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郭湖海:对中国古代经济
罗巍:对转型期历史教学
刘向荣:对“启发式教学
傅元根:对“一课一个中
陈康衡:对高中历史新课
马晓丽:对于新课程历史
佚名:对中学历史课堂教
蒋碧勇:以工业革命为例
张俊海:对一篇文章的质
李稚勇:评我国中学历史
最新热门    
 
傅勇:对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的认识和体会

时间:2009-10-18 17:19:28  来源:傅勇
 

对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的认识和体会

一、需要转变教育观念。

    课程改革提倡的教育是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指导思想是发展人,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在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兼顾共性与个性,更注重促进人的个性发展。因此,我们都应该不断学习,切实提高自身素质。可以这么说,推进课程改革,最关键的是提高教师本身的素质,否则课程改革只能是一句口号。根据课程改革的需要和未来世界对教育的要求,教师应具有运用自己的知识能力为更高的社会目标服务的价值观念,应该是学识渊博和见解深刻的人,应具有继续学习的要求、能力、习惯,应能够独立思考、有创造性、有独立与协作工作教研的能力,应能够创造氛围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应愿意并善于与自己的学生接触、对话、交流,应对改革充满热情,把握方向、选择道路,把变革和创新、继承和发展、原则性和灵活性等恰当结合起来。可以断言,那些死教书、教死书的“教书匠”不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面向新世纪的素质教育一定要有适应新世纪高素质要求的“教育家”队伍。

二、改革传统的封闭的旧课程观,树立开放的大课程观

    课程体制是由课程观决定的,有怎样的课程观就有怎样的课程体制。因此要实现课程体系的现代化,首先要实现课程观念的现代化。实验课程改革是在树立真正的素质教育的观念下,对《课程标准》、新的教材的验证。课堂教学是验证素质教育理论、新教材的使用的主要途径。

    我国传统的教学法认为,中学生历史学习的方法就是学习历史知识和理论的方法,而忽视中学历史教育的基础性,甚至缩小基础教育阶段历史教育的功能。所以应该还中学历史教育的本来面目,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方法,除了有利于掌握历史知识之外,还要能够让学生在过程中学会学习,提高能力,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其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这应该是当前历史基础教育的原则。

三、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

    在本次课程改革中,尤其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要求在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价值和人生观,并最终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这绝不仅仅是我们以前教改中认为的“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体现教师安排的情感价值和人生观来潜移默化地接受影响;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的学习,在探索中激发学习、探究知识的兴趣;在学生所掌握的感性材料上去引导学生进行感悟,引导学生树立有益于社会的情感价值观和人生观。

    因此,作为课程改革实验的主体之一的教师,首先就要转变以前的观念,变“教师为中心”为“学生为中心”,变“以教为中心”为“以学为中心”;变“掌握知识为主”为“注重学生个体全面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先验主体性(学生因父母而非自己所决定先天因素)、个体主体性(学生有别于他人的学习或生活体验)以及社会主体性(社会对学生本人未来的参与社会活动所需要能力),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以谆谆善诱的方式引导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以引导学生培养各方面能力为主,使学生摆脱学习的被动性;师生之间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沟通、相互促进的新型关系,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形成健康的人格。

    作为推进以提高全民素质为目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中,注重激励性自主学习,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无疑是其最鲜明的特征之一。

    采取历史学习的一些基本方法如包括记忆、思维、听说、阅读、观察、练习、写作、实验、参观、表演、欣赏、研究、总结、评论、创作、讨论、访问、调查、游戏、收集资料、制作图表、社会活动,等等。提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应多层次、多方位地创造有利的教学条件,如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多样化,提供多种辅助性教学材料,以利于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特别要为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例如:开展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结合时事热点如关于台湾问题、中国加入WTO的利弊等问题进行讨论、辩论。举行历史故事会,举办历史讲座、讲演会,进行历史方面的社会调查与访谈;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考察历史遗址和遗迹,仿制古代钱币、兵器、农具、服饰等历史文物。鉴赏历史文物,如中国古代陶瓷等。采访历史见证人,编演历史剧;教学中学习手段应多样化和现代化,积极运用教学挂图、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等,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要努力创造条件,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开发和制作历史课件,开展历史学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对教学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

    历史教学评价既反馈和调控历史教学,又帮助判断历史教学目标的正确性和可行性。在教和学的过程中使用的系统性评价属于形成性评价,用以随时对其中任何一个过程加以改进,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在每一个教学单元完成后,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适时的评价。面向全体学生的评价,一般以课堂练习或测验为主,这主要可以检测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面向学生个体的评价,除了知识掌握的形成性评价之外,通过活动课程等过程性评价可以检测学生在能力、方法掌握、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程度和倾向。

    教学过程中的评价,不应该使学生产生评定等级的联想,否则易产生消极的影响;学生只有将过程性评价看成是对学习的帮助,才可能采取积极主动的合作态度,消除作弊等不良行为。评价应该全面、准确地测定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学习目标。如果达不到这些要求,考评往往会误导学生。初中历史教学评价应不受学生年龄、性别、生理或社会经济地位或居住区域的影响,应给学生的成功提供相同的机会和衡量标准。评价应以学生为中心,应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应该让学生了解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及评价过程。学生应该参与评价过程,协商学习任务,积极调控自己的学习活动,并选择能反映自己成就和进步的评价方式。评价应有利于教师在权衡和考虑学生考评表现的基础上、对学生历史学习的进步做出判断和决策。当学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成功地、稳定地表现出某种成就时,教师便可以做出有把握的判断。教师判断和决策的可信性可以通过师生共同协商和理解历史学习的任务、内容和结果,讨论学生在校内外学习和成就的样本而提高。教师的判断和决策应建立在明确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之上。评价实践应注意时效性,应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及时的建设性的反馈,对进一步的历史教学提供指导。教师应该仔细安排评价的时间可控性及最大的运用价值。评价不但要注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还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应意识到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所有学生都应得到合适的机会来展露他们的才华和成就。评价应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他们的一般利益,给他们提供诚实的建设性的反馈。价值和态度是初中历史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与知识、技能具有明显的差异,应该在评价中受到重视。

  例一:课堂教学评价

评价目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了解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了解学生对当堂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及时弥补教学中的漏洞。

评价范围: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表现;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

评价方法:观察法;问答法;教师自制的当堂小测验;课堂教学评价记录。

例二:学期或学年教学评价

评价目的:了解学生对一学期或一学年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了解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变化;了解学生历史观念、态度的变化;了解学生对教师一学期或一学年教学方法、内容的意见;确定每个学生的历史学习水平在全班的位置;根据以上信息制定下一个学期或学年的历史教学计划。

评价范围:一学期或一学年教学的内容;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学生的历史观念、态度;学生对教师的意见。

例三:可以将学生每个学期的历史小论文、历史考察报告、历史小制作、小组讨论活动中的表现等等归入档案,学生可以通过档案看到自己的进步。

 

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课程目标针对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与升华提出了如下的要求:培养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和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国家和民族做贡献、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人生理想;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确立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强化民主与法制意识;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

    可见,历史教育在培养学生文化素质、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方面肩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但是,仅仅进行历史知识的传授和一般的教学活动是无法自然而然地完成上述教育功能的。要完成这一教育任务和目标,师生,尤其是教师需要进一步挖掘蕴藏在历史过程和历史知识中的巨大精神财富,采取一切有效手段,使其变成有效的教育资源。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上,要特别注意其心理体验、情感震撼、内心选择、精神升华和外人无法观察与干预的特殊性,充分尊重学生亲自体验与感受的权利,正视学生这种心理与情感体验的差异性,适时、适度地发挥教师示范、熏陶、引导、提示、升华与启发的作用,尽量使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地感受人类历史文化中的精神力量,不断塑造具有个性的、崇高的、独立的精神家园。在这方面,有两个问题需要特别注意,一是师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并不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的交流与相互启发的关系。学生的善良、诚实、直率、简单与童真不一定都是“不成熟”的代名词,而成年人的复杂、委婉、持重与圆通也不一定都是“高尚”。在精神境界、人格品位和人性善恶上,成人与孩子、教师与学生更多地是沟通、理解、互取长短、互为镜鉴的关系。因此,师生相互学习、交流与相互感动,是历史教育中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质量的关键性因素。二是特别要注意避免生硬的说教和武断的灌输,坚决贯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原则。教师在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时,不但要把自己也列入受教育者的行列中,而且要善于启迪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自觉地走向人类神圣的精神殿堂。几十年的教育实践已经证明,那种以漠视学生独立思考权、选择权和个性权为主要特征的灌输式思想教育是不成功的。

    实验课程改革是参与实验者的一项神圣的历史性使命,我们必须在这一过程中摒弃过去阻碍或限制了学生个体发展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体现课程改革的应有特征,才能推动我国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才能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能在这一改革中受益(G)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