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七年级《中国历史》上达
八年级《中国历史》上达
陈新民:英国历史教学中
傅元根:点评《中国民族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
《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
专题Ⅲ专题二第3课 《中
专题Ⅲ专题二第2课 《中
赵德祥:评华师版《中国
刘伟:评高中教材《中国
最新热门    
 
《中史参》博客:事有不得,反求诸己

时间:2009-10-18 17:14:49  来源:中史参
 

 

事有不得,反求诸己

潘金传

在失落和挫折面前,我总是埋怨环境:“如果不是这样的环境,我就不会造成这样的困境,唉,都是上天无眼,毁灭了我。”有几何时,我曾想过是自己的过错?我曾在自己身上找过原因吗?我都是把过错泼在别人身上,久而久之,我连自己都不认识自己了。昨晚,博友给发了一封邮件,说:“感觉你总是抱怨的多,欣赏的少。送你一句:‘事有不得,反求诸己’。尝试一下,包容别人的缺点,多从自身找问题。”

一语惊醒梦中人!我常常埋怨学生难教,难管,可我想过自己的的方法太少了吗?我常常埋怨别人太狭隘,可我想过我豁达了吗?我常常埋怨天气太恶劣,总让我感冒,可我想过我抵抗力太弱了吗?

面对不尽如人意的环境,我从来没有想过是自己的能力问题,从来没有尝试去改变自我,因此,我越埋怨反而越糟糕。

“事有不得,反求诸己”就像一把锤子猛击我脑门一下,使我清醒。我应该改变自己,才能适应环境;我应该适应环境,才能改变环境。

生活中有许多像我这样的人,他们看了这句话的时候,是否该反省了?

生活中有许多不像我这样的人,他们成就自己了吗?魏书生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他生前面对的环境是非常的糟糕,后来经过努力,他成为中国教育界的一个奇迹。魏书生说:“与其将希望寄托在客观条件的改变上,不如将希望寄托于挖掘自身潜能上。改变自我,天高地阔;埋怨环境,天昏地暗。”

人如此,历史教育更如此!我们看到今天的历史教育不尽如人意,我们除了埋怨社会不重视历史教育之外,那么,我们历史教育界又该做些什么?

先从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制定说起,做新课程的大人们、成人们能否站在孩子们、娃娃们、未成年人亦即“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我们真不想听到很多历史教师说:“高中历史新课程,想说爱你说不出口。……”

其次,历史专家学者能否深入第一线调查研究,再发出你们的高见,我们不想听到:“专家的话永远那么动听,那么深奥,那么帮不上忙;各位大师恕我直言,您们的理论好像对我们基层历史教学作用不太大,实效性不太强;……”

第三,历史教师能拥有思想,让学生在历史知识的海洋上畅游,我们不想听到:“又是枯燥无味的历史课。……”

“事有不得,反求诸己”应成为我们历史教育的座右铭,我们应该像朱正标老师这样:我愿做历史教育的西西弗斯,将那块“石头” 不断地推向山顶,一年又一年,重复着这种努力。
 

(转自历史课程网“waterlover的博客” 

 

 


  
    No.1 讨论:潘金传:事有不得,反求诸己


    任鹏杰 
 

  “‘事有不得,反求诸己’应成为我们历史教育的座右铭,我们应该像朱正标老师这样:我愿做历史教育的西西弗斯,将那块‘石头’不断地推向山顶,一年又一年,重复着这种努力。”
  很赞同潘老师的意见,《中史参》愿与您和同仁们共勉,有失望,但不绝望。贵在努力!
 
 
 
    No.2 讨论:潘金传:事有不得,反求诸己

    小牛(游客)
 
    很感谢《中史参》转载我这篇文章,还给予鼓励,心里非常感动。昨晚想了一晚,好好解剖自己,有时,人要认识自己,做好自己确实是一件难事。
 
 
 
    No.3 讨论:潘金传:事有不得,反求诸己

    教苑凤仙 
 
    小牛老师真是位反思型教师,常常是别人一句话就能感悟出一篇精彩的文章。坚持下去一定会有更大的进步。
如果能更加注意做到“知恩、感恩、报恩”,那您的生活将会变得更幸福!
 

    No.4 讨论:潘金传:事有不得,反求诸己

    中史参/张艳云 
 

  从一定意义上说,“与其将希望寄托在客观条件的改变上,不如将希望寄托于挖掘自身潜能上”是对“事有不得,反求诸己”的一种诠释。为了中学历史教育的明天,我们一起努力吧!
  顺着自己心中的声音去做事,坦然面对一切,朝着既定的方向调整自己,以适应环境,做好自己。

 

欢迎访问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博客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