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研究 >> 正文
郭湖海:对中国古代经济
刘向荣:对“启发式教学
傅元根:对“一课一个中
陈康衡:对高中历史新课
马晓丽:对于新课程历史
佚名:对中学历史课堂教
张俊海:对一篇文章的质
白月桥:对历史教科书改
叶小兵:对历史教科书作
臧嵘:对人教版夏商周的
最新热门    
 
罗巍:对转型期历史教学思考

时间:2009-10-18 17:54:54  来源:深圳罗巍
   

对转型时期历史教学的几点思考


深圳宝安中学     

 

虽然我是师范毕业,坦白地说,做教师并不是我的初衷,曾经私下与同事和一起毕业的老同学闲聊,发现持这种观点的还不止我一人,而是大有人在。其实,对教师这门职业我一直都是发自内心的崇拜与尊敬,每次听见老师这个名字,我都会感到肃然起敬。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神圣而伟大的,这是不容置疑的。但对教师的热爱与亲身做一名教师是两回事,一旦身在其位谋其职时,其中的滋味也真的只有做了老师才能真正理解。才能体会出“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的真正含义。做教师太难了,尤其在目前由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的改革阶段。在多年的历史教学中,我对当前的历史教学与课改有了如下几点认识:

第一、我一直认为教书应该也遵循付出与回报规律,付出的越多,回报的也应该越多,但经过一段时间观察,我发现此看法有着严重的不足。举个例子:记得有次上历史课,我在黑板上写的满头大汗,讲的自以为生动无比,妙趣横生了,但是回头一看学生,竟然许多同学在那里悠然自得、对我似笑非笑。我正准备好好地训斥他们一番,一个学生似乎察觉了我的意思,马上说道:“老师,你写的那么快,讲的那么多,我们怎么记的下呀”。听到这句话,我不禁愕然,回头细想一下,觉得此子说的也不无道理,看来一节好课确实不是单靠教师讲的怎么样,讲的再好再多,学生一无所获能算好课?教书也确实不仅仅是单凭老师讲这么简单,我觉得更应该看学生有没有完成这节课的任务。如今教改搞的如火如荼,对这种缺乏调动学生主动性的教学更是口诛笔伐,我想这是非常正确的。我曾也去外面学习了一段时间,听了几节公开课,凭心而论,那些依靠多媒体演示,花样百出的公开课虽然得到大家一致的喜欢和高度评价,但是我总感觉效果并没有一些老教师上的那么好,学生除了走马观花地看热闹之外,能静下心来记忆思考的时间并不多,而听经验丰富的老师上课时,感觉其思维如庖丁解牛,丝丝入扣,该含蓄的则含而不露,该点拨的则言简意赅,听起来似柳暗花明,一思考又感觉如醍醐灌顶,一节课下来如行云流水,百川归海,畅快淋漓。总之,这些例子给我的启示是在教学过程中许多事情确实不是1+1=2那么简单,努力付出未必就一定有丰厚的回报。有许多地方还值得我们去研究,去思考,比如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班级管理等是否真的得到了最佳的安排和合理的利用,学生的主动性是否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能预料的与难以预料事情要怎么处理,这一些都是非常难做的,但是又是非常必要的,所以说做人难,做一个好人更难,做一个好老师更是难上加难。

 

第二、学生的成绩与老师的要求总会有一定的差距,历史在两难境地如何生存?深圳是一个移民城市,宝中有许多学生是来自从全国各地,大多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有的甚至出过国,对西方的历史文化有所了解。因此这些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课外知识都比较丰富,为此,我在备每课时都补充了大量的知识,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还在此基础上,我还加大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练习,每章上完测试后又进行了练习精讲,但期中考试学生成绩并不如我预想中的那么棒。后来,我分析了一下原因,从学生的反映来看,没有重视历史考试,平时没有进行系统的总结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他们以为历史学习就是考前看看,课后背背那么简单,没有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另外一个原因就是部分学生重主科,轻副科。这一事件告诉我,教师认为简单的,学生不一定认为简单。学生感兴趣的不一定就是要考试的,学生的兴趣不一定就能转化成成绩。特别对于历史这一人文学科,它不是让成绩很快见效的一个学科,成绩的提高是一个长时间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在历史教学和管理上的工作都要有无比的细心、耐心和爱心,要有安于处理琐碎事情的平常心,还要有着超乎寻常的承受力。所以历史教学不是其他教师认为的那样是那么的好教,也不是学生想像的那样那么好学。现在,一名好的历史教师既要让历史生动,又要让历史回复它的实在,所以做历史老师很难。

 

第三、不是每个喜欢历史的学生都愿意去学历史,也不是每个讨厌学习历史的不愿意学历史。我原也以为历史这门有着深厚底蕴的文化学科应该非常好教,学生应该都会喜欢。但是经过2年来的历史教学,我才发现这个自以为正确结论是一个多么严重的错误。因为2年来我发现很多学生并不喜欢历史课,我私下问过学生,也暗地里调查过什么样的历史课他们才感兴趣?回答是,历史太难学了,太枯燥乏味了,不要记那么多,多讲一些实用的,最好多讲一些稗官野史、花边新闻,把最可能重点难点列出来让我们记忆就行,甚至有一些原本喜欢历史学科的学生最后也“背叛”了历史,说到,虽然我很爱历史,但是考虑到将来的就业,我觉得还是暂时舍痛割爱。在目前的考试体制下,谁会认为这句话是错误的?我也会产生动摇。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人才,人才的生存需要好的就业环境。我在思考一个问题,是历史影响了就业,还是社会在抛弃历史?历史作为人文科学科的一个分支,它是不带功利性的,也不能产生近期效益。历史教育的最重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善于回顾与吸收历史的教训,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操。这一些难道不是国民就业最起码的要求吗?我不想把历史学科来与其他学科做一个你死我活的厮杀,只是想说历史学科它仅仅是一个培养一个人人文素养的手段,但我们都在怀疑它的作用,这是否正确?如果说读书还是谋生的一个重要手段的话,大家就应该读更多的书,更多地去读历史书。想想中外的自然科学家们,他们的人文精神更加让人佩服。他们的名声更是历久不衰。历史学科的人文性、教育性、趣味性原本是很强的,学习历史可以提高自己的知识面,而喜欢与不喜欢历史的人最后都如此寒噤学习历史,我想这个错误应该归结于是考试把历史的功能限制了。选拔性的考试给大家太多的压力,也有太多的功利性,这就是传统体制下历史教学的痛楚,好在国家推行新课改给大家带来了希望,并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绩,例如在教学方法上为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兴趣,采用了诗歌化、故事化、戏剧化、媒体化教学,这些方法的采用都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激活了他们的学习思维,确实给历史教学带来了一阵春风,因此我对教改充满了信心。更希望作为选拔人才的考试制度及一系列配套制度能够及时跟上改革的步伐,把历史学科的人文光芒发扬光大。

对转型时期的历史教学,我们大家都在摸索中前进,前进的方向就是真正把教师与学生从传统教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历史学科的人文功能。社会的发展是这样,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这样,我们也将满怀激情投入到这滚滚浪潮中去,尽自己的一份的力量与义务。

                                          (联系方式:luo.wei@yahoo.com.cn)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