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研究 >> 正文
新课程历史九年级上模拟
新课程七年级历史段达标
张波:浅谈新课程下的历
新课标四川省2005中考历
名人们关于历史的名言
佚名:新课程历史教师需
周明学:新课标下历史教
关于高中历史教学中课堂
新课程下教师课堂管理初
刘向荣:如何在新课改中
最新热门    
 
关于新课程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

时间:2009-10-18 17:54:04  来源:佚名
 

关于新课程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

作者:佚名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更新时间:2007-5-17

    

教学设计是新课程实施中的核心问题。关于新课程教学设计问题一直值得思考,要取得新课程教学的最优化设计,必须在立足新课程理念基础上结合新高考的要求,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热情和积极性在课堂教学的设计工作中发挥建设性的作用。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   新高考方案   教师  

 

    当前,全国性的新课程改革已经从课程建设进入了课程实施阶段,在课程的实践过程中,面临的最为核心的问题是:如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根据新课程标准完成新课程的教学设计。

新课程的教学设计较之传统教案有革命性的变化。它已不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诠释、教学过程的简单罗列、教学方法的简单设计,不再片面注重知识的灌输和讲授方法,其性质、功能、方法都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它要求教师从新课程理念出发,依据新课程标准科学合理地解读新教材,必须符合新课程要求,必须符合新高考的要求。同时又要求在新课程的整体框架下,顺应学生发展要求,在落实学生主体学习上下功夫,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上下功夫。

因此,教学设计已经成为新课程实施阶段教育界广为聚焦的一个重大话题,这也是学校老师聚焦课堂,注重教学设计的重要原因!那么,新课程教学设计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应当重点注意哪些问题呢?笔者有如下的思考。

一、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对教学设计的要求怎样实现?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的过程。在这里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在这种交流中生成新的知识,求得新的发展。因此,教学设计的第一要务是安排好学生的学习活动,尤其是安排好学生在课堂的学习活动。

如何科学有效度地设计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呢?

首先,我们要成就45分钟的互动课堂,这是教学设计的主体,笔者认为应该包括以下几个的模块。

其一,自主学习:立足于学科的课程标准,对教材的核心问题作出界定,在识记与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对学生的自学予以评价,同时也要注意为学生的自学给予指导。设计原则:凡是学生能自学的教师少讲或者干脆不讲!

其二,合作探究:合作探究实现的主要途径是生成和解决问题。情景预设也好,例题讲解也好都要注意立足教材的重点知识,实际上就是将教学知识问题化。通过讨论探究,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重点讲解,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三,随堂练习:练习的设计要多样化,可以是PPT 展示的题目,也可以是师生互建互动的活动,但宗旨是让学生由“听懂了”转化为“学会了”。

其四,能力提升:这一模块主要是为学生选修作准备的,其目的是在培养兴趣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其能力。

同时要澄清的是课堂教学设计并非仅仅局限于课堂45分钟的安排设计,另外课堂教学还应做好将课中活动与课前预案及其课后反思相结合。

课堂教学过程的课前预案设计宜粗不宜细,只需设计话题、设计活动板块、设计主问题,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搭建平台。重点部分还在于教学中的记录、调适,教学中,有时候学生的行为并没有按教师的设计意图来进行,教师要观察、倾听,了解学生的原始理解,发现富有创意的闪光点,从而调整教学目标、教学问题、教学流程,完成第二次设计。预案只能是预案,绝不是定案。预案调适的原则,不是教师牵着学生走,而是学生推着教师走,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自由发展。教师既不扼制学生的看法,又不搁置学生的问题,而是顺着学生的思维探究下去,时时刻刻都体现“心中有人”的教学理念。教学后的反思,是对课堂教学过程及结果的理性分析。可反思诸如如何最大限度增加每个学生活动的机会,如何对待学困生,如何与不同学科教师的交流合作,如何控制课堂节奏等较为宏观的问题;也可反思教学设计的得失,课堂上突发事件的处理技巧,个别学生课堂情态的成因等微观问题。这种反思,不仅可以指导以后的教学行为,而且可以使教学实践成为经验,促进教师自身的成长,因而是必要的,而且弥足宝贵!

二、新高考方案下的教学设计的“度”如何界定?

目前江苏省新高考方案已经进入实质性的实施阶段,4月8、9日的首次水平测试(谓之“小高考”)也登场亮相完毕。公共政策就是游戏规则,高考新政就是“指挥棒”,千万人因此调整改变生活;高考就是民生,是每一个家庭都绕不开的民生。因此教学设计必须符合新高考的要求,体现新高考的特点。这也是一个钢性原则!那么新高考方案对课堂教学设计提出了怎样的要求?我们在满足这些“要求”的同时,如何把握“度”的问题呢?为此,让我们边解读新高考方案边探讨这一问题吧。

(一)新高考方案的模式:(三阶梯模式示意)

 

主三门

语数外(总分)

6A10

 

B级要求(50%划线)

 

水平考试C级要求

 

 

 

 

 

这是新高考的所谓“三阶梯模式”,它符合了高考体制的多元化评价、多样性选拔相结合的精神。然而对我们教学设计则是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它要求我们的学科教学设计都必须在立足自身的特定阶梯来构建。语数外三门的课堂设计难度加大,对相应的老师提出了更高要求;选修科目的教学设计将有大的革新,要求在课时减少的情况下拿出最优化的设计来。其次,正确对待“6 A加10分”,能够作到的毕竟是少数学生,对一般学生而言,选修科目的水平测试定位在“B”是比较恰当的,拿89分和75分是一个等级,我们何必层层加码一定要冲“A”呢?4月8、9日的水平测试结果已经揭晓,许多学生的成绩等级存在着严重的“木桶现象”,“三A一B”的情况很多!这更需要我们去审视和思考新高考背景下我们的教学设计到底应该怎么搞?怎样才能达到最优化的设计,而不再浪费学生的精力和时间,削弱语数外三门主科的学习效度!

(二)新高考方案的特点主要有三点:

其一,该方案实现了由绝对分值划线录取过渡到由绝对分值划线与等级评定相结合的录取方式的转变。

其二,高考的考查科目由目前的3+1+1,过渡到3,选修1+1,即五门全面考核的转变。

其三,语文、数学、外语从等值评价到不等值评价的转变。

新高考的这些特点,对我们现今的教学设计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过去平均用力,每分必争的习惯性局面必须打破,必须坚持“适度”的原则,教学的最大效益就在于适度,我们要根据学生发展需要进行设计,即针对每个模块的每一个层次的学生的需要来设计!

三、教师在新课程教学设计中应该如何发挥建设性的作用?

新课程实施需要教师从教材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教学的“创新设计者”。因此,创造性设计课堂教学的能力已成为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方面。新课程赋予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权力,每个教师都应该具有课程意识和创新精神,从追寻有意义、有价值的生活方式的高度进行教学设计,努力在这项工作中发挥建设性的作用。由于篇幅所限,笔者在这里只粗浅地给出几点建议。

首先,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构思教学程序,选择教学方法,创设对话情境等方面,教师要立足于这些方面积极地进入最佳设计状态。

其一,要注意体验一些著书专家的思维活动:钻研以书面语言为载体出现在教材上的例题、习题、教参内容等。

其二,要注意呈现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根据对学生的了程度,要联想、猜想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情境。

其三,要注意激活自身的思维活动:思考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著书专家的思维活动成果。

其四,要注意整合课程资源的思维活动。

其次,注意课堂教学设计的一般性步骤,步步落实,层层推进。

第一步,依据课程标准和学情确定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有整体性、层次性、延续性、针对性。

第二步,依据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要注意避免“虚假的自主”、 “无效的合作”和“纵容不良个性”三不良种倾向。

第三步,依据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环节,注意要从整体上设计教学环节,环节的预设时,要留有一定的空间,给学生生成的机会。

第四步,为每个教学环节设计恰当的教学情境和探讨活动。要注重活动的内涵,使活动具有针对性、深刻性。

第五步,对照教学目标,反思教学环节及其活动的教学价值。使教学经验升华为理论,促进自身的成长。

在这样一个层层深入的教学设计过程中,使教师的能力在不断反思、不断创造中得到提升,实现了教师与学生一起成长的目标。

最后,我们要从细节着眼,不断改进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流程,精心处理每一个环节,争取达到最优化的设计结果。因此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我们要注意:教材资源的深挖掘,再创性地实施教学活动;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关注学生的生活状态;落实课前准备,强化课后的延伸拓展;优化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学法指导;培养合作意识,养成及时反思总结的习惯等等。

上述新课程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只是大致勾画了我们在现实教学设计过程中的思维轨迹的几处“片段”,新课程设计凝聚着我们教师对教学的理解、感悟和追求,闪耀着智慧和创造的光芒,是教师人文素养的载体和职业理想的再现;“设计”使课堂始终处于灵动、完美的动态发展状态,一次次的对话交流与活动设计成为一次次实践之后的对比、反思和提升!快乐地去“设计”吧,让我们的每一节课都充满着生命的活力和灵性,闪耀着智慧和创造的光芒;让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去享受教学生活的快乐和幸福吧!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

2.李方《课程与教学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 朱永新《我的教育理想》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