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张振海:浅谈近代社会生
郭湖海:对中国古代经济
钱洪海:历史教学中材料
钱洪海:历史教学中的材
庞友海:高三历史复习教
张俊海:我的教学随笔二
张俊海:对一篇文章的质
庞友海:新情境历史材料
江苏东海:历史高考模拟
江苏东海:历史高考模拟
最新热门    
 
杨国海:建国以来我国环境问题

时间:2009-10-18 17:17:49  来源:杨国海
 

建国以来我国环境问题的基本演变及其发展趋势

  

杨国海                                    

 

内容摘要    建国以来,我国对环境问题从模糊、淡漠、破坏到认识、觉醒,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经验和教训使人们重新认识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战略开始成为我国社会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发展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增长,更重要的是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协调和统一。

 

如何认识建国以来环境保护问题的得失和基本演变过程,对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与行为是十分重要的。建国以来人们对环保的认识和实践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尤其是随着生产力发展与世界联系的进一步密切以及对过去经历的反思,人们不禁思考,为什么人类创造的社会财富在不断地增长,反而与自然的关系却在逐渐恶化,甚至不断地遭到自然的惩罚。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矛盾随着时间推移才日渐为人们所重视。可持续性发展战略开始真正地被人们认识和理解,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基本国策。

 

                                   

 

194910月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从此中国人民与旧势力之间的矛盾基本上得以解决,矛盾的性质得到缓和,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开始摆在新政权面前。这就预示着中国人民将要在自然中站起来,成为自然的主人。“站起来”宣告之日就是新政权为巩固政权、推动经济、改善人们生活、着眼于国计民生的行动开始之时。在当时,人对自然的认识尚处在模糊状态。

50年代,新中国在解放区尤其是刚刚获得解放的区域进行大规模土地改革运动,这场运动历时二年,它彻底消灭了封建地主阶级,也为新中国工业化奠定了坚实基础,人与自然的斗争伴随着人们朴素的思想意识而深化。继续保护农民对土地所有权,使农民充分享有生产经营权,充分调动了农民积极性,兴修水利,开垦荒地,农业生产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人民生活改善。过渡时期总路线下的中国人民,硬是在一穷二白的纸面上描绘了宏伟蓝图并付之实施。新政权下的人们翻身获解放,热情空前高涨。尽管科技落后,条件艰苦,但依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取得改造自然的成就,人对自然环境的轻视与改造尚在容受的范围内。

进入七十年代中后期,人们过高地估计了意志的力量,全国上下开始了改造自然的大规模活动。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过早地取代了在一个相当长时期内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战天斗地大办钢铁,响彻中华大地。事实上早在1955年,我国经济建设开始出现了层层提高数量指标,忽视综合平衡的冒进态势。结果造成各方面紧张、混乱,尽管这种势头被遏制,避免了一场可能出现的重大失误。但是左倾冒进如缕缕青烟开始弥漫,冒进思想的根本就是把人与人之间斗争和人与自然的斗争视为一切的中心。

反右派斗争扩大化使阶级斗争逐步升级,群众性政治运动不断,同时把自然环境置于脑后。就是在1958年三面红旗的交织下,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产力遭到空前破坏。1959庐山会议上的反右倾斗争,造成党内斗争扩大化错误,由此中断了纠左进程,三年困难时期就是大自然对人类的典型报复。“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弥漫着人们的思维,北方的小麦可以亩产七千多斤,南方的水稻必然会吹至亩产五万。而事实上大跃进运动中,重工业畸形发展,从5760年产值增至23倍。而农业产值则下降22.8%,到1960棉粮产量却跌落到1951年的水平。1960年前后的大自然报复并没有令人们觉醒。人对自然掠夺开发,以及自然环境对人的报复被阶级斗争,左倾冒进错误所掩盖,人们对此首先想到的是阶级斗争的结果,却忽视了自然界运行的规律。

盲目地超赶西方强国,无休止地向自然掠夺,滥采矿源,乱砍滥伐,用产品的高速、高产运动以及盲目追求规模速度的公有化,不止一次给人们敲响了环境保护的警钟。

客观地说,这一时期的改造自然活动,虽然为政权巩固、经济恢复和全面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忽视自然规律,破坏生态环境造成加剧了水土流失、河流淤积、植被破坏、环境恶化。虽然当时有有识之士大力呼吁,农业专家的直言进谏。但在全民斗自然的活动中显得声嘶力竭,甚至被作为阶级斗争中的反动学术权威遭到批判。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是敌对的,不相协调的,甚至愈演愈烈。

 

 

 

 

 

文革的发生与左倾错误的蔓延密切相关,反过来它又给环境造成了更加严重的灾害。文革十年,除了政治动乱外,经济领域的损失也极为巨大,国民经济损失总计达5000亿元。然而十余年来,人们对自然的破坏及其造成的后续影响则令人深思。一方面,西北、西南、东北等地森林面积减少,森林物种灭绝。另一方面,受其影响水土流失、气候异常、旱涝灾害频发。北方草原因过渡放牧,随着开垦与不合理利用,沙化、碱化、虫害不断、牧草减少、草原退化,沙尘暴生态灾害虽说是近些年来才频频肆虐,不如说早在20年前就已经开始酝酿。人们不会忘记,近几年北京出现的沙尘暴天气,常常是漫天沙尘、昏天地黑,侵袭北方大部分地区,一直刮到了朝、韩、日等国。每次沙尘暴刮走无数的草原沙土,使大片草场沦为不毛之地。“再造一个秀美山川”的艰巨任务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也是人与环境可持续性发展的一个写照。贫困下的中国人对自然的斗争在政治热情的激荡下是如此的无情,而斗争的结果表面上是人定胜天,获得胜利但事实上这场斗争远没有分出胜负。

“保护耕地,拯救地球。”联合国人类生存环境会议专家开始紧急呼吁。然而文革10年里,人们砍伐森林,破坏植被,粗放滥垦,造成较为严重的水土流失。同时历史上历代统治者鼓励垦荒,推广农作物,兴修水利,使土地利用早已达到极为精细的程度,在中国大地,分布着水渠田垄交织的原野,密如蜂房的村舍,见缝插针的绿色田地随处可见,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生态环境的重要。因为如此多的人生活在这样狭小的土地上,足以显得耕地的可贵,生态环境也极为脆弱,史称“纵积十年丰收之利,不敌一年溃溢之害。”

黄河流域是我国水土流失的重灾区。60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流失面积达45万平方公里。每年流入黄河的土壤约16亿吨。当然黄河的水土流失并非一朝一夕,古代王朝的宫苑亭榭,佛寺石窟以及富家庶室的庭院豪舍,战火硝烟的弥漫都与此存在着内在联系。一方面,由于人对自然环境的忽视,围湖垦地,填湖造地,使江水蓄洪能力下降,调节性变弱,许多河堤、滩涂及垸基上农舍密布,影响到洪水的排泄。另一方面,水利工程、排灌设施陈旧,设计能力不足,同时耕地随人口增长已垦至滩堤之足。另一母亲河长江,水土流失面积已从36万平方公里增加到56万平方公里,年均增加5000平方公里,现在每年流入长江的土壤已到15亿吨,谁说长江不可能成为中国的第二条黄河呢?危机的严重性,还在于中国人口仍以每年近1500万的速度增加。到下世纪中叶,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以上,人均耕地将不足0.7亩。黄河斗水,泥居其七。新中国建立后,曾在黄河中游建立起三门峡水库,但滚滚泥沙淤死了三门峡大坝,回水甚至倒灌了沿岸各地,淹没了富庶的几百里秦川。

“农业学大寨”,黄土高原上的农业样板县,曾引起全国各地纷纷仿效,满山的是块块砌石,层层梯田,植被铲除,收效甚微。战天斗地的大寨人到头来除了精疲力竭外,到头来依然两手空空,一无所有。长期贫困的安徽凤阳县,当时每人每天口粮只有8两约400克,不够吃只好用瓜菜代替。然而大寨人的奋斗精神终没能改变中国广大农村人的贫困状况,许多农民生活在交通闭塞,环境狭小、地力衰竭、灾害肆虐的穷天地里。他们当时子孙满堂,杂粮度日,随遇而安,迷信愚昧。大自然一次又一次惩罚了为摆脱贫困、追求温饱的中国人,人与自然之间处在一种斗争、报复、再斗争、再报复的恶性循环之中。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八九十年代,中国体制改革与创新不断深入,科学技术成就日新月异,经济建设成就令人瞩目,国际地位大大提高。但是同时大自然也受到更多的破坏。除了原有的污染与破坏外,水体与大气的质量普遍开始降低。九十年代开始或稍微晚一点,人们对现实开始反思,经济发展了,为什么环境与生存的运行却相对滞后了呢?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究竟应该处于怎样的状态呢?

 

追溯历史,这一时期我国存在着多种所有制经济如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中外合资企业、外商独资企业等,对外开放后,我国形成了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除14个沿海开放城市,三大三角洲及环渤海地区经济开放区,海南及上海浦东以及沿边省市的开放,体现了我国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竞争的意志与决心。新型城市群落相继在沿海内地不断地涌现,各类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诞生。它们反映了社会文明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但也产生了许多新的隐患。如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废气、废渣、污水。生活排出的污水加上农业用水后的退水。它们大都含有有毒元素、化合物和细菌、病毒。它们排泄到河流、湖泊、海洋,必然会污染地下水体、地下水源,甚至会因浇灌输入蔬菜、瓜果及稻麦中,成为有毒作物。目前我国每年有20多万吨1000多种农药施用于农作物,一旦进入食物链很难消除,给人类直接产生危害。西方国家工业化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环境问题再一次出现。它既给我们以深刻教训,也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可借鉴的经验。

 

今天,我们基本上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还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我们告别了短缺经济时代,走进市场,果蔬肉蛋鱼应有尽有,人们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菜篮子前所未有的丰富,但是为什么一些果蔬食品个大色艳却食之无味,鸡鸭鱼肉价廉却不鲜美,……农药、化肥、激素等隐性污染正在侵袭我们的日常生活。

 

现在我国每年使用化肥4200万吨,平均每公顷土地施用量超过400公斤,大大超过西方225公斤的标准,化肥在农药中的残留相当严重,酸雨、硫和重金属对土壤、农作物、水源形成的污染,造成农产品中的毒害物质超标。不仅如此,海洋污染也很惊人,除陆上污物外,船舶倾倒的废油、废水、废物数量巨大。这些石油、放射物、铅、汞排入大海后,使得近海地区发生赤潮、黑潮,造成海洋生物大量死亡。

 

环渤海湾沿岸地区仅仅在1995年被排入的污水就达28亿吨,其它各类污物70万吨,海底泥沙中含有的有毒重金属已超过国家卫生标准2000倍。专家警告,如不及时解决,渤海不久将成为死海。福建、浙江、上海、广东沿海的海洋污染也触目惊心。内河河段水污染也很突出。淮河两岸曾经中小型造纸密布,大量工业污水排入河中,饮用与使用了该水的居民,其中有人患有肝脏疾病、肠胃病、皮肤病甚至癌症,有的牲畜被毒死。

建立社会市场经济,参加WTO使我们国家赢得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今天我们享受广泛的物质文明,明天留给子孙什么样的家园。

 

可持续性发展战略已确定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国策,从此中国人对自然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人的经济活动与自然界之间只能协调发展,绝不能牺牲环境去发展经济。

 

九十年代中后期的黄河断流,长江洪水至今还令人心悸,黄河断流周期越来越短,时间却越来越长,长江洪水明年还会不会再来。封山育林,还我秀美山川,整治固堤,缚它蜿蜒巨龙。人们对自然愈来愈亲近、善待,自然的回报也愈来愈柔和,多情。

 

 

 

 

                

 

90年代初,邓小平视察南方,他坚定地提出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为了强调这一思想,他又进一步指出发展才是硬道理。正是由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之间的不尽协调,中国与发达国家,与自身的目标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一思想才体现了巨大的生命力。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还提出完成任务的十条措施,而这些主要是围绕着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的。1995年中国共产党十四届五中全会召开,作了《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的讲话,他尤其提出要注意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可见我国政府的远见卓识。同时该会还明确提出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至此,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深层含义得到完全的演绎。

 

改革开放推动了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现代化建设成就举世瞩目,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是经济增长的同时,资源也受到破坏。河流断流,水质污染,洪水泛滥,严峻的现实使人们深思。

 

1997年十五大报告再度提出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治理。98年的九届人大等一系列会议决定坚决关停超标排放污染的企业,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治理污染“零点行动”。再造一个秀丽山川为主题的退耕还林,退耕还牧活动正在全国开展。

 

20029月,朱熔基总理代表中国出席了可持续发展世界会议,与192个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济济一堂,共商全球未来可持续性发展大计。

 

建国五十多年来的发展历程表明,中国人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走过了一条协调、矛盾、再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漫长过程,其中人与自然的矛盾长达30多年,对社会的影响也很大,环境污染程度、范围和危害都越来越明显,它对人们的生存环境影响也越长远,只不过人们对此缺乏足够认识,或者已认识到但无行动或仅仅顾及眼前利益。防微杜渐、见微知著,从自然被破坏的苗头预测到它给人类的灾难性后果很有必要,因为人与自然的现有问题积重难返,事实上,整个自然系统一旦被毁,恢复重建决非一朝一夕所能解决的。

 

科技产品可以增加产量,杀灭害虫,但它也污染了环境。战天斗地,向自然开战,虽然一时增收,但长远地看,它牺牲了子孙后代的基业,即使能取得短暂的利益最终也会不复存在。

 

观念的更新,资金的投入,科技的应用,人的素质是人与自然关系协调的重要条件,发展不仅仅是经济的增长,它还包括自然环境的发展与自然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利用。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在我们步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它是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的根本所在,也是整个民族兴旺发达发达的前提条件,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只会暂时地获得眼前的微利,长远地看牺牲的是整个社会的利益,可持续性发展战略将经济环境与人的发展乃至社会全面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了,成为我国社会两个文明建设的保证,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趋势。

 

参考书目

1               《忧患中国---生存环境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2               《生命的呼救》辽宁人民出版1991 年版

   

3               《绿水的忧愁》同上1991年版

 

4               《生命之源的危机》昆仑出版社1989年版

 

5               《变乱中的文明》中国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6               《中国的生物多样性》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