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张荣锁:将历史人物“立
张荣锁:新教材重大缺陷
张荣锁:精神统率下的知
张荣锁:新课改后历史课
任鹏杰、张荣锁:“闻闻
张荣锁:学生评价宜采取
最新热门    
 
张荣锁:历史教学如何使学生更好地自主探究、实践体验

时间:2009-10-18 17:17:35  来源:张荣锁
 

 

历史教学如何使学生更好地自主探究、实践体验

 

张荣锁

 

我们不否认直接将前人的知识、结论、经验拿过来为我所用的重要性,但正如陆游所言“书中得来尚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直接把别人现成的结论搬来,猜测别人的体验,其缺点是不知道知识是怎么来的,对知识的理解肤浅而不透彻,体验缺乏真情实感,创造性被抑制等。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则会使学生弄清知识的来源,探索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对知识的理解深刻,情感体验真切,创造力增强。为促使学生更快更好地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建议注意做好以下几点:

1.给足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

一节课绝大部分时间由老师发问、讲授、总结,则很难培养出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因此,建议教师一节课中,至少给学生百分之三十以上的时间自由探究。

2.多给学生实践体验的机会

毛泽东说:“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必须亲口尝一尝。”对于一个从未见过雪的人,无论你对他描绘得多么绘声绘色,他也无法真正明白雪的形态、体会雪的精神。对于一个从未走出过热带地区的人来说,你无法让他真正明白什么是寒冷。“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对于一个从未挨过饿的人,你无法向他说明白饥饿的滋味。所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能让学生亲身体验的就让学生体验,尽量少讲。

我们讲铁器时代取代石器时代是一个划时代意义的进步,讲一万遍也不如让学生用石器(石斧等)砍下一树枝,做成一合用的木棒,再用铁器(铁斧等)砍下一树枝,做成一合用的木棒(或做类似的实践体验)对这一问题理解透彻、印象深刻。讲到水稻、粟,教师可以拿一些让学生看看,摸摸。讲到牛耕与耒耜,可让学生用耒耜耕一片地,再用牛耕开一片地,亲身体验、对比。在说到陶器时(如轮作法),可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几件陶器。

学生不经过实践体验,造成的结果是——说着别人说的话,感觉着别人的感觉,体验着别人的体验。

3.打破室内与室外的界限

课堂教学是不是百分之百的时间都要在课室内,每节课都在课室内?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讲到牛耕的时候,如果校门口外不远处就有牛耕的情景,为什么不能用半节课的时间带学生去体验一下呢?讲到耒耜耕种的艰难,也可以让学生拿着自制的耒耜在室外实践体验一下。我有一次去上课,在走进教室前发现正在盛开的玉兰树上不知被谁扔下一拖把挂在树梢高处,于是我让学生们先看书,叫出课代表和另一位个子高的同学,搬出桌子踩在上面,费了十多分钟才把拖把取下来。其间,课代表提醒我正在上课时间,我的回答是:这么长时间同学们看到都没人管,我刚才也是上课,一堂重要的公民意识和美育课。

 

 

 

4.打破问题的既定性,应对问题的未知性

不少老师课前将问题设计好,然后课上用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时间将这些问题解决,很少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重视不够、简单处理。这样做的缺点是:阻碍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所提问题有很多可能是学生不感兴趣的或学生认为意义不大的;打击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和动力。有一次我们学校招聘老师,我们去听一位来应聘的历史老师讲课,课堂上她完全忙于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有一学生插言道:“为何宋朝没有废除丞相?”师答“条件还不成熟”了事,然后,又忙于完成自己提出的问题。其实,如果老师此时停下来让学生讨论,效果会好百倍。老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解决是必要的,但老师更应该将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学生提出的问题上,随时准备应对未知的问题。这对老师更具有挑战性,也能更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探索欲、创造欲。

5.  打破结论的诱导性、唯一性

给出唯一答案一般有这样两个程序。

首先,从单一到单一。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老师给出一个结论。“我们为什么抗美援朝?那是因为美国严重威胁到我国安全。”

其次,从丰富到单一。老师先让学生自由讨论,发表意见,然老师将他认为错误的观点一一否定,给出一个“正确答案”。先百花齐放,然后大一统。

较好的得出结论的程序应是——从丰富到丰富+独特。老师先让学生自由讨论,发表意见,然老师将学生丰富的答案加以简要梳理,对学生提出的观点不简单否定,允许学生修正、保留自己的观点。如果,老师对学生讨论的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可以建议性地、参考性地讲出来,假如没有,则到此为止。

特别注意有的老师诱导学生得出某一结论。如“董存瑞这种视死如归的气概表现了什么精神?”一位历史老师在上公开课的时候,让学生讨论“抗美援朝”中国到底应不应该出兵。有的说应该出兵,有的说不应该出兵,并各自说出了他们的理由,讨论得比较热烈精彩。老师分别夸了他们之后,又做了一个统计,然后说:“看来大多数学生赞成出兵。”(语气里已明确表示了自己的观点)过了一会儿,老师果然说:“我赞同出兵。”

为什么要打破结论的唯一性、标准化呢?

因为,世界上从来没出现过一模一样的两个人、两朵花、两棵树、两座山、两只鹿、两条河……这说明上帝造万物时并没有按照自己造的一个什么统一的标准,我们人类非要按自己制造的一个什么标准去衡量万物,岂不是违背自然的法则?假如世上只有一种花、一种树、一种动物,那该多么单调可怕。如果大观园里个个都是林黛玉或个个都是薛宝钗,那又是多么乏味无聊。所以,万紫千红才是春,百家争鸣才合道。

 

 

 

假如我们以鸭子的标准来衡量鹤,那么是不是鹤腿太长了要锯短;假如我们以猪为标准,那么大象的鼻子是否太长了要锯短。反之,若以大象的鼻子、鹤的腿为标准,那么,是不是要把鸭子的腿接长,把猪的鼻子也接长呢?牛羊爱吃草,虎狼爱吃肉,我们又用什么标准来统一呢?而且有必要统一吗?

其实,让三个学者回答同一个问题,可能有三种答案;战国时,对一个同样的问题,有“百家”不同的看法。

长年累月只认一种标准答案的学生,会缺乏探索真理的勇气。

没有人是真理的化身,真理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修正。

有些问题是永远没有结论的。有些问题没有必要在短时间内下定论。价值体现在思考和探讨的过程中。

6.坚决摈弃满堂问

满堂问使学生不能或很少提问,学生没有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的时空,没有体验、实践的时空。

满堂问往往冠之以“提问”、“启发”、“对话教学”、“互动教学”的名义。当教育界屡次倡导对话教学、互动教学之后,不少教师从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习惯走出来之后,又遇到了满堂问的尴尬。

满堂问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几乎成为普遍的现象,教师的新习惯是用自己设定的问题领着学生去找寻系列标准答案。满堂问与满堂灌相比,虽然形式上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没有把学生真正当作学习的主人,没有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空间,没有从根本上变革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为认同而学习,为标准答案而思考。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