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岳志:浅谈中学历史教学
王宏志:九年义务教育历
蒋华志:论《马克思论太
樊树志:历史其实很生动
王宏敏:高中历史新课标
王宏敏:高中历史新课标
李清博客:第100篇日志
教学日志:《大众传媒的
最新热门    
 
王宏志:當前歷史教學改革的新趨勢──在馬來西亞華文中學的演講

时间:2009-10-18 17:16:51  来源:王宏志
 

            當前歷史教學改革的新趨勢

                  ──在馬來西亞華文中學的演講
        www.gyx91.cn 中学历史教学与参考 ●作者:王宏志


    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形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以美蘇對峙為特徵的舊的世界格局終結,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國際形勢總體上趨向於緩和,和平與發展成為當今時代的主題。在這種形勢下,各國經濟的發展速度普遍加快,國家之間綜合國力的競爭也日益明顯。綜合國力的競爭也就是人才的競爭,這就促使各個國家進行教育改革,以培養出適合現代社會所需要的人才。中國如此,馬來西亞也是如此。我最近看到馬來西亞新編的華文獨中高中《世界歷史》教材,覺得它和以往的歷史教材相比,有了很大的變化和改革。這也是馬來西亞教育改革的新成果之一。這套教材同中國近年來新編的歷史教材有許多相近的思路,而這些思路反映了當前歷史教學改革的新趨勢。新趨勢主要指什麼呢?我認為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學目的、要求的改革趨向於素質教育


  各個國家要建設自己的國家,都需要培養眾多的人才,在當今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的世界,就需要較高素質的人才。較高素質的人才是指有較高的科學文化素質,有良好的道德和心理素質,有較強的工作能力。這就要求我們的歷史教學,不能再停留於僅僅傳授知識上,而應當從知識教育、智能培養、道德和心理素質教育三方面來考慮目的和要求,也就是說要在對學生進行知識教育的基礎上,啟發他們的智能,並開展道德與心理素質教育,三位一體,哪個國家都是如此。如:中國大陸在90年代開始使用的九年義務教育初中歷史教學大綱,在教學目的和要求上,就是分基礎知識、思想教育、能力培養三個方面敘述的。美國中學的美國史的教學目的有五條,其中第一條是品德教育,第二、三條是智能培養,第四、五條才是知識要求。前蘇聯的歷史教學大綱裏,規定了各年級學生具體的應達到的能力要求。
  在知識教育方面,小學、初中、高中的歷史教學內容均屬基礎知識,所以在要求上要注意分清不同的層次。我以為小學只要求學生掌握一些最重要的知識點,就可以了;初中所學的基礎知識應當廣而淺,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線索,並從面上了解重要的歷史史實;高中所學屬於高層次的基礎知識,比較系統,比較深入,學生應能從宏觀上掌握歷史的發展線索及其發展趨勢,把握各個歷史時期的基本特徵以及產生這些特徵的背景、原因等。中國大陸90年代的初、高中歷史教學內容基本上是這樣要求的,我看到的馬來西亞華中歷史教科書也大體上是這樣要求的。
  在智能培養方面,著力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史學是一門智慧之學,英國大哲學家培根,比較各學科的不同作用時,認為「歷史給人以智慧」。中國古人認為史學是治國之學,帝王之學,可「鑒前世之興衰,考古今之得失」,即所謂的「以史為鑒」。今天的史學同樣是一門智慧之學:從歷史上,人們可以總結經驗教訓;從歷史的文化遺產中,人們可以繼承其優秀部分;從歷史的學習中,學生可以培養歷史感,即看問題具有歷史意識、歷史眼光。所以,在歷史教學的智能培養上,今天更要發揚歷史的智慧功能,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觀察和分析能力為核心,使他們成長為聰明的、有能力的一代新人。中國大陸近年來的歷史教學特別注重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教師利用教材上的思考題、文獻資料、閱讀文字、圖表等,讓學生在課堂上閱讀、思考、分析、比較、概括,或進行課堂討論,使學生積極參與教學,和教師共同完成教學任務。歐美各國還流行讓學生在課堂上扮演歷史人物角色,來完成教學任務,其目的也是為了培養學生的能力。
  在道德和心理素質教育方面,各國的教育工作者越來越認識歷史教學是進行道德和心理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心理素質教育,過去人們對它的重要性缺乏認識,近年來西方國家的一些教育家認為一個人的心理素質的好壞關係到他的事業的成功或失敗,所以心理素質教育很重要。歷史上傑出人物的優秀品質與奮發進取、百折不撓的精神,可以吸引學生向他們學習,培養起對國家強盛、民族振興的主人翁責任感,以及對人生的自我激勵。歷史上的失敗者較差的心理素質,也可以讓學生引以為戒。

 


二、教學內容的改革趨向於體現時代精神


  有的人認為歷史教學是向學生講過去的事,而過去的事是不會改變的,所以歷史教學就無所謂時代精神。我以為有這種認識的人實在是不了解歷史教學。的確,歷史是過去的事,但歷史的範圍非常廣泛,歷史學的研究範圍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擴大,而人們對歷史的認識也隨著研究的深入和考古的發掘,不斷提高。這樣一來,歷史教學的內容就不是一成不變的了,而是應當符合時代的精神。具體地說應當在以下四個方面作出努力:
  首先,基礎知識的內容趨向於廣而淺,在廣的方面著重增加經濟史和文化史的內容。在現代社會,經濟發展和文化生活的提高,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而且,隨著世界形勢的緩和,國家之間的競爭也主要是在經濟的發展和文化的提高上。所以,歷史教學的內容不能再像過去那樣只注重政治史,而要加強經濟史和文化史。
  其次,各個部分的歷史內容,隨時代的前進而有所變化。一是古代史的內容不斷減少,近現代史的內容不斷增加。這是因為近現代史與現實生活的聯繫最為密切,今天的許多問題是昨天的繼續,要找原因首先要從昨天和前天去找,而與遙遠的三皇五帝的時代關係不大。各國的歷史教育工作者都不斷地認識到這一點。如:前蘇聯在50年代開設的世界史只有古代與中世紀,沒有世界近現代史;50年代末,決定增開世界近現代史,且安排在初、高中兩次循環。又如:中國現在高中的必修課無論是中國歷史還是世界歷史,都只開近現代史;初中的歷史課裏,中國近現代史占了近1/2,世界近現代史占了3/4。而且,歷史的下限隨著時代的前進,不斷向後延伸,香港回歸也寫入了中國近現代歷史教科書。二是世界史的內容不斷增加,亞洲的國家增加了亞洲史的內容。步入現代社會,人們越來越認識到每個國家的發展都同世界的變化息息相關,作為現代社會的人,不了解世界的歷史和現況是不能有所作為的。為此,各國的歷史教學中,都不斷增加世界史的內容。如英國,60年代以前,中小學的歷史教育只有英國史,世界史的內容包括在英國史裏;60年代以後,絕大多數中學開設了獨立的世界史課程。中國在「文化大革命」以後開設的歷史課程裏,初中原來沒有世界史,到80年代後期,增加了世界史,但只有一個學期;90年代義務教育的初中歷史課程裏,世界史增加到一個學年,占歷史總課時的1/3。在歷史教學裏,注重和增加亞洲史的內容,這點在馬來西亞十分突出。馬來西亞開設的歷史課程裏,除本國史、世界史外,還有東亞史;而且,在它的世界史裏亞洲的內容講的也很多。韓國、日本也是如此,中國近些年新編的世界史教科書也在這方面做了努力。重視亞洲史的教學,不僅因為我們是亞洲人,而且,更由於自六、七十年代以來,亞洲發展很快,在未來的世界裏,亞洲將在世界上起的作用愈來愈大。
  第三,吸收史學、考古學研究的新成果。作為基礎教育的歷史教學,也要不斷吸收當代史學研究及考古學研究的新成果。否則,它給予學生的知識,也會像自然科學一樣顯得陳舊。新編的華文獨中高中《世界歷史》教科書裏,就吸收了不少學術界的新成果。如對二戰後西亞諸國的獨立,尤其是阿以衝突的由來與發展,就是採用了史學研究的新成果。

 

 


三、教科書體系結構和表述的改革,趨向於既反映歷史學科體系及其邏輯順序,又要適應學生生理、心理發展特點及其承受能力,並能有利於教學的需要。


  前面提到歷史的內容極其廣泛,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作為歷史學科體系,大都將上述內容按時間的前後順序來編寫。從歷史科學體系看,所講的內容愈多,愈能全面反映歷史發展的面貌。但從學生的生理、心理發展的特點看,並不是教給他們的知識愈多愈好,而是要考慮他們的承受能力,份量要適度。對史實的分析,也不是愈深入愈好,要考慮他們的接受能力與興趣、愛好,分析也要適度。內容過多、過深、難度過大,學生承受不了,聽不懂,歷史學科的體系再完整,教科書的編寫也是失敗的。怎樣處理好歷史的學科體系、學生的接受能力和教師的教學需要這三者之間的關係,我以為可以從以下三方面著手:


 兼顧統一性和靈活性
  這也就是說要加大教科書的彈性,以達到因材施教的目的。中國古代從孔夫子就提倡因材施教,今天的歷史教學就更應當體現這一點。在中國大陸,國家教育部門制定統一的大綱,再根據這一大綱編寫教科書,統一性體現出來了;怎麼做到因材施教呢?不能只靠教師在教學中去體現,教科書本身也應適於因材施教。這就要求教科書內容要有彈性,而教師對學生掌握教科書的內容要有靈活性,即不能只是一種要求,對不同程度的學生,應提出不同的要求,這樣才能做到因材施教。
 兼顧教師教和學生學
  教科書內容的安排,既要按歷史學科體系,又要從教師易教和學生易學出發,將同一性質的內容相對集中編寫。如馬來西亞獨中高中《世界歷史》教材在講二戰後區域統合的盛行時,因其重點是在六、七十年代,所以這一內容不是安排在「二戰後的世界」一章裏講,而是安排在「世界各種力量的分化組合與改革調整潮流」一章裏講。這樣就比較易教易學。
  教科書內容的安排和表述,還要利於教學方法的改革。當前教學方法的改革,主要是要改變教師一講到底的方式,而要在課堂上,發揮學生的積極思維。因此,教科書編寫的內容,不能僅是教師單一講授的內容,還要有學生在課堂上,閱讀、思考、分析的內容,做練習的內容等等,總之,教科書內容的安排和表述要讓學生參與課堂教學。
 教科書內容和形式的歷史性、教育性和生動性的統一
  這裏所說的歷史性,是指教科書的內容反映了歷史的真實性,合乎歷史的科學體系。同時,教科書的內容又注意教育性和生動性,使學生既喜歡學,又能從中受到教育。中國大陸90年代新編的歷史教科書在這方面做了較大的努力,通過生動的楷體字,將逝去的歷史事件、歷史現象重新寫活,讓已經離開人間的歷史人物重又活躍在歷史的舞台上;通過名言、詩歌、民謠、對聯等生動的文獻資料,反映歷史的真實面貌;通過形象的圖畫、表格,再現生動的歷史畫面。我覺得華文獨中新的歷史教科書也很注意教育性和生動性。

 


四、教學方法的改革,趨向於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學手段的改革,趨向於現代化


  教學方法既包括教師教的方法,又包括學生學的方法。但過去只注重前者,基本上是教師在課堂上單純的講授,學生被動的聽講。當前教學方法的改革是著重於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也就是說既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要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需注意以下幾點:一是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啟發學生動腦、動口,積極思考,直接參與課堂教學,這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啟發式教學。二是在備課的時候,要設計和安排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活動,如:閱讀、誦讀課文,思考和回答問題,分析文獻資料,看插圖和解釋圖意,討論問題等等。三是在課堂上應及時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學方法的改革,在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的同時,還要注意教給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而不是僅僅讓他們獲取知識。也就是說,講歷史現象、歷史事件、歷史人物,都要從當時的形勢、背景和物質條件上來分析,而不是就事論事。如講「霧月政變」拿破崙上台,就要從督政府無能,失去民心;第二次反法同盟的組成;保王黨的叛亂;拿破崙得到軍火商、金融家的資助等幾個方面,去分析他上臺的背景,從而看出是當時的形勢和物質基礎為拿破崙的上臺提供了條件。這樣,學生就認識到是時勢造英雄,不是英雄造時勢,從而學到了科學的思維方法。
  教學手段的改革,趨向於採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歷史知識具有過去性的特點,如何讓逝去的歷史現象,重新生龍活虎地展現於學生眼前,只依靠生動的教科書和教師生動的口頭講述還不夠,還應當改變歷史信息的傳遞方法,充分利用聲像教學,包括幻燈、錄音、錄像、計算機、多媒體等,把聲、形、色和動的畫面結合起來,再現歷史的形象,給學生以歷史的真實感,從而提高教學效果與質量。但是,要注意採用現代化教學手段要適當,不要為現代化而現代化,也就是說,應當緊密結合教學內容的需要,講求實效,不要一節課採用的聲像種類太多,讓學生眼花繚亂,結果喧賓奪主。
  歷史教學的改革是永無止境的,隨著時代的前進,教科書編寫水平的提高,教師質量和教學水平的提高,教學手段現代化的發展,還會不斷進步。

(本文作者為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審,中國歷史教學研究會理事長)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