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程晓波博客:做粗暴的法
程晓波:如何唤醒学生大
本网:程晓波老师部分作
程晓波:香港教科书的问
程晓波:历史教研呼唤理
最新热门    
 
程晓波博客:听湖北省优质课竞赛有感

时间:2009-10-18 17:15:47  来源:程晓波
 

历史教育中情感教育与理智分析的PK

--听湖北省优质课竞赛有感

程晓波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

 

  此次参加湖北省在宜昌举行的公开课比赛(11月22日-24日),听了一部分的讲课,觉得有一些感受,现在写出来。

  此次优质课竞赛,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点是参赛的老师都注重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参赛的大部分是年轻的女老师,而且大部分老师都是选择的《中日甲午战争一课》,一些老师感情都异常充沛,时而慷慨激越,时而低沉悲壮。印象比较深的是一个团风中学的女老师,讲的是《洋务运动》声音高亢,吐字清晰,讲到对曾国藩的时候,啪的打出一副对联(当时没有记录下来),后来讲到对于甲午中日战争的总结的时候(又打出一首七言绝句),学生掌声雷动。

第二点是创新的课堂设计。宜昌市夷陵中学的女老师讲甲午中日战争的时候用一连串的问题进行启发学生的思维,最开始是让学生用一张纸,在纸上写下自己对这甲午中日战争的感受,学生回答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第二个问题引出背景,就是关于“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有没有可能打赢日本”。后来的环节也是用这样一些问题来进行衔接,给了学生很多发言的机会。

还有武汉育才中学的老师讲辛亥革命一课的时候,充分利用武汉是辛亥革命摇篮的地理优势,让学生制作的在辛亥革命纪念馆前参观的录像,还有对于武汉保存辛亥革命遗迹的一些街道等进行了参观。课堂最后,还设计了一个课堂反馈的调查报告发给学生。

武汉二中的一个老师讲鸦片战争,用一个年轻人张阿毛(出生于1935年)的叙述作为整节课的线索。将鸦片战争的背景用张阿毛的口叙述出来,鸦片战争以后,又用张阿猫的口说出自己家里的变化,以此表现出社会经济因为鸦片战争受到的影响。整节课构思不错。然后再其中贯穿自己的讲述。正如一个新史学派的普林斯顿大学的一个历史学家所说,用新史料讲新故事。(虽然这不是新史料)

第三点是地域的差别。武汉和宜昌地区四个参赛选手都有独到的创新之处。思维开阔,在形式上采取了探究式,神入法,情境式,还有人类学方法和反馈反思法等,这体现武汉宜昌地区课改的领先水平和这两个地区对于课改的重视。

第四是宜昌地区夷陵中学的学生的素质,在夷陵中学一位老师上甲午中日战争时,一个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写出了一首七言律诗,平仄韵味,琅琅上口,实在令人称奇。此外无论是哪一地区的老师上课,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皆能自圆其说,有论有据。有一个小插曲,一名学生在谈到自己的理想的时候,说自己未来的理想是学习科学知识,引起听课老师和学生的大笑,但是这个学生面向大家解释说,大家不要笑,如果每个中国人都有这个理想,如果一百五十年前的中国人大多数都有这个理想,我们还会任人宰割么,我们还会在第三世界徘徊么?他的回答迎来了老师和同学的掌声。

对于这次课的反思。

 

 

首先,情感和理性的解释是否应当和谐?大多数老师都激情澎湃,但是激情过后,听课的人脑海中却是一片空白。在这其中缺乏对于历史思维能力的理性的培养,将历史课上成了单纯的爱国主义的课。

其二,我们对于民族意识的培养是否和国际理解教育相结合?这其中很难找到一个平衡点,但是我们在教学中如果一位的培养仇恨情绪,也不是一次成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但是我们记住历史并不是为了仇恨,而是为了避免灾难的重演,章开沅先生曾经举过一个很好的例子在他写的《南京大屠杀》一书的序言里。

其三,课件的制作要尽量避免对学生形成太强的视觉冲击,避免让学生看到太过血腥的场面。第一堂课,一名男教师在讲甲午战争中的旅顺大屠杀时,节选了许多这样的片段,其中一些让人汗毛倒树,毛骨悚然。一个日本士兵端着刺刀扎向中国老百姓,献血扑哧喷射出来,还扎向一个小孩,母亲怀里的小孩也被日军活活刺死,这样的太过血腥的镜头,在选择的时候是否要慎重。这也时值得我们思考的。

其四,如何使学生真正的神入历史,在历史的场景中获得历史感。老师们做了很多的尝试,诸如用展览馆的方式,用战地资料员,战地记者,战地评论员等方式还用阿毛进行叙述自己的身世,还有直接让学生深入调查录像回来学生交流(武汉育才中学的辛亥革命)这些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听完之后,总觉得有所不足,就是这些形式的出现总感觉是为了上公开课准备的,形式和内容的讲授完全的脱节非常明显。就如同我们刚刚进入战火密布的100年前的甲午战场,却一下又被课本上乏味的叙述拉回了现实,几次三番,不免失却了许多对于这种良好形式的好感。

教科书中心仍旧是我们脱不开的一个恒久的话题,我们的学习始终停留在陈述性的知识的传授上,想通过这样场景的设置进入历史,神入历史,进入历史学习的第二阶段-程序性知识的学习仍旧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