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研究 >> 正文
张波:浅谈新课程下的历
张振海:浅谈近代社会生
蒋晶晶:浅谈中学历史教
袁训利:浅析“罗马法的
宋奖利:浅谈如何搞好历
何慧:浅谈历史教学的艺
李应平:浅议对历史课堂
夏辉辉:浅析历史教师的
王宏志:九年义务教育历
蒋华志:论《马克思论太
最新热门    
 
岳志: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分析“历史”

时间:2009-10-18 17:54:43  来源:岳志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分析“历史”?

 

               作者:岳志   来源:遂宁历史博客的博客

 

    中学历史教学中对历史原因的分析是一个难点。学习历史,只有正确地分析原因,才能正确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我们在学习历史的时候怎样才能正确分析历史原因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并借鉴他人的宝贵经验,从哲学的角度介绍几种分析“历史原因”的方法供同学们参考。

一、分析历史事件的内因和外因

从宏观上讲,原因分为内因(主观原因)和外因(客观原因),如图所示, 历史原因也不例外。

                              根本原因……

主要原因

            内因              非根本原因……

            (主观)  次要原因……

原因           主要原因……

            外因

            (客观)  次要原因……

    根据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看,内因是历史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历史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两者互相结合对事物发生影响。一般说来,分析历史上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或众多事物的发生发展原因都应当首先从宏观上用内外因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例如对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的分析。从内因上看,它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的胜利;从外因上看,它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相互支持与相互配合的结果。然后在此基础上更详细地分析它在内因外因方面的具体表现。

 

二、分析历史事件的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

    历史客观原因是指存在于人类的意识之外,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原因,它是历史进程中特定的不可变动的因素。历史的主观原因是指个人、阶级、政党等主体意识方面的原因。二者的相互关系是客观原因制约着主观原因,而只有正确地发挥主观因素,才能将客观原因中蕴藏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历史的发展变化是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一般说来,一个 (人、阶级、政党)主体的历史事件多用主客观原因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成败的原因;多个主体的历史事件不能运用这种方法。例如,对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因为抗日战争是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的抗战,涉及到共产党、国民党等多个主体,无法确定主观原因,最好用内外因的观点和方法分析。

例1: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主观原因(A)

A、辛亥革命后实业救国成为一股思潮       B、政府大力扶持

C、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经济侵略          D、新文化运动的推动

此题错选为B、D项的可能性不大,实践中不少同学做题盲目求速度而易错为C。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因在欧洲忙于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侵略。这也成为中国资本主义得到短暂“春天”的重要原因,但是这属客观原因。

 

例2:“九·一八”事变后,中共没有立即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客观原因是( C)

A、中共还不是一个成熟的政党     B、中日矛盾还没有成为主要矛盾

C、国民党加紧围剿苏区           D、党内“左”倾错误的影响

    此题最容易误选B。因为“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但这并不意味着B就是正确选项。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国共两党进入了对峙状态,国民党以消灭中共及其领导的革命力量为主要任务。“九·一八”事变时,正是国民党围剿中共进入高涨的时期,当时的中共不可能立即提出建立同国民党合作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问题。

 

 

三、分析历史事件的根本原因

    在同一事物或事件的若干原因中,起决定作用、影响全局并带有必然性的原因,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一般是生产力、经济基础、社会存在、阶级本质、客观规律或是事物的内因等。一般说来,政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层面入手;生产关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生产力层面入手;上层建筑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基础入手;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原因从社会存在入手;一切历史事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内因入手;相同属性事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历史规律入手。对有多个主体且矛盾错综复杂的历史原因的分析,多用此种方法。

例3、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中,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加强是根本原因。欧洲列强的三对基本矛盾、两大侵略性军事集团的形成、萨拉热窝事件是具体原因。其中欧洲列强的三对基本矛盾、两大侵略性军事集团的形成是重要原因;萨拉热窝事件是导火线,也是直接原因。

例4、战国七雄战争不断,而经济却得到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分析法;A)

A、封建制度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 B、诸候国为争霸需要而注重生产

C、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D、农民的地位比奴隶高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和发展的要求。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又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就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合”即表现为生产关系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表现为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按常规思维,战争给社会生产往往带来巨大的破坏作用,可是在战国的长期混战中,经济却得到了发展。究其原因,它主要是战国时期封建的生产关系得以逐步的确立,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生产关系是人们一切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决定着其他方面的社会关系。

例5、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都提倡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分析法;C)

A、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B、解决人民吃饭问题并维护社会安定

C、适应自然经济的需要,巩固封建统治    D、重视农业生产发展国力

    经济基础指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即生产关系的所有制形式,生产中人的地位和关系,以及分配形式等方面的总和)。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和它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及其设施的总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变更,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当它维护的是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它对社会发展就起着促进的作用;反之,它就起着阻碍作用。在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的稳定、发展与否直接关系统治阶级的统治是否稳定。“重农抑商”政策作为上层建筑,它的实施取决于它的经济基础(自然经济)。在阶级社会里一定阶级总是为本阶级利益服务的。作为封建统治阶级,其最大最根本的利益是维护自己的封建统治。

例6、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阶级性质分析法;A)

A、旧式农民起义的局限性    B、拜上帝教不适合中国国情

C、在军策略上犯错误        D、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

    阶级社会都存在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中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在阶级社会里,只有通过阶级斗争,才能实现旧生产关系的变革,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前进。国家政权是阶级斗争的产物,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由此可见,分析“根本原因”可从国家政权和政权所属的社会阶级性质入手。B项错误,C、D两项是失败的外因,都不能成其为“根本原因”。失败的根本原因应是太平天国是一场农民阶级领导的旧式武装起义,农民阶级自身并不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方向,具有明显的阶级局限性。

例7、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阶级性质分析法;C)

A、只重军事不重经济        B、没有兴办真正的资本主义企业

C、没有触动封建制度        D、没有大力宣传西方思想文化

    洋务运动是由开明地主发动、旨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运动。洋务派认为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技不如人,而未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源在于腐朽的封建制度。一定阶级总是为本阶级利益服务的,作为地主阶级的洋务派,其发动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必然是维护封建统治,它并未触及晚清中国落后的根本。

例8、唐诗内容丰富,从各个角度和侧面反映现实生活。造成这一特点的最主要社会原因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分析法;A)

A、封建经济繁荣                B、科举考试的实行

C、庶族地主登上政治舞台        D、南北文化的交流

    社会存在是指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生活条件,其中最主要、最基本的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等内容。社会意识是指人们对社会的物质生产、经济关系和社会发展的过程的反映(政治、法律、伦理、道德、文学、艺术、科学、宗教、哲学等社会观点和思想体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一切重要历史现象产生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都在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题干中“最主要的……原因”,实践上等同于“根本原因”。以上四项都是唐诗繁荣的原因,但根本原因只有A项,因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

例9、明清时期阻碍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分析法;B)

A、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 B、重农抑商政策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

C、文化专制政策阻碍科技的发展   D、闭关政策阻碍中西经济文化交流

    此题最易误选D,因为按照“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思考,B、D都有“经济”。但是一定要注意区别“近代科学技术”中的“近代”二字,它是指适应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生产而出现的自然科技,而资本主义经济本质上是商品经济。所以近代科技得以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四、分析历史事件的主要原因

    对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原因,是历史的主要原因。在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中、内因和外因中,人为因素和内因是主要原因。一般来说,历史事件中的根本原因、主观原因、内因是主要原因。但是根本原因不一定任何时候都是主要原因。题干中“最主要的原因”在实践上等同于“根本原因”。同时应注意,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具有相对性,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是有可能变化的。 

例10: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是(B)

A、英国实力雄厚    B、清朝经济落后,政治腐败

C、英军船坚炮利    D、清军武器低劣

    依据内因是主要原因的原理只有B和D项可供选择。D项是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军事方面的原因,是表层原因。B项是清朝经济、政治方面的战败原因,是深层面的原因。

例11: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最主要的因素是 (A)

A、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B、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

C、光绪帝大力支持           D、康、梁等人的宣传和发动

“最主要的原因”等同于“根本原因”。“维新变法运动”是资本主义政治运动,按经济决定政治的原理可以推断答案。

例12: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主要原因是(B)

A、广西出现严重的自然灾害   B、清朝封建统治腐朽

C、列强侵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D、农民阶级具有强列的革命性

A项是自然因素。再按内因、外因的原理即可推断答案。

 

五、分析历史事件的直接原因

    直接原因是指引起事物发展变化的近期表面现象,它有三个特点:时间关系或逻辑关系上最为接近;没有中间环节;具有表面因素。

例13、中国的无产阶级早于中国的资产阶级产生的直接因素是(C)

A、自然经济的解体早于资本主义经济产生 B、传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C、外国资本主义打开中国大门           D、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中国的无产阶级早于资产阶级产生于19世纪40、50年代的外商企业里。

例14、1939年,国民政府政策重心发生转移的直接原因是(C)

A、国民党军队在战场上接连失利   B、汪精卫集团叛国导致国民党分裂

C、日本实行以政治诱降为主的政策 D、英美的注意力集中于欧洲战场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由于战线太多太长、速决战的破产等原因,对侵华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由原来军事上打击国民党为主转为军事上重点打击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日力量;对国民党则施行以军事打击为辅,政治诱降为主的政策。这就直接导致了1939年国民党党五届五中全会国民党政策重心发生转移,由抗战初期的积极抗日转为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当然,不是所有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都能用上述观点和方法进行分析,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需要就事论事,对具体事物进行具体的分析。这里所介绍的几种方法,只是起个引路的作用,以达到开启思路的目的。任何方法都只有心领神会后,做到法无定法,才能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运用自如。

   (此文已发表于2005.3.14《考试报--教师版》CN46—0008)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