏图,前程无量。让我们热情相邀,亦歌亦行,在走向成功的征程上,让我与你们相互分享、勉励和祝福!

 

13.虞文林

远程研修怎么样?我们曾是如此的艰难!我们又曾怎样的不离不弃!远程研修价值几许?我们曾激情的交流!我们曾如此的珍惜!它让我们看见了自己无法停止的学习内驱动力!我们曾身在其中,从新鲜到熟悉,从稚嫩到成熟,从争论到共鸣,我们自豪!人生能有几次这样的经历?!我将永远记住远程研修,我永远记得你们对我的深情厚谊!

 

14.刘 俊

我们不能留住时间,但我们能够记录成果和影响,看那一期期精美的简报、那一篇篇深思的作业、那一个个认真的学员……这一切无不让我们感动。做并思考着,累并快乐着,我们无法阻止离别,但短暂的离别是为了再次的重逢,让我们在历史课程网上再次相聚。联系我们的是永恒不变的——历史。

 

15.李 清

牟子的《理惑论》中说:圣人能授人道,不能使人履而行之。我们既是道的被授者,也是一个授道者,简单的逻辑推理可以得出一个朴素的真理:“教育者先受教育。”不过这也是一条“圣人”之道,能不能,愿不愿,还在于“教育者”个人。《易经》讲: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我们已经从专家名师那儿获得不少,然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从理论走向实践,还有很长的一段路。

 

16.沈为慧

十多天来,感动与友谊同在,激情与收获并存。专家的敬业精神让我感动,学员的学习热情更让我感动!与团队成员互相交流,友谊难忘;与研修学员相互鼓励,友谊更难忘!解答学员的困惑,我有激情;书写研修的故事,我也有激情!听从未听过的课是我的收获,做从未做的事也是。

 

17.李 杰

巴州的同行们认真学习的态度不断的感动着我,有身怀六甲即将当妈妈、还坚持培训的韦祎老师,有执教多年老教师仍然积极参与远程研修、认真完成作业的吕昌智老师……,一期一期的班级简报见证了他们的成长,指导教师顾丽娟和邓新艳老师不断去激发他们的斗志,大家互相帮助互相鼓励。为了避开上网的高峰期,有些老师半夜起来打开电脑提交作业,特别是有一位叫帕尔哈提的老师,他平时一直用维吾尔语教课,他的课学生很喜欢,他经常在各种比赛中获奖.他不会写汉字,汉语会说一些,他也不会注册账号每次见指导老师就问,我的作业怎么办?研修期间,他按时到岗,认真看视频,经常和其他老师交流看法。他请汉语老师帮他注册,坐在电脑前,一个字一个字练习打字……

 

18.沈素英

短短十四天,就如石素琴老师所言:远程教育让我看到了历史同仁们积极努力向上的心,看到了课程团队的老师们热情向前,振臂呐喊“课改了!快来了!跟上了!……”看到了很多一线的教师踊跃向前,也看到了教师们的彷徨和困惑,但他们都没有退缩,在彷徨和困惑中依然努力前进……我看到了一种热潮,看到了一种感动,我们的历史教师们是那样的渴望进步,历史学界的精英,这次联手了!我们中学历史教学开始坐在同一个大船上启航了!!!

 

19.陈亚东

刚刚从大堆的工作材料中抬起头来,思绪似乎还难以调整到一种拜别的状态。请容许这个不善言辞的、相对许多老师来说还是个后辈晚生的我冒昧引用聂幼犁先生写给青年教师的一段话做为结束,这段话读来让人久久难以平静:

我们必须严肃地研读课标,因为它体现了国家的期望;但是,只有高于课标,才可能准确地领悟课标。

我们必须虔诚地尊重课本,因为它凝聚了前人的心血;但是,只有高于课本,才可能真正地读懂课本。

我们必须认真地对付高考,因为它代表了社会的公信;但是,只有高于高考,才可能有效地赢得高考。

我们必须虚心地学习他人,因为这是取得进步的捷径;但是,只有高于他人,才可能实在地找到自我!

“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真正的、最终的底气在广大的正在实践中的一线教师中啊!是他们“拿着下岗工人般的工资,顶着科学家般的要求” ,“从鸡叫做到鬼叫”地为我国的历史教育披荆斩棘啊!

 

20.张振鸿

天津和塔城,这十多天里在我的梦中一直萦绕着的两个城市!一个在中国的东部渤海边上,一个是在中国的最西部天山上,是这次远程培训,让我与祖国这两个城市的老师们联系在了一起。我和朋友们开玩笑的说,我这是“心系祖国的两头”!即将离别,向克服各种困难努力参加这次培训的老师们送上我真诚的祝福,老师们新学期愉快!有缘千里再相会!

 

21.龚育佳

课程团队与全国各地的学员们,团结一致克服了重重困难,虽历经千辛万苦,太多的感受无从叙起,由此得到的丰富收获却令人惊喜,千言万语化作一句:新课程已经牢牢扎根于我们心里,我们就不怕暂时的别离,心与心的交流与沟通永远都会继续,向专家们学习,向学员们学习,实现交互主体,新课程实践就必然会有声有色、开花结果,我们的学生们——还有我们自己,我们的国家,都将从中得益受益!

 

22.束鹏芳

晨光熹微矣,环我四周有山也,望之蔚然而深秀者,参与远程研修之全体历史教师也。

 

23.徐赐成

远 程 研 修 感 言

处暑已过暑未除,

远程研毕又远程。

回味一十四昼夜,

多少感慨从未有。

未想远程如此近,

何谈天堑变通途!

老聃虽不知网络,

思想远程早已走。

两周研修六主题,

参与老师全国有。

昼夜兼程时不穷,

思想高速永畅通。

学员作业多精品,

围绕主题主意真。

问题切中实与论,

指导老师需用经。

专家团队倾真情,

生活学习俱关心。

专业鼓励给话题,

学员错误必纠正。

虽非当面领教诲,

却把真话都讲清。

培训虽然是远程,

经济实惠结友情。

两周结识千余友,

激动过后增干劲。

从此埋头教师岗,

却借远程增能量。

饱读诗书勤实践,

明年远程定在线。

还要学好信息术,

誓与黑客斗与战。

全国史师百千万,

从此结成新干线。

如此盛世我辈始,

 还说什么,好好干!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