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朱正标老师:学生的寒假
朱正标de博客:一标多本
朱正标de博客:走出历史
朱正标de博客:我们历史
朱正标:给学生布置的四
朱正标:高三历史复习文
最新热门    
 
朱正标:读李华老师《碰撞与思考》有感

时间:2009-10-18 17:14:46  来源:朱正标等
 

 

读南师附中李华老师《碰撞与思考》有感

朱正标

    【按】南师附中历史教研组组长李华老师在一篇文章中讲述了自己从教生涯中与一位学生的心灵的对话与碰撞的故事,从中领悟教育的真谛,尤其是作为人文学科教育中应该细心保护乃至捍卫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的原则。某种程度上,今日的中国教育基本上已经成为学生个性与创造性的窒息机的代名词,无休止的练习与说教,磨掉了学生的棱角,扼杀了学生的思想驱动力,造就一个个没有灵魂的躯壳,这是中国教育的悲哀,也是我们民族的悲哀。在新课程的旗帜下,历史教育的根本问题,可能并不是灌输我们称之为正确的价值理念,而是教会学生学会自由的思考,学会独立地判断,唯有此,我们的学生才会对不同的价值理念进行怀疑、质疑,始终报着问一个“为什么”的精神,而不是盲从与迷信。实际上,自古以来,任何不可告人的意念都是以真理的面目出现在人们面前,即便是当年德国纳粹的法西斯主义,我们东邻的日本军国主义都是如此,这些观念给国民所带来的惨痛教训,给世界带来的灾难,在半个世纪后的今天,想来仍然让人不寒而栗。在我国过去的一百年的历史中,这样的教训我们今天仍然记忆犹新。李华老师是我敬仰的一位历史教育界的前辈,从她的身上,我感受到一位名师的风范,也是我们历史教师中的典范,值得我效仿与学习。

 

    李华:碰撞与思考

 

    发表日期:2006年12月22日         

   【编辑录入:朱广军】

  20多年的教书生涯,记忆中留下了许许多多值得介绍的附中学生的往事,但最终还是选择了写一写2005年届12班的学生林叶。选择写林叶,倒不是因为她获得了2005年江苏省的高考文科状元,也不是因为她是我的历史课代表,更不是因为她在中学时代就出版了自己的文集《船家心雨》,而是因为她率真、勇敢、不盲从和充满斗志的性格,以及我和她之间曾经发生过的激烈碰撞。

  我是林叶高三时的历史教师,也许因为她是历史课代表,我们之间的接触自然要多一些。她还特别爱提问,不管是课堂还是课后;她特别爱与老师交流,不管是历史问题还是其它问题。历史课上,她是12班发言最多的学生。无论是回答问题、发表观点还是提出质疑,每堂课她都有话要说。她的发问直率、大胆,常常突如其来地反驳老师或同学的观点,而不是等到自己深思熟虑后再发言。她从不考虑自己的发言是否幼稚,是否存在漏洞,是否也会被别人的反驳,事实上这种情况也是常有的。但这阻止不了这个勇于追求的女孩对于真知的追求。她曾经从“飞蛾扑火”中得到这样的启迪。她说:“是什么样的魅力让飞蛾宁愿用生命与烈火一搏?”“是追求!对光明的追求,对真理的追求,对精神的追求,对生命的追求!”课后,她是最喜欢与老师交流看法的学生,话题涉及班级面貌、同学们的思想状况、人生价值、社会现象和高考与教育制度等问题。我非常愿意与她交换意见,但常常为她还没有进入“高三状态”而担忧。

  在考试问题上,我与林叶有过一次碰撞。那是在高三的寒假前夕,我在布置寒假作业时,要求学生们利用假期梳理历史专题的线索,为了对学生进行指导,我要求学生先总结一个很小的专题,并把答卷纸发到了学生的手中。许多学生因刚刚结束期终考试,想放松一下而不情愿动笔。这时林叶大声说道:“我们不做!我们刚刚才从神经兮兮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又要……”我连想都不想说:“林叶可以不做,结束后请留下来”。结果,林叶还是做了这个小专题,当然也就没有留下来。

 

 

  其实,林叶不是一个惧怕考试的学生,她对考试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她说:“聪敏的应试者,在考场之外,往往是有心的应试者。”“人的一生之中经历考试无数,每一场就如同一站,站与站之间构成了反思上一场考试和预备下一场的过程。这许多站便构成了人生路上许多标识,而许多反思预备的过程,则充盈了人的一生。”

  她还说:“考试不过是检验一下你学习的程度与对知识的掌握。”你“应该勇敢地迎上去,像个斗士与虎较量。无论谁占了上风,总结一下,积聚力量,再行搏斗。”但是,她认为“考试占用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造成学生学习的精神紧张,甚至心理压力。”她把考试比作虎,老师比作狼,学生被逼得“有时像被狼追赶着的兔子,狂奔到精疲力竭。”而且还没等学生从前一场考试中解脱出来,“狼又在高喊:‘老虎又来了。’于是学生又开始疲于奔命。”也许正是因为这个观点,导致林叶高呼出“我们不做”来。但是,这并没有引起我的重视。因为我当时只考虑她的话的对与错,而没有关注到她当时的思想状况。

  接下来,在林叶是否应当进入“高三状态”问题上,我与她发生了更加激烈的碰撞。那是寒假后的第一周,林叶的寒假历史作业没有完成,我把她请到办公室谈话,因为她是历史课代表,而且我认为她已被北大自主招生所录取,对她跨进北大校门充满着期待,于是我对她在假期中忽视假期作业的完成而继续进行大量地课外阅读进行了非常严厉的批评。这个一贯大胆和敢于向老师说不的学生感到委屈极了,她用一切可以使用的方式向我抗争!我从她课内外与我交流的明显减少现象中发现了问题,如此倔强的性格,让我感到惊讶与担忧。对此,我与她的班主任和学校许多领导、老师进行了沟通交流,还与她的家长进行了沟通与交流。大量的工作以后,我们在认识上找到了共同点,我们彼此更加信任,她也迅速进入了我所期盼的“高三状态”。

  但是,造成我与林叶的几次碰撞的原因,引起了我长时间的思考,为什么学生不能理解老师的一片赤情?我思索了很长时间,也未能找到答案,我一直在继续着我的思考。终于,在高三学生的毕业典礼上,当我站在主席台上手拿话筒,正要向学生送出我的毕业赠言之际,忽见我的历史课代表林叶领着全班同学用我日常教导同学们的一句话“行百里者半九十”向我高声致意之时,我不仅被她和同学们打动了,而且忽然心中一亮,百思不得其解的答案跃然眼前:“性格”!是我不能接受、更不能赏识林叶与大多数学生不同的率真、勇敢、不盲从的性格,导致了我们的碰撞。

  她这种性格是难能可贵的。之所以难能可贵,对于教育者而言,是因为大多数教育者的教育观,或多或少地、自觉与不自觉地磨灭了本该属于大多数学生天性的这种性格;之所以难能可贵,对于被教育者而言,这是一种极富创造潜能的性格,她可以铸就学生大胆怀疑、向权威挑战和锲而不舍的精神,也正是这种精神推动了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

  历史证明,科学创新需要怀疑甚至否定一些已为大多数人认同的事物,因为科学进步往往是靠各自阐述自己观点的不断争论实现的。哥白尼因为敢于怀疑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怀疑“地心说”,才创立了全新的“日心说”。哈维因为敢于怀疑比利时医生维萨里和西班牙医生塞尔维特两位权威用生命捍卫的血液理论,并通过实验证明了血液循环的理论,才创造了医学史上的巨大成就。爱因斯坦因为敢于否定牛顿力学体系中的绝对空间、绝对时间和绝对运动,而创立了相对论。更加让人佩服的是2004年7月21日,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勇敢地以黑洞的新理论,推翻了30年前曾经使自己一举成名的"黑洞悖论"。

  历史还证明,思想能够催生科学。大凡在科学史上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人,都是具有敢于向权威挑战思想的人。缺少了思想,科学就难以获得进步。如“百家争鸣”催生了中国战国时期的古代科学技术;欧洲文艺复兴,催生了欧洲近代科学等。

  对立是繁荣的基础,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教师应当将这一事物的辩证法渗透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之中。

 

 

  作为教师,我常常在口头上教导学生要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还会向学生说出一番番道理。与林叶的几次碰撞,使我感觉到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通过对碰撞的思考,我认为,教师不应该考虑学生所提出的观点是否正确,而应当关注学生是否能够提出自己观点或意见;教师可以向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甚至与学生展开辩论,但不可以苛求学生观点一定要正确;老师眼中不应该有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与坏学生的界定,因为假如林叶不是大多数老师传统眼光中的“好学生“,我也许就不会对师生之间的碰撞进行深刻的反思了。

    那么,教师对于学生的不同意见应该持怎样的态度呢?偷换以下伏尔泰的一句名言,就是教师可以不同意学生所说的每一个字,但必须誓死捍卫学生说话的权利。

 

    来源:南师附中历史组:http://www.nsfz.net/ReadNews.asp?NewsID=1784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