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名人们关于历史的名言
关于高中历史教学中课堂
野鸭子博客:关于历史探
佚名:关于素质教育观念
郑秀莲:关于评价历史人
转载翦伯赞关于历史人物
关于新课程教学设计的几
佚名:关于历史课堂提问
关于历史小论文及立体作
Miss赖:谈关于历史剧的
最新热门    
 
关于重建历史课堂生活的认识

时间:2009-10-18 17:15:08  来源:枫叶的博…
 

内容摘要:目前的高中历史课程存在着一些问题,按新课标的要求,需要重新建构生机勃勃的“课堂生活“。认为重建的方式有二,一是让生活走进历史课堂;二是让三维目标取代”双基“目标。重建历史课堂生活的关键在于历史教师自身,要用新理念指导实践,就会把课堂变成有生命力的课堂。

2002年第9期《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在卷首发表了这样的一段话: “《中史参》提醒人们注意,当今考试和教学中盛行的‘能力主义’倾向,正悄然从人们的精神内部破坏着素质教育因子,倘若继续拒斥对莘莘学子情感、理想、信念、价值观的关注,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这决非耸人听闻 。”

的确我们的历史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那么目前的高中历史课程存在着哪些问题呢?让我们来看以下材料:为研制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育部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专门在江苏省南京市的普通高中学生中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按照随机原则选择学校和学生进行调查。我们认为,调查的结果有助于发现目前高中历史课程存在的问题,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调查部分内容如下:

多数学生对于历史教师的教学情况的评价一般。有64.9%的学生认为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很一般,谈不上趣味性,也说不上特别枯燥”;

对于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方式,有75.7%的学生反映其方式是“以讲授为主,有课堂提问,但没有讨论课”;

对于教师在课堂上所补充的教科书之外的历史知识,有74.9%的学生认为“介绍过,但不多”;6.0%的学生认为“基本上没有介绍过”。有49.9%的学生最希望“教师大量补充教科书之外的历史知识”;有26.8%的学生最希望“教师把学习方法作为重要教学内容加以传授,便于学习其他知识”;

有18.3%学生反映他们对现在历史课总的感觉是“与现实没有任何联系”;64.6%的学生认为“与现实结合得不太紧”;①

由此观之,历史课程改革的确需要进一步深化,需要重新构建历史课堂生活。作为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于2003年4月颁布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 按《课标》的要求,我们应变僵死的“课堂教学”为生机勃勃的“课堂生活”。下面简要谈谈自己个人的粗浅认识,敬请方家斧正。

 

一、让生活走进历史课堂

记得《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编辑在1999年答中国教育台记者问时就倡导一种不与现实割裂、不与大众割裂的“活生生” 历史教育。认为历史是有生命的。其实,早在1923年,著名史学家李大钊先生在他发表的《研究历史的任务》一文中,就明确提出:浩如烟海的“史书”,并非历史,而仅是研究历史的材料。“历史是有生命的、活动的、进步的;不是死的、固定的。”“吾人研究有生命的历史。”历史本来是很生动、丰富多彩的,但现在的教学和考试却把历史变成了死记硬背,把“活”的历史教“死”了。我认为我们应努力做到“死”去“活”来,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有专家给基础教育的“课堂”在定义上是着力突出以下四个方面的,“第一,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第二,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第三,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且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第四,课堂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运作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②因而,它“更加强调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强调对智力的挑战,强调对激情的引发,强调生命对生命的呼唤,强调人性对人性的交流理解,因此更具人文色彩”。这些解读将课堂的内涵深入到了一个深层境界——课堂是促进人的生命不断发展的场所。③

只有植根于生活世界并为生活世界服务的课堂,才是具有强盛生命力的课堂。为此,我们必须营造一个走进生活化的历史课堂,把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课堂教学之中,将历史知识赋予一定的生活意义与生命价值,使历史这一过去的生活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连接起来,从而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历史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在课堂上,教师要尽量为学生提供一个现实的探索性的历史活动,让学生用所学的本节课知识去解决它,并提供充分的交流机会。如在学习“经济全球化趋势”时,将“身边的历史”引入课堂,如“麦当劳、肯得基在世界各地连锁经营、跨国公司全球运作”等充满生活气息的实例。更有学生联系时事谈到伊拉克战争前后因全球石油价格的波动和家用液化气价格上浮的事例。使学习成为一种生活需要,体现新课程的现实关怀;同时,还使学习成为一种生命需要,体现新课程的终极关怀。

 

二、让三维目标取代“双基”目标

通过生活化的历史课堂,使学生能够明理。但仅仅明理还不够,还要移情,也就是因史事而喜、而怒、而哀、而乐。例如学习日本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九一八”事变等史事,要体会到《国歌》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感情;学习到希特勒上台后纳粹焚书、屠杀犹太人等史事,要激起对纳粹恨、为犹太人哀的感情。理既明,情既移,历史教育的任务就完成了。可以断定,这样学得的知识一定会很巩固,有些会终生不忘。

高中历史课程强调历史课程的基础性和发展性的功能;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关注历史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发展性的历史教育评价和教学评价;开发多种历史教学资源;适当淡化历史教科书作为历史课程资源的核心地位;尤其在课程目标上,《课标》继承了2000年新颁布的《高中历史教学大纲》中关于教学目标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正确的“历史意识”、“国际意识”、“公民意识”、“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提高“人文素养”等的优点,对历史课程价值与功能的表述做了更全面更科学的叙述。它把“课程目标”分为三个部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调了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尤其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取代“思想教育”,更务实,适当淡化了历史课程的政治功能,突出体现了历史课程的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

 “过程与方法”过去往往被看成是为了完成与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步骤与手段,而现在的课程标准中第一次将“过程与方法”列入了课程目标。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即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另一方面,学生学习的过程是生命成长的过程,我们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参与、亲身体验、学会学习,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交流学习方法,反思学习过程,把“过程与方法”作为历史学习的重要目标来学习、掌握与运用,获取“能够获取知识的知识”(正如爱因斯坦所说;“能够获得方法的知识是最重要的知识”)。我们要指导学生学会从大量历史材料中去提炼观点、提取信息,切实提高材料解析的能力,我们还要指导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掌握更多的方法,使每位学生“学会最适合自己的学习”(《学习的革命》)。要知道,方法永远比知识更重要。

《课标》扩大了情意目标。“情感是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一种比较复杂而又稳定的态度体验,不仅指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热情,更主要的是人的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包括道德感、美感、理智感,”历史人物的众生相会丰富学生的精神家园,正如歌德所说,我们从历史那里得到的最好东西是它所迸发的激情,正是这一种激情,使我们的历史教育充满了生气和活力;

“态度是指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和行为倾向”,《课标》中的态度不仅指学习责任、学习态度,更主要的是积极进取与宽容他人的人生态度(如罗斯福面对“烤百万富翁”的指责,仍然心态平和地继续改革)、求真求实与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如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名言),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如美国罗斯福总统39岁时患上小儿麻痹症,造成下肢瘫痪的终身遗憾,他在就任美国第32届总统的第二天,就开始利用著名的“炉边谈话”,每次都以“我的朋友们”开头,亲切、轻松、及时地把大政方针告诉人民,每种观点、每个短语对他的国人都起了鼓舞勇气和乐观主义的作用)。

“价值观是人们对思想、态度、行为的取向标准”,历史教学应该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观、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观,在内心树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而对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本身的价值判断一定要放到他们(它们)当时所处的特定历史时空中去考察。

 

传统的历史教育过于注重学生的“双基”发展,即认知发展,而对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没有明确的要求,没有予以重视,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历史课程改革使得历史教育任务由“双基”变为“三基”。课堂教学应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只局限于认知方面的发展。人文学科教学,尤其是历史教学更应如此。然而我们今天的课堂教学,还在为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何者重要何者次要而争论不休,这正是当前教学论思维局限性的最突出表现。看起来,一本一本的历史教科书内容讲完了,然而历史中所蕴涵的丰富、博大及深远的人文精神资源远远没有真正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学生对历史中所蕴涵的巨大精神魅力亦毫无知觉。但如今学生的心态、价值观等都伴随着社会的剧烈变化而改变并复杂化了。这也给历史教师落实《课标》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带来了麻烦。我们应反思教育的价值与意义,要求我们必须把目光从教书移向学生,走入学生心灵。

重建历史课堂生活的关键还在于历史教师自身,历史教师要有使命感。须知,新课改的潮流是只能迎不能拒的。由于“理论总是先行于实践的”,所以,要加强理论学习,了解并实践新的课改理念,做时代的弄潮儿,以期实现中学课程教学的最优化。当然,还要提倡教师间真诚的、真正的协作、互动,加强理论学习与交流,开展切实有效的教研活动。

新课程要求教师把学生当成 “朋友”去进行对话,精心营造民主、平等的新型角色关系。在互动中生成知识,在体验中感受知识,在质疑中升华知识,在生活中寻找知识,在探索中获取知识,在激励中拓展知识,课堂就会变成有生命力的课堂,就会“迸发出生命的活力”。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历史教学的园地里定会绽放出绚烂的奇葩。

注释及参考文献:

①节选自教育部国家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高中生历史课程认知状况研究》

②郑金洲: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3

③徐洁:课程改革呼唤课堂成为点化和润泽生命的园地,当代教育科学,2003.14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3.4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2.9

老师的博客:http://blog.cersp.com/userlog5/77349/index.shtml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