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十大历
高考辅导怎样分析历史事
高考辅导怎样分析历史事
高考辅导如何解答历史选
高考辅导高三历史总复习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高考辅导之怎样做历史简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高考辅导之怎样解答历史
优秀历史试题设计一:台
最新热门    
 
全国历史课程研修简报(第一期)

时间:2009-10-18 17:14:04  来源:本站
 

 
欢迎您参与讨论,请访问

http://acadtmp.cersp.com/8083/361.aspx

 

◆ 在线研讨公告

 

●研讨时间:20078111921

           (即晚7~9点)

 

●研讨地址:中国历史课程网“历史论坛”http://bbs.cersp.com/index.asp?boardid=19

 

●研讨主持:历史课程远程研修课程团队

 

 

◆ 今日作业公告

【请注意】两题任选一题: 

1.新课程历史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请举例说明)

2.选择任何一节课,指出互动栏目的应用方式,并设计一个课堂教学案例。

 

 

 

 

全国历史课程研修简报

第1期

(2007年8月11日)

 

■主  编:朱汉国 赵亚夫

■执行主编:任鹏杰 王 雄

 

■编  委:朱汉国 赵亚夫 任鹏杰 王 雄 黄牧航 

张汉林 何成刚 夏辉辉 陈亚东 卢 阳 

王  芳 秦立富 束鹏芳 张振鸿 龚育佳

徐赐成 虞文林 李  清 刘  俊 刘向荣

沈素英 李  杰 朱正标 沈为慧 吕准能 

 

■本期责编:任鹏杰 王 雄 黄牧航

 

 

 

目   录

 

编者寄语

设计是一种智慧/王雄

 

百家争鸣

主题:薄弱地区的历史新课程改革如何实施

拔高了教学目标去看待课程标准不合适/朱汉国

从目标开始:新课程设计的切入点/赵亚夫

谈谈如何进行历史教学设计/何成刚

面对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如何进行教学设计/秦立富

农村中小学实施新课程感言/卢阳、王芳

 

案例点评

案例1:《抗日战争》/点评:张汉林

案例2:《“百家争鸣”和儒学的形成》/点评:龚育佳 王雄

案例3:《鸦片战争爆发原因与过程》/点评:李清

 

作业赏析

编者按:黄牧航

作业选登

 

研修感言

凤凰岭下栖凤凰——杜苇研修感言一/夏辉辉

初相遇的美丽——2007年历史新课程远程培训学员心絮/夏辉辉

面对新课程教学,高中教师应有的转变/倪江玲

 

研修花絮

千呼万唤始出来/秦立富

 

 

 

◆ 编者寄语○○○

 

设计是一种智慧

王 雄

当我们走进课堂的时候,我们的心中常常怀着一种理想,希望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促进他们思想与品格的成长。可是,我们的心中还有另一种负担,我们不得不面对现实的压力。在这种无形的压力下,一些老师感到新课程理念似乎虚无缥缈,似乎与自己的课堂距离太远。这种感受是那么真实,那么令人失望。我们该怎么办?

曾几何时,我们对过去的课程十分不满,我们曾经渴望变革,我们曾经呼吁跳出教育的桎梏。然而,当我们真的走进变革的时候,我们却陷入了另一种困境。我们感到新课程并不理想,新课程困难重重。我们希望有一种操作简便,不太费力,又能够实现理想的历史教学摆在我们面前,像坐着计程车一样登上课程改革的高峰。山上风景优美,晚霞灿烂……我们冷静地想一想,那个高峰不费力能登上去吗?历史注定将它的时代责任抛给了我们这一代历史教师,这是近百年来的第一次。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我们唯有用自己的努力方能适应新课程,只有运用我们的智慧方能闲庭信步。

教科书、相关史料、图片、教学方法,以及性格与基础各异的学生,这些因素如何组合能够发挥最大的效能?才能既实现历史课程标准的目标,又能满足现实的需要?只有发挥我们智慧,才能在理想与现实的张力中找到平衡。

可是,智慧在哪里呢?

有一位初入佛门的僧人向他的师傅请教,用什么办法能够早一点实现心中成佛的梦想?师傅请他一路走回家,在路上遇到喊着他的名字,赤着脚跑来为他开门的人,那个人能够指明道路。僧人于是一路走回家,每天都在盼望有一个人能够像师傅说的那样来迎接他。可是,很多天过去了,这样的情景一直没有出现,离家越来越近了,他极度疲惫,也极度失望。走到家门口,不情愿地叩响家门。门开了,他母亲喊着他的名字为他开门。一低头,赫然发现母亲赤着双脚……

僧人幡然醒悟,路就在自己的身边,路就在自己的脚下。

我们对学生的爱,我们对学生的智,便在我们每天的课堂上,便从我们每天的设计开始。

 

 

 

◆ 百家争鸣○○○

 

卢  阳  王  芳 

(栏目信箱:fcl-ly@263.net

 

主题:

薄弱地区的历史新课程改革如何实施

 

问题缘起:在研修当中,各地许多教师都提出了类似的问题:比如来自新疆的:null[6501040445]老师说:高中新课程每一块内容比较多,深度比较大,对新疆的学生的能力要求适合吗?康兴妮老师问:在新课改中应该对学生做些什么工作呢?还有老师问农村学校的教学条件跟不上,不能充分的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教师的教学需要,特别是课程资源匮乏,应该怎么办?

 

拔高了教学目标去看待课程标准不合适

朱汉国

 

关于教育相对薄弱地区能否达成课程目标问题?这是许多人关心的问题。事实上,即使在教育相对发达地区,也有教育基础相对薄弱学校如何达成课程目标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我的认识是,这里实际上包含着如何理解课程目标问题?还包含着如何理解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关系问题。

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具体规定高中学生历史学习要达成的目标。实际上,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是一个最低标准。它要求全国不分城市农村,不分东部西部,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高中学生通过高中历史课程学习都要达到的一个要求。通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对具体内容标准的要求从总体上说是不高的。如必修一第一专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共有4个学习内容。第1个学习内容是“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这里的行为动词是“了解”。“了解”是识记层次的要求,应该说这个要求是较低的。事实上,宗法制和分封制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但它并不是早期政治制度的全部内容。课程标准只要求学生“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就是针对全国的情况而定的。

然而,我国教育现状是仍存在城乡间的差异,东西部的差异,即使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地区,各校间教育条件也不尽相同。教育部颁布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规定了具体的课程目标,这实际上只是提出了高中学生要完成学业的一个最低标准,但并不意味着要求全国学生不分城乡,不分东西部都向最低标准看齐。各地区、各学校完全应该根据自身的条件,在国家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规定自己的教学目标。

在这里,自然地提出了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关系问题。所谓教学目标,就是教授者在教学过程中提出的目标。这个教学目标应在课程目标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条件确定。从理论上,它应高于课程目标,应在课程标准规定内容的基础上拓展一些内容。如北京四中、人大附中这样的教育资源优质学校,决不能仅仅满足于完成课程标准的内容,它应拓展一定的教学内容,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事实上,新编的国标高中历史教材,即在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适当地拓展了一些内容。对于教材中这些拓展内容,我们应根据自身条件去做一定的处理。一些薄弱学校可以不讲这些内容,一些条件好的学校完全应该去讲授。讲,还是不讲,一定要量力而行。

    现在的问题是,一些学校,一些教师,尤其是一些教育基础较薄弱地区的教师,还不能全面地认识课程目标的内涵,还不能正确地理解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的关系,往往以拔高了的教学目标去看待课程标准,是不合适的。

 

 

从目标开始:新课程设计的切入点

赵亚夫

 

“新课程是不是只适宜城市或发达地区”,一些教师常常提出这类问题。提问本身,既有思考,也有担忧。当然,对于课程改革的设计者,这无疑也是一种鞭策。高中历史新课程的“难度”是显而易见的。不过,对这个难度,大家还是有个基本的共识——新。

既然是新东西,总会有个熟悉的过程。现在大家还认可它是全新的东西,那么这个熟悉的过程恐怕就不是一时半会儿可以适应的。我想,应该先有个接受的态度,然后再找些有效的法子去应对。这些法子,不全是技术,也并非技巧,确切说是技艺。技艺与技术或技巧的一个较大的区别,是其中必定有理念作支撑。

这里,我根据老师们疑惑的焦点问题,着重就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的基本关系,谈些拙见。

下午一边对着电脑上老师提出的问题,一边和卢阳老师、张汉林老师和刘向荣老师自然进入了讨论状态。教学目标究竟起什么作用?是先有目标还是先有设计?诸如此类的问题,一个接一个。虽然不能放下各自手头的工作,讨论是时续时断的,但还是触及了一些的实际操作方面的、较为深刻的问题。到了晚上,我突然想到里边的观点,其实可以“嫁接”到老师们的问题上。

这些年,我有一个基本的观点,就是给老师减负。而减负的最终法子是熟稔自己的专业。历史课的专业自然是对历史的认识。作为历史教师,我们依据《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备课,历史认识能否体现其中,看的便是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一节的灵魂,这话没有错。我们的问题是,有没有比较简便的法子,让老师们能够很快地梳理好教学目标,把握住这“一课之魂”?我想针对一般情况说些一般性的程序。

首先,教学目标先于教学设计,这是最重要的一步。过去,不少教师习惯于看了教科书就写教案,整个教学过程都出来,才帖上教学目标。这个教学目标不是《教参》上的,就是从别处找来的,总之不是他自己的,是外在于他备课的东西。这样的目标究竟起什么作用呢?所以,无论你的课讲得多好,实质上都不是你自己的课,因为你没有赋予它灵魂。于是,这样的课都有累的感觉。做的越细致,你就越发的累。

其次,教学目标是在吃透《标准》和教科书基础上产生的,但这不意味着吃透了《标准》和教科书就出来了教学设计。因为我们需要通过教学目标抽出这节课的灵魂,摆正这节课的重点。总之,是找准教学的中心。这个中心——就是被教学目标赋予了核心价值的中心思想,才是我们梳理教学线索,有声有色的讲述故事,组织有质量的教学活动,开发怎样的教学资源的依据。一句话,教学的有效、无效,首先是由教学目标决定。

再次,教学目标既决定教学设计的方向,也影响教学设计的个性,但教学目标不能代替教学设计。一位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智慧主要是由教学设计体现的,这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训练。但是,在当前情况下,我们重视教学目标的制定环节,对教师们理解新课程,做好新课程,无疑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地区是有差异、条件是不同的,但是我们面对的问题是共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千差万别的。最后我想强调一句,我们应该学会从基本知识入手,达成较高的教学目标。

                                             

 

 

谈谈如何进行历史教学设计

何成刚

 

近年来的高中新历史课程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当然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个人认为,这些问题的能否顺利解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历史教师在以下几个方面是否“有为”。这里着重从历史教学设计的角度谈几点看法:
    1.要树立课标意识,认真研究《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领会课标精神,关注学术前沿新动态。可以说这是备课前的基础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即,我们教师在备课前的首要工作是研究与确定师生应该围绕什么学习内容来展开,并以此分配教学时间和选择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
    2.提高史学理论素养。一个好的历史教学设计,往往与设计者在“史识”方面的钻研程度密不可分。南京宁海中学的陈红老师在备课“罗马法”时,在认真研究了《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查阅了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研读了《罗马法》、《法律简史》、《世界政治制度史》、《人类文明的演进》、《西欧文明》、《世界文明史》《罗马法原论》、《世界文化史》等多部史著,从中摘录了许多有价值的材料,并从“法学史专家”那里获得了有益的启发。当然,我们大多数历史教师没有如此便利的条件查阅到如此丰富的史学资源,但是我们历史教师要尽可能地在设计中体现出这一点来。这里举例说明:关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的课程内容,《历史课程标准》是这样描述的:“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解读课标和查阅相关史学论著的基础上,我个人认为教学设计应该重视以下这几点: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20世纪上半期由小到大、由亏转盈、由盛转衰,在动荡不定的社会环境中惨淡经营的曲折发展经历。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特点。比如:经济结构不平衡,地域分布不平衡,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不并大,等等。
    3.民族企业的组织制度和经营管理,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4.民族企业在同外国及本国官僚资本的积极竞争、斗争中,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这是其“革命性”的一面,同时也具有“妥协”的鲜明特点。
    5.在半殖民地半封建条件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前途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面对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如何进行教学设计

秦立富

 

新课程对我们的教学设计,提出了很多的要求,明确了很多要达到的目标,这种具体化的表述和旧课程相比当然是一种进步。但是在这个问题上很多老师也会有一些困惑。感觉像老鹰吞天,无处下嘴,尤其是面对那些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我们该怎样进行最佳的设计呢?

我们课标当中谈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在我们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无疑这三个方面任何一个都是不能忽视的,而且这三个方面并不能用是三个递进的层次这样观念来理解。在我们面临基础较差的学生的时候,作为老师我们可能首先想到的是教给他们知识,没有知识何谈其他。但是我们进行教学设计,其根本性的目标是要让学生从历史当中,以古知今,服务人生。从这一点出发,所谓的历史知识只是我们要达到这个目标的一个媒介,他的基础差,只是说学生掌握的历史知识较少,也就是知道的史实较少,但是我们问一个问题:史实较少是否就不能说明道理,是否就不能让学生学到历史的智慧?

历史是点线面的立体结合,我们从线上和面上能学到智慧,从点上也可以学到智慧,当学生基础较差无法从线上和面上学到大智慧的时候,我们可以让他从点上学到小智慧,小智慧多了也就成了大智慧。

以学生为本,并不等于让学生的情况限制教师。也不等于我们就可以牺牲掉三维目标,只抓知识与能力。在具体操作的时候,我们依然要围绕着三维目标来设计,只不过在我们取舍知识和补充知识的时候(新课程当中,老师有这个权利这么做,而且很有可能必须这么做),我们根据学生的基础来选择(一个道理有很多史实可以来说明)学生需要的和能够理解的史实,当然了,这样理解是有一个前提的,那就是所谓的学生基础差,只是他的基础知识和历史能力差。但在现在的评价体系下,这个前提应该还是存在。

 

农村中小学实施新课程感言

卢 阳   王 芳

 

必要的硬件支持是农村中小学顺利实施新课程的保障。缺乏基本的硬件支持,教师教的效果和学生学的效果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有时的影响甚至是很大的。比如多媒体设备就有助于学生直观地学习,实验设备有助于学生物理、化学和生物的学习。网络环境就特别有利于教师和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但我们还必须看到,课程改革并不完全被硬件所决定。课程的价值取向、课程的结构、课程的内容,教师的观念、教师的课堂教学组织能力、教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观念、学习方式、学习方法以及考试评价方法等是制约课程改革的内在因素,而且在很多情况下往往是课程改革的决定性因素。而这些并不是由硬件所决定的。

基础教育的任务在于提高国民素质,为学生成为未来合格公民打下共同基础,但绝不意味着城市与农村雷同;课程改革有统一要求,但更强调创新。因此,农村中小学完全可以密切联系农村学生的生活实际,反映当地社会、经济和文化,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确保每一位学生达到国家规定的共同要求;积极开发富有地方特色,服务于当地经济文化发展的地方课程,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薄弱学校也要找准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在某一个方面取得突破和进展,形成自己的特色和经验。

 

 

 

◆ 案例点评○○○

 

张汉林  刘向荣  王  雄

(栏目信箱:xiangrongliu@sina.com

 

案例1 《抗日战争》

点评:张汉林

 

1.知识与能力

进一步了解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并通过分析、归纳,概括其危害:再次严重践踏了中国的主权,中华民族又一次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认识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包括抗日救亡和全民抗战两个阶段,理解抗日范围变化的原因以及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性;总结出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及其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2.过程与方法

    列举法:通过列出一些本课的相关知识点,让学生去联系史实,并说出相关的内容.

    谜语分析法:通过设置谜语与学生共同探究日本投降的原因.

设问法:通过设问“为什么说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引导学生的思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团结就是力量这一道理,弘扬民族精神,培养爱国主义的情感,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树立为祖国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以史为鉴,加深对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

 

张汉林点评:

本课教学目标具体、踏实,与教学内容贴切,如“知识与能力”目标基本上涵盖了抗日战争的重要内容,这就使目标易于达成,且富有教学的价值;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上,作者定位在弘扬“团结就是力量”的民族精神和“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精神,而非泛谈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定位准确,学生也易于接受。而且,作者对行为动词的运用比较恰当,“进一步了解”、“概括”、“认识”、“理解”、“总结”,显示出相应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程度。

本课教学目标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1)三维目标的主语是学生,“过程与方法”目标中的 “让学生”、“与学生”、“引导学生”等词可以删掉。(2)所谓“过程与方法”目标,是指通过教学,学生要学会的思维的过程与方法。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只是手段,不是目标。按照这种理解,“列举法”、“谜语分析法”和“设问法”都不是目标。(3)一般来说,一节课一个中心。《抗日战争》的中心应该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领域中挖掘,而作者制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过于宏大、膨胀,不利于进行教学设计,也难以在一节课内完成。(4)三维目标之间的联系可以更紧密些。如要弘扬“团结就是力量”的民族精神,必然就需要突出抗战的全民族性,在“知识与能力”目标上就要增加“归纳全民族抗战的表现”,而非仅仅“理解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性”;同理,在“归纳全民族抗战的表现”、“理解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性”和“弘扬‘团结就是力量’的民族精神”的教学过程中,要着力培养学生何种思维方法,也是值得研究的。

 

 

 

案例2 “百家争鸣”和儒学的形成

点评:龚育佳 王 雄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   “百家争鸣和儒学的形成

海南历史一班  邓之贤

http://acad2.cersp.com/article/1211328.dhtml

 

●课标要求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记主要思想流派及主要代表,孔子在思想文化教育方面的成就以及孟子、荀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理解“百家争鸣”的原因和意义,孔子“仁”的思想和教育思想,以及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

2.过程与方法

分析图文材料、概括归纳知识、联系现实、问题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百家争鸣”的时代要求;以祖国的历史文化而自豪;以人为本的精神境界。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和荀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难点: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

【导入新课】

孔林、孔庙、 孔府

问:同学们,有去过山东的“三孔”(孔府、孔林、孔庙)吗?其主要是祭奠谁的呢?他在我国历史发展中有何重要的地位呢?

生:……(纪念的是孔子)

师:说到孔子,咱们应该都不陌生,那么,哪位同学来说说一些关于对孔子的了解呢?

生:……(可以从语文科中的《论语》切入、也可以从于丹的《〈论语〉》心得切入)

【新课组织】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1.含义

师:什么叫“百家争鸣”?其代表主要有哪些?它们又分别代表什么思想呢?

生:……(思考并回答)

师:(总结)“百家争鸣”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所谓“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师:同学们,请看这些书影和人物图,然后指出他们分别代表的是哪一家。

生:……(思考)

师:(总结)《孟子》代表的是儒家;《墨子》代表的是墨家;《庄子》代表的是道家(顺便与图4结合);图5是《孙子兵法》竹简,代表的是兵家;《韩非子》代表的是法家。

师:列出相关材料

材料一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下》 

材料二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

材料三  

材料三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孟子·公孙丑上》)

材料四  材料四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

师:这些材料出自谁?

生:……

材料五    材料五   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国家喜音沉涵,则语之非乐非命;国家淫僻无礼,则语之尊无事鬼;国家务夺侵凌,则语之兼爱非攻。

师:这则材料出自谁?

生:……

材料六 万物一齐,孰短孰长?道无终始,物有死生,不恃其成。           

材料七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庄子·齐物篇》)

材料八   师:这两则材料出自谁?师:(老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道德经》)

【故事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材料九   材料八 法不阿贵;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人世之事,因为之备。(法)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生杀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术)

君执柄以处势,故令行禁止。柄者,杀生之制也;势者,胜众之资也。(势)

师:材料八、九出自谁?生:……

材料九   知己知彼,百战不贻;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孙子兵法》)

师:材料九出自谁的思想?

生:……

师:《孙子兵法》有很多经典的故事,哪位同学说说一下他所知道的故事有哪些呢?【故事】“围魏救赵” 公元前341年,魏将庞涓伐韩,韩求救于齐,齐以田忌、田婴为将,孙膑为军师攻魏。孙膑用“减灶”之计诱魏太子申、庞涓入马陵道埋伏之中,万弩齐发,大败魏军,魏太子申被掳,庞涓自杀。

2.代表——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

3.重要思想流派的思想主张(表1)

学派

代表

主要内容

影响

老庄

之学

老子

“道”是世界根本;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小国寡民”社会。

老庄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庄子

宣扬天道与自然无为;追求“逍遥”。

法家

思想

李悝

在魏国变法:奖励耕战、严刑峻法。

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起到了重大作用;两汉后,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家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商鞅

在秦国两次变法:废旧制度、重农抑商、加强中央集权、以吏为师。

韩非子

法家思想集大成者,将法家理论系统化;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主张“事异则备变”。

墨家

主张

墨子

“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在认识论和逻辑学贡献。

汉代以后,逐渐湮没失传。

(过渡)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了?百家争鸣对中国古代社会(乃至)当今有什么重要影响呢?

4.背景

春秋战国(特别是战国)时期,出现的“百家争鸣”这一文化盛况,不是偶然的,有其历史必然性,归结来说,主要要以下几个方面:

⊙根本原因:社会大变革        ⊙经济:井田制瓦解

⊙政治:周王室衰微      ⊙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并受重用

⊙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学术逐渐下移,“学在民间”出现

 

5.评价

⊙奠定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的;

⊙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1)政治思想:“礼”:维护周礼,贵贱有序        (保守性)

“仁”:仁者爱人,为政以德        (民本思想、道德观和伦理观)

注重政治和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文化教育:

教育方面——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兴办私学,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整理古籍——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3)评价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仁”,具有民本思想,对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具有积极意义。⊙他主张维护周礼,代表当时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具有保守性,不可能被当时统治阶级所接受。⊙他首倡私学,打破奴隶主贵族对教育的垄断,促进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他编订古籍,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相关练习】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表明孔子提倡

A.因材施教        B.启发诱导       C.学习与思考相结合       D.择优而教

2.孟子

(1)政治: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提出“政在得民”,反对苛政

(2)民本:提出“民贵君轻”(唐太宗与魏征)

(3)伦理观:主张“性本善”

3.荀子

(1)政治:主张“仁义”和“王道”;“君舟民水”(唐太宗与魏征);礼法并用。

(2)哲学:“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等唯物思想

(3)伦理观:主张“性本恶”

【古为今用】

(1)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法家的法治思想——“以法治国”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2)“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

                               

龚育佳点评:该教学设计三维目标清晰,充分体现了新课改要求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理念,能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并理解各家学派的基本主张,认识“百家争鸣”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原因,并能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很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王雄点评:这一课是必修三中难度比较大的,没有相当的学术积累很难设计出像样的教学目标与程序。老师学术涵养比较扎实,对儒家思想的理解比较透彻,所以,才能写出如此思路清晰,史论结合的设计。从目标设计看,他对课程标准把握得比较准确。在知识与能力部分,它列出两个目标,第一个用的是识记,第二个用的是理解,这是准确的。在情感态度价值观部分,他提出“以祖国的历史文化而自豪;以人为本的精神境界。”也是难能可贵的。如果能注意这样两个问题就更好了:第一,“百家争鸣的时代要求”写得不清晰,这更像是一个知识目标。可以省略。第二,“以人为本的精神境界”前面最好加上“体会”。

还有一个问题出在重点难点部分。课表的要求是“百家争鸣形成的重要意义”,并不是形成的原因,原因只是学生理解意义的知识背景,显然不是重点。

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老师选用的大多数史料、寓言故事非常切合教学目标,这位学生通过经典理解诸子百家的思想提供了基础。当然,如果能够将一些思想与学生实际相联系就更好了。

 

 

案例3 《鸦片战争爆发原因与过程》

点评:李 清

 

目标设计

1.知识与能力

写出中国近代史的起止时间,分期及社会性质;

归纳鸦片战争的简要过程;

探究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失败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学生搜齐材料,出示材料,提出问题,参与讨论,师生对话,论从史出。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中认识到鸦片的危害,加强学生远离毒品,热爱生命的意识。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励学生奋发图强,为国家的强大而读书。

 

专家评点

李 清(课程专家/团队)  2007-08-10 18:20 [回帖]

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基本脱钩了,而且过程与方法部分基本像能力展示。是否可以考虑如何结合的问题。历史课程研修的最新进展,比如创刊号、作业等,会及时在历史课程网、中史参博客显要发布,请各位老师留意。

 

 

 

◆ 作业赏析○○○

 

黄牧航  束鹏芳

(栏目信箱:huangmuhang@126.com)

 

    【编者按】看完今天的“新课程下的历史教学设计”专题录像,许多学员对教学设计、三维目标都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教学目标的设定是教学设计的起点,也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教学目标对教学的重要性,犹如标杆对跳高运动员的重要性。没有了标杆,世界跳高冠军恐怕连一米五的高度都跳不过;同样,没有了明确、科学的教学目标,我们在教学上就会迷失方向。如何理解和确定三维目标,需要每一位教师在实践中认真思考,认真体会。下面我们引用培训团队李清老师的一篇段文《我们了解学生吗?——一个案例的启示》,让大家进一步理解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中的重要性和难度。

平时我们评课往往忽视了学生的看法。在多数情况下谁会在评课时把学生也请过来发言呢?这是后来一个学生在我博客中的留言:

我是亲临这堂课的一名学生,应该说我对这个班是清楚不过的了,所以我占据一个独特的视角,结合这堂课的情景,发表我独特的一点看法。本堂课的内容,我个人上过之后印象并不怎样深刻,因为平日里大大小小的开课活动基本上轮不到咱们班,所以这种场景对我们算比较陌生,我们有一定程度的紧张感,因此尽管听课较平时认真的多,效果也还不一定好。并且日后我在网上找着了课件反复反复的琢磨才渐渐明白老师传递给大家的思想,甚至有几处觉得颇深奥的,难以完全理解。我对“历史意见”、“时代意见”、“个人意见”也不是很清楚,只是由于素来敬重老师,所以似懂非懂地引以为崇高。我们这个集体并不是老师们所谓“学生素质高”这样的,从整体而言,我们却是个十分令人忧心的班级,纪律或成绩都在年级里边垫底,在学校里边出名,更不乏各色极端的人物。

这个学生的留言提醒了我们:我们是否真的了解学生?

其实我们从事教学设计时一般不会忽视学生的实际水平,比如在设计提问的时候也会考虑这个问题学生究竟能否回答出来,但自以为是的问题其实每个人都会存在。这么些年的教学经验告诉自己,有的学生不能高估,而有的学生也不能小看,往往有的问题我们觉得学生可以回答的却事与愿违,而有些我们认为有难度的问题学生却能回答,因此非常难于把握。问题的解决可能真的需要学生自己多参与、多提问,这样我们的教学才更有针对性,才能更好的完成目标。而且学生的参与、提问应该也是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吧。

    今天王雄、杨志才、朱煜、陈国兵、曹伟老师的视频讲座给我们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许多学员根据今天所学,在非常短的时间里面用心写下了精彩的作业,我们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部分供广大学员参考。培训团队的教师们都认真地写下了评语,有些评语甚至比学员作业的字数还要多。我们希望思维的碰撞能够激起更多思想的火花,从而使我们对问题的认识不断引向深入。(黄牧航)

 

l        课程直属班 赵颖 http://acad.cersp.com/article/1211032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实践(人民版)》三维目标设计

1.知识与能力

(1)简述“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形成;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涵义。 (2)概述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的成功解决过程,认识“一国两制”构想实践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背景、构想的提出、构想的内容、意义、“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及历史意义。(2)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现状,中国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纲领及决心。教师教学时可先出示本课内容表解,帮助学生从宏观上形成对教材内容的整体认识。(3)利用多媒体资料展示港澳回归的盛大场面,创设情境,加强体会。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和香港、澳门如期回归祖国等内容的学习,认识邓小平的创造精神和非凡智慧,树立大胆创新的意识。(2)通过香港、澳门回归,洗雪中华民族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和欺凌的百年耻辱,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3)通过本课学习,加强对学生的国情教育。

    推荐语:该课围绕课程三维目标设计教学目标,体现了赵老师较强的课标意识。课程的内容标准是这样规定的:“简述‘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这里基包括基本史实,构想提出、实践和祖国统一大业的进程,又包括历史概念,一国两制,既有过程与方法,从构想到实践,还在一国两制实践的历史事实中蕴含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可以说,这一内容标准本身就承载了三维目标。此外,赵老师的教学目标还偶尔地表达了师生教与学的行为,特别是规定了实行目标的教的行为,这利于三维目标的落实。教学目标应该是基于对史实史论和史法的理解而设定教与学的行为规定,而不仅仅是知道什么和认识什么的历史本身的规定。最后,过程与方法不仅是教学的过程与方法,还是历史事实发展过程与历史分析方法的呈现,需要加上这去,你的回归场景列入过程与方法,但它更是情感教育的素材;而对香港回归意义的认识更可以在回归10年的庆典中找到历史与现实对答的思路。如果我们增加一个达成目标——感受香港澳门回归的庄严,增进民族自豪感,增进海峡两岸是一家的亲情,强化国家统一意识。可否?

                                                      推荐人:束鹏芳

 

l        新疆乌鲁木齐(1)班 李丹明 http://acad.cersp.com/article/1217233.dhtml

《洋务运动》的问题设计

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部发生了什么问题? (辛酉政变,得到列强赏识的奕诉等人掌权;清政权内部出现了洋务派和顽固派)

②这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发生的? (清政府遭受了列强侵略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双重打击) ③洋务派和顽固派的分歧在哪里? (采取何种手段解决内忧外患)

④洋务派的主张是什么? (利用西方先进科技维护清朝统治)

⑤顽固派的主张又是什么? (固守封建一套,盲目排外,反对一切改革,靠忠信、礼义维护清朝统治)

⑥他们观点的异同表现在哪里? (异:对待西方近代工业文明成果的态度;同:都要达到维护清朝统治的目的)

⑦请阅读曾国藩的一段话(课本材料),说说洋务派与早期师夷派观点有什么不同? (早期师夷派侧重于抵御列强侵略;洋务派侧重于镇压农民运动,即认为列强是“皮肤之痛”,发捻是“心腹之患”)

⑧洋务派搞洋务具备哪些条件? (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出现暂时“和好”局面;洋务派中有奕䜣、曾国藩等满汉有权势的官僚;有专门主管外交的总理衙门的建立;慈禧太后暂时支持洋务派)

推荐语:有自己的设计和思考, 虽然没有直接明确对三维目标的落实和实现,但是具体回答和解决了这些问题,应该是还是可以落实的。是种实在的没有条条框框的设计。

推荐人:沈素英

 

l        陕西班学员 ? http://acad.cersp.com/article/1211082.dhtml

《鸦片战争》三维目标设计

1.知识与能力 写出中国近代史的起止时间,分期及社会性质;归纳鸦片战争的简要过程; 探究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失败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学生搜齐材料,出示材料,提出问题,参与讨论,师生对话,论从史出。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中认识到鸦片的危害,加强学生远离毒品,热爱生 命的意识。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励学生奋发 图强,为国家的强大而读书。

推荐语:第一、从学员的情况看,他们还没有接触新教材。人民版新课程中《鸦片战争》是放在必修一《列强侵略与人民的抗争》中,没有独立成课。第二、就其三维目标来论:写出是属于知道层面的。鸦片战争做为近代史的开端,写起止时间、分期、性质是可以的。但这是定论的东西,学生如何判断与分辨是关键,而不是教师告知和学生记忆。归纳是属于领会层面的。归纳整理后,形成初步的历史认识就可以了。探究原因应该说更多落实于方法了。过程与方法中,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很重要。但问题提出后,师生互相解决问题是要明确主体是学生,“搜齐材料,出示材料,提出问题,参与讨论、师生对话、论从史出”这里有教学方法与学史方法,要加以区分。学史的方法很多,最基本的包括:记忆、听说、阅读、观察、练习、写作、参观、表演、欣赏、研究、总结、评论、创作、讨论、调查、游戏、收集资料、制作图表、社会活动、辩论等。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操作程序,可选择一到二种,不宜过多。教师在此过程中是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可取的。但具体来说,情感目标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情感目标的获得遵循如此的流程:“接受(指注意)——反应(指乐意参加或主动参与)——价值化——价值观的组织——性格化”。有句话这样是这样说的:态度会变,情绪多样,唯价值观稳定。我们设计时可用这样的方式:走近历史-----理解历史----感悟历史。这样三维目标可以彰显出来了。这位老师我们一起努力吧!!

                                                     推荐人:虞文林

 

l        湖南岳阳历史班  肖述华  http://acad.cersp.com/article/1211184.dhtml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维目标设计

一、知识与能力

1.识记秦朝的统一及疆域,秦朝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巩固统一的措施,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形成极其影响。

2.理解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比较郡县制和分封制的异同,分析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3.通过阅读历史材料,培养学生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并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

4.通过史料,坚持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一分为二的答对秦始皇客观的评价,引导学生掌握历史人物评价的方法,同时激发其思维,对秦亡的原因有正确的认识。

二、过程与方法

1.秦的统一是本课重点,从历史条件,根本原因,过程以及历史意义等方面加以分析,使用探究式学习方法如设问:你认为秦能够统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说秦朝的统一顺应了历史潮流?等等,同时让学生动手绘制秦朝的疆域图,使学生全面掌握秦朝统一的过程,并逐步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2.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是本课的核心内容,学生必须了解其具体内容,认识它们的作用和影响,全面把握其基本特征.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设计如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要素要哪些?中国封建专制的重要特征是什么?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本质是什么?同时组织学生辩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以及秦朝的暴政等问题,采取发散式思维的方法分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使学生有浅入深,全方位的认识中国最重要的政治制度。

3.比较分封制和郡县制,联系宗法制,加深理解学思之窗里面小故事的本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秦朝的统一以及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利于封建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大的作用。

2.认识秦朝统一在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进步作用,培养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认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3.通过学习讨论秦始皇的功过以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形成正确的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思维方法。

推荐语:该课已有一定的容量和深度,对于教学内容的把握比较到位,注重发掘了隐性知识如联系宗法制,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如让学生动手绘制秦朝的疆域图,能突出学科能力如对于历史事件及人物的评价。不过要结合学生实际,是否可以适当降低难度更利于学生接受。肖老师的设计对于初中基础比较薄弱的高一新生可能要求过高了些,毕竟凶横的知识储备还比较有限,史学素养还十分单薄.如果在高二以后就更适合。

                                                      推荐人:吕准能

 

l        海南  韩小虹  http://acad.cersp.com/article/1213843.dhtml

《辛亥革命》三维目标设计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兴中会的成立、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同盟会的成立、黄花岗起义、保路运动、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临时约法》的颁布、清帝退位等基本史实,能够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 2.在了解辛亥革命基本史实的基础上,分析资产阶级在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中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3.比较辛亥革命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异同,培养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学会在比较中认识和正确评价历史事件。

过程与方法 1.结合19世纪末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史实,分析辛亥革命兴起的历史背景。 2.运用收集史料和阅读归纳的方法,了解并掌握辛亥革命主要过程中的基本史实。 3.分组讨论辛亥革命的最终结局的成败,从中认识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 4.在学习过程中,注意与太平天国运动的相关内容对比,并借鉴其中的学习方法,深化对本节知识的掌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积极主动的收集相关史料、踊跃参加小组讨论,在集体学习中体验到协作学习的乐趣,培养积极主动思维的意识和参与集体协作的精神。 2.在学习辛亥革命的主要史实的过程中,认识到辛亥革命是符合近代中国发展潮流的,它打开了近代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一次巨变。 3.体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为追求国家富强、社会进步而敢于牺牲自我的精神,认识到先进思想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一个民族得以存续和发展的重要源泉。

推荐语:这份教学目标设计的优点在于操作性较强,是比较正规的教学目标的写法,而不是过去的教学目的的写法。但其中应该引起我们注意的不足之处也较多:一是内容太过庞杂,已经超出40分钟课堂的容量;二是对“知识与能力”和“过程与方法”的界定不清晰,一般说来,“知识与能力”强调的是“为什么要学”或者是“学什么”,而“过程与方法”强调的是“怎样学”。因此两者还是需要区分开来。

                                                    推荐人:黄牧航

 

l        新疆乌鲁木齐(1)班  杨红坛     http://acad.cersp.com/article/1213941.dhtml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的三维目标设计

知识与能力

1.让学生例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

2.概括出列强侵华的危害,让学生通过学习能总结出列强的侵略是形成近代中国民族危机的根本原因。

3.认识19世纪列强侵略中国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

1.回忆初中所学有关知识,教师简单地把初中知识进行梳理(学生的基础知识差),阅读教材有关文字及图片资料,进行初步的归纳与分析。

2.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等,锻炼思维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3.学会客观、全面地评价、比较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提高掌握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深切理解落后就要挨打这一道理,在实际学习生活中,形成竞争意识,形成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形成社会责任感,树立为国家富强、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2.通过学习,培养适应社会变化,与时俱进,面向世界的人生态度。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战争的残酷,逐步树立热爱和平的信念。

 

推荐语:结合今天的视频学习的内容,三维教学目标设计到位。

推荐人:沈素英

 

l        课程直属班 赵颖 http://acad.cersp.com/article/1211169

《列强侵华与民族危机》问题设计

(1)列强为什么对中国发动大规模的侵略战争?

(2)1840—1900年列强发动了哪些侵华战争?

(3)主要签订了哪些不平等条约?

(4)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内容方面的异同点。

(5)《辛丑条约》中哪一项内容突出反映了清政府已变成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设计思路:这是一系列问题,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整体把握教材,培养学生系统理解教材的能力。同时问题环环相扣,能激发学生的思考意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

推荐语:我们先来看内容标准:“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然后我们作如下分解:1。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发动的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史实,说明西方列强侵华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2.概述三元里人民抗英、甲午海战、台湾人民反割台、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事迹。3.体会中华民族不屈的斗争精神。

这样,无论是历史事实发生的实际情况,还是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其整体设计都应该在侵略和反侵略的维护国家主权的层面同时展开,然后再简要分列两条线索适度展开说明。这部分内容与大纲版教材的不同之处在于,侵略与反侵略是作为一条标准整体设计的:列举侵华事实——概述斗争事迹——体会斗争精神,这就内容上规定了新课程单元整体备课的思路。老师的整体设计思路是可以的,但是应该是上述分析呈现的整体。另外,就侵略这方面的史实来说,并不强调深度,所以一方面你的问题群的次序要调整,使其由浅入深,另一方面可以减掉一两个问题,例如(1)1840—1900年列强发动了哪些侵华战争?(2)主要签订了哪些不平等条约?(3)《辛丑条约》中哪一项内容突出反映了清政府已变成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4)(在学情允许的情况下)简要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异同。

就教学过程而言,新课程教学不要一味想到老师不断提问题、学生不断地去看书回答问题。上述问题难度真能起到“培养学生系统理解教材和思维的能力,同时问题环环相扣,能激发学生的思考意识”吗?据我们上课的经验,这是让学生痛苦的事,而且这些问题,是进入教材之前的问题,他“炮声”没有听见,“洋鬼子”没有看到一眼,反抗的激情没有沾染一点,就面对强大的一连串的问题强迫,这不是多数老师的上课法宝和传统套路还要冠之以问题教学的虚名吗?

    说到这里,我想起一位学员的设计及其理由“1)建国初期我国面临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国际环境?(2)建国初期国际关系中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3)建国初期我国为什么要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通过设计的一组问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来完成,既训练了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精神。”我们常常会一厢情愿地自我认同,难道设计这一组问题真有这样的作用?我不乐观,我是这样发帖的:新课程教学一开始就用概括性的问题来引领教学显然是不恰当的,这样的问题下展开分组讨论,可能的情况是:学生读书,捧起书本来照本宣科。问题和理性认识能否建立在感受的基础上,这很重要。

                                                     推荐人:束鹏芳

 

l        海南 ?http://acad.cersp.com/article/1213330.dhtml

岳麓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第4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三维目标设计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了解隋唐三省六部制及其在宋、元时期的演变和明朝设内阁,废丞相,清朝设军机处等基本史实。。

②认识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不断加强的发展趋势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③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趋势,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历史问题的能力

④通过对课本中的史料和课堂补充史料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解读历史资料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培养学生掌握在阅读时快速寻找关键字、词、句的方法。

②在分析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发展趋势时,突显“皇权与相权的斗争”这一主线,培养学生领略看问题看事物主流的策略。

③引导学生把本课知识和前面所学知识如秦、汉时在君主专制方面的知识点,培养学生古今中外纵横联系的大历史观。

④利用教材上“唐代三省六部示意图”,要要求学生绘制宋代中央机构简图,并完成课后练习题“绘制一幅秦至清朝前期中枢权力机构演变的简图”,帮助学生掌握用图表法梳理历史知识脉络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对中国古代封建南专制主义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生产方式发展的必然结果,客观上适应了地主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需要,明清统治者采取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具有积极意义。但它的是少数人意志的体现,特别是到古代社会的晚期,它的弊端也日益暴露,成为阻碍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障碍。

②通过对“军机处的设立有何作用”的学习,让学生探讨“专制与独裁具有高效性的特点,而民主有时往往不如,那我们为什么要选择民主而非专制呢?”让学生对民主、民主与集中制有初步的认识。

    推荐语:本设计十分具体,操作性强,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设定上也有自己的独特体会。不足的地方在于所有表述的主语都是“教师”,而不是“学生”。是“教师让学生做……”,而不是“学生自己要做……”。如果我们根据这样的教学目标去评价一节课,其结果就是“教师表现得怎样?”,而不是“学生学到了什么?”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所有目标的主语都应该是学生,而不应该是教师。为了行文简洁,我们可以不写“学生”二字,但应该能够领会到主语是学生。

                                                     推荐人:黄牧航

 

l        湖南岳阳历史班邓旭荣http://acad2.cersp.com/article/1218564.dhtml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问题设计

问题设计一: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 从春秋战国的社会背景来分析秦统一的条件(从政治,经济.民族.人心所向,秦实力及人物策略去分析) ;

问题设计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多媒体显示秦朝疆域图)假如你是秦王嬴政,面对自己创建的广阔的大帝国,你会采取哪些措施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呢? 2、自秦始皇开始,"皇帝"成为我国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谓,为历代所沿用."皇帝"称号的由来是什么/反映了秦始皇的哪些意图?为什么在秦朝形成了至高无上的皇权? 3、秦始皇为什么对丞相车骑的多少如此在意?这反映了什么问题?4、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什么要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有何不同?

问题设计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及影响 1、秦朝巩固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措施有那些? 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对秦朝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对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课后思考:"秦朝是亡于制度还是亡于人?" 设计理由: 从教材中挖掘有效信息,理清知识线索,引导学生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组成和内在联系,指导学生分析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对秦朝,对后世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和负面影响.

之所以设计这些问题,主要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以激发学生讨论和探究的欲望及内在动力,从而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能力,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既统一又互动的

推荐语:老师的问题设计比较系统,也有相当的深度。我建议是否首先设计知识铺垫性的初中知识回顾的问题系列,可能效果会更好。同时在导入和中间设计一些情境性问题以激发和调动学生?

                                          推荐人:吕准能

 

l        劳跃磊 http://acad.cersp.com/article/1210753.dhtml

 

《古代希腊的民主》问题设计

问题一:什么是民主?

问题二:为什么西方民主源于雅典,影响深远?

问题三:雅典民主制的基本特点?体现这些特征的机构有哪些?(相当于今天的什么机构。)

问题四:雅典实行民主政治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问题五:你认为是奴隶还是奴隶主创造了奴隶社会的文明?

    推荐语: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是新教材中比较难的一课,不但资料少,而且由于文化的差异,学生年龄的限制,是极难理解的。以上老师的设计,注重厘清概念(什么是民主?),从民主之探源、影响展开本课教学,先搞清“是什么”,再问“为什么”,是有利于学生学习“民主”这一概念的起源及影响。尤其是问题三中老师注意与现实政治制度相联系,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但我以为问题四之“根本目的”与问题二“深远影响”有一定的逻辑关系,如此分开可能有割裂之嫌。尤可商榷的是问题五,探究文明的创造者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但以奴隶和奴隶主来作为对比,我以为不是特别好。古希腊文明是建立在奴隶物质劳动基础之上,这一点在世界古代都有共性,但其在世界古代文明中的独特性却不能体现出来,古希腊有两个重要的概念:城邦与平民(公民),把这两个概念弄清可能比问题五更有价值,尤其对文明独特性的理解更有益处,对这一独特性的理解更有利今后学习西方近代民主。

                                                 推荐人:夏辉辉

 

 

◆ 研修感言○○○

 

何成刚  夏辉辉

信箱hechenggang@ncct.gov.cn

 

凤凰岭下栖凤凰

——杜苇研修感言一

 

夏辉辉

 

我已经离开单位、离开家,外出“游学”一个多月了。

谓之为“游学”,与自己较为广泛的行程和较为深入的学习与交流分不开,8月10开始的全国新课程远程研修便是“游学”的重要内容了。

8月8日下午,艳阳高照着,何成刚博士用他惯常抹汗的手法不停地擦着额头上的汗——在北师大南门等车的人群很快就要前往培训集中点凤凰岭脚下的实创培训中心了,赵亚夫教授比我上一次在湛江见着的时候更瘦了,一起等车的还有北京的卢阳老师、赵老师的学生秦立富同学。一眼望过来,光我们这几个人的组合就非常地“多元”——首师大教授、国家课程中心的博士、一线教师以及在校研究生,来自北京和广东,这个多元的组合也许预示着这次远程研修的开放性,真是令人憧憬。

汽车带着我们“飞”进了美丽的凤凰岭,竟发现我们还不是最早的鸟儿——《中史参》的任鹏杰主编早已到啦!!此后一两天时间里飞来的凤凰们还有:北师大朱汉国教授、华南师大黄牧航教授、江苏特级教师束鹏芳老师、王雄老师、北京西城区教研员张汉林老师、江苏刘向荣老师、北京王芳老师……

美丽的凤凰岭,属于西山的一部分,这些山们堆得非常壮观,树林给了大地以绿色、给了天空以蓝色——我来北京一个多月,第一次看到了蓝天!!大家都还来不及欣赏这美景,远程研修的大会小会就轰炸开了,网络研修就开始了!!我们这一群对着历史教育有着无限热爱的人们,通过网络手忙脚乱地开始与各地参加研修的老师们学习与交流。

此次培训实际上经过较为长期的酝酿与准备,光拍摄视频文件就花费了专家们大量的时间,集中后大家又详细讨论了工作方案和简报栏目,进行了合理分工——反正该做的都做了,以为万事俱备只欠时间了!但是,事情总是没有想象的那样美好,实际上,远程研修的第一天,我们大部分时间在与机器打交道,而不是与人打交道!沟通如此之慌乱完全超出了人们的想象、更超出了中国人行为规范的极限——那种从容、温文尔雅、不慌不忙根本就没出现过。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我们这些在课堂上、在报告会上洋洋洒洒、滔滔不绝的主儿,现在全都傻眼了,有力使不上劲儿呀!还有那十余个分布在全国各地的课程团队的老师们都像热锅上的蚂蚁。直到晚上,这会儿,我才感觉自己像是一个学习者了。

“终于学上习了!”真不容易啊!明天,明天!一定是个非常美好的日子——关键,一定是个网络通畅的日子,佛祖会保佑俺们的。

 

 

初 相 遇 的 美 丽

——2007年历史新课程远程培训学员心絮

夏辉辉

 

席慕蓉一句“初相遇”,把人间美丽的第一次诠释得很动人,2007年历史新课程远程培训对于许多老师来说也是这样一场美丽的“初相遇”。

你听邵建刚老师的“听课的心情”——

“终于开始远程培训了      今天是第一天   听了名师的讲课    感觉自己收获很大    真的   特别是他们教学案例的设计    使我受益匪浅    我知道  这是第一天 以后收益会更大”

这样两三行没有标点的文字打动了我,可以相信,老师写下的不只是没有标点、断断续续的文字,而是写下一份激动而期待的心。

如果说激动是行动的开始,那思考便是远行的动力,你再看看赵湜老师的感言:

初夜印象(一)

下午只下载了客户端、视频文件,夜晚才正式进入阅读与思考,故名之初夜。

本来我是很落后于时尚的,但是看了08奥运的安排,我必须追一追时尚了!

首先,老师们表现出的热情令人感动。但是看了帖子之后产生了一丝疑虑:不少的帖子是标题2字、内容2字……,既如此不说也罢?是不是为了符合发帖数的规定?由此想到新课程推广中的一些现象,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参与的广泛性,学生的举手面、发言面、活动时间、次数都成了评价指标。

其次,公告说“将于9日的下午18:00之前上传”……许多老师盼星星盼月亮的等了半夜,也许不能发表的原因很多,也许真的属于“不可抗力”,但是,发个安民告示难道做不到吗?由此可见——构建和谐社会——任重道远。

 

初夜印象(二)

问题其实从来没有消失,如果没有问题,恐怕只有寿终正寝了。关键是心态,面对新课程之初我们满心疑惑,实施新课程之时我们手忙脚乱,现在回头看来,尽管未必尽如人意,但是我们承担了历史的重托,既没有将学生送入天堂,也没有将他们引入地狱,他们还是生活在改革进程中的中国大地上。今后我们还会面对很多“前进中的问题”,只要我们坚定信念一定能坦然走过。

 

这是一个充满期待、又满怀疑虑的“初夜”!因为期待所以等待,这样的初次等待那样地令人焦急,令人怀疑,老师那幽默的语言、那为师惯常的信用、那为文应有的平和令人心慰,看了这短短的两个“初夜印象”,一个期待学习、充满着人文关怀的优秀教师的形象跃然纸上,通过远程研修,能与这样优秀的老师交流真是一种幸福。

 

再来看看黎日曰老师的感言:

“远程研修,不得不让你拭目以待.老担心错过学校的通知,八月初便早早回校,打开学校的博客,终于看到学校在网上留下的通告.又是学员版操作手册 ,远程研 修步骤,又是视频观看三部曲,看的我真觉得头大.还好,从学校备好的邮箱中取下帐号和密码后,我便开始试着登陆.非常顺利便成功了,接着下载并安装‘客户端’,哇,真神啊!安装好后,觉得它就像我经常用的腾讯QQ一样.不得不让你心动,我想交流起来应该不亚于腾讯QQ.这种学习方式可真是神,想的可真周到!希望它都能成为我们大家学习,合作,交流,进步的一大舞台!”

这样欢快的“新新人类”之语,让我们看到了远程研修的希望、看到了历史教育的无限活力,看到了从远程研修为之支撑的新课程改革的前景!

我们感谢诗人把人间的情感赋之于美丽诗文,我们更感谢所有的人们——参与这次远程研修的专家们、老师们,有了你们,在新课程、在网络,我们才相遇得如此美丽、动人。

 

 

面对新课程教学,高中教师应有的转变

发表日期:2007-08-10

作者:湖南岳阳班   倪江玲

 

转变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手段,培养创造型学生

新课程将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为“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确立充满现代的理念的培养目标。不但要给学生“鱼”,更要教会他们“渔”;既要给他们予财富,更要给学生点石成金的手指。在传统的掌握历史事件、人物、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及其不同历史时期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初步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等的基础上让学生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教师要转变教学思想和教学手段。历史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要求教师要能够转变自己的教学思想,从以往的书堆中抬起头来,多关注当今社会的变化与发展,多了解现代科学的发展趋势。作为历史教师,更应该多关注当代社会的时事政治,在课堂教育中,更多地渗入民主与法制、文化礼仪、公民权利与义务等现代法治国家的基本思想,尽量培养学生的现代文明意识。在教育手段上,则要摆脱千人一面的教法,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给学生更大的自由发展空间。教师在课程设置上要适应社会发展及学生个性发展,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高中历史新课程提倡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通过创设情景、收集资料、课堂模拟等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求、体验历史过程,使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传递由教师——学生的单一途径变为教师——学生——学生——教师——学生的多元途径。(编辑:王雄)

 

 

回帖选登:

吕准能(课程专家/团队)   2007-08-10 20:31 [回帖]

老师的作业如果有个实例就更能说明问题了

吕准能(课程专家/团队)   2007-08-10 20:23 [回帖]

对新课程来说教师考虑更多的是教为学服务,怎样教才能怎样有利于学,为确保历史教学中学生活动优化设计的到位,要具备以下几点:教学的观念前瞻性、教学目标的层次性、教学内容的选择性、教学实施的民主性和教学评价的多元性。

王雄(课程专家/团队)   2007-08-10 22:09 [回帖]

老师写得真好!见解深刻。特别是让学生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作为历史教师,更应该多关注当代社会的时事政治,在课堂教育中,更多地渗入民主与法制、文化礼仪、公民权利与义务等现代法治国家的基本思想,尽量培养学生的现代文明意识。

 

 

◆ 研修花絮○○○

 

秦立富

 (栏目信箱:Jimowuchen@163.com)

 

01刘莉:如何应对课改

很早以前就听说课改的事情,总觉得那是很遥远的事,可是刚说到要进行课改培训时,突然觉得课改就在明天。所以我们现在必须认认真真的准备,以接受课改的到来。  

首先当然是认真研读教材了,以前总以为历史嘛,不就是读读文章,看看小说不就知道了。但当我站在讲台时发现并不是这样,讲台和看小说有相同也有很大的不同,如何将讲台和看小说结合起来呢?这就需要我们认真研读教材,将所谓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这样既能让我们的知识面拓宽,又能吸引学生,是他们知道历史是很有趣的,而且可以增长见识,何乐而不为呢!  

其次,就是要经常和同事、同行们进行交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色,各有所长,但也是各有所短,当我们进行交流时,可能会发现从别人身上对自身有帮助的地方。见人所创,为我所用,这样可以让自己提升不少呢!  最后呢,就是拓展自己的知识面,除了看小说以外,当然还有一些专刊和书籍。  以上只是我的一点见解,还不成熟。

 

回帖

•   (学员)   2007-08-10 21:15 [回帖]

我觉得课改应该有针对性,比如在发达地区课改非常好,可以提高学生素质,但在落后地区实施起来很困感难,各种因素制约.

•   孙丽(游客)   2007-08-10 18:13 [回帖]

通过今天的学习,认识到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重多引导学生,而非纯粹灌输

•   孙丽(游客)   2007-08-10 18:06 [回帖]

新课改对老师的要求是越来越高,尤其对年轻老师更为重要

•   (学员)   2007-08-10 14:46 [回帖]

教学过程中的交流是必要的!增加自己的专业知识更是教学中所不可缺少的一环,是为你的教学服务的!

•   代玉兰 (学员)   2007-08-10 13:20 [回帖]

通过今天的学习,觉得在实际的教学中已经运用了

•   (学员)   2007-08-10 10:58 [回帖]

通过今天的学习,觉得课改很有必要

•   (学员)   2007-08-10 10:52 [回帖]

刚才看了视频,感觉很多东西在教学中已经去做了,只不过没有上升到理论上,现

 

02陈宇:如何在导入和展示呈现阶段实施新课程倡导的教学理念?

导入和展示(呈现)阶段是教学中相当关键的一个环节。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我们可以从国家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新要求以及新目标的制定上看出,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意思,充利用课堂的互动教学模式,能够较为满意的去完成这个教学任务。

而作为课堂教学的启始部分,导入和展示(呈现)阶段尤为重要。作为文字学科的教育教学,很难遵循一个固定格式,固定框架。不同教育对象,不同教育群体(特别相对于心理生理发育并不成熟的中学生而言)对学生的吸引应该首当其冲。在此,导入阶段,必须以学生兴趣方向为内容提取点,切忌滥用脱离生活实际的空泛的导入事例,或者滥直接进入主题的方式,这样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而呈现阶段可以算是学生学习知识,并纳入自身学科认识以及理论认识体系的第一步。教师必须要在导入和呈现两者之间搭好桥梁,让表象展现,吸引学生注意,然后引入系统的科学的学科知识体系加以认识和分析。同时,呈现阶段应该多多采用互动的方式,最好能让学生自主的在教师导入过后,主动结合自身认识,参与课堂呈现阶段。

 

回 帖

吕准能(课程专家/团队)   

导入阶段一般运用情境的创设方式,可以产生先声夺人的效果,借助一些故事,视频到或诗歌或图片,在以多媒体手段渲染和再现历史,这样就有个出彩的开头.

针对课程改革所设计的一点点东西

(一)知识目标:1、学生知道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分析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2、学生能够分析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中国社会的影响。3、学生学会探究式的研究历史问题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教师创造学习氛围,刺激学生的学习热情(具体方式见教学过程)。2、学生讨论分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否挽救了近代中国。3、将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引入到课堂讨论,学生体会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并将此方法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求达到教学过程与方法传授的和谐统一。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明确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不能改变中国近代社会性质,但客观上引领,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从而促进学生对我国近代社会有更进一步的认识。2、掌握主动学习的方式,寻找学习的乐趣,加强学习的热情。3、教学过程中突显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大主题,即民族独立与国家的发展和富强,以激励学生爱国主义热情。

以近现代史为例,问题是:近代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是否挽救了中国。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所学知识去进行判断,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不加干预,然后引导学生落实概念,具体查证于是具体的教学过程我们可以按步骤1、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发表意见。2、查证问题的切入点,即本探究题目的几个重要概念。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题目,注意概念的落实,提醒学生通过概念来理解题目:①民族资本主义: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剥削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制度,②近代中国:时间上指1840年~1949年,社会状况指的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③挽救:可以有两个方面的理解:是否带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是否带领中国走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师可以通过问题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1、当时发展资本主义的三个要素是否都掌握在民族资本主义手里?如果不是,它们又是怎样分布的?2、近代中国的时代特征是什么?造成这种特征的原因是什么?这种原因与上述问题中提及的现象有无联系?3、结合发展资本主义的三个要素分布情况以及材料,谈谈近代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能否带领中国走出上述的时代特征。4、结合鸦片战争前后国民生产总值和工厂分布变化的数据,谈谈近代中国的民族企业是否对近代中国毫无促进作用?

通过对上述四个问题的研究,我们发现:1、发展资本主义的三个要素,民族资本主义所占的比例最少,受到其它资本主义的制约。2、中国的时代特征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造成近代中国这个时代特征的原因就是西方列强的入侵,而西方列强入侵的目的就是要夺取资金、市场以及自由劳动力,因此,造成第一个问题中影响资本主义发展的三大要素分布情况的出现。3、不能。力量薄弱,受制于西方列强和本国封建主义。4、有促进中国近代的工业化进程,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发展。5、通过对概念的理解分析及查证,我们可以得出一个这样的结论:近代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能够带领中国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况,但是它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是值得肯定的。值得一提的是,在整个过程中必须让学生注意方法的掌握和目标知识的落实,这样才能够做到:“老师把书教薄,学生把书本学厚”的效果。

最后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对于本课而言,由于涉及了学生讨论,学生对于开放性问题的回答,因此笔者认为,本节课应该落实的人文主义精神教育就是:对问题的客观认识。要做到这一点,就首先教师在评价学生的答案时就要客观。在本课中,由于涉及了大量的开放性问题,可能就会出现学生回答出大量教师预料不及的答案,对于这些答案的评价. 总之,我认为三维目标的落实能够避免“挖陷阱给学生”和学生死记硬背史实的现象,有利于课堂教学的生成,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出历史教育的“魂”。

龚育佳(课程专家/团队)   2007-08-10 22:13 [回帖]

通过问题探究形式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能很好地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设问与引导应该渐次推进,把握好学生的认知程度,才能有效落实三维目标。

沈为慧(课程专家/团队)   2007-08-10 20:45 [回帖]

老师,“探究式的研究历史问题的方法”放到“过程与方法”中是否更好呢?三给目标的设计,能否再具体点呢?如,让学生“体会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可以细化。

详细请见:http://acad.cersp.com/article/1210806.dhtml

 

03刘海:新的教材和老教材的区别

看了教学视频,感触很深。我们的这次学习。重不在学到多少知识。而是在学习一种教学的理念、方法。老的教学方式已不适应我们的老师和学生。这些年老师总感到学生一届不如一届。老师的教学也越来越累。我们是在钻教育的死胡同。但新的教改对于我们也是一片空白。我们要在这次学习中多吸取新思想。

 

回 帖

     刘向荣(课程专家/团队)   2007-08-10 22:23 [回帖]  | [删除]

“重不在学到多少知识。而是在学习一种教学的理念、方法。”这话讲的很好。的确,新的教材和老的教材在许多方面都有很多不同,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学习新课程的相关材料,并且不断实践,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代玉兰 (学员)   2007-08-10 13:12 [回帖]

新课改比较注重学生的参与

     (学员)   2007-08-10 01:11 [回帖]

的确,新教改对我们的要求更高了,感到迷茫、困惑,我们要在相互交流中提高。

     (学员)   2007-08-09 23:16 [回帖]

“学高为师”,如果不懂新的方法,“学”在高,不能将“学”传授给学生,就不能堪称为“师”。

 

04学员:教学设计和传统备课 

看了第一讲的视频,感触很深。我们是传统教学的奴隶。我们天天站在三尺讲台,天天伏案备课。付出的辛劳不少。但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越来越低,很多老师抱怨孩子越来越难教。原来我们是在自己表演。让新时代的新宠们围着我们这些“老古董”转。

新教改带来了新的方法和新的思维,教学设计就是新的突破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当然新的学习方法应用并不是一蹴而就。还需要我们每个教育者细细体会和探索。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

 

回 帖

刘向荣:

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本,学生是发展的主体,自然学生也就是课堂学习的主人,为此,有没有采取有效的方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标志。

代玉兰 (学员) : 

赞成你的观点,课改应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学员)   

改革是一场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姜天龙(学员)  

很久就有这种想法了,老一套是学生无趣味而言.新的方法又要亟待着我们去探索.

 

05韦宁老师问:

如何把握好课堂探究活动,因为每节课时间只有40分钟,课堂探究活动完成后,已经没有时间讲其他内容,而且着探究的效果怎么样也无法检测;如何把历史课上的既生动有趣,又能和考试内容切合,提高学生的成绩?

 

回 帖

沈为慧:(课程专家/团队)

我认为探究课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不是目的。课堂探究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方法,但只能作为辅助手段,用多了学生也可能不喜欢。受教学时间的制约,我的探究活动在课堂上用的不多,一般会向课外延伸。我采用的探究形式多是让学生写历史习作,这就要求学生去查找资料,分析问题,并整理成文。检测问题,我往往把比较好的习作发到我的博客上,特别优秀的推荐给报社。

关于教学形式与内容的问题。我认为,对于一个刚接手的班级,历史课上的形式与内容同等重要。只有让学生喜欢老师上课的风格与手段,学生才可能学好历史。但这就要求历史老师进行探索。我采用的办法是,在备课时吃透重点、领会难点,并能用清晰的逻辑与通俗的语言向学生传授。教学中,还可与时事或学生关心的其他问题相结合。

老师的问题很有价值,而且他一定是个很善于思考的人。 希望有机会能与他(她)一起探索。

 

06学员:如何让学生“神入”

发表日期:2007-08-10)     

刚才看了视频,有位老家说,在过程与方法的设计中,应该让学生走进历史情境,让学生去神入,体验情境。但不知如何去真正实施?这种神入对教师的要求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当然,我觉得专家说的很对,神入只是一种手段,“体验情境不是为了表演”目的是通过情境的设计,让学生去评判。这才是目的所在啊。

 

回 帖

朱正标(课程专家/团队)   2007-08-10 12:19 [回帖]   

这是一个历史教学中的热点与难点问题。历史教学不同于数理学科教学,历史不可能重演,学习的主体不可能回到历史中去,历史认知主要通过文本阅读、音像资料以及文献档案区了解,在这种情况,难免不带有现代的眼光去看历史,认知历史与评判历史是不同的,认知历史首先要认识历史的原委,逼近历史的真实,因此对于历史上重大活动以及重要人物言行如何体会,是很关键的。比如当年张伯伦会见法西斯两巨头,力主绥靖,比如拿破仑滑铁卢惨败这些历史问题怎么认知,可能就需要神入来解决。

学员:

刚才看了专题一(上)的视频录像。有一个问题想与大家讨论交流流一下:关于学生的小组讨论。课堂上学生讨论是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讨论的目的是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但是在教学中我们时常会发现一种现象:学生在职讨论时可能会比较积极和热烈。但一旦教师让同学起来说说他们小组的观点时,站起来的往往集中在某几个同学身上。其它同学就是不愿意发表观点。我在想,为什么有些同学就是不愿意起来回答问题呢?如果长此以往,学生的差距会越来越大。不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啊?

朱正标(课程专家/团队)

一、实际上,每个同学都起来发言,可能也不现实。

二、如果是分组讨论的话,每个小组一般应该有一个主持人,集中小组内的意见,主持人的发言不能是自己的意见,而应该是将小组成员的意见通过主持人得以发表。一般情况下,教师较多地使用小组讨论,应该让学生养成分组讨论的习惯以及每个小组推举主持人的规则,在课堂上老师叫讨论的时候,就不需要再花费时间去组织了。

三、还有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做即兴的课堂发言。比如发言中观点应该明晰,论据以及论证符合逻辑等等,语言简洁明了。

 

07韦宁[4690010051]提问

您好!关于新课程的一些问题已经困扰我很久了!麻烦老师帮我解答:一、如何把握好课堂探究活动,因为每节课时间只有40分钟,课堂探究活动完成后,已经没有时间讲其他内容,而且探究的效果怎么样也无法检测;二、如何把历史课上的既生动有趣,又能和考试内容切合,提高学生的成绩?http://acad.cersp.com/message/read.shtml?pageNo=2&id=3232

 

回 帖

张汉林:您提的问题很有水平!

关于探究,我想其着眼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方法,以及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果学生具备了这些,学生会“不用扬鞭自奋蹄”,时间将不再是一个困扰我们的问题。关于探究的效果,一是观察学生学习兴趣有无提高,二是要在评价方面想办法。专题六就是讲评价的,您可以留意些。

要把历史课讲生动有趣,有三个基本因素: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深厚的专业功底,对学生的深入了解。具备了这三者,我们就不会害怕考试。所以,我觉得没有什么捷径好走,需要的只是勤学苦练。人们一般只注意纪连海口才很好,但很少注意他年轻时苦练相声,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08赵福明:新课程网络培训真好   

发表日期:2007-08-10  

远程培训既经济又实惠,既省事又方便.内容丰富多彩,培训灵活多样,既能得到专家的有益指导,又能和学员畅谈交流.这种感觉真是美在其中啊,真好!

    远程培训既经济又实惠,既省事又方便.内容丰富多彩,培训灵活多样,既能得到专家的有益指导,又能和学员畅谈交流.这种感觉真是美在其中啊,真好!

    但是,这种培训需要良好的硬件设备和较好的技术支持,我们学校的计算机和网络比较落后,很希望得到上级的支持,多给些经费,解决我校教师远程培训的困难。当然,我们会克服困难,认真领会新课程培训的精神实质。

 

    回 帖

吕准能(课程专家/团队

2007-08-10 20:39 [回帖]

最近大家阅读:全国历史课程研修简报(创刊号) /kcjs/kcyj/200708/7194.html

吕准能(课程专家/团队)   2007-08-10 14:24 [回帖]

真诚互动   珍藏情谊   延续精彩

吕准能(课程专家/团队)   2007-08-10 14:22 [回帖]

老师,应感谢网络.使我们五万教师聚集在平台上,分享新课程的盛宴,随着培训的推进,你会越来越有感觉.

 

09学员:导入与过渡: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2007-08-10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也非常注意课堂教学的导入与过渡。这一点的确很重要。新课程教学尤显突出。不但把学生带入了课堂;而且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一般是采用提问的方式,一定要学生思考然后回答问题,当然有时也可采用其它的方式“导入”。无论如何,这就要求老师备课的时候充分考虑到这一关键环节。

是这样,导入贴近学生就是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这需要我们老师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心灵。比如:孔子的仁和礼,与学生的生活看起来离得很远。其实,我们可以问:你在家里,你最爱的人是谁?能不能举个事例说明你爱他的原因?这个问题就把古代的仁与现代学生的家庭中的亲情联系了起来了。

 

回 帖

王雄(课程专家/团队)

是这样,导入贴近学生就是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这需要我们老师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心灵。比如:孔子的仁和礼,与学生的生活看起来离得很远。其实,我们可以问:你在家里,你最爱的人是谁?能不能举个事例说明你爱他的原因?这个问题就把古代的仁与现代学生的家庭中的亲情联系了起来了。

吕准能(课程专家/团队)   2007-08-10 14:19 [回帖]

但也要注意分之虎头蛇尾,开头很精彩,但不能善始善终而出现虎头豹尾的尴尬.

吕准能(课程专家/团队)   2007-08-10 14:16 [回帖]

一堂课,很重要的是要有一个主题贯穿始终,力求一气呵成,因而过渡非常重要,要自然合理有不生硬突兀.

(学员)   2007-08-10 13:43 [回帖]

在一堂课中,可以说导入占了很重要的地位

虞文林(课程专家/团队)   2007-08-10 09:54 [回帖]

新课程的导入设计,可考虑些贴近学生生活的题材,激趣导入.

虞文林(课程专家/团队)   2007-08-10 09:44 [回帖]

课堂导入设计,建议贴近学生生活的题材,进行激趣设计.

许红旗(学员)   2007-08-10 09:39 [回帖]

确实,导人很重要,能够把学生积极性调起来

董丽(学员)   2007-08-10 08:54 [回帖]

的确如此,一堂课开始时,若能通过情景导入激发学生兴趣,效果是要好得多。

吕准能(课程专家/团队)   2007-08-10 08:54 [回帖]

在做好充分备课即预设的同时,在开头还要注意灵活的生成,及时把握与因势利导

 

10学员:创新、新颖、模式

十四天的培训就要开始,这次的培训该变了新的方式、新的方法,创新、新颖。但它能解决多年高考的集弊吗?这对我们每个人是挑战也是机遇。十四天能有多少收获,可以该变现有的学习模式吗?

 

回 帖

代玉兰 (学员)   2007-08-10 13:22 [回帖]

课改理念很好,但实际教学操作中感觉很难,学生活动的多教学内容很难完成。

(学员)   2007-08-10 01:01 [回帖]

理论转化为实际的东西,短期的培训要改变长期的积弊,需要过程,体会.

唐山丽(学员)   2007-08-09 20:00 [回帖]

我想,任何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慢慢领会其中的内涵吧

 

 

千呼万唤始出来

秦立富

 

我们一班人,雄心勃发,呼唤美好的明天,上来就要惊天动地,要出一个《历史研修课程简报(创刊词)》,为了达到最好的效果,特意请来《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主编任鹏杰先生执笔。任老师果然不愧为“关中大侠”,一气呵成,其文行如流水,气势滂湃,飘若惊鸿,天地徜徉。我们大家齐声叫好,都希望让广大学员尽快见到这个文章,传达我们的问候。为了更好的展现,任老师和卢阳老师又精心设计了我们的合影加了上去。

都说好事多磨,不真正经历还真没有深切的体会。我们一切就绪,只欠东风了,但这次欠的是网络。还是任老师文章当中说的好:“因为互联网只是技术、只是工具。它的善否,全在人为。”网络突然出现了问题。我们的简报已经上传两个小时了,可还是不见踪迹,千呼万唤它就是不出来。这可怎么办?团队建立以来第一次面临这样的挑战。

有种精神叫两个特别: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此刻大敌当前,我们只有齐心协力,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奋勇争先了。一干人等,分别在自己的屋里挥汗如雨,一次不行,在来一次,还不行,再来一次,老天就怕有心人。终于我们另辟了一条蹊径,平台上不去,我们还有我们的历史课程网啊!

终于,在累死了九头牛,累瘫了俩老虎之后,我们的《历史研修课程简报(创刊词)》在历史课程网与大家见面了。我们所有的人都长舒了一口气。看来付出总是有收获的。好像还不止哦,因为我们的简报不论版式还是内容都精彩异常,连美术团队都专门来我们这里学习。还有更厉害的呢,因为团队今天工作表现特别出色,我们受到了中心领导的专门表扬,哈哈,收获往往带着意外,明天我们得更加努力了。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