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七年级《中国历史》上达
八年级《中国历史》上达
陈新民:英国历史教学中
傅元根:点评《中国民族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
《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
专题Ⅲ专题二第3课 《中
专题Ⅲ专题二第2课 《中
赵德祥:评华师版《中国
刘伟:评高中教材《中国
最新热门    
 
《中史参》博客:教师为何不读书

时间:2009-10-18 17:14:51  来源:《中史参…
 

教师为什么不读书

张月峰

  看看我们的身边,教师“不读书不看报”的现象非常严重。

  当社会有识之士关注并忧心于中小学生除了教材教辅不看别的课外读物时,没曾想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也把读书当成奢侈之事。什么原因造成如此现状呢?我想与下述缘由难脱关系:

  一是应试教育的必然结果。现行的价值取向和考试体制,把中小学教育关注的焦点,聚集在考试之上。谁都知道,升学率成了如今学校“品牌”的最高标准。

  一个学校的升学率高,就意味着这所学校在教育市场上有了生源通吃的资本,能够吸引更多的尖子生(家长)慕名而来,从而具备收取高额择校费的基础条件。周而复始,一旦形成“马太效应”,即可为学校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这种功利的教育体制,不可能带给老师从容不迫的读书心境和读书时间。

  二是书价昂贵的自然结局。现在的书籍越来越多,装帧越来越好。伴随着装帧质量的提高,书的定价也随之飙升。一本书动辄三四十块,常让人望而却步。试想,中小学老师如果也被看病、养老、住房等诸多问题弄得忧心忡忡焦头烂额,谁还会大大方方掏出带着体温的铜板购买书籍呢?

  三是选择多元的客观影响。如今资讯发达、媒体多样,生活节奏变快和价值取向多元,必然使传统的读书方式受到挑战。同时由于全民娱乐化的影响,势必导致“书香”淡薄、阅读式微。

  可是,教师毕竟不同于其他职业,没有广博的知识存储,如何担负教化学生的责任,启迪他们的心智?更不用说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课程素养、人文素养、科学素养等等,都需要通过博览群书达到知识更新和自我提升的要求。

  古人诗云,“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同样的道理,“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面目可憎,言语无味。”教师不读书不仅是面目可憎,而且关系到我们的未来。

 

 

 

 

No.1 讨论:张月峰:教师为什么不读书
  任鹏杰

 


  看到张月峰老师的这篇文章,就忍不住想转发。这多半因为文中对教师身份与灵魂的拷问是引人深思的:“教师毕竟不同于其他职业,没有广博的知识存储,如何担负教化学生的责任,启迪他们的心智?”
  此文与昨天转发的朱正标老师《我愿做历史教育的西西弗斯》一文,可谓异曲同工。哦!失望之后,我们其实还可以与“未来”命运建立新的关系,阅读显然是可以壮大自己、让命运屈服于自己的要素之一。何况,我们的行为本来就“关系到我们的未来”——自己和孩子们。
  西西弗斯把巨石推向山巅的过程无疑是“快乐”的,巨石的一次次永无休止的滚落,固然让他痛苦不堪,但他并未因此放弃努力。或许他也知道“努力比能力重要”吧!

 

No.2 讨论:张月峰:教师为什么不读书

 

中史参/张艳云

 

 


  其实,不只是“中小学生除了教材教辅不看别的课外读物”,我还遇见过一个与此种情形一样的老师。


  大概是三月底吧,编辑部来了一位历史教师,要买增刊部出的有关会考的复习资料。都是同行,一家人嘛,照例热情接待,并征求对本刊的建议。


  我们的对话不是很顺畅。临走时,我特意送上2006年7至12期《中史参》,以示对同行的敬意。但回答令我意外和遗憾:我们平常不看其他书和杂志,我们需要教辅和同步练,不知道你们这里还办杂志,和考试没有关系吧,应该没有多大用处。我只好说:拿回去看看,提些意见,以便我们进步,更好服务中学教学。

  读了张老师“教师毕竟不同于其他职业,没有广博的知识存储,如何担负教化学生的责任,启迪他们的心智?”“不读书不仅是面目可憎”的话,颇有启发。 是阿,编辑也理应如此!

  阅读,加强专业基础;阅读,提升专业思想;阅读,激发专业情趣!

No.3 讨论:张月峰:教师为什么不读书
   朱正标
 
教师不读书与教师读书都属于让人尴尬的话题,其讨论的价值与意义似乎并不存在,因为毕竟不存在朱永新教授所倡导的设立国家读书节的理由。这个话题实际上是在教师精神生活的应然与实然之间摆动。教师应该读书,天经地义,但事实上,大部分教师不读书,这似乎用不着作一番调查的一件事情。

青年思想家张中晓说过,“如果物质生活提高,而心灵空虚,精神萎缩,那么,精神就不足养活肉体,必然流为放纵和狂荡”。(见《无梦楼随笔》)这段话说的是精神生活的萎缩所带来的后果,但也可以用来解释教师为什么不读书?那就是张中晓先生所说的心灵空虚与精神萎缩。进一步理解,就是精神发育的欲望趋于停滞。如果一个人仍然希望过一种高尚的人生,希望自我精神世界的充实,使自己更能具备“人”特征,是不会放弃对精神世界探索的。

 

 

阅读实际上是寻求一种对话与沟通,一种精神世界的探险或冒险。当人们不满足于当下与周遭环境精神世界时,就会觅求新的精神世界与沟通的对象。而阅读则是一个最好的通道。人们经常赞叹生命的伟力,比如石缝中的小草。前些日子还看到一则报道,人们发现竟然在钢筋混凝土中有植物扎根生长。我想如果一个具有强烈精神渴求的灵魂,是不会放弃任何阅读的时机的。古今中外,在阅读“饥饿”史上,我们都会不难找到关于渴求读书的案例,那些阅读的故事,使我经常想到非常稀树大草原上一种鬣狗,据说这种鬣狗,对于即便是干枯到极点的骨头,都会认真加以嚼碎,从中获得必需的营养。

阅读的问题,不仅仅存在于中国,西方世界同样如此。在多媒体世界,人们已经乐于接受程式化的精神快餐,不加选择,也不需要任何精神上的思考。缺乏阅读的世界必将导致人们的精神危机,因此,在西方就有“清除家庭电视”这样的组织,倡导人们远离电视,重新回到阅读中来。我把这种现象出现归之于西方世界对100多年工具理性肆虐反思的结果。在我们国家,从迷信科技到极端的“反智”现象以及市场经济带动下的金钱崇拜,对于人们的精神世界的戕害同样严重存在,这个历史也有将近100年,而尤以文革为祸最烈。人文学科的雕敝与人文精神的丧失表现在社会各个领域,影响最深当属人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人的言谈举止粗鄙化、心理世界的冷漠、生活方式的放荡与精神世界的空虚都印证了张中晓先生的预言。

当然,西方世界可能没有中国如此严重,之所以我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就在于20世纪西方主要国家所产生的思想家之多,绝不亚于任何一个已经过去的世纪。那么,在我们这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出现严重阅读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则是一个需要更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所以,历史教师是否需要阅读,不是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需要讨论的是历史教师需要怎样的阅读生活。

 

      欢迎访问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博客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