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朱正标老师:学生的寒假
朱正标de博客:一标多本
朱正标de博客:走出历史
朱正标:给学生布置的四
朱正标:读李华老师《碰
朱正标:高三历史复习文
最新热门    
 
朱正标de博客:我们历史教学的依据

时间:2009-10-18 17:15:24  来源:朱正标
 

 

我们教学的依据是什么?

仅仅是因为作为教师的我们比学生多掌握的知识吗?显然,在新课改时代,大家都不会认同这样的看法。但现实中却是有这样的论点存在。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给学生一碗水,老师需要准备一桶水”。一桶水是必须准备的,但一桶水并不是作为老师的充分条件,作为一个老师,不仅需要准备一桶水,更重要的是知道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水,需要多少水,什么时候需要水。根本地说来,我们教学的依据来自于我们的学生,作为一名教师要学会研究学生,研究学生是如何学习的。

因而,研究教学莫若首先研究学习,研究教学过程,首先要研究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我们的历史教学领域,研究学生如何学习的是十分的少的。记得北京的张静女士曾经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在她的课题研究中,介绍了国内外一些关于学生历史学习的研究,比如英国李彼得和台湾张元教授的研究,国内的研究较少,上个世纪有限的研究主要对历史思维能力进行研究。比如,赵恒烈先生、于友西先生和白月桥先生。

学生的历史学习过程研究首先涉及学生对历史文本的研读,这个过程中,历史教科书是作为确定的历史知识来认知,那么,历史是什么?在学生的心目中到底是一个什么概念。历史教科书在学生的心目中是否就是历史,学生能否认识到历史教科书仅仅是一个对历史叙述的文本,是对历史的一个解释。由此,我们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把教科书作为一个确定的历史对学生进行教学?学生是否会因此形成历史教科书就是历史的认知?这些问题是我们教师在学生研读历史教科书之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旧时代蒙童接受“三字经”和“纲鉴”等读本学习时,就是确定无疑地认识那就是历史。20世纪以来的新史学则不然,历史不可能被重现,历史只能被叙述与解释,最好的历史文本只能逼近历史的真相,而不是历史的本身,何况不同的意识形态影响下的历史文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台湾学者周庆华教授在一份《历史文本的解构与建构:以<史记>、<汉书>为例》报告中就对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作了比较,司马迁以个人身份,发义愤之举,创作《史记》,其目的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感慨人世间英雄常常被命运所戏弄,而类似于刘邦这样的人却被命运所眷顾。但班固受命于帝王创作《汉书》,则抛弃个人的认识,记述帝王业绩,两者差异实在太大,“《史记》所赋与的是天命,《汉书》所带入的则是人力”。这些问题,作为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的时候,不能不加以洞察。

 

 

学生愿意读历史教科书吗?如果愿意,其动力来自于什么?学生研读历史教科书的目的是什么?是考试使然,还是对历史的兴趣?如果历史教科书对其产生兴趣的话?历史教科书又是什么使其产生兴趣?南京师范大学的刘军教授对南京市的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进行了调查,

“统计表明,高一年级中喜欢学习历史课的人数比例为47.8%,高二年级中的比例为37.3%,高三年级中的比例为34.5%,……在表示喜欢学习历史的同学中,有98.0%的同学认为喜欢学习历史课的原因在于自己本身就对历史感兴趣,有80.2%的同学认为历史教师的课讲得精彩,有78%的同学认为与其他学科相比,历史课更容易学,有71.5%的同学认为学习历史课对其认识社会现实有很帮助,有51.7%的同学认为历史教科书编写得生动有趣,仅有33.5%的同学表示喜欢学习历史课是因为其它学科学得不好,而历史课有助于提高考试的总分。同样,在回答不喜欢学习历史课的同学中,有89.0%的同学认为历史本身就枯燥无味,有87.9%的同学认为历史太抽象复杂了,很多内容难以弄清楚,有75.0%的同学认为除了应付考试,学不学历史对以后没有多大用处,有50.0%的同学表示不喜欢历史教师讲的课,有46.2%的同学不喜欢现在使用的历史教科书,有41.7%的同学认为历史课程要记忆的东西太多,有36.4%的同学不喜欢历史课的考试方法。”

这个调查主要是对历史课堂教学的兴趣进行调查,不从课堂教学角度考虑,仅仅从对历史的学习考虑,对历史教科书的研读兴趣到底有多大?虽然上述调查中,喜欢学习历史的同学中,“有51.7%的同学认为历史教科书编写得生动有趣”,这种生动有趣,可能仅仅是一个相对值,就是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历史教科书具有生动有趣的特点,事实上,也有不少同学认为历史是枯燥无味的,历史太抽象复杂了,历史课程需要记忆的内容太多,这种对历史的认识实际上都是源于对历史教科书的认识。所以,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时,必须考虑历史教科书对学生学习历史的影响,而调查表明,这种历史教科书所产生的负面效应,是不可忽视的。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必须对学生加以引导与解释,让学生对历史与历史教科书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才能让学生真正进行对历史教科书的研读中去,否则,我们看到的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可能是对历史故事感兴趣,而不是对历史感兴趣。

而学生研读历史教科书又是怎么进行的?这涉及到学生的学习过程的研究。关于学习过程,姚湘仁先生在他的一项研究中提出,学生阅读教材,首先源于一套“是什么?”、“学什么?”和“怎么学?”的激活因子。其中“是什么?”基于学生原先的知识结构形成对文本结构学习的动力,并在阅读过程中形成知识框架;而“学什么?”将使学生基于原有的经验形成新的学习目标;“怎么学”激活学生的学习策略。这套激活因子也可称着人类一般的阅读抽象结构。在阅读中形成的知识框架、学习目标与学习策略组合成一个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解决的空隙图,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问题空隙的填补课程,并在最终内化成个体的经验,形成一个的学习起点。这个研究符合皮亚杰的同化与顺应的学习理论。我们不妨借助这样的理论来思考学生研读历史教科书的过程,学生带着抽象的阅读结构研读历史教科书,事实上开启了一个自学过程。教师的教学过程如果能够依据这个自学过程,并将其转化为一个自觉的教学过程,将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强化学生的这种自学能力,由此,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在整个学习能力领域,我们知道问题解决能力是最高级的学习技能。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看出台湾张元教授的一项研究是十分有价值的。张元教授曾经仿照英国李彼得的方法,与骆月绢老师进行合作,从1994年10月到1995年元月,用了三个月时间,以五年级上学期社会课本《民族融合》和《中华民国的建立》为教学内容,对台湾新竹科学园区实验中学小学部第一次接触历史学习的五年级(11岁)儿童的历史认知能力进行研究,研究表明,“第一、儿童对于过去的认识相当杂乱,经由学习历史可以形成系统的知识。”“第二、儿童的历史思维能力有其限度,但可以训练培养。”“第三、儿童对历史事物的记忆能力并不强,也不值得刻意训练与培养。”“第四、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能够带起学生的上课情绪,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开展。”骆月绢老师分析指出,“学生是主动的建构自我的知识。”“知识的学习是层个人一种内在的经验,不但包括心智的层面,也包括情意的层面,学生不会无条件的接受老师或课本上所传授的,学生会主动的选择、理解、组织并入他们个人知识结构。只是当所学的‘事实’被学习者认为与自己有关,而以自己的经验和原有知识诠释,有意义的学习方有可能发生。”(张元 骆月绢,《11岁儿童历史认知能力初探》,载1996年8月《清华历史教学》第5期)通过具有实证性的教学研究,研究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与认知水平,成为进行有效教学的基本依据,但我们目前的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历史教学是否有这样的研究?如果没有,我们又是依据什么来教学的?

作为人文学科的历史学科,教师的历史知识积累到底怎样丰富才能算够?张元在他的研究过程中发现,“为了实验教学,总觉得自己不是心理学素养太差,就是对教学法的理论不够熟悉,甚至在史学方面也有待充实。”实际上,我们看出,作为一名教师的知识结构不仅仅需要本门专业知识的准备,还需要其他教育教学领域的知识。历史学科特点决定历史教师必须有一个广博的知识视野,否则我们怎么进行与其他学科相关的历史教学活动。更重要的是,我们一方面注意到历史教学对学生的历史认知产生重要的影响。事实上,学生学习历史所产生的重要后果就是其社会性及社会认知势必发生改变,并影响其对历史的认知。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人生的认识,对群己关系的认识,对伦理道德的看法,都应该进入历史教师的研究领域,并作为历史教学的依据。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