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抗战书写,历史阅读中的
高中生历史课外阅读调查
中学生阅读书目推荐100
李哲治:培养学生历史阅
潘传振:例说利用教材训
佚名:高一学生历史课堂
教苑凤仙:历史教学培养
历史教学新程序故事阅读
王鹏:如何阅读历史课本
推荐:文化史专题4习题
最新热门    
 
推荐阅读:课程资源国内文献综述

时间:2009-10-18 17:18:40  来源:佚名
 

                  课程资源国内文献综述

 

      一、导  言

     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的展开,以及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建立,课程资源问题逐渐被纳入教育工作者的视野。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日益成为教育主管部门和教师必须共同面对的新的课题。长期以来,我国课程管理体制单一,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和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淡漠,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及其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教材、大纲和各种教辅资料依然是当下课程资源的主要表现形式,教师在教学中“依纲靠本”、“照本宣科”的现象还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另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对课程资源的规划、协调和管理职能也有待进一步开发与完善。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确立,我国教育学者和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等方面开展了有益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尝试。本文试图以这些研究为基点,对目前我国学者对课程资源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进行简单的梳理,籍此了解我国学者在课程资源方面研究的进展。

     本文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概述课程资源及其分类;第三部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范式、原则进行评述;第四部分将对目前课程资源的管理现状进行评述;第五部分对全文进行小结。

     二、课程资源的内涵与分类

     课程资源是课程设置的前提和保障,课程资源的重要性也由此可见。然而究竟何谓课程资源,目前在教育界还未有一个统一的界定,在国务院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文件中,也仅列举了一些可能的和物化的课程资源形式 ,而并未对课程资源给予一个明确的定义。 
     

     (一)课程资源的内涵

     目前许多教育界的学者试图从各自的角度对“什么是课程资源”作出回答,其主要观点有:


     1、经验资料说。顾明远先生认为,课程资源通常指为保证教育正常进行而使用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总和,教育的历史经验或有关教育信息资料。 


     2、因素来源说。吴刚平则将课程资源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他认为,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而狭义的课程资源则是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 


     3、活动支持说。范兆雄认为,课程资源是指可能进入课程活动,直接成为课程活动内容或支持课程活动进行的物质和非物质的一切。 


     4、载体媒介说。我国课程专家施良方先生认为,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以及学校、家庭和社会中所有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各种资源。课程资源既是知识、信息和经验的载体,也是课程实施的媒介。 


     5、教育素材说。季永峥认为,在学校的课程实施中,凡能促进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和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且能增长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情操的一切可用教育资源,都应是课程资源……实际上课程资源应该是指在程实施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学校教育的一切素材。 


     6、信息来源说。张廷凯认为,课程资源即是教学资源,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 


     上述对课程资源的界定,可以使我们对课程资源有一些认识,具体来讲,课程资源具有以下特质:其一,课程资源在性质上应具有教育性;其二,课程资源并无特定的存在形式(即可能以任何形式存在);其三,课程资源的作用是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


     课程资源的多种定义虽然有助于教师从不同角度对课程资源加以认识,但很容易让人产生“课程资源”内容太过宽泛,难以把握的错觉。由于课程资源的内容的丰富性和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又使得人们(至少目前)无法给“课程资源”一个被广泛认同的定义。因此,笔者认为,作为教育工作者可以以自己的教育实践为基点,在上述“课程资源”定义的框架内,做出自己合理的理解和阐释。

 

 


     (二)课程资源的分类


      对课程资源分类实质上是按照某种特定标准将具有相同或相近特质的课程资源归在一起,以便能够对它们有更清晰的认识。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必然导致其多种分类的形式的存在。目前,我国学界采用的分类方式有以下几种:


     1、按课程资源的功能,分为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两者都作用于课程,但前者能够成为课程的素材或来源,而后者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课程的实施范围和水平。


     2、按课程资源的存在形式,分为有形资源(显性资源)、无形资源(隐性资源)。有形资源可以包括教材、教具、学具、计算机网络等诸如此类以物化形式存在的资源,无形资源则指校园文化、教师和学生的知识经验等一些非物化存在的,但能够对教育学生起到潜移默化作用的一类资源。


     3、按课程资源的空间分布,分为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校内资源包括学校的基础设施、人文资源以及校内组织的各种活动等等。校外资源则指在校园以外的一切课程资源,包括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科研院所等广泛的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


     4、按课程资源的呈现方式,分为文字资源、实物资源、活动资源、网络资源。文字资源指以纸张为载体的教学资源,如教科书、教辅资料等等。实物资源指那些直观、具体形象的以实物形式存在的教学资源,如教学模型、仪器、标本等。活动资源指以各种活动形式存在的教学资源,如师生之间的交往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文体活动等等。网络资源则是指以互联网为载体的各种教学资源。


     上述对课程资源的分类,都有其理论依据和实践意义,基本能够反映出当前人们对课程资源的认识程度。在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时,可以按照学校自身的课程建设理念选择适当的分类方式。


     在课程资源分类的问题上,范兆雄博士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对课程资源进行了全新的阐释,他将课程资源视为一个系统,分为物质系统(包括人力资源子系统和物力资源子系统)和非物质系统(包括知识资源子系统和活的个体思想子系统)。范兆雄博士认为,课程资源其作用不仅是达成课程目标,同时它还可以生成课程目标,形成课程设计。这种不以课程计划为基点对课程资源的认识,无疑能够使人们在课程资源开发上摆脱功利性,形成对课程资源较为客观的认识。但就目前我国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刚刚形成的今天,许多教育工作者对课程资源认识还很模糊,因此完全脱离国家课程计划应用可能的资源形成新的课程对广大教师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因此目前我们还应在国家课程计划框架内,为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寻求所需资源更为现实。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作为新课程体系框架中对教师最具挑战的问题之一,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备受关注。我国的一些学者对于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应遵循的原则和模式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目前很多教师也在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方面开展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一)课程资源开发范式分析


     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较之以往已经有所转变。就笔者掌握的文献反映出,有的教师已经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具体分析有以几种形式:


     1、充分发挥学校现有课程资源的作用


     实验室,作为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和科学精神的重要课程资源之一,长久以来其功能和价值仅仅被定义为学生实验课的专用教室,其作用和利用率远远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价值。随着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入,实验室这一课程资源逐渐被教师充分发掘,实验课也越来越受到广大理化生教师的重视。江苏省金坛市洮西中学的具体做法是:学校坚持每周六对学生开放实验室半天,学生可以利用实验室开放时间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实验方案,在此过程中学生还可获得教师的指导和帮助。


     课程资源的多质性决定了同一种课程资源可以为不同的课程目标服务,课程资源的这种性质往往被教师所忽略,这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对资源的一种浪费。对于这个问题许世岩、季浏等人在体育教学方面给出了较好的应用实例。他们认为像“跳绳”、“皮球”这些大众化的体育用品除其一般意义上的功能外,还可以开发其其他的体育功能。比如跳绳可以用来开展绳操、投掷等体育活动,而皮球可以利用来进行投掷练习。


     学校内部的课程资源无疑在课程资源开发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学校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上述对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方式,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充分发挥学校现有的课程资源的价值是非常值得提倡的方法,这些做法也为我们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2、善意利用学校中的“偶发事件”


     教育机智是教师应具备的素质之一,一般认为一名具有较强教育机智的教师往往善于处理课堂教学中的突发事件,化解师生矛盾,处理教学中的尴尬事件的能力。事实上,很多情况下,在学校发生的一些事情是非常好的课程资源,这种资源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甚至是学生自己亲历的生活,它对学生的教育更具感染性和亲切性,然而这种资源也是稍纵即逝的,需要教师的教育机智才能恰当把握合理利用。比如,教师利用学生捡到毛衣这一事件,对学生进行应用文(失物招领)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训练;教师将学生因座位间距问题打架这一事件,作为班会主题进行讨论,一方面使学生了解什么才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社会舆论”的力量,等等。吴晓玲将这些校园中的偶发事件或一些学校例行的活动称之为“教学琐事”,她认为这些琐事正是“学生本位”的课程资源,教师应当以课程的视角去理解、看待这些琐事,充分利用琐事的教育性。吴晓玲的这一观点,有一定的代表性,教师对教育现象的高度敏感性也是教育实践挑战性具体体现。


     3、将本土教育资源融入学科教学


     教材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其开发主要依靠专家和少数教师,专家的开发可以保障教材的学术品质,教师的参与同样也可以兼顾到学生的特点,但由于其使用范围的广泛性,导致教材必须具备普适性的特点,这种普适性势必以忽视地域差异、学生差异为代价,这也是教材本身的局限性所在。目前,有很多教师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将学科知识与地区特质文化相互融合,使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地方体现地区差异性。


     广西玉林市师范学校的李梅老师在地理课的教学中,结合当地的经济、环境和人文等情况设立专题 ,学习地理课程,让学生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


     随着广大教师对课程资源的认识以及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严守教材照本宣科的教学亦将被抛弃,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对教材的再度开发应是课程资源开发中一个重要环节,而拉近教材与学生生活实际无疑是教师对教材进行再开发中重要的方式之一。

 

 


     (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遵循的原则


      为避免在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的随意性,在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时除了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外,还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


     徐继存、段兆兵、陈琼认为,在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开放性原则,即在对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应不拘于资源形式、资源的空间位置和资源的开发途径,要能够做到同一资源的多途使用和不同资源配合使用。


     经济性原则,即指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成本和其所达成之效果的“性价比”,以最少投入达到最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
针对性原则,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旨在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因此,在对课程资源开发和应用之前,作为资源的开发者应确保课程目标的明确,做到有的放矢。


     个性原则,即课程资源的开发应能够反映出地区、学校甚至教师和学生的差异性。


     肖国刚和胡海燕认为,除以上四个原则外,在课程资源开放与利用方面还应遵循适度性原则,即指在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要把握好开发的深度和广度。


    吴刚平认为,要确保课程资源开发的价值使课程资源发挥其更好的作用,应注意的原则有两个,即优先性原则和适应性原则。


     笔者认为,吴刚平的两原则说,是针对可能的课程资源进行取舍时应充分考虑的,而其他原则更多地指向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当然,对于不同类别的课程资源,不同开发目的的课程资源,其在原则选择和侧重上也不尽相同。例如,对于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则应更多地考虑针对性和个性(差异性)原则,而在进行综合实践课程的资源开发时则应更多地遵循经济性和适度性原则,兼顾个性原则。

     四、课程资源的管理

     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由于与教材相配套的教具和学具的匮乏,教师每天要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教学资源的开发中,如果我们能够对这些已开发的资源加以有效管理,一则可以减少教师的重复性劳动,为教师减负;二则可以提高课程资源的利用率,避免资源不必要的浪费。


     吴刚平和樊莹认为,必须将课程资源建设纳入到课程改革计划中,这样可以保障学校获得基本的课程资源。同时,他们还强调学校应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机制,保障教师能够获得、利用必要的教学材料。


     鲍银霞认为,制度的建立是课程资源管理的前提。首先,要构建课程资源结构;其次,合理妥善分配现有资源,并促进资源的共享;第三,要拓宽对课程资源把握的视野;第四,要有符合社会需要的价值取向。


     从上述对课程资源的管理阐述可以看出,无论是以课程计划体现还是通过制度建立来管理,都不能仅仅限于学校内部管理,它需要几所学校或是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进行协调组织管理,也只有这样才能够使课程资源实现更广泛意义上的课程资源的协调与共享。

     五、结  论

     从现有课程资源相关的文献来看,无论是学者还是教师都将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关注点集中到学校和教师自身这个层面上,事实上以学校和教师的权限来看,他们都很难资源开发的范围拓展到学校之外。例如,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到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等,这些资源并不隶属于教育系统内部,需要进行系统之间的协调,这是学校和教师难以承担的;此外,这些资源在数量上和分布上在同一地区内也不均衡,这就产生了在资源利用的校际间协调的问题,这同样不是仅由学校自身就能够理顺的。这也就意味着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这一问题上,教育主管部门应承担对地区教育资源管理的责任,从现有文献中看,这个问题还未引起研究人员的注意,大家更多地是对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本身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


     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如何对现有课程资源进行有效管理,从而达到对资源的最优化开发和利用,是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六、主要参考文献

1、崔允huo著   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3、张廷凯  课程资源:观念重建与校本开发  教育科学研究  2003.5
4、段兆兵  课程资源的内涵与有效开发  课程·教材·教法  2003.3
5、何军华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4
6、李景霞  对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几点探索  教育探索  2003.8
7、罗儒国  论课程资源开发的价值取向  当代教育科学  2003第19期
8、肖国刚  胡海燕  试论课程资源的特征及相应的开发原则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2003.10
9、吴刚平  普通高中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基本思路  当代教育科学 2003第20期
10、吴刚平  课程资源的理论构想  教育研究  2001.9
11、吴刚平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全球教育展望  2001.8
12、吴刚平 樊莹  课程资源建设中的几个认识问题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4.1
13、褚慧玲  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中小学管理  2001.12
14、高新芝  课程资源开发的几点思考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10
15、王君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辽宁教育研究  2002.2
16、范兆雄  课程资源系统分析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5
17、徐存继 段兆兵 陈琼  论课程资源及其开发与利用  学科教育  2002.2
18、季永峥  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职教通讯  2002.2
19、鲍银霞  新课程对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新要求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02.12
20、吴晓玲  “教学琐事”:一种珍贵的课程资源  课程·教材·教法 2003.3
21、于荣贵  化学实验室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03.8
22、许世岩等 怎样充分利用与开发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  中国学校体育 2003.9
23、李梅  地理教学中潜在课程资源开发初探  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