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李铜玉:历史教学运用对
李铜玉:文科历史必修题
李铜玉:必修三选择题3
李铜玉:必修三选择题4
李铜玉:文科基础—历史
李铜玉:非选择题训练一
李铜玉:非选择题训练二
李铜玉:非选择题训练四
李铜玉:高三历史联考试
李铜玉:历史非选择题六
最新热门    
 
蚁燕玉:撷取文学“浪花”,激扬历史课波澜

时间:2009-10-18 17:19:04  来源:蚁燕玉
 

撷取文学“浪花”,激扬历史课波澜
    ——新课程改革历史教学的尝试
澄海实验高中  蚁燕玉


    孔子曾说,“文胜质则野,质胜文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也。”十分简炼的一句话反映出了历史与文学之间的紧密联系。事实也是如此,历史上不少史学家同时又是大文学家,史学名著同时又是文学巨著,如司马迁以及他的《史记》等,正所谓“文史不分家”。因此,历史课的任务就不仅仅是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并教会学生如何去应付考试,考完就抛到脑后这么简单而已了,它还必须与文学相结合,体现出人文的色彩,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陶冶学生的情感。


在今年开始实施的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中,也十分注重历史课的人文功能,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要求中提出历史课要“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但是,长期以来由于考试的需要,历史课变成了简单的历史知识的堆砌,历史课的人文功能已经极少有人去注意了。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才能突显出历史科的这种人文特色以及陶冶学生的情感呢?这是我在教学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在思考问题的同时,我也进行了一些尝试:主要是在教学中引用一些文学作品、诗词歌赋的片段,来诠释一些历史问题,达到陶冶情操、提高素养并增强学习兴趣的目的。


    这些文学“浪花”可以作为对历史问题的补充说明,也可以作为导入教学内容的引言。


    例如,在讲授辛亥革命时期的黄花岗起义时,我引用了孙中山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中的一段“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以这段话来体现出黄花岗起义的悲壮及其重要意义,让学生体会到革命烈士的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爱国的情怀得到了升华。再如,在《中国共产党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教学中,我引用了毛泽东的一些诗词来辅助教学:在讲授红军长征的内容时,我让学生一起朗读《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涯暧,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泯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在朗读中,学生对长征的过程有了更深刻的记忆,并体会到长征的艰辛和胜利的喜悦;在讲授解放军占领南京的内容时,我又引出了《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通过这首诗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解放战争胜利的喜悦之情。通过这些诗文的引用,学生在文学之美的享受中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体会到近代中国仁人志士们进行革命的悲壮和艰辛,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得到进一步升华,从而有助于其正确的人生观的形成。

 
    在历史课上采用的文学“浪花”,还可以在一节课或是某一部分内容的开头使用,作为导入语,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在讲授《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时,我在上课开始就让学生先朗读余光中的《乡愁》“小时侯,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然后再设问“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认识诗里面从思念家乡到盼望祖国统一的思想感情,从而导入新课。在讲授古代发达的纺织业的内容时,我又摘选了《孔雀东南飞》中的几句:焦仲卿妻:“十三能织素,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她身上的打扮是:“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她床上的装饰是:“红罗夏斗帐,四角垂香囊。香帘六七寸,碧绿青丝绳。”然后再说明:“作为一个普通的少吏的妻子,能有这样的打扮,这反映了当时的丝织业十分发达。古代除了丝织业以外,其它的纺织行业在古代也发展到很高的水平……”以此来导入这一部分内容。这些做法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被点燃起来,为接下来上课的成功做好准备。


    通过这种做法,历史课由原来的枯燥乏味变得生气盎然,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被唤起,课堂气氛不再沉闷,学生在活泼的课堂气氛中牢固地掌握了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学习历史的同时,还得到生动的情感教育,人文素养得到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全的人格。


    当然,任何事情都得有一定的限度。适当地引用文学作品到历史课堂上诠释历史问题,可以增强历史课的魅力,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如果过多过滥,则会使历史课失去原有的韵味,变成了“语文课”,在学生眼中,教师还有卖弄之嫌。因此,在历史课堂上使用文学作品,也要做到恰到好处,使其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总之,在历史课上适量地撷取文学的“浪花”,使历史课激起一阵阵文学的“涟漪”,可以使历史课变得生动有趣,学生不再视历史为枯燥的代名词;充分体现出“文史不分家”的特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并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情感教育,有助于学生的情感的升华,从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健全人格的发展。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