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研究 >> 正文
张波:浅谈新课程下的历
张波:换一种角度把握中
程晓波博客:做粗暴的法
程晓波:如何唤醒学生大
本网:程晓波老师部分作
朱波:中国古代史第一章
张建波:《万历十五年》
刘波:历史教材表述应明
程洁波:请为“方国”作
刘波:是输入,还是输出
最新热门    
 
程晓波:香港教科书的问题设计和史料应用之比较

时间:2009-10-18 17:22:31  来源:程晓波
 

 

程晓波

 

两种版本香港教科书的问题设计和史料应用之比较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9)

   

 

   内容摘要:历史教科书的辅助部分的设计较好的体现编者的创新理念,但是种种版本的设计却有较大的差异。现在中国已经放开了教科书的出版制度,每一种版本在精选史料和问题设计上都体现出不同的风格,有的设计别具匠心,有的仍然形式单一。只有真正克服思维的惰性,借鉴其他地区和国外有益的理念,才能使教科书的辅助部分真正发挥助学的作用。

 

    关键词:历史教科书精选史料问题设计

 

    Two versions of the design and materials for the application in Hongkong textbook

 

    -----Design issues and Selected materials in history textbooks of the senior schools in China  

    Abstract:Supporting the design of a history textbook better reflected's innovative ideas,but there are various versions of the larger differences in design.China has now opened a textbook publishing system,aversion of each issue in the selected materials and design are reflected in different styles,some unique artistic design,some still form a single.Only genuine overcome the inertia of thinking,referring to foreign useful ideas can really play some assistance in schooling textbook supportingrole.

 

    Keywords:History textbooks;Selected materials;Design issues

 

(—)

 

    历史教科书的结构,主要由两大部分构成,一部分是教科书的正文部分,另一部分是辅助课文部分,包括,目录、课前提要、补充文、图片及图注、历史地图、文献资料、注释、作业练习、附录等。

 

    比较几种版本的香港教科书中  “洋务运动”一节,就会发现其中正文部分都是大部趋同,大体是由背景,正文,结果,失败原因,影响等几个方面来写,虽然有些细节之不同,但是真正体现编者良苦用心的,还是教科书的辅助课文部分。

    编者在撰写教科书正文的时候,都是在带着镣铐跳舞的,课标规定了总体内容,指引规定了方向,会考的指挥棒也使编者不敢逾越雷池。但是课文辅助系统却给了编者以较大的发挥空间,从几个版本的辅助系统看来,大致包含这样几个部分,图片,表格,引言,教育站(练习)等等。仔细阅读这几个部分,有些训练出题方式让人耳目一新,但是有些仍旧平淡无奇,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毫无作用。

 

    现举香港两种版本的教科书中前言练习编排,和一则史料两种不同的用法为例进行说明:

 

 

 

  l、香港教育图书公司出版的中三年级教科书:58页—63页

 

  小标题:课前准备

 

  黑体字给出问题:为什么反对修筑铁路?

 

  细阅下文,然后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今天,铁路在中国非常普遍,也是十分便捷的交通工具。但原来当铁路在十九世纪中期第一次引入中国时,国民曾竭力反对修筑铁路,并列出了以下一些反对的理由

 

    1、 铁路吵闹声,打扰坟墓中死者的安宁。

2、修筑铁路必拆毁庐墓,使死者尸骨暴露。

3、铁路完成,原有贩夫走卒均因而失业,必会相聚为盗。

4、穷乡僻壤必因铁路而染夷风、崇邪教,败坏风俗。

5、铁路使敌人运兵方便,无异为敌人施“缩地术”。

  (2) .从上述事例中,你认为要在当时中国推行一些创新的改革,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吗?为什么?

 

2、香港人人书局有限公司的中三年级历史教科书:《洋务运动》54页—59页

  在该课文的最后,以小字部分,对“朝中守旧大臣排斥西学,普罗大众对洋  务抱仇视态度”这一句话的注释:

    当时民众对铁路建设反对最烈,反对的理由如下:

    上述第一例的材料l—5    

 

    下面对与香港教科书的两种版本对于一则史料的两种用法,进行分析:第一例中选取被第二例作为次之又次的史料设计问题,作为导言,  带领学生进入历史的情景,使学生对于当时的情景给予同情的理解,促进学生思考,进而对当时的历史产生兴趣,学生会主动阅读课文,可能会主动找一些资料充实自己的观点。

 

    如象第一个例子这样经过一番思维寻找到的答案,一旦得到赞许,其产生的内心的愉悦之情,决不能与第二个例子问题解决后的感觉同日而语。这种经过积极思维可以得到答案的问题设计,前苏联教育学家赞可夫把它称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种解决问题的满足感决定于解决问题的难易程度。太难,解决不了,是产生不了愉悦感的;太易,没有思维运动,,目口使有愉悦感,也会很低。

 

    这样的理论实际上很多人都了解,之所以在运用过程中出现如此大的差异,  这是一种思维的惰性。编者受到传统思维的桎梏,和以前教科书的影响,照抄原来教科书中设计题目和方式,不愿创新、懒于创新,在教科书的编撰中普遍存在。

 

    通过上述例子可以看出,有了好的史料如果使用不恰当不一定能发挥作用,  如何发掘史料的最大功能,找到其中激发学生思维的切入点,是教科书编者应当思考问题。读一则史料时,往往会有疑惑的地方,这里就能够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当然这种疑惑的来源有很多,譬如教科书中史料与其他文献史料的矛盾、对概念的解读的困难、对背景知识的模糊等等,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不同的疑惑之源,然而带着这种疑惑,受到问题的激励,产生思维的碰撞,在探索问题和对教科书文本的阅读的过程中逐渐建立起历史的思维。

 

 

    为什么说教科书在精选史料和设计问题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呢?   

 

    第一、教科书是史料的主要提供者,应当负担起精选史料和科学呈现史料的责任。历史教师不是拥有丰富史料的史学工作者。“老师准备资料有三个困难:一是没这么多时间,二是没有足够的图书,三是所选的资料未必就是最好的”[1],所以教科书编者在精选史料和设计问题时都要多加思考。

 

    第二、由“教本”向“学本”过渡的教材观的变化,也对教科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让学生拿到一本历史教科书就能产生兴趣,并且能对里面的问题进行思索,也必须要精选史料和精心设计问题。

 

 

 

(二)

 

    我国的台湾地区和国外对于历史教科书的辅助部分的设计早有研究,在六七十年代,前苏联曾对历史教科书展开过大讨论,有一篇关于历史教科书的分析材料指出,1965年以前的5一10年级的历史教科书,在大约2600个习题中,有92.5%的习题属于重复知识,只有7.5%的习题能发展独立思维。鉴于此,前苏联集中了大批历史学家,心理学家,教学法专家改革教科书[2]

 

    英国的历史教科书也试图在学习方式上打破传统的历史教学只问“什么时候”,“什么人”,“干了什么事”,以及学生们“记住了什么”,能否复述教师所讲的内容的等原始的教学形态。强调的是“应该掌握什么”,“为什么掌握”,“应该怎样理解和表述”,“为什么这样理解和表述”。许多问题的最后,常有一句“为什么你如此认为?”“请解释选择此答案的原因”此种设计具有积极的意义,教师面对学生的答案具有开放的心态。无论学生的反应如何不成熟,仍然尊重他的思考结果,这个结果值得探究并了解其来龙去脉。力图使历史教科书更符合学科的认知规律,更易通向学科的教育目标[3]

 

    台湾著名历史学家张元在《朱子讲历史之二续:通鉴、七国之乱与后汉书》中举出一个例子来后提出“这是一道考察记忆力的题目,所以不是一道好题目” “因此,我还是觉得用多一点的资料,较能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测知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这道题目很容易,而且像是阅读测验,似乎不需历史知识,这是明显的缺点。”[4] 提出了在历史教育中要考察历史思维,要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历史。

 

    2002年我国的新课程改革开始实施,写教科书时,如何精选史料,并精心设计出能真正激活思维的问题呢?

 

    第一,设计好科学的教科书认知策略,转变旧有的教科书认知观念,真正实现教科书由“教本”向“学本”转变。使教科书便于学生自学,便于独立的阅读、  思考、探索和讨论,才能改变消极被动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以达到发展思维、  培养能力的要求。

 

第二,仔细筛选史料,多运用一些鲜活的,接近学生认知水平和接近百姓生活的史料,并且设计好问题,避免提问的空泛和公式化。这样做不容易,但是应该尽量从学生的思维角度出发,设计问题。如果每一个问题的设计能象高考题目那样深思熟虑,不愁不可以编出一本高质量的教科书了。

 

 第三.教科书的编撰的团队必须有历史学家,历史课程教学论专家,以及教育心理学家等协作努力,发挥各自的长处,使教科书成为真正优化的“学本”。

 

    今年义务教育法修订草案明文规定了要“减少教科书的种类,保证教科书质  量”[5]。出版社和教科书的编者要力图做到每出一套历史教科书,都能使学生爱读、  爱看、爱思,从而使历史教科书发挥其真正的功效。



[1] 《如何学历史》台湾 张元

[2]黄慕洁、白月桥:《中学历史教学》P154光明日报出版社。

[3]赵亚大等:《国外历史教育透视》P149高等教育出版社

[4]张元:《朱子讲历史之二续:通鉴、七国之乱与后汉书》《历史教学》2006,3

  P48。

 

[5] 《解读义务教育法修订草案修改重点》《中国教育报》2006年2月26曰第2版。

 

作者简介:程晓波,1974年出生,天门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研究生。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