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研究 >> 正文
张波:浅谈新课程下的历
张波:换一种角度把握中
程晓波:如何唤醒学生大
朱波:中国古代史第一章
张建波:《万历十五年》
程晓波:香港教科书的问
刘波:历史教材表述应明
程洁波:请为“方国”作
刘波:“辛亥革命”的疑
刘波:巴黎和会“无理”
最新热门    
 
刘波:是输入,还是输出?

时间:2009-10-18 17:20:10  来源:刘波
 

是输入,还是输出?

 

武汉市第十六中学 刘波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0课“鸦片战争”P50第四段有一句话:从18世纪中期起,英国向中国输入呢绒、棉纺织品和金属制品,从中国购买茶叶、生丝和药材。

 

“输入”一词似乎应该为“输出”更确切些。

 

第一、“向中国输入”一句关键是要搞清楚“向”的含义。输入、输出含义不用争辩。据说文解字“向”一字可作名词、动词、介词、助词和连词,连词是“假设”的意思,此处只能作介词解,其含义有二:朝着;从、在。很显然“英国朝中国输入”一句已不符合今天的文法,这里只能解释为“从”。那么,矛盾产生了,既然英国从中国输入呢绒等物品,下文大可不必再说“从中国购买茶叶”等,否则,逻辑上已重复。用“从中国输入呢、棉、金、茶、丝、药”一句话表述整句话的意思就很完整了,而不必分成两句,画蛇添足。

 

第二、按照中国当时的科技水平卖呢绒、棉纺织品和金属制品给英国是不可能的。英国当时已处于工业革命阶段,科学技术含量相对于自然经济占主导的中国已然占据上风,质优价廉的棉纺织品相对于个体家庭手工作坊劳动生产出来的东西,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有竞争力得多。再结合鸦片战争后,洋布畅销,“松太布市,销减大半”的历史,应该是英国输出给中国呢绒、棉纺织品。至于“金属制品”也好解释:历史有证,英国打开中国门户后,资产阶级欣喜若狂,但他们卖给中国的东西适销不对路,中国人吃筷子,他们把刀子、叉子(金属制品)运到中国。

 

第三、人教版老教材《中国近代现代史》(上)第3页第三段文字明确地说:英国卖给中国的主要商品是呢绒、棉布。因而,可以确定的是,这里应该是英国卖给中国呢绒、棉布和金属。

 

编辑老师一个文白夹杂的“向”字刚好导致了文字表述的歧义。应该改为:英国向中国输出呢绒、棉纺织品和金属制品,或者干脆照老教材,英国卖给中国呢绒、棉纺织品和金属制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